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开元时期死姚崇为什么算计前后任相三次的活张说?

一路梦想2020


说起来姚崇跟张说其实没有什么私怨,那为什么姚崇临死还要布局设计张说呢?

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权力的斗争。

张说这辈子没有怕过谁,就怕过姚崇,因为姚崇实在太强大了!

姚崇强大到什么地步呢?他以一举之力肃清了开元前政治混乱,为开元奠定了基础。

史上记载姚崇行政效率极高,唐朝的宰相都是群策制,就是不止有一个宰相,姚崇拜相后其他的宰相都成了摆设。

常常是姚崇说的头头是道,玄宗听了频频点头,别的宰相不敢吱一声,只对姚崇投以崇拜的目光,因而当时姚崇被人称为“救时宰相”,同时他的助手被称为“伴食宰相”,这伴食宰相说的就是卢怀慎。

据说有一次姚崇儿子死了,姚崇请了半个月的假,这卢怀慎便成了唯一的宰相。可卢怀慎没有姚崇那样过人的行政能力,便在此期间将文件整理好等待姚崇回来处理。

没想到姚崇回来上班后,没花多久时间便把这半个月来堆积如山的政务处理好了,可见其本领过人少有人及,至少张说是不及的。

他不仅行政能力比不上姚崇,甚至在玩政治手段时候也比不过姚崇,他是被姚崇赶下台的。

在姚崇升任中书令(首席宰相)前,这个中书令的位置是张说坐的。

待姚崇拜相后,张说立马感到了一种情所未有的恐惧,这个对手实在太强大了,以至于他有些自乱阵脚起来。

谁都想当首席宰相,只有当了首席宰相才算走上权利的巅峰,为此张说与姚崇无形间开启了一场政治对垒,张说想要保住这位置,而野心勃勃的姚崇则想要抢夺这位置。

是张说先发制人的,他为了保住这相位,左顾右盼要给自己找同盟,他找到了一个同盟,一个皇子,唐玄宗的亲弟弟岐王李隆范,并与其迅速成为了好友。

按理说,这回有皇子做自己后盾了,张说应该不用愁了吧?恰恰相反,张说忽略了一点,而这一点正好被姚崇所用,并将其一举击破。

且不提历史上多少九王夺嫡事件,单单是唐朝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儿子李承乾与李泰争太子之位,这些就足以让后世借鉴了。

岐王李隆范肯定没有夺皇兄的想法,张说也不会傻到这地步,他只是想强大一下后台,给自己争取一下政治支持,免得和姚崇博弈时候死的太惨。

可这一切姚崇看在了眼里,暗道这简直就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待到玄宗召唤他询问政事时候,他“无意”间透露了岐王与张说交往过密,并担心岐王年纪轻轻可能会误入歧途。

这一切玄宗听了进去,自己的祖宗们的前车之鉴还不够惊醒吗?就是自己还是靠政变起家的,因此玄宗果断做了决定,把张说贬为相州刺史,即刻执行。

为此,姚崇与张说结下了怨。

待到姚崇将死,知晓此时又回归政治中心的张说会对自家报复,便设下一计保住自己的家人性命。

他太了解张说了,此人贪财得要紧,便令家人待其死后,将金银财宝堆满帐前,若是张说觊觎宝物便将宝物全赠与他,请他替他写神道碑上的碑文。

神道碑,即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碑文,立于墓道上供后人读览。

待张说假模假样来哭姚崇时候,果然如姚崇所想,张说多次表现出对宝物的兴趣,姚家人便立即将这宝物全赠与张说,并请他撰碑。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张说在大庭广众之下,笑纳了姚家这么多财宝,自然在碑文里给了姚崇极高的评价。

可不想几天后等张说反应过来,自己把姚崇写得这么好以后怎么清算他家族时,姚家人已经将碑文刻好并给玄宗看过准许了,张说心中悔之晚矣。

死姚崇算计活张说,由此得来。

鸨姐说古不靠谱,专注历史八卦hin多年。

参考书籍:

《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士承东林


说古不靠谱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下面分享一下自己的见解。此事侧面证明姚崇的才干。也说明姚崇有识人之能,长期的同朝为臣,姚崇充分的了解张说的兴趣爱好,脾气秉性,做事风格。所谓料事如神也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