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 在奮鬥——蘑菇峪鎮《最美的青春》觀後感徵文活動(第三期)1



越是地處偏遠,越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為民情懷,紮實的工作作風,昂揚的革命鬥志。蘑菇峪鎮作為全縣最為偏遠、基礎設施較為落後的鄉鎮,鎮黨委、政府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常抓不懈,積極學習弘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塞罕壩精神的指示。年前,鎮黨委組織機關幹部集中收看了《最美的青春》前兩集,號召同志們利用假期自行收看全劇,並結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實際,撰寫讀後感,引發思考,通過學習弘揚塞罕壩精神,進一步凝心聚力,鼓舞鬥志。


最美的青春,為誰而歌?

——觀《最美的青春》有感

民政辦工作人員 李碩

在學習 在奮鬥——蘑菇峪鎮《最美的青春》觀後感徵文活動(第三期)1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賽罕是蒙語意為美麗,壩是漢語譯為高嶺,組合起來是美麗的高嶺。它位於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最北部,地處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錯帶和高原—丘陵—曼甸—接壩山地移行地段,既有森林、又有草原;既有河流、又有湖泊;既有山地、又有高原;既有丘陵、又有曼甸。同時,塞罕壩也是灤河與遼河的發源地之一,因此被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然而,在近200年的時間裡,這個“美麗的高嶺”卻經歷過從林海到沙漠,又從沙漠變林海的滄桑鉅變。歷史上這裡曾是“千里松林”,清朝時在此設立木蘭圍場,後來由於開圍放墾山火不斷,到20世紀50年代初,塞罕壩退化為“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沙地荒原。1962年,國家建立塞罕壩機械林場,來自18個省區市,24所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和周邊地區的幹部職工,組成369人的建設大軍,進駐塞罕壩。經過了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塞罕壩,林場造林總面積已經超過112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80%,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

58年的時光,接近一個甲子,到底是一種什麼的精神支撐著他們,又是一種什麼樣的信仰能讓他們如此堅守?是“綠化家園,建設家鄉”的初心?是“綠化祖國,保衛首都”的使命?好像是,但我覺得又不全是。為了這綠水青山,幾代塞罕壩人植綠荒原,有的因公殉職,有的終生殘疾,“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他們在高原荒漠營造浩瀚林海,用忠誠和執著凝結出了“忠於使命、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我不禁想起了電視劇中馮程那句“不種活樹不下壩”的誓言。是的,那其實只是一個夢想,而把每一個人的力量和每一份夢想凝聚起來,便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回顧歷史,塞罕壩的綠色奇蹟無疑就是新中國在70年間發展和前進的縮影。從先輩們的篳路藍縷和披荊斬棘,到後輩幾代人不斷的風雨兼程,讓新中國從開天闢地到改天換地,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更創造了數不清的令世界驚歎的“中國奇蹟”。這條曲折前進的道路,不光是精神信仰的繼承和發揚,更是夢想的傳承和壯大,就像一條條小溪可以匯聚成江河,當一個個普通人的夢想匯聚在一起,便凝聚成了偉大的中國夢。

2020年,正是脫貧攻堅工作的收官之年,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雖然年初的疫情給這個冬天帶來另一場“寒冬”,但從武漢封城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看到了全國上下足以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我相信“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論是眼下的疫情,還是後續脫貧攻堅工作,我們終將克服一切困難險阻,迎來最後的勝利。正所謂“積小流以成江海,積跬步以至千里”,民政工作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將在以後工作中,立足本職,強化理論學習,熟練並完善工作的程序和細節,履行職責,服務群眾,用個人的努力,為打贏最後的攻堅戰,為無數小夢匯聚成的中國復興夢,貢獻一份力量。

我不由得又想起了馮程那句深情的傾訴“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那最美的青春,為誰而歌?是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每一個奮鬥者。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是為了我們偉大的祖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