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教师面对学生,既是一种过程,未必能立竿见影,需要等待他们的成长。“登山型”课程不仅注重最终的结果,也重视过程。在班级中需要一些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同学,班委队伍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同学的核心素养。

中职的大部分孩子比较没自信,然而他们同样渴望被认可,也希望在参与班级管理时大展身手。通过“德育学分制”约束学生,它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灵活性。或许“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因此在班级中需要班规作为标杆,引领班级建设。

关于中职“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问题起源

1.1存在背景

第一,中职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传统中职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容易丢失自己的价值。一名高一的学生懵懵懂懂来到中职的课堂,很多学生认为来到职高就不用学习,可以混混日子。许多不了解现状的人对中职学生的印象还停留在“不读书”的社会小青年,其实现在的中职学生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第二,中职教师角色存在的意义。在传统模式下,教师通常扮演“教”书匠的角色,在课堂中满场答疑,让学生等待教师的答疑,教学效率下滑。而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扮演“教”的角色,更作为引领者。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中职“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2研究目的

第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三年的人才培养,让学生在中职三年中“登山型”的教育形态成长。不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珍惜生命、学会感恩、懂得责任就变得尤为重要,见图 1。

关于中职“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第二,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谈及“登山型”课程,它以主题为研讨中心,引导学生以若干种学习途径,类似于登山的方式,达成最后的登顶,既完成教学任务。登山型课程不仅重视结论,而且强调过程。

2、概念界定

2.1“登山型”教育课程体系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把课程分为两种形态——“阶梯型”和“登山型”,前者是追求效率性与生产性的形式。“阶梯型”的特征是容易理解的,这种特征是以步步攀升的过程是单向地、线性式地规定了的,一旦在某一级踏空了,就会导致“掉队”。而“登山”型课程是以主题为课程核心,重视结论,也注重过程,既沿途的风景,见图 2。

关于中职“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2“登山型”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将教育课堂分为三条主要登山路径:“爱”、“评价”、“理”。教学过程中,三条主要路径的设置目标都围绕某教育主题设定,以不同形式展开学生之间讨论或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审视与反思。

在班主任的教育课堂中,课前学生通过自身途径找寻相关知识,以此来解决生命旅途中的攻略准备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体验,激发课堂中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互动和对话,以此来引领课堂中生命教育的实践过程。在某教育主题结束之后,学生们对该主题的领悟环节,可以是同伴共同约定、相互监督自身某一行为的改变计划。

关于中职“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实践与操作

3.1让“爱”充满教室

在集体中营造一种家庭一般的和谐氛围,让班级充满气息和活力是我治班策略的第一条。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是我们“登山”的第一步。“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一定是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然而现在小部分中职生不接受老师,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但是一旦学生认可教师了,学生就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

同时学生很不愿意教师联系家长,比较反感,因此适当适度与家长保持联系。首先,“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接着,“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最后,“倾听”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每年的运动会、篮球赛、跑操比赛;高一年级的技能大赛、高二有红五月大合唱活动,高三有人生唯一的成人礼,每一次集体活动,都是一次经历,是一次修剪枝桠的时刻。

关于中职“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案例 1:

难忘的晚自修

2017 年 3 月,我记得那是一个周一的晚上,那天的晚自习是一个难忘的晚自习。第一节课我在高三计 1 上课,第二节课在高三计 2 班上课。孩子们为了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策划了一场“黑夜中的浪漫”。我的课代表张焯阳急冲冲跑来,说:“叶康的脚又被踩了!”(叶康同学在两周前因骨裂,左脚打上了石膏)我顿时一颤,心想都快高考了,这不影响学习,还影响心情。冲进班级一看,全明白了。^_^ 教室里全黑,黑板上用荧光棒做了指引标志,让我往对面楼看去。对面楼的第四和第五层也全黑,孩子们举起灯牌——“理论满分”,还有“文 ..lov.U”,大喊口号!我也万分激动,孩子们太有心了!有孩子们真的太幸福了。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生活也需要仪式感,在这样的集体中才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登山型”课堂的第一步就是要让爱充满整个教室,让学生感到人情味。

关于中职“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2让“制度”管理班级

制定一套人性化班级管理制度,让班级管理充满“人情味”,“登山”的第二步。我校自 2012 年起,出台了一整套完整的核心素养综合评价系统,通过“德育学分”评价学生,它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灵活性。在评价系统中记录着学生在中职三年的点点滴滴,课堂表现好有加分,运动会、技能竞赛出成绩有加分;平时行为规范做得不到位有扣分,作业完成度不好会扣分,等等。

当经过三年,翻看学生的成长历程,仿佛历历在目。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的综合评比也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每学期一次“开学优胜”、每周的“五项红旗”、每学期的“文明班级”既是见证更是进一步前进的动力。要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需要耐心的等待,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更需要等待他们成长。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在平时渗透在生活中。

关于中职“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3以“理”浇灌学生

不仅需要用“德育学分”评价学生,还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精气神”,更快适应中职学习生活,这是“登山”的第三步。作为一名中职学生不仅需要聆听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我经常邀请毕业生给在读学生讲一讲他们的经历。每次有这样的机会时,同学们一个个探着小脑袋,认真聆听学长们的叙说。用“理”来滋养每一个心灵,以不同的形式来攀登“高峰”。

中职的三年,最终学生不仅拿到毕业证,还有许多技能证书,还有更多的收获,是同学、是老师、是在中职三年的成长。“登山型”的课堂中,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过程,用心去感受沿路的风景。

案例 2:

时光不一直想念你们

12 网管的毕业生周 ** 来学校看我,那天我并不在学校,带学生去闲林职高比赛。于是他洋洋洒洒写了一页 A4 纸的信,让我猜猜他是谁?通过“登山型”课堂,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人文底蕴,让学生懂得感恩。每当毕业生走在校园中,教师的内心是很自豪的,学生的内心也是满足的。

关于中职“登山型”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4、研究成效

4.1提升班级凝聚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登山型”的教育理念。多学习,广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做到了学习——实践———交流———总结。笔者所带班级连续两年班集体荣获“市先进集体”。

4.2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登山型”教育模式的探究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该模式不仅受到学生的喜爱,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等能力,以及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很多困惑并进行了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