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银行的APP使用率为何不高?

黑色幽默下的盛世花开



小得你


这是因为:1.目前微信和支付宝普及度很高,基本上保持几亿人在用,使用起来方便快捷,而且微信和支付宝这两个主流支付方式是可以和各大银行互相转存的。微信和支付宝技术成熟,功能完善,受全民追捧,小到儿童,大到六七十摆摊为生的老人都会用。

2.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每个月的月光族比比皆是,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是没有多少银行存款的,而且相对来说,支付宝和微信的理财产品收益比存在银行的活期储存要高,在微信和支付宝,你每天都可以看着自己的收益在一天天增多,感觉钱就是牢牢的攥在自己手里,有踏实的感觉。

3.目前各大银行的手机客户端APP都还不能做到直接扫码支付,相比起微信和支付宝的确有不少差距,可能今后会开发出来,但是就目前来说,主流支付方式还是微信和支付宝,而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被轻易改变。






小布丁在进化


主要原因是像支付宝,微信,还有云闪付之类的快捷付款方式太方便了。加上有些用户手上不止一张银行卡,多的得有十张八张,要是每张银行卡都下载一个app,不仅先用手机没存,为了安全考虑也必须不能使用同一个登录密码,对于一个经常忘记密码脑子不灵活的我来说,银行app不常打开,容易忘密码,太费脑子了


湘南宝妈记


银行APP使用率不高其实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银行APP的使用范围太小,几乎所有商超和小贩都不支持线下支付和面对面支付。

其次,银行APP的使用过于繁琐,转账之类业务往往要输入手机号、手机验证码、付款密码,甚至会要求输入身份证号……

再有,银行APP重复率过高,一家银行往往有多个APP,让银行无所适从,索性不用。

最后就是银行APP的功能过于局限银行业务而不是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实用性不大。

正是如此,银行APP才不讨喜!


梁溪风


1家银行8个APP,该“减肥”了


“你想买理财产品的话,请先下载注册我们银行的APP。”每当走进银行,这样的场景极为常见。近年来,为了增加获客,手机APP成了银行争夺流量入口的主战场。不过,银行业从“卡时代”走向“APP时代”之际,一个银行多个APP,功能交叉重叠,霸满用户整个手机屏幕的同时,也影响了用户体验。业内人士认为,银行APP应该在不影响主体业务体验的基础上,尽量做好减法,为用户带来实际收益。


一个手机装近20个银行APP


一年却用不了几次


“每买一个产品,就下载一个APP。”杭城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她又想买一款某银行的大额存单,想不到要下载该银行的两个APP才能买。


“先要下载它的银行APP,再下载它的直销银行APP,不然就没办法买产品。”李女士说,因为各家银行理财产品利率不同,这两年当中,为了买点收益略高的理财产品,她手机里的银行APP已经装了11个了。


除了这些买理财下载的APP,她还有8个银行APP,其中仅一家国有银行她就下了3个APP,“其实这些APP也很鸡肋的,一年也用不了几次。”李女士抱怨说。


实际上,这不是李女士一个人的困扰,据第三方研究机构的评测,21家银行针对境内个人客户开发的APP数量高达80个,平均每家银行就有3.8个APP。


手机银行矩阵式发展

服务全覆盖 用户并不多停留


得用户者得天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PP已成银行发力金融科技转型的突破点。


近期不断有市民向记者表示,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APP数量实在繁多,甚至一些主流商业银行APP覆盖社区、支付、汽车金融等多个场景业务,堪称“全家桶”。以某上市银行为例,除了其官方APP外,还有针对购物、生活、信用卡的总计8个APP。


“好几个银行APP都在做电商,也都有接入社保等服务,实际上我们不会去用它。”90后杨小姐说,除了用于收取工资、还信用卡、投资理财,银行APP对她来说没什么特别作用。


据杭城一家本土银行信息技术部的主管介绍,目前国内银行APP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将部分传统银行业务转到移动端,包括转账汇款、借贷、投资理财、信用卡等业务,可以同时面向对公和对私客户群。另一部分是生活服务功能,主要是与生活消费场景相连接,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购物消费、生活缴费、社交以及社保、医保等,这部分业务主要针对零售客户。


上述主管称,有些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竞争、定位不清,也导致了银行APP冗杂现象。而整体来看,目前多家中小银行的手机APP活跃度并不高,从用户规模、粘性、用户活跃度来看,这些银行的竞争力偏弱。


银行APP应做减法

吸引细分人群主动下载


“其实在我看来,很多银行的功能用一个APP都能搞定,多弄几个APP没太大意义,还影响体验。”杭州滨江一家为银行提供IT外包服务的公司技术主管孙先生说,越来越多的概念和体验被塞进银行APP中,用户体验反而适得其反。


无独有偶,近期,中国电子银行网联合“CFCA兼容和性能测试平台”对65家城商行手机银行进行了兼容性和相关性能方面的测试。测评结论认为,银行APP应该在不影响主体业务体验的基础上尽量做好减法。


“很多中小银行如果是要争夺零售用户,那完全可以借助一些流量大的平台,像在微信小程序上面将自身的业务嵌入进去,没有必要都开发APP。”杭州一家农商行高管说。


也有专业理财师认为,银行在对APP减肥的同时,也要集中资源,开发其他平台没有的、专属的产品才能有效抓住用户。


第三方理财平台的分析师郭先生认为,有些银行针对细分人群开发专门的理财APP,或是为银行做加法的明智之举。比如中国银行针对中老年人群的理财APP“中银养老宝”,兴业银行财富管理APP“钱大掌柜”主打开放平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能为客户带来收益的APP,不但为银行增加竞争力,也会吸引客户主动下载,这是银行发力金融科技的好方向。”


那年那些事er


很不方便,第一银行那么多,你要下载好几个,点进去后页面简洁话,跳转都不如支付宝,今点这个进去输入账号密码,明天那个很烦,支付宝可以把所以行综合到一块儿,但是转账有收费,如果大额手机转账可以用下手机银行。


老马闲谈


什么东西使用率高?操作简单,服务快捷,人们经常使用。微信和支付宝是现在两大支付平台,只需扫码就能立即到账,为什么还要用银行app,而且银行这帮人跟大爷一样,服务太多差,效率低下,除非大额转账或者有规定的,要不谁用。


天天叫你起床上厕所


复杂使用不方便


自然终结者


首先APP优化有待提高,用户体验极差,登录界面的反人类设计,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银行APP的软肋,另外各类的扣费,比如短信通知收费,不主动取消就一直默认开通,售前到售后都需要加强,试问现在这种短平快的节奏,谁会用呢?


文武小菜鸡


不仅是银行,国有背景的公司都是这样,如通讯上的:移动,联通,电信 。能源上:国家电网,广播电视上的:央视,广电,再说交通上的:火车订票系统,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IT精英们看来它们做的APP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不仅在软件制作上,易用上,稳定上还是操作,美化上都是比较差的。。。。不知道这些公司负责APP制作上的人都是什么水准,投入了多少费用,做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应用,有些功能还不能正常用,有些直接时好时坏,有的说明说的不清不楚,除了他们自已明白,别人都看不懂,谁让解释权都在他们那里呢,只能希望引起重视,多多改进吧,别总整的APP应用好像落后了时代几年似的,没有实用功能不说,有时连打开都打不开(如国家电力APP,真无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