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最高的是哪部,最低的是哪部?

雍保国


《史记》文学水平与史学价值最高,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开玩笑,太史公的这部作品无疑是最厉害的,众人对《史记》的评价无须赘述,想强调的一点,《史记》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对中国上古史做出了一个总结性的记载描述,也对上古东亚东北亚东南亚等的区域历史做出了一个全景式的记载描述,这一作用与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前四史另外的三部《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新五代史》、《宋史》等也都是不错的。

最低的是《元史》,清朝历史学家钱大昕指出:

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

《元史》只花了188天时间就修纂完毕,如此短时间赶工,质量自然可想而知,再加上主要负责人宋濂、王祎两位总裁史学水平有限,对元朝的政治体制典章制度也不了解,因此甚至出现同一个人名字不同(译音不同)出现在不同地方的低级错误。

这与《元史》的编撰目的有关,此时北元还存在,朱元璋修《元史》的目的就是在法理与文化上宣告前朝已经覆灭,否定现存北元的政治合法性,类似于敌人还没有真正死去却急忙给他开一个追悼会,宣布他生命终结了。


谈古论金


《史记》文学水平与史学价值最高,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开玩笑,太史公的这部作品无疑是最厉害的,众人对《史记》的评价无须赘述,想强调的一点,《史记》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对中国上古史做出了一个总结性的记载描述,也对上古东亚东北亚东南亚等的区域历史做出了一个全景式的记载描述,这一作用与贡献是不可替代的。

前四史另外的三部《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以及《新五代史》、《宋史》等也都是不错的。

最低的是《元史》,清朝历史学家钱大昕指出:

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

《元史》只花了188天时间就修纂完毕,如此短时间赶工,质量自然可想而知,再加上主要负责人宋濂、王祎两位总裁史学水平有限,对元朝的政治体制典章制度也不了解,因此甚至出现同一个人名字不同(译音不同)出现在不同地方的低级错误。

这与《元史》的编撰目的有关,此时北元还存在,朱元璋修《元史》的目的就是在法理与文化上宣告前朝已经覆灭,否定现存北元的政治合法性,类似于敌人还没有真正死去却急忙给他开一个追悼会,宣布他生命终结了。


雷神的传人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总共是3229卷,约有4700万字。记叙的时间是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

内容涵盖可以说是非常的丰富,因为它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这其中我认为历史价值和文学水平最高的那一定是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上古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二十四总共记录四千多年,而《史记》一本就记录了三千年,而且记录的那么详细。

它对整个后世历史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至于他的文学价值那也是相当的高的:

 

《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大量历史作品,文学作品基本都是围绕史记展开了,可见它的文学地位

 

综上所述,我认为《史记》是二十四史众文学水平和历史价值最高的一部作品。



无殇晓晓


二十四史包括: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又有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的"十史"。再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从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上,自然是前四史,而后二十史各有各有的差出,下面我将详细论述。

首先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最高的二十四史毫无疑问是《史记》,《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自问世以来,被受到文学家和史学家的推崇。

作为史书来说,它记载了从上古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表》,十《书》。开创了后世史书的基本格式。二十四史基本上沿袭《史记》的写作格式,这对于史家来说无疑是具有巨大价值的。从《史记》开始给这段历史时期的人物写传记,再通过这些人物传记来还原当时的历史风貌,具有非常大的史学价值。而且司马迁写《史记》,基本上用的是秉笔直书,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给历史人物写传记,也给后代开创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而且《史记》描写的不仅是历史,而是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综合在一起。

在文学上,它的成就同样巨大,作为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后世几乎没有哪本著作能够超过《史记》,他的写人手法,直到今天都能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史记》刻画的项羽、韩信、张良等等历史人物,依然是还原那时历史人物的重要依据。而且他写人物采用互见法,一般人物的主传不会描写他的缺点,而在他们人物的传记中会刻画他们的缺点,让人物更加立体,也不得罪权贵。


《史记》有这么高的声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一个蒙受着悲剧色彩的人物。而且他深厚的家学渊源,让《史记》写得精彩纷呈,但是他为《史记》遭受的磨难,也足够励志。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他遭受宫刑,在没有自尊的情况下依然进行创作,这是何等的毅力啊。

前四史都是私人创作,他们的文学水平更高。后二十史是由朝廷安排人写的,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统治者的意识,在他们的眼里,史书是胜者写的,对于自己会美化,对于曾经的敌人会丑化。所以不管是史学价值还是文学价值都不高,一定要说哪一本最差,那可能要属《明史》了。在八股文的风气下,清初统治者又大兴文字狱,很难精准的表达反应当时的实际。

所以,要看史书,看前四史就够了。尤其是《史记》。


一往文学


哇,一来就问二十四史,这个问题太宏大了吧!光说清什么叫二十四史就要写很多,咱们慢慢来。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指从《史记》到《明史》,由黄帝的传说,到明崇祯17年,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编撰的24部史书的总称。这24部史书,都是按照《史记》的纪传体写作而成,称为“正史”。

到民国时期,编撰了《新元史》,清朝有《清史稿》,有些地方会把这两部书列入正史,则为二十六史。

前四史

二十四史中,司马迁所作《史记》、东汉班固所作《汉书》、南朝范晔所作《后汉书》、西晋陈寿所作《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


文学价值

论文学价值,《史记》毫无疑问是第一档,鲁迅先生盛赞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在文学史上,是开创性的存在,鲁迅先生把《史记》与其并列,可见《史记》的文学价值之高。

同时,《汉书》与《史记》并称,在文采上不分伯仲,但总体来说人们还是更认同《史记》一些。接下来就是《后汉书》和《三国志》了。

其他“正史”就懒得分了,放到一起谁也不亏。

所以如果按照文学性来说,《史记》独一档,《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第二档,其他为第三档。

历史价值

要知道,“前四史”之所以被单独列出来,就是因为它们在对历史的记载上,更客观,更少受到统治者的干扰,这四部史书的编纂,基本上是属于私人行为,他们会考虑到一些统治者的意志、也会有个人意志的影响,但总体上还是客观、公正,不要小看古代史学家的职业道德,现代人是比不了的。

前四史之后的史书,就是属于官修史书了,一般都是新朝代修前朝史书,这时候的史官,为皇帝卖命的,政治正确才是第一要素,历史价值就要靠后了,像清修《明史》,清朝人说句明朝的好都要遭受文字狱之灾,官修前朝史书又能好到哪里去?

与其说看《明史》可以了解明朝,不如说看《明史》更了解清朝好了,其他朝代自然也好不了多少。

所以要说历史价值,前四史独一档,后来的共为一档,要不然把《明史》单独拿出来作为第三档好了。



也可自话


二十四史的说法定于乾隆皇帝。二十四史总计4000万字,记载了上起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千年左右的历史。

二十四史之中,除了前四史,只有一部新五代史是私人撰写,所以出于众人之手的史书虽然卷帙浩繁,可即便是同一部书中的水平也是略有不同,所表述的东西也不能一以贯之。

在二十四史之中,史记和汉书并称,无论是文学水平还是史学价值上各有千秋。

同样是写项羽的传记,史记中有《项羽本纪》,汉书中有《项籍传》,虽然班固所写全部来源于司马迁,但是偶尔还有剪裁。项羽取得巨鹿之战胜利之后,史记这样描写: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同样的描写,在汉书之中,变成这样:

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司马迁连用三个“无比”,看似啰嗦,实际上加强了楚军的气势,突出了项羽的勇猛,而在班固这里,行文简洁了,气势却是没有了。

当然班固也补充了很多史实,《史记·高祖本纪》里面没有记载刘邦是如何称帝的,而在《汉书·高帝纪》加以补充:

汉王即皇帝位于泛水之阳。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

还有很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比如萧何的传记本来很是简略,《汉书》却加进去很多事件,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就不喜欢。

当然,前四史是公认的好,但是作者之间也是相互攻击。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这样评价司马迁:

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

前一段是讽刺司马迁太过于看中社会的底层以及一些细枝末叶,后一句是讽刺司马迁不识时务,即便读了那么多历史,依旧没能保护好自己。

而班固自己的下场又是如何呢?

范晔在《后汉书·班彪传》写道:

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

意思是说你嘲笑司马迁不能用自己的才智豁免罪过,你不还是一样让自己死在牢狱之中。

至于哪部编写的最差,个人以为是《元史》。

实际上历史上的很多正史都是曾经遭到非议的,魏齐写的《魏书》一度因为写的太差而饱受批评,但是批评的人只能过过嘴瘾,没有办法另写一部代替,于是《魏书》才得以流传;今天看到的《晋书》是李世民下令编修的,原本流传的是一种“晋书”就被代替了,而《晋书》的编纂多采用志怪之事,历代史书在描写开国之君的时候,不免会有神话色彩,但是《晋书》的这种色彩太浓重,很多人认为修的太差,实际上,《晋书》的这种色彩,从侧面反映了两晋的时代特征,更能够看出为何两晋时期崇尚玄谈,而崇信老庄,同时为何这个时候佛教在中国开始大面积流传;《旧唐书》成书仓促,所以很多史实有错误,但是由于它成书距离唐代时间短,保留了很多宝贵的史料,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欧阳修等人修编的《新唐书》出世之后,也未能将《旧唐书》取而代之,也能解释为何司马光后来修编《资治通鉴》取材《旧唐书》而非《新唐书》;《宋史》《金史》和《辽史》都是元朝修订的史书,非常粗糙,很多事情前后不搭,有的人物在传里面出现两次,有的传记在谁的传记之后,结果没有,但是这些书都是抄自原始历史材料,最大程度保持了原貌,所以说还是有很好的史学价值。

最后说一下,为何《元史》最差呢?

《元史》修编开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朱元璋要求史官“直述其事,毋溢美 ,毋隐恶,庶合公论,以垂鉴戒”,宋濂是修书的主要负责人,成书仅用331天。

乾嘉三大家之一的钱大昕说:“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钱大昕可是通读过二十四史的人,他的话应该很可信。

清代汪辉祖写了一本《元史本证》,书中指出《元史》中3700余项错误。例如:

如速不台与雪不台本是一人,完者都与完者拔都是一人,石抹也先与石抹阿辛是一个人,《元史》中都列有两传。再者,译名不一,如八思巴,又译八合思八、巴思八、八合斯巴等。

钱大昕有志重修元史,可惜未果。

即便是这样,《元史》的地位依旧没有办法改变。到了民国时期,曾任大总统的徐世昌有感于《元史》粗糙,决定重新修订,于是有了《新元史》,书中增补了许多列传,像元末革命中的领袖人物如韩林儿、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等,《新元史》皆一一列传。

至此,中国正史由原来的二十四史变成了二十六史(加上清史稿、新元史)。

作为记录中国发展脉络的二十四史(或二十六史),是无数人想要读完却没能完成的任务,这也说明了中国人重视史学的传统。


诗书君


二十四史中,文学水平最高的是《史记》,最低的是《元史》。《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元史》速成,文字陋劣,编纂草率。


南陌落花闲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六味学书法


《史记》一书,世有定论,文史价值首肯,最低的大概是命短、不作为的那个朝代。


九州同2020


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最高的是《史记》,最低的《晋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