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 在奋斗——蘑菇峪镇《最美的青春》观后感征文活动(第三期)1



越是地处偏远,越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为民情怀,扎实的工作作风,昂扬的革命斗志。蘑菇峪镇作为全县最为偏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乡镇,镇党委、政府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抓不懈,积极学习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的指示。年前,镇党委组织机关干部集中收看了《最美的青春》前两集,号召同志们利用假期自行收看全剧,并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撰写读后感,引发思考,通过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进一步凝心聚力,鼓舞斗志。


最美的青春,为谁而歌?

——观《最美的青春》有感

民政办工作人员 李硕

在学习 在奋斗——蘑菇峪镇《最美的青春》观后感征文活动(第三期)1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赛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译为高岭,组合起来是美丽的高岭。它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最北部,地处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曼甸—接坝山地移行地段,既有森林、又有草原;既有河流、又有湖泊;既有山地、又有高原;既有丘陵、又有曼甸。同时,塞罕坝也是滦河与辽河的发源地之一,因此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然而,在近200年的时间里,这个“美丽的高岭”却经历过从林海到沙漠,又从沙漠变林海的沧桑巨变。历史上这里曾是“千里松林”,清朝时在此设立木兰围场,后来由于开围放垦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塞罕坝退化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沙地荒原。1962年,国家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来自18个省区市,24所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和周边地区的干部职工,组成369人的建设大军,进驻塞罕坝。经过了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塞罕坝,林场造林总面积已经超过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0%,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58年的时光,接近一个甲子,到底是一种什么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能让他们如此坚守?是“绿化家园,建设家乡”的初心?是“绿化祖国,保卫首都”的使命?好像是,但我觉得又不全是。为了这绿水青山,几代塞罕坝人植绿荒原,有的因公殉职,有的终生残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在高原荒漠营造浩瀚林海,用忠诚和执着凝结出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我不禁想起了电视剧中冯程那句“不种活树不下坝”的誓言。是的,那其实只是一个梦想,而把每一个人的力量和每一份梦想凝聚起来,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回顾历史,塞罕坝的绿色奇迹无疑就是新中国在70年间发展和前进的缩影。从先辈们的筚路蓝缕和披荆斩棘,到后辈几代人不断的风雨兼程,让新中国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创造了数不清的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这条曲折前进的道路,不光是精神信仰的继承和发扬,更是梦想的传承和壮大,就像一条条小溪可以汇聚成江河,当一个个普通人的梦想汇聚在一起,便凝聚成了伟大的中国梦。

2020年,正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收官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虽然年初的疫情给这个冬天带来另一场“寒冬”,但从武汉封城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看到了全国上下足以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我相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论是眼下的疫情,还是后续脱贫攻坚工作,我们终将克服一切困难险阻,迎来最后的胜利。正所谓“积小流以成江海,积跬步以至千里”,民政工作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将在以后工作中,立足本职,强化理论学习,熟练并完善工作的程序和细节,履行职责,服务群众,用个人的努力,为打赢最后的攻坚战,为无数小梦汇聚成的中国复兴梦,贡献一份力量。

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冯程那句深情的倾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那最美的青春,为谁而歌?是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每一个奋斗者。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