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在世時日本不敢動東北,只因此人輔佐,少帥繼位便急於處死

眾所周知,在19世紀中葉前後,落後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運動成功地避開了西方列強虎狼吞食的歷史厄運,從亞洲蒙難國的行列中脫穎而出,一躍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無論從文化教育、國家制度、企業發展,乃至個人裝束,日本全面學習歐美先進國家。

但由於日本的明治維新並不徹底,大量封建糟粕思想得以保留,隨著綜合國力的發展也開始走上向外擴張的道路,而它貪婪的目光便落在了我們中國的身上。

自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日寇便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隨後的日俄戰爭,獲勝的日本就一直覬覦著中國的東北。日本當局不但挾功向清政府要求在東北的特殊權益,比如鐵路經營權等,另一方面,還刻意地遷移大量日本平民去東北開墾,妄圖通過人海戰術將東北一步步據為己有。與此同時,在清朝滅亡後,日本人還要求袁世凱與其簽署損害中國利益的協議,妄圖進一步擴大在華利益。

張作霖在世時日本不敢動東北,只因此人輔佐,少帥繼位便急於處死

不過,面對日本人昭然若揭的野心,當時的國人並沒有坐以待斃。在國難當頭的時候,還是有不少人挺身而出保家衛國,巴黎和會上,近代著名外交家顧維鈞就力主收復山東;而在東北,時任東北總督的徐世昌則對日本明目張膽的侵略行徑予以堅決反擊:“必示人以不可攻,而後人不攻;必示人以不可欺,然後人不欺。”在維護領土主權等原則問題上據理力爭,寸土不讓。隨後的繼任者“東北王”張作霖在執政東北期間也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

可以說正是這些人物,讓日本人在東北步履維艱,雖有狼子野心,卻難以得逞。而在這些人當中,還有一位可以稱之為恆更在日本人面前的“北境長城”的存在,他便是奉系軍閥首領之一的楊宇霆。在軍閥混戰北洋史上,楊宇霆是和“小扇子”徐樹錚齊名的一流策士,被老帥張作霖倚為心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幹才”。曾幾何時,張作霖能貴為官方的中國政府代言人,同各國處理外交事宜,被各國承認地位,這一切功成名就的背後都少不了楊宇霆的盡心輔佐!

張作霖在世時日本不敢動東北,只因此人輔佐,少帥繼位便急於處死

作為軍閥時期的“東北小諸葛”,楊宇霆自幼聰穎過人,有過目成誦之才,於16歲考中秀才,在科舉考試製度廢除之後,楊宇霆靠著堂兄的資助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畢業之後的楊宇霆,憑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和指揮才幹獲得了張作霖的賞識,尤其是在1918年,楊宇霆在其同學徐樹錚的幫助下,成功劫持了直係軍閥價值四千萬元軍火為我們所熟知。這批軍火直接為還在發展壯大的張作霖裝備7個混成旅,而楊宇霆也因此一躍成為奉軍的核心人物,成為張作霖身邊的紅人。

隨後在楊宇霆輔佐下,張作霖得以完成早期四件大事。首先,楊宇霆協助張作霖建立了東北海軍,使軍隊自成體系,增強了部隊實力。其次,制定田賦制度,將軍閥、地主手中的田地分給農民耕種,有效保障東北軍的後勤補給。第三,積極修築戰備公路,當時東北的南滿鐵路權歸日本,修了戰備公路交通運輸不受日本挾制,一旦戰爭起來,可以用公路與日軍周旋。最後,就是督辦奉天(瀋陽)兵工廠,武器彈藥自給化。由於楊宇霆的諸多決策,使得東北的軍事、政治、經濟實力大增,讓早已對中國東三省垂涎三尺的日本人在張作霖在世時不敢輕舉妄動。

張作霖在世時日本不敢動東北,只因此人輔佐,少帥繼位便急於處死

除此之外,楊宇霆還力主反對日本人在東北實行“雜居”,因為在他看來,這就是袁世凱賣國二十一條第十六條的翻版,實質是日本侵略中國的一種詭計。而楊宇霆本是正統軍人出身,在他治下,張作霖麾下的東北軍被打造成為一支軍紀嚴正的鐵血之師,全盛時期的東北軍可稱之為“東北虎”。最終,日本人看出楊宇霆的所作所為,是他們侵佔東北的最大障礙,因而他也成為日軍最恨的人,欲除之而後快。

可是,由於楊宇霆深得張作霖的倚重,日軍策劃了多次謀殺一直都未能取得成功。

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楊宇霆雖然在張作霖時期位居首輔,身兼要職,是奉系集團的重量級人物,但由此也養成了專橫跋扈、盛氣凌人的作風,“平時除老帥以外,什麼人都不放在眼裡。”張作霖遇刺之後,楊宇霆非但未能收斂謙抑,反而“專橫更甚”,常以“以父執自居”,讓繼任者張學良難堪。最後在規勸張學良戒毒,批評他不問政事上毫不給少帥張學良留情面,更甚至常在人前人後說張學良為阿斗。“君臣失和”也讓日本人可趁之機,日軍送給張學良一本《日本外傳》,將其比作豐臣秀吉,將楊宇霆則比作要篡位的德川。

張作霖在世時日本不敢動東北,只因此人輔佐,少帥繼位便急於處死

面對這樣一位德高望重而又口快心直的老部下,任是什麼樣的新領導也是忍受不了的,最終讓已經接管大權的少帥張學良動了殺念。1929年1月10日,楊宇霆下班回家,聽說有帥府請他去打牌的電話,沒有吃飯便驅車前往。誰料一進帥府,就同黑龍江省長常蔭槐一起人車被扣,以吞扣軍餉,貽誤戎機,圖謀不軌等莫須有的罪名,被張學良事先安排好的警務處長高紀毅、副官譚海等槍殺在帥府老虎廳。而此時距“皇姑屯事件”發生僅僅半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楊宇霆既不能善處,張學良也不能容忍,張楊矛盾爆發是遲早的事情。可事後,張學良對自毀長城之舉悔恨莫及,命統帶劉多荃給楊、常兩家各送去慰問費一萬元,並親自給在法國留學的楊宇霆的長子春元去信,安慰他安心學習。就在楊宇霆死後兩年,日本悍然攻擊沈陽北大營,三個月後東三省淪陷,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現在回頭看當年對楊宇霆的一句嘆息:“倘若楊宇霆不死,東北不至於丟得這樣快”。若楊宇霆不被殺,中日之戰的格局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