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永定土樓,客家人世居百年,遊客為何說“中看不中用”?

從龍巖市的永定城區出發,我們沿著357國道馬不停蹄趕往永定土樓景區。景區的所在地是洪坑鎮,鎮區各處分佈著許多傳統地道的客家土樓建築。

世界遺產永定土樓,客家人世居百年,遊客為何說“中看不中用”?

自從2008年7月,福建永定土樓成功被列為“世界遺產”之後,2011年又獲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短短十幾年間,許多當地人就守著老祖宗留下的輝煌建築遺產過活已經豐衣足食,他們靠著賣門票,當導遊,以及開辦遊客食宿接待點,多數已發家致富。手裡有了錢之後,有人選擇主動移居到城市裡,也有人選擇繼續守護著土樓的祖業。

世界遺產永定土樓,客家人世居百年,遊客為何說“中看不中用”?

到了土樓景區的門前,汽車不能繼續再往裡開了,大家換乘景區裡的電瓶車繼續向核心景區挺進。第一個正式的景點名叫慶雲樓,那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傳統土樓。導遊說這座樓建於1736年,至今有近300年的歷史了。從外面看,慶雲樓其實顏值不高,整體呈現黃泥色外觀,一道窄小的木門隔絕了土樓內外一靜一動兩個世界。土樓房簷下間隔著留有射擊孔或觀察孔一樣的小窗戶,整體感覺慶雲樓有點炮樓。

世界遺產永定土樓,客家人世居百年,遊客為何說“中看不中用”?

可能因為慶雲樓的顏值有點低,所以樓裡沒有幾個遊客。不過,沒有遊客的打擾,樓裡的住戶想必過得會更舒服一些。與之僅僅一箭之遙的另一座土樓可謂是永定土樓裡面的頭牌明星——振成樓。從遠處觀看,振成樓的塊頭比慶雲樓或者其他土樓都要粗大威武,外觀明顯也更新一些,給人一種威風凜凜的感覺,難怪它被稱為“土樓王子”。

世界遺產永定土樓,客家人世居百年,遊客為何說“中看不中用”?

振成樓的歷史應該並不久遠,但地位可能在過去時這一帶是最高的,因為只有它的門前留有一大片空場,而且在其左右兩邊還有相鄰的兩座副樓。用導遊的話說,這叫“官帽”外形。我猜,過去振成樓起碼也是當地鄉紳或者官員的住處,左右兩側副樓疑似是傭人、家丁的住房。樓主平時可以利用土樓門前的空場,召開鄉親們開會宣講。

世界遺產永定土樓,客家人世居百年,遊客為何說“中看不中用”?

走進振成樓,印證了我的推測。這座明星級土樓真實的年齡剛剛過百(建於1912年)沒多少年,而其內部也給人以土洋結合的感覺,其中既能看到傳統八卦建築佈局和裝飾細節,也有古希臘風格的戲樓兼祠堂,甚至你還能感覺到幾分江南園林的意思,整體感覺呈中西混搭風格。

世界遺產永定土樓,客家人世居百年,遊客為何說“中看不中用”?

導遊說,振成樓的建造者是清末時期的秀才、國民政府時期的眾議院議員林鴻超兄弟。林氏兄弟除了在政府擔任要職之外,其實還是當時的藝術家和建築設計師,這座中西合璧風格的土樓就是出自林氏兄弟的設計思路。

世界遺產永定土樓,客家人世居百年,遊客為何說“中看不中用”?

據說在古代時期,一座優質標準的客家土樓建築,而整個施工過程可以更長達10到50年,清末民初時期,民智初開,作為客家人的林氏兄弟便對西洋流行文化和傳統中式文化進行了無縫對接,以至於今天我們才能看到這座呈現著中西混搭風格的“土樓王子”。

世界遺產永定土樓,客家人世居百年,遊客為何說“中看不中用”?

在參觀土樓的過程中,一些遊客邊走邊討論客家土樓的特點,甚至把自己也想象成了土樓裡的住戶——“倒找錢我也不住這裡面”,“窩風不透氣,潮溼還陰暗,不得風溼病才怪”,“這玩意就是中看不中用,失火根本救不了,就這麼一個小門,想跑你都跑不了”,“門挨門、牆又那麼薄,連隱私都沒有”……景區的導遊似乎聽到了遊客不友好的評論,雖然神情不自然,但還是堅持按照程序給大家做著詳細的講解。

世界遺產永定土樓,客家人世居百年,遊客為何說“中看不中用”?

這些狂噴土樓的遊客或許是沒有仔細聽導遊之前對土樓生活的講解,或許是內心中自帶對土樓的牴觸情緒,所以主觀評價都不高。仔細想想,閩西南地區僅僅永定和南靖兩區縣就有20000多座傳統土樓,如果像遊客評價那麼不堪一用,為何宋末元初至今一直有那麼多客家人生活在裡面?

世界遺產永定土樓,客家人世居百年,遊客為何說“中看不中用”?

可能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從東晉開始,直到民國時期,因戰爭、人口膨脹和追求美好生活等原因,各朝各代都有較大規模的“北人南遷”。在這場持續跨越一千六七百年曆史的移民大潮中,成批的山西人,河南人,山東人,河北人,開始向東南沿海的山區各地聚集,他們自稱為“客家人”。現存的福建土樓被稱為“客家土樓”的原因,也是因為初代建造土樓者皆為南遷而來的北人,故名。

世界遺產永定土樓,客家人世居百年,遊客為何說“中看不中用”?

從宋末元初開始,大批客家人在福建西部的崇山峻嶺間建造圓形或方形土樓建築,其目的主要是堡壘的居住形式能有效防禦兵匪盜賊的襲擊,同時還能防止山區野獸的威脅,最重要的是,這種建築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溝通族人、親友或鄰里,達成團結繁榮的目的。聰明的古代客家人,以夯土、砂石、稻草、竹木的混合物堆砌成渾然一體的大型住宅體,人們日常勞作生產,同出同入,其樂融融。

世界遺產永定土樓,客家人世居百年,遊客為何說“中看不中用”?

我們在土樓景區請了一位私導——金花,據說她是客家人的媳婦,正宗的閩南人,嫁過來以後一直住在土樓裡。問起土樓裡的舒適度和方便性如何?金花表示,自從嫁進土樓以後,並無感覺不方便,覺得這種傳統土樓的通風采光較漳州老家那邊的房子差不多少,但土樓有冬暖夏涼的特性,總體來說住得蠻習慣的。但最後她也補充說,我說的只是我的感受,一個南方人的感受不能代表所有人,尤其是你們北方人,至於你們的真實感受可能只有住下來自己體驗之後才知道。不知,各位朋友是否參觀過福建土樓?感覺如何?有沒有過在土樓里居住的特殊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