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冒顿单于为什么没有在楚汉相争,势不两立的时候,逐鹿中原?

大马哈鱼12


一、

汉朝刚建立之初,刘邦也曾想过学习秦始皇“北击匈奴千于里”,但没想到匈奴单于要比刘邦聪明,特意给刘邦设了个陷阱。用数十万大军将刘邦的大军团团围住,历史上被称之为“白登之围”。刘邦被围困之后缺粮缺水缺草,虽然双方交战的时候各有胜负,但毕竟刘邦属于被包围的状态,若是长久耗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于是刘邦派使者贿赂了冒顿单于的女人阏氏

“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

阏氏也就奉劝冒顿单于,放刘邦一条生路。

“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

而从这次战争,我们也足以看出冒顿单于的魄力与匈奴的强大。若是没有贿赂,匈奴不是没可能擒住刘邦这位大汉开国天子。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既然匈奴在冒顿的带领下如此强盛,那为何在当时楚汉相争之时,冒顿单于没有逐鹿中原呢?按道理乘着战乱南下是最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的。

二、

1、这到底是为何呢?

最为重要的就是当初匈奴没有那个硬实力。楚汉在争霸,匈奴自身也好不到哪去。

根据史料记载:“(匈奴)头曼不胜秦,北徙”。

也就是说,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意识到了北方的匈奴是威胁到中原王朝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秦始皇让蒙恬派兵30万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并且夺下了匈奴漠南地区一些领土。

——而在之后的数年里,大秦不断的驱赶匈奴北迁,当时的匈奴首领头曼单于不得北迁避开秦朝的锋芒,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匈奴的军事实力是没办法和中原王朝相抗衡的。

尽管楚汉相争之时,已经是秦朝末年了,但秦军依旧有军事力量在边疆,仍然可以不停的向北追击,即使有一些匈奴人没有北逃,但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任何的军事反抗力量了。等到秦朝灭亡之后,匈奴才得以发展。

“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

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发动政变逼死太子扶苏和蒙恬大将。匈奴人失去了威胁开始挥兵南下,一点点的夺回来被秦朝曾经所占领的地区,并且在此地大量的抢得了大量的财富填充匈奴,让匈奴势力迅速增强。

所以说,在楚汉战争时期,匈奴还处在恢复期,虽然当时的实力是有所好转,但依旧没能力和中原王朝为敌。

而且当时匈奴也并没有实现大统一,包括东胡月氏等强悍的游牧民族依然存在。中原楚汉在打仗,而冒顿单于也在趁这个机会消灭东胡、月氏等政权,对匈奴游牧民族进行了整合统一。

——于是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之下,匈奴的地盘变得空前之大,包括现在的蒙古,哈萨克斯坦,中国东北部以及俄罗斯部分地区,面积甚至已经超越了当时的中原王朝。

不过虽然后来匈奴实力越来越趣,掌控区域越来越庞大,但是都是刚打下来没多久的土地,统治尚未稳固,有一些之前投降的部落依旧贼心不死,还有反复之心。

总之,匈奴当时要想稳固发展下去,必须在中原王朝崛起之前统一东胡和月氏。如果等到中原王朝强大起来,那么匈奴可能又会被打的四分五裂,再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机会。因此,当时冒顿单于也就急于攻打东胡和月氏,而冒顿单于虽然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将其都打下来,但是还依旧要不断消灭残余的反抗势力,彻底的让这些子民归属于自己,也需要时间。

游牧民族生产资料积累的方式比较缓慢,后备资源不太充足。当时冒顿单于就算想去中原争夺天下,也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其实在冒顿单于建立一个庞大的匈奴帝国的时候,刘邦和项羽才刚刚开始斗争。刘邦项羽斗争初期,二人实力相差不大。

我们退一步来讲。如果冒顿真的选择参与进来,将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冒顿单于想要攻打其中某一个人的话,必先事先准备粮草训练兵马,不过当时冒顿单于为了统一匈奴各部,兵力上面已经有一点捉襟见肘了,自然很难再腾出兵马和粮草趁机进攻中原了。

而兵力不足这就很容易出现一个现象——若是派的人马少了,可能刚过去就被刘邦等人消灭了;若是派的多了的话,那可能就是倾尽匈奴之力逐鹿中原,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匈奴帝国很可能瞬间土崩瓦解。

因此对于冒顿单于来说,自然也就非常的不划算,主要二者的时间冲突了,匈奴也就没时间逐鹿中原。2、而等到后来刘邦的“白登之围”之时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了。

——匈奴经过冒顿单于数年的经营,自上而下的统治已经非常的稳固,军事力量空前强大。

“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冉阝、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馀万”。

此时冒顿单于夺取河套地区之后,此地又适合农耕,刚好有一部分的汉民在那里生活。匈奴人也通过农耕维持了一定的粮食收成的同时,也增加了军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与此同时,随着匈奴人不断的南下,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固定生产资料。

——也就是说此时的匈奴已经不是之前能比的了,它的抗打击能力更强,生存状态具有一定稳定性。

匈奴人本来就能争善战,作战能力极强,所以此时的匈奴已经是如虎添翼了。而匈奴壮大之时,汉朝什么状况呢?

——刘邦的汉军和楚军连年争战已经消耗的非常严重,百姓也因为战争变得民不聊生,综合国力其实是比较弱;刚打败项羽,平定诸多叛乱,胜多败少,心高气傲。

在如此这般此消彼长之下,也就打了败仗,进了冒顿单于的包围圈。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后来不得不通过贿赂冒顿单于的女人,让其劝单于给刘邦一条生路,才让刘邦得以逃出来。

三、

除此之外,其实二者的文化制度也不同,当时的匈奴占领中原其实根本没有意义,毕竟很难建立一个有效的统治,对于侵扰中原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抢劫粮食罢了,对于逐鹿中原他们是没想过的,其实当时没有想过。冒顿单于是一个聪明人,他的命运虽然非常的坎坷,但也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造就了后来的它。

——这里我们有必要提下冒顿这个人,冒顿单于是上届单于的长子,按照匈奴人的继承顺序来说,冒顿单于也应该是父亲的第一继承人,但是他的父亲想将位置传给他的弟弟。于是冒顿单于就被他的父亲送给了月氏做人质,明显就是想让月氏将其杀掉。不过冒顿单于非常的聪明,自己偷了一匹战马逃了出来。逃回来之后他仍然不受父亲待见,所以冒顿单于也就在后来一次围猎的途中,借机杀下了父亲自立为王。

由此可见,冒顿单于是一个经历过磨难而且心智成熟、极其聪明的领导者,他能够比别人更加看清当时天下的局势,洞悉自己的处境。

什么处境?什么局势呢?

——中原王朝主要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百姓们固定在某一个地方长久生存。北方游牧民族则是逐水而居。常年居无定所,只是靠放牧生活,即便较之前有所改进,但依旧很难存放固定的生存资料,其生存空间相对而言依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与之相对比农耕文明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一点,即便一年没有收成,百姓也不至于饿死。但是游牧民族就不一样了,若是一场灾害将所有的牛羊都死光了,这些游牧民族撑不了半个月,可能就会饿死人。

两地的生活方式不同,也就意味着管理方式不同,冒顿单于甚至自己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管理这些中原子民,所以就算抢来也是没有用的。

这一点也从后来冒顿单于的妻子劝冒顿单于放过刘邦的一段话中可以窥探一二。

即:“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

对于当时的匈奴来说,攻打中原并不能在此建立稳固的统治,反而会扰民伤财,倒不如稳居自己的北方地基去加强和中原王朝的合作。

因此在汉朝的中后期,汉朝和匈奴之间经常以结亲的方式维持和平。


夏目历史君


白登之围的时候,冒顿单于的阏氏曾经对冒顿单于说过这么一句话: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如今你冒顿单于即使得到了汉朝的土地,也无法在这个地方生存。

阏氏说的话一点也没错,这也是为什么冒顿单于在楚汉相争的时候,没有趁机南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匈奴人是游牧民族,靠打猎牧牛羊为生。长城以北的广袤地区,草原遍地,完全足够匈奴人驰骋。而长城以内,真的不适合游牧民族生存。

所以金朝南下以后,并没有直接侵占北宋领土,而是建立傀儡政权统治该地区。一来没有这么大胃口,二来金朝也是游牧民族。

01冒顿单于一统蒙古草原,时间与汉帝国的建立基本相当。

冒顿单于原本并不受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待见,甚至被送到月氏去做了人质。头曼单于在冒顿到了月氏以后,立刻带兵攻打月氏,就是要害死自己的这个儿子,好改立小儿子做太子。

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冉阝、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馀万。---《史记》

冒顿不远万里逃了回来,从此与自己的父亲结怨。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冒顿射死了头曼单于,自立为新的单于。而这一年,恰好是中原地区秦二世元年,秦始皇刚刚去世不久。

冒顿单于的野心远没有这么小,当时对他的帝国来说,还有不少威胁存在,比如说强大的东胡,还有河西走廊的月氏,以及西域地区的二十多个诸侯国,都是冒顿单于的眼中钉。

  1. 东胡王本打算趁机攻打冒顿单于,结果冒顿单于采取了一系列麻痹东胡王的措施。他先将自己的千里马送给了东胡王,又将自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王。
  2. 连自己的女人都能送出去,东胡王觉得冒顿单于是个孬种,便不再将他放在眼里。可谁也想不到,这期间冒顿单于已经整军备战,打算突袭东胡。
  3. 东胡根本就没有防备,被冒顿单于所灭,民众地盘全都归了冒顿单于。残留下来的分支也逃向了四方。
  4. 趁着士气旺盛,冒顿单于又带兵赶走了河西走廊的月氏,并且顺道占领了西域二十多个国家,
    一统当时整个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

当时他所占据的地盘北边到达贝加尔湖,南边到达秦长城,西边到达帕米尔高原,东边到达辽河流域。手里能弯弓搭箭的战士就有三十多万人之多。

当他做完这一切的时候,其实中原王朝也已经结束了楚汉纷争,建立了强大的大汉王朝。所以两者几乎是同步的。

02西域小国,比楚汉来说,好对付太多了。

冒顿单于不是不了解中原地区。早在他老爸头曼单于在世的时候,就曾经被秦帝国的大将蒙恬多次击败。

  1. 蒙恬不仅守住长城,而且侵占了长城以北的部分匈奴地盘。这是冒顿单于第一次见识到中原帝国的强盛。
  2. 那个时候的秦帝国的确非常强大,一统六国以后,兵锋正旺,所以秦始皇吩咐任嚣赵佗带领60万大军南下征服百越,而蒙恬自领30万大军,抵抗匈奴。
  3. 蒙恬战功卓著,收复内蒙河南地区,开发宁夏为中原之地。多次击败匈奴,占领了不少匈奴的土地,而这一点,冒顿单于也是亲眼见证的。

在冒顿单于眼里,南方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如果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愿意大举南下的。相反,西域诸国就显得十分可怜了,有几斤几两冒顿单于心里都十分清楚,要想吞并他们就很容易。

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史记》

冒顿单于先战败了强大的对手东胡,又赶走了月氏。此后将手伸向了西域,从而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在拥有强大实力之前,冒顿单于是不敢轻易南下的。所以就算建立了强盛的匈奴帝国,冒顿单于也只是试探性地南下。

而且这期间,也是因为汉朝韩王信的反叛,才给了冒顿单于些许自信心。在冒顿单于看来,这个时候才是南下抢掠的好机会,可惜当时楚汉战争已经打完了。

03冒顿单于与西汉各退一步,从此保持相对和平的状态。

刘邦手里的韩王信带领部下选择反叛,投靠了冒顿单于。不仅如此他还带着匈奴人攻打汉朝。这让刘邦十分恼火,所以刘邦决定亲征。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史记》

刘邦的军事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平定诸侯反叛,很多仗都是他自己打的。可惜的是冒顿单于也是一位英雄,他佯装失败,将刘邦引诱到了白登山,

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史记》

刘邦被冒顿单于的40万大军围困了7天,差点被活活饿死,期间彼此互有死伤,谁也征服不了谁。不过长期来看,对刘邦当然不利,多亏了陈平贿赂了冒顿单于的阏氏,这才化险为夷。

意识到匈奴的强大以后,刘邦采取了和亲政策。刘邦认为,长期带兵在边关,不利于汉朝的稳定。此后吕后当政期间,冒顿单于写信轻慢吕后,差点再次引起汉匈之争。

不过因为和亲政策的实施,保证了汉朝与匈奴的长期稳定,为汉武帝讨伐匈奴,争取到了足够的准备时间。西汉和匈奴各退一步,最终换来了相对的和平。

总结:冒顿单于兵强马壮,却不具备占领南方的条件。

冒顿单于不敢轻易南下,不仅是因为他担心打不过南方的楚汉,更是因为他打下来也没什么作用。

他们是游牧民族,习惯于在草原上驰骋。可是中原地区全都是耕地,游牧民族在这里根本生存不下去。

要想占领中原地区,必须要从最基本的中原税收制度开始一点点学习起来。等你真正学会这一套以后,你也就被汉化了。

为了保证自身民族的特性,冒顿单于也不会贸然南下。反倒是西域、河西走廊地区,冒顿单于是毫不犹豫地给吃了。

毕竟这里有肥沃的土壤,广袤的草地。冒顿单于已经拥有了如此大的帝国,又何必冒险南下呢?他得国不正,一旦兵败,必然会遭到匈奴贵族们的各种讨伐,到时候才是得不偿失。


江湖小晓生


实力不允许。

前215年,蒙恬率30万秦军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地区,筑长城,抵御匈奴。

前209年,冒顿单于杀死父亲自立为单于,成为匈奴第二任单于。此后,打败东胡、楼烦、丁零等部族,进攻月氏、燕代之地,夺取河套地区,并让部分西域国家臣服。冒顿单于将匈奴推向了崛起的道路,为此后汉匈大战奠定了基础。

匈奴(前209年)

然而,在楚汉争霸时期(前206~前202年),冒顿单于刚刚即位不久,内部刚刚稳定,还没有打败周边其他部落,更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因此他没有逐鹿中原。

匈奴(前205年)

匈奴(前202年)


古代人物说


冒顿是个有头脑的单于,他的辉煌成就只有在欧洲建立匈奴帝国的阿提拉可媲美。他所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深思熟虑,要不然他就不会杀父自立,然后再击败强大的东胡。显然进入中原群雄逐鹿,不如让鹬蚌相争,然后做个得利的渔翁更符合自身利益。因为前者有风险,后者稳赚不赔。

纵观汉朝历史,从公元前200年白登之战到公元前的133年的马邑之谋,匈奴共敲诈了汉朝67年。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匈奴得到美女若干、粮食无数、绸缎无数、财宝无数、劫掠人口无数、赶走牲畜无数。根本就是一桩无本且万利的生意,只要是匈奴单于还没有傻到如阿斗或司马衷,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让这桩“生意”延续下去。

另外,冒顿一直也很忙,并不是坐观楚汉之争。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冒顿继承单于之位,中原进入混战,匈奴占领河套平原、封锁河西走廊、征服西域各国,完成对汉朝和封锁。所以,当楚汉之争结束,匈奴已经在战略上占据优势。因此,当刘邦率32万步兵准将匈奴一扫而光时,却被匈奴人当猴子耍的灰头土脸。显然,刘邦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方。

如果冒顿趁楚汉对峙冒然进入中原,那么刘邦和项羽还会死磕吗?

必然不会。到时刘邦与项羽定会先解决了匈奴再说。而匈奴进入中原会陷入战略被动,如泥牛入海。因为草原可以纵马驰骋,所向披靡,但进入内地如同瞎子一般,会四处破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冒顿单于不会打没把握的仗,这就是他没有逐鹿中原的原因。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秦末中国内乱,匈奴正是趁此机会壮大、崛起,统一草原的。

一、秦末中原内乱,匈奴才迎来一个积蓄势力的发展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匈奴的处境很槽糕,南有强秦,东有东胡,西有月氏。

“当是之时,东胡彊而月氏盛。”

最终的结果是,匈奴只能向北迁徙,“头曼不胜秦,北徙。”

直到秦末内乱,匈奴才迎来一个时机:

“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

二、对付东胡、月氏,称霸草原

冒顿自立单于后,秦朝已经不是威胁,但是强大的东胡却是头等大敌。

接下来,冒顿要做的是,击败东胡,征服其他民族,称霸草原。

“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

这样匈奴才彻底崛起成一个超强的大国。

统一了蒙古高原后,他才开始南下。

“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郍、肤施。遂侵燕、代。”

夺取了秦朝所夺的匈奴之地,并且继续南下,而这个时候正是楚汉之争,没有人顾及边境,匈奴自然得逞了。

“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馀万。”

换句话说,冒顿单于正是利用了中国内乱之际才得以发展壮大,并且南侵的。

等到刘邦胜利,立刻率军北上攻打匈奴,只是匈奴已经完全成长起来,刘邦大败,被围白登。

在秦末内乱之际,匈奴乘机发展崛起,中国的内乱给匈奴崛起的良机。

如果楚汉之争再多延续几年,冒顿绝对会进一步南下的,只是我们适时结束了内乱,加上汉家的和亲政策,匈奴才放缓南下的脚步。


微史春秋


秦国末年,中原地区大乱,狼烟四起,暴秦推翻后,又经历了四年楚汉之争,长城以南楚汉之争忙于厮杀,给冒顿单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使北方草原在历史上出现第一个游牧帝国——匈奴。为什么不趁楚汉之争时南下,逐鹿中原呢?

一、秦末时期,匈奴加紧统一各部落

公元前209年,冒顿弑父自立单于。当时中原地区,处于反秦时期,中原狼烟四起,而匈奴趁机此时机,灭东胡,逐月氏,收复蒙恬时所夺取的“河南地”。

西汉初年,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北服浑瘐、屈射、丁零、新犁,平琮乌孙等部落,南与汉朝分庭抗礼。结束了北方草原各部落互不相属,长期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成了“南有大汉,北有强胡”的局面。

匈奴的势力范围东到辽东平原一带,西至天山南北,北及贝加尔湖叶尼塞河流域,南到山西、河北北部、陕北及河套地区,建立起中国历史上北方地区第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游牧族政权,在短短几年,完全征服各部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游牧帝国。

楚汉之争结束时,冒顿也收复原来的丧地,但是没有继续南下,主要是北方还有不稳定的因素,诸部落还没有完全整合,为了解决匈奴背后的麻烦,才没有继续南下,逐鹿中原,回防征服各部落,冒顿率部所过之处,诸部纷纷投向冒顿,屈服在其弓箭之下“尽服北夷,南与中原为敌”的形势。

二、以游牧为主,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不具备南下,逐鹿中原的实力

匈奴以畜牧业为主,狩猎为辅,基层统治单位是部落性质的游牧帝国。虽然冒顿单于,确立了世袭制度,集军政大权与外交大权于一身,但是由于他个人的军事才能与领导才能,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的因素。此政权受到外部压力与缺乏强有力的管理的领导者,这样的政权容易分崩离析。

冒顿只是在几年时间就征服北方诸部,不稳定因素具在,所以不敢长驱直入深入中原地区,再加上匈奴不是单一的游牧民族,与元朝时的蒙古军不同。经济基础不扎实,骑兵也只有几十万人,直入中原与汉朝军队交战,那肯定是讨不到好的。

《汉书》记载匈奴诸王“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可见他们也有专门的驻牧之地,并和左右贤王一样在各驻牧之地建王庭、组织军队、实行统治。匈奴社会组织的基础是家庭,实行的是一种军牧合一的制度,上自单于、左右贤王下到当户都分别统兵作战。从左右贤王到当户,按照身份地位的高低来确立和划分其统兵的数量,数千到万骑不等,“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

匈奴靠畜牧业与中原通商,换取盐,丝绸,铁等物资,他们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经济来源不稳定。崛起的时间太短,虽然他们作战有一定的灵活,主要没有固定的生活居地。

秦朝与汉朝以郡县为单位统治各地区,而匈奴以各部落为单位,不稳定因素占的份量太大,虽然单于是最高统治权,但诸部之间的矛盾影响匈奴政权的稳定性。

与秦汉不同,朝廷有绝对的指挥权,中央直辖地区,有绝对人事任免,有固定生活居地,而匈奴的居民以游牧为主,流动强。稳定因素差。

匈奴在汉初时,统治的地域是东到兴安岭,西到北海,南至燕、代、肤施,有些区域越过了长城。就整体面积而言,此时匈奴所统治的面积要大过汉朝的疆域。

匈奴冒顿单于建立了游牧帝国,同时建立了政治体制,军事制度,官吏制度等,为匈奴的强盛奠定的基础。


史学长空


楚汉争霸时期,匈奴的冒顿单于因为没空、没实力、没意义这三个原因而没逐鹿中原。接下来我详细解释这三个原因。

一、没空

根据史记的记载推算,楚汉相争之时,匈奴的首领应该是冒顿的父亲头曼单于,而冒顿则在忙着求生和谋朝篡位。


头曼单于是冒顿的父亲,后来头曼单于所喜欢的的瘀氏生了个小儿子。单于就想废除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于是便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当冒顿到了月氏后,头曼单于却派兵攻打月氏,想害死冒顿,冒顿福大命大,偷了马成功逃回匈奴。头曼没理由杀他,就任命他做万夫长。但是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了,何况本来就该冒顿继任单于之位。于是他处心积虑的谋划谋朝篡位之事,经过长期准备,一举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后娘、弟弟以及所有不愿臣服自己的人,成功夺得单于的位子。

二、没实力

匈奴当时的实力并不强,当初可是被秦军打的落荒而逃,草场都被夺了一大片。当冒顿当上单于后,这种情况一时并未改变,当时在草原上,匈奴处于被月氏和东胡都比匈奴强大,经常欺负匈奴。这时候匈奴如果敢出兵中原,能不能打下地盘还不得而知,但是妥妥的老家会被东胡和月氏瓜分,所以匈奴当时首要目标是击败月氏和东胡,稳定匈奴在草原上的地位才对。

冒顿先是用计击败了东胡,接着又趁着军队士气高昂,乘胜出击击败了月氏,吞并了南边的楼烦和白羊河南王。并完全收复了秦派蒙恬从匈奴人那里夺去的土地。顺便还劫掠了燕国和代地,但是也仅此而已,他要消化大量新占据的地盘,使其匈奴在这些地方的统治稳定下来,毕竟接连用兵,匈奴也消耗颇大的。

三、没意义

匈奴史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是围绕着放牧进行的。中原地区缺乏适合放牧的草场,而且还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对于匈奴来说,逐鹿中原毫无意义。他们想要的只是汉人的财物和奴隶,仅此而已。所以刘邦当初被围才能靠贿赂的手段逃脱包围,毕竟人家求的就是财。与其逐鹿中原,不如称霸草原。


月光先生看世界


冒顿单于之位来的不是很光彩,弑父夺位,内部需要统一,周边又有势力强大的东胡,冒顿眼前最要做是统一北方,至于中原之地要有等他统一北方之后在做打算。

冒顿弑父夺位,通过政变得到权利,在位之初,政权不稳,冒顿的需要统一内部,加强集权。

周边有东胡的压迫,内部统一后,冒顿首先要攻打东胡,进而同样北方,这时的冒顿才有和中原王朝叫板的资本,要不然就凭他的军队和人口,无法抗衡中原王朝。

刘邦的军队也不弱,白等之围,虽然被包围,双双大战七天七夜,始终拿不下刘邦。依匈奴的人数不可能占领大汉这么大的疆域,最多也就是劫掠一些物资,若大汉没有汉奸,冒顿是控制不了大汉。

所以,不是冒顿不想占领中原,是自己的人口不足,自己的地盘都这么大了,况且中原之地,不适合游牧,没必要占领,只劫掠就可。


饕餮中国


其实在秦末动乱之时,匈奴冒顿单于就已经有侵略中原的打算了,他趁着秦国内部动乱而侵占了河套地区。说到河套,原先这块区域是属于战国赵的领土,当秦攻下赵国的时候,匈奴就趁机侵占了河套,但不久就被蒙恬打败。这也说明匈奴至少在战国末期就对中原边疆领土有一些想法。

但为什么匈奴在占领河套之后却没有下一步的进攻动作呢?不然。他们想的并不是趁楚汉对立时出兵,而是想让楚汉之间的斗争进一步消耗中原的人力物力,最后等中原精疲力竭再给予一击。刘邦对于匈奴这种做法是很不满的,便在汉初发动了对匈奴的进攻,但惨败,就割地和亲,匈奴本身又对中原有些水土不服,就同意了汉高祖的想法。但这对汉人来说是很耻辱的,汉武帝不计后果的派将领去攻打匈奴估计有洗刷耻辱的嫌疑。


MYjinjiH


因为他一来,楚汉都会联合起来先揍他,他何不乐个坐山观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