走進大清朝之明廷大廈將傾,吳三桂為何見死不救?(原創首發)

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是天啟二年(1622)的武進士。在明末那段動盪的歲月裡,吳襄本來可以平靜的生活,但卻被後金對關外的侵擾打碎了。身為武士,自然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敵寇侵犯,他便在遼西一帶辦起了團練,抵抗後金的侵擾。因此被朝廷授予遼東團練總兵,吳襄戰功卓著,聲名赫赫,享有“遼右巨臂”的美稱。因此與朝廷一些抗金名將交情莫逆。吳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袁崇煥部將祖大壽,而自己卻娶了祖大壽的妹妹。吳三桂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算得上是將門虎子,從小耳聞目睹的都是軍事征戰,天長日久,耳聞目染,吳三桂自然也不甘落後於人,自幼就刻苦習文練武。在父親和舅舅的提攜之下,吳三桂16歲時就高中武舉人,並以戰功和恩蔭受封都指揮之職,可謂是少年得志了。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親率10萬大軍繞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逼京師。不久,在朝廷的督促下,祖大壽帥兵回救京師,不料在建昌與後金軍突然遭遇,吳襄在此時正率領500騎兵進行偵察,不料被狡猾的後金軍包圍,形勢非常危機。

吳三桂得此噩耗,連忙向舅舅清兵營救,為父解圍。但祖大壽用兵慎重,他擔心這可能是皇太極的圍城打援之計,因此不敢輕易用兵,只是告訴吳三桂:“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動!萬一失利,咎將安任?”

吳三桂不敢強求,只得大哭而去。他救父心切,不顧祖大壽的阻攔,親率10餘騎奮不顧身的殺入敵營,和後金軍展開肉搏戰成功地救出父親。能在千軍萬馬中以少勝多成功救父,這份勇敢和魄力不僅讓明朝朝的官員看的目瞪口呆,就連皇太極也對吳三桂讚不絕口。自此,吳三桂單槍匹馬捨身救父的事蹟傳遍了大江南北。贏得了“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

走進大清朝之明廷大廈將傾,吳三桂為何見死不救?(原創首發)

崇禎四年(1631),皇太極開始大淩河之戰,率軍猛攻祖大壽鎮守的大淩河城。祖大壽兵力趨於劣勢,不得不困守於城中。在明廷催促下,名將孫承宗組織人馬來到關內錦州,與後金軍展開決戰。吳襄在增援大淩河的戰鬥中因逃跑而導致明軍全軍覆滅,迫使孤立無援的祖大壽投降後金,孫承宗也因受牽連而被罷官。吳襄下獄。但吳三桂仍然是朝廷將領,崇禎皇帝提拔他為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

吳三桂的部隊繼承了關寧鐵騎的優良傳統,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堪稱明末唯一可以依賴的部隊;而吳三桂本人作戰也極其勇猛,“每逢大戰,身先士卒。”在隨後發生的松山、杏山大戰中捷報頻傳。

崇禎十二年(1639)七月,吳三桂因功升任寧遠總兵,開始為明朝守衛關東大門。邊城寧遠,乃是山海關之重鎮,是抵禦後金軍入關的重要防線。吳三桂到任後,訓練士兵,重修武備,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訓練出能善騎射的精兵4萬餘人。他又挑選敢死志士,將他們訓練成自己的親軍。

吳三桂的寧遠精兵,在關外的戰場上抵禦住了後金軍的多次進攻,他們以勇敢善戰威震敵營,成為一支後金軍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同年九月,後金軍大舉南下,進攻寧遠以西至山海關的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三座重鎮。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後金軍勢如破竹,連下兩營,嚇得明朝守將棄城而逃,或不戰而降,致使明朝天威蕩然無存。

此時,駐守寧遠城的總兵吳三桂,斷然拒絕了早先投降後金的酒舅舅祖大壽和老師洪承疇的勸降,決心堅守,誓死不降。於是他就在距山海關400裡以外的孤城寧遠抵禦如狼似虎的後金軍。

崇禎十六年(1643)十月,李自成攻破潼關,以摧枯拉朽之勢近逼京畿。北京城內一片混亂,崇禎皇帝一連三道手諭,督促吳三桂星夜趕往京畿救駕。而吳三桂趕到山海關不久,崇禎皇帝已經殉國了。

吳三桂為陳圓圓而遲到

那麼,吳三桂接到皇帝一連三道手諭,卻救駕遲遲呢?從時間上看,崇禎十六年(1643)十月,崇禎皇帝便下詔吳三桂進京勤王,但吳三桂趕到山海關不久,崇禎便做了亡國之君。崇禎自縊在崇禎(1644)十七年的三月十八日。那麼,這個時間差之中吳三桂在做什麼呢?為什麼沒有儘快趕往山海關?為什麼沒有在闖王大軍攻破京師之際入京勤王?

最常見的解釋是為了陳圓圓!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為了生活,父親便把她送給了她的姨媽,姨媽對陳圓圓視如己出,於是改姓陳,陳圓圓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她聰慧勤奮,讀書寫字樣樣極品。而且從小就受到戲迷姨媽的耳聞目染,練就了一副好嗓子和身段。

後來姨媽也家道中落便使年僅10歲的陳圓圓淪為歌妓,被送到一個戲班學習唱戲。不久,18歲的陳圓圓憑藉她姣好的容貌、唱功一舉成為了蘇州城中大紅大紫的歌妓,以至於她一出場觀眾就銷魂斷魄。

經過一番偶然和必然,陳圓圓終於與吳三桂相見了。

頓時,吳三桂被陳圓圓花容月貌神魂顛倒,任皇帝如何催促,也捨不得離開溫柔鄉,直到無可奈何之際,才一步三回頭地趕往三海關。

走進大清朝之明廷大廈將傾,吳三桂為何見死不救?(原創首發)

駐足山海關,觀望北京城

把原因牽扯到陳圓圓身上似乎有點牽強。據記載,吳三桂在接到崇禎手諭的次日便趕赴山海關,因此不能說他抗旨不遵。而當李自成的大軍於今天的北京昌平進入京師時,吳三桂為何沒有率兵進京討伐“逆賊”?

一種說法是他在觀望。

崇禎帝剛愎自用,大殺功臣之事早已冷了諸將的心。更何況,吳三桂看不出崇禎治下的大明王朝還有什麼復興的希望。率自己精兵入城,最多拖延一下必然行將行將滅亡王朝,改變不了朱明帝國的宿命。,因此,還是老老實實地待在山海關,看看局勢再做定論。

防禦清兵南侵

另一種說法是吳三桂之所以駐足三海關,是為了防範清兵南侵趁李自成攻打京師之間重兵犯關。單單一個李自成已經讓大明王朝捉襟見肘,再加上一個多爾袞,明王朝最後一點存活的希望也將不復存在。吳三桂不敢入京,是為了防禦清兵乘虛而入,畢竟山海關和昌平兩個方向,吳三桂也鞭長莫及。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只能讓帝國更快的走向崩潰。因此,吳三桂只能扛著清兵入關的壓力,眼睜睜地看著京師成為李自成的天下。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吳三桂沒有及時進京勤王,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親愛的朋友們:濤哥每天都在頭條發文,都是有關宇宙、奇文,地球、世界、科學、自然、歷史和軍事的未解之謎。親愛的朋友們,從2020年1月18日開始,將發表一些有關大清朝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的文章。如果你喜歡麻煩你點擊“關注”,“點贊”或發評論,濤哥先謝了。祝朋友們萬事順意,身體健康。祝全國戰“疫”大獲全勝!

走進大清朝之明廷大廈將傾,吳三桂為何見死不救?(原創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