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劉兆平

1950年出於山東青島 現居北京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文化部東方文化藝術院副院長兼國畫院院長

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

曾任呼和浩特畫院院長

中國文化管理學會常務副會長

國際創意聯盟執行主席



建立水墨生態理論體系,踐行生態山水創作,倡導復興中堂立德立言新家風。出版中國文藝評論工程《劉兆平學術研究》、《中國畫藝術當代經典大家—劉兆平》、《元氣—逸園說話》、《馬頭琴的故事》、《倉央嘉措》插圖等。代表作品《求實圖》、《泰山雄姿》、《西苑遺夢》、《生態家園系列》、《今風古韻》十二條屏、中堂書畫系列。

劉兆平畫《春山》範迪安書《錦繡山川春色秀 奔騰江海巨龍騰》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西苑遺夢》136×272cm

劉兆平的山水近作亦真亦幻,是都市人心中所向往的蓬萊之境,也是一種寧靜心靈的歸宿之地。這種寧靜,並不是要躲進象牙塔裡面,試圖逃避喧囂的世界,而是一種古意和當下的融合,劉兆平把這種融合稱其為“水墨創境”。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 《靈山印象》系列 68×45cm

他認為中國的水墨是最單純最直接的表現手段,以最少獲得最多,而“水墨創境”的名字可以體現藝術家的意圖,可以用傳統的水墨展示當下人的生活和心境,在不經意間進入一種平和的環境,而不是僅僅活在古人山水花鳥的情景之中。劉兆平也希望水墨畫作為一種最好的藝術方式,能夠表現對當下人們的現實關注,引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劉兆平嘗試用傳統水墨元素傳遞創意生態的理念,讓自然界的生靈通過作品與觀眾溝通,傳達出一種和諧自然的創意生態文化觀,這不能不說是畫家的一種探索精神,也是他努力為中國畫的發展所作的一種可貴的新嘗試。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 《水墨生態NO.1》68×45cm

劉兆平的筆墨裡蘊涵著文化之美,這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有其相對應之處,使筆墨在藝術表達的含蓄中承載著一種“生生不息”的創造能量,並將其自然地轉化為畫面的精神和意境,從這一點上來講,劉兆平的筆墨功夫可謂千錘百煉而得。他在筆墨特性的張力與敏感中注入了歷史的擔當、時空流轉的擔當、時代新風的擔當,使我們讀其作品時不僅是畫意的享受,更多的是聯想到一種時空的穿越。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 《水墨生態NO.2》68×45cm

因為,他將筆墨變為一種對時空和歷史言說的記憶或符號,使我們看到它們時便不由心生一份不可言說的肅穆與對當下時代的生機之愛。許多畫家在追尋用筆用墨的表現中,希冀能夠通過筆法表現出一派厚重蒼茫的景象,以震觀者。但是如果將筆墨的表現簡單地等同於對物象的描繪而沒有精神性的探索和延伸,很容易使畫面僵硬而無生氣可言,只可認為是對取墨毫無理法的堆砌,這樣的作品無靈性可言,也只能進入為墨而墨的誤區,不足可取。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水墨生態NO.3》68×45cm

劉兆平的筆墨裡含有對精神的探索和生活氣息的把握,使觀者讀後感到畫面韻味層出,墨氣氤氳,氣轉相合。他通過構建水墨生態的審美理想,最終邁向了水墨與心性、心性與意象的統一。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 《靈山印象》系列 68×45cm

藝術家有屬於自己的藝術結構才能實現藝術的存在價值,有自己獨特審美理想的追求才能實現藝術家的探索價值。藝術要在不同種類的交融中獲取新的養分,我們能夠看到劉兆平的美學思想裡的結構美學意識和他直擊自然的駕馭能力。因為洞悉自然與自我的關係,使他的藝術進入了一種平等關係的觀照,因為他突破了支離破碎的模仿,在尊重自然與自我的關係下將心象呈現出來,將一個真實、質樸的藝術感動呈現於觀眾面前,使我們感受到了藝術家的誠實。

作品賞析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靈山印象》系列

68×45cm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靈山印象》系列

68×45cm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靈山印象》系列

68×45cm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幽谷鹿鳴》

179x97cm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靈山紅雲》

179x97cm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雲有隨山勢》

179x97cm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靈山印象》系列

68×45cm

眾說“劉兆平水墨生態山水”


《靈山印象》系列

68×45cm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