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时,王剪为什么不出来救国?

淡定哥标叔wyb323007


关于秦灭亡时,王翦为什么没救大秦,我在我的一篇文章中有详细介绍,可以看看。

https://m.toutiaocdn.com/item/6757860892647358983/?app=news_article×tamp=1574414153&req_id=201911221715530101290320942F013DE3&group_id=6757860892647358983。

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北抗匈奴。当时匈奴对北方威胁较大,王翦部下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同时留守北疆修长城,防匈奴进犯中原。

二、南征百越。大军征讨百越后也是驻留当地,并和当地人通婚。

两次用兵后秦始皇都给王翦下过同一道命令,就是他日秦国有难,他们不得班师回朝勤劳王,以防止匈奴冒犯中原和百越叛乱。所以后期秦末反秦时,秦虎狼之师一直没有出现在战场上,而是拉着喂秦始皇修陵墓的犯人去镇压起义军!





历史隐藏的真相


秦国统一后,嬴政南征百越,以王翦为帅,王贲副之,父子俩带五十万秦军南下伐越,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是百越地区多雨潮热,王翦身体很快就不行了,临死前王翦要求秦始皇继续对百越用兵,要坚持化百越入华夏,以此给华夏族扩展生存空间。王翦死后,秦始皇亲自扶棺下葬,王贲也为父守陵。王贲多年与父亲征战南北,也留下了一身伤病,不久也死了,其子王离进入蒙恬大军历练。

在名将风范世家的熏陶下,王离也是秦朝杰出的将军,在建立军功后被封为武城候,继任父亲王贲的将军之职。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原来战国六国的贵族借农民起义的这条燃烧的引线纷纷复国,而当时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思想还未根深蒂固,多数人还沉浸于数百年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分裂小国的惯性思维,随着六国贵族登高一呼鼓动,最终形成各路割据武装。公元前207年,秦二世派章邯和王离率兵攻打赵国,爆发了巨鹿之战,秦军与诸侯军队各有四十万人,结果王离的军队被西楚霸王项羽及诸侯联军大败。在巨鹿之战中王离被俘,王离与其归降的二十几万秦军将士一同被项羽坑杀,章邯投降,至此秦军主力基本被消灭。同年,汉高祖刘邦大败秦王子婴(秦国末代皇帝)的军队,来到了霸上(今西安白鹿原),刘邦在项羽等待数月后,先行一步进入了关中。秦王子婴乘着白马拉的素车,把绳子系在脖子上,挂着皇帝的印玺、符、节,向刘邦投降,秦正式灭亡。


寻找历史的truth


秦朝名将叫王翦,不是王剪。

王翦的生卒时间不详,虽然百科上说他死于公元前208年,但这个说法缺乏充足证据。


因为根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21年,王翦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此后关于他的事迹不见于史籍。而且《史记》中对他病死记载也只是“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秦二世在位时,王翦与其子王贲都皆已去世)。并没明说王翦病死在秦二世在位期间。(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所以王翦病死于公元前208年的说法,证据不足。一般公认的说法,都还是认为王翦卒于前210年之前。毕竟王翦是服务了四代秦王的四朝元老,他如果活能到陈胜吴广起义时,凭借他的政治影响力和地位,不可能一点记载都没有。


另外我个人认为,即便秦末那会儿王翦还活着,他也不大可能有大多的作为。

因为首先,假设王翦能活到秦末,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他第一次见于史书记载是献计逼死魏齐。虽然史书上对于魏齐是死于长平之战前还是长平之战后没有准确记载。但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之间,无论战前战后,赵国都怕秦国,都会逼杀魏齐讨好秦相范睢。

我假定是战后,即公元前260年。做为一个以军功为官,且能在秦国朝堂上献计,并且记入史书的将领,王翦这时的年龄至少20岁以上!否则他没资格说话。

按公元前260年王翦20岁来算,那么他的出生时间就在公元前280年左右。以这个年纪活到公元前208年,七十多岁的王翦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人不服老不行,尤其是武将。像廉颇那种八十多岁还能领兵杀敌的例子,百年难遇。



第二,王翦出山未必能有善终。

秦朝统一前后诞生了两大武将家族,一是以王翦代表的王氏家族,二是以蒙恬为代表的蒙氏家族。蒙氏的崛起原本比王氏早,但由于王翦和王贲父子功劳大,六国被灭有五国跟他们父子都有关系,以至于灭楚后,功高震主了,蒙氏被王氏完全压制。所以从秦始皇开始,秦朝皇室就一直在扶持蒙氏制约王翦父子。比如王翦攻楚时,带走了六十万大军,给他当副将顺便监视他的人,就是蒙恬和蒙毅的父亲蒙武。

后来王翦退隐,王氏衰落,蒙氏顺理成章的成了头号家族,王氏则排到了第二。直接证据就是王翦的孙子王离给蒙恬当副手,秦始皇把公子扶苏也派到了蒙恬处实习,这妥妥的就是想扶蒙恬上位。

再到后来,秦二世登基,下诏害死了蒙恬和扶苏,王离作为蒙恬的副手受到秦二世的拉拢和扶持,接替了蒙恬的位置。

从这个过程来看,王、蒙两家的地位在秦始皇父子的操纵下,翻过来,又翻过去,最后又翻了回来。再牛掰的武将,在皇帝手上也不过就是玩物罢了。

所以,假设王翦还活着,以他的地位,以及秦二世和赵高的德性,他能不能善终,真的很难说。有可能秦二世会把他和蒙恬一锅端了,再扶持其它家族的人充当头牌。



第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bug人物,王翦能不能在项羽身上占到便宜,是个问号。

很多人喜欢习惯性的把秦灭的锅甩给秦二世和赵高,好像大秦将士忠勇能战,打不赢项羽完全是因为后方昏庸,接济不上才败下阵来。可实际上,直到巨鹿之战王离被项羽覆灭前,秦朝中枢对前线章邯的支持基本是无可指摘,朝廷基本上把能做的全做了,不仅军粮装备供应充足,及时调动一切国内兵力增援前线,并且还把前线指挥权也交给了章邯调度。

可问题是,从对上楚军的第一天起,秦军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打不过楚军。

定陶之战前,章邯就打不过楚军,从山东东阿一直打到河南杞县,秦军始终打不过。后来是秦二世的援军来了,再加上项梁麻痹大意,章邯才翻了盘。

定陶之战后,项羽上位,章邯、王离集中了秦朝关中军团和长城军团两大主力,四十万精锐部队,以胜利之师,占据地势,工事完备,并且士气还很高涨,就等着围点打援消灭不怕死的项羽。

而项羽带着新丧之师,区区五万人,既没有地利,又无粮草,仅携三日干粮就敢发动主动攻击,以破釜沉舟,有进无退,所向无前的勇气以弱击强。就是硬生生把秦军毫无破绽的部署正面打爆了。



章邯没犯任何错误,项羽也没偷奸耍滑,他被项羽直接干翻,没有任何道理可说,只能说明项羽的楚军对于秦军来说,完全是降维打击的存在。

PS:秦末作战惯用三板斧,深沟高磊,坚守不出,靠国力拼消耗对付项羽的楚军采取的运动战法不奏效。

王翦当然是名将,但以他的年纪来说,遇上如此逆天,不讲道理的项羽,很难说他不会被项羽挑翻在地。

而且秦军的杀手锏反间计(当年打不过李牧就用反间计)对于项羽而言,也不奏效。项羽根本不讲道理,谁反间他,他就杀了使者自立为王,这种人,很可怕。


Mer86


王翦?不是这位老将不愿意出来就秦国,而是当时王家已经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其实这位老将出马可能会使情况更糟。

王翦是秦始皇在位期间对于秦国贡献最大的一员将军,当然这个还要算上他儿子王家对于秦国统一天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秦灭六国五国皆为王家所灭,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必须得说的便是王翦,其实他灭六国的时候也是他军事生涯的末期,此时他已经是一员老将了。

战国时期将军的寿命其实是有年龄限制的,毕竟那个时候打仗还是要靠两条腿走路的,虽然将军的待遇要比士兵高一点,但是面对真正的打仗的时候,将军还是有体能上的要求,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战国时期真正打仗的将军他的年龄限制都特别高,或者对于他的体力的要求也特别高,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不要忘了去验证廉颇是否能打上的时候,廉颇连着向赵国使者验证了一下自己体力还跟得上军队的节奏,结果当时的使者就告诉赵王说廉颇老将军虽然表现的还不错,但是连续拉了好几泡屎,所以他应该跟不上军队,因此赵王就选择将廉颇召回这样。一个信念直接给掐灭了。

王翦在灭楚国的时候,一开始他跟李信曾经进行过一段朝堂辩论,结果秦始皇受到什么说王老将军已经老了,没什么睿智了,那就别当老将军,王翦说行,(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我就等你这句话立刻就回家了,虽然秦始皇死求活,求把人家从家里拉了出来,然后灭了楚国,但是此时的王翦年事已高,相比较于现如今的人来讲,这个年纪还不算太大,但是对于战国那个历史时期来讲,这时候的王翦其实更多的应该颐养天年了。

所以在秦国朝堂之上,替王家出面代表作决定的是王贲,后来蒙田帅兵与匈奴作战战士到了最紧急的时刻,秦始皇派遣王奔率领10万秦兵出去增员们填,由此王家也就在秦国的边关长城之地建立了自己的据点。

战国时期各大家族的,或者说各位武将的家族,其实也大致如此,都是随着自己的军队在变迁的,王家也因此定居在了长城边关之所在,这时候秦国爆发了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的军队席卷了整个天下,此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礼,章邯率领秦国军队击败了多路秦国起义军北上去对付北方的赵国的时候,此时代表王家出面的是王离。

也就是王翦的孙子!瑞兹这样路线一路摆下来,大家都清楚了,王家实际上一直都没有放弃情况,他们一直都有不同的人在代表自己的家族替秦国作战,只不过到了王离的时候,由于战场15在巨鹿之战里面被西楚霸王项羽所杀,所以以秦国的王嘉也因此没落下去。

至于说王翦迪,就算他能够到秦国农民起义,那个时候她年纪太大了,上不了战场,也带不了并蒂,而此时的王翦可能已经去世,按照记载,王翦是在农民起义军爆发前一年去世了,这也就证明了在秦国面临内乱的情况之下,王翦没有办法发出任何声音,否则自己拼尽全力灭掉了这么多国家,建立起了大秦帝国,王老将军是绝对不会允许这个帝国发生崩塌这样一种情况诞生。


漩涡鸣人yy


王翦,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重臣,带兵打仗的能力无出其右。

有人说,秦二世遇到陈胜、吴广的时候,王翦为什么不出来救国?看着项羽、刘邦羽翼逐渐丰满,王翦为何不收拾?

秦朝灭亡之时,王翦已经离世

其实,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后期,王翦就已经是个老人了。在公元前224年,当秦始皇询问伐楚大策的时候,李信声言只要20万兵马就够了,而王翦却说要60万兵马才可以。这时候,秦始皇大胆启用了李信,而且认为王翦已经老不堪用了。王翦就此告老还乡。记载如下: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於频阳。”

这段话说明,在224年伐楚时,王翦就已经是个老人了,何况15年后呢?

李信伐楚,最后失败。而王翦带着60万大军,顺利平定了楚国,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查史记,秦二世上任的时候,王翦和儿子王贲已经死了,陈胜起义的时候,王翦的孙子王离被派出去打仗。

《史记》: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而又灭蒙氏。陈胜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孙王离击赵,围赵王及张耳钜鹿城。

什么意思呢?秦二世上任的时候,王翦父子已经死了,后来秦二世灭了蒙氏兄弟。陈胜反抗秦朝的时候,王翦的孙子王离被派去攻击赵王。

既然,王老先生早都死了,那还怎么帮助灭亡前的秦朝?

即使王翦没有死,也很难力挽狂澜

有人对于《史记》王翦的死提出异议,认为,如果王翦早都死了,史书为什么没有详细记载?

最起码,对于这样的大功臣,要举行相当规格的葬礼吧。如果举行了,为什么不见描述?

所以,有人提出了王翦死于公元前208年的结论,因为王翦和秦二世没有什么情分,再加上赵高专权,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混乱局面下,王翦就算死了,没有上规模的葬礼也算正常。

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那我们就按这个假设走。

公元前209年,爆发大泽乡起义,镇压的将军是谁呢?是章邯。章邯是王翦曾经的下属,让年富力强的章邯去收拾局面,再好不过了。

而章邯是如何获胜的呢?章邯组织了监狱的犯人,最终把起义的队伍镇压了。

大泽乡一起义,就把七老八十的王翦派出去,非常不合适,就算派出去了,当时秦朝都城附近兵不多,王翦能想到利用“犯人兵”吗?很难说。可以说,镇压陈胜吴广,章邯做的还是很出色的。

假如王翦还能多活两年,生命能持续到公元前207年,在巨鹿面对项羽的4万兵马,王翦能挡住吗?也一样很难。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是有策略的,他并不是上来就干掉了人家几十万人。

首先,项羽破釜沉舟,激发士气,然后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然后猛攻。

其次,项羽和赶来支援的章邯大军死战。

终于,王离因为缺粮,又因为英勇不如项羽,而被活捉。章邯被数次打退,苏角被斩杀。项羽建立了极大优势。

之后,项羽一边和章邯对垒,一边招降章邯。没成想,真起作用了,因为秦二世和赵高并不信任章邯,因此章邯最后带着20万人马投降。

可惜的是,这20万兵马被项羽坑杀。

王翦如果在,用不用这两人?用的。一个是得力属下,一个是亲孙子。那,秦二世和赵高会不会信任王翦?很难。

所以,即使王翦在世,面临当时的情况,面临项羽的勇猛,面临范增的智慧,大概率还是会输。

幸好,王翦在巨鹿之战时已经不在了,否则晚节不保,并会成为项羽最重要的一块背景布。

综合说来,秦朝灭亡之时,王翦已经死了。如果没有死,在那个环境中,在那样的对手下,也很难胜利。


蓝风破晓


王剪是秦国继白起之后最出色的名将,他和儿子王卉一起征服了东方五国为秦国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秦国建立后,王剪深知自古以来武将功高震主结局凄惨,武安君白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王剪立即向秦始皇上书恩准卸甲归田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秦国灭亡时王剪已经年迈无力再为秦国进行征战,有心无力。


梦回均州沧浪湖


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其功勋可比肩白起。如果说白起帮秦昭王松动了六国的墙角,那么王翦则可以说是帮秦始皇将六国连根拔起。

那么秦朝灭亡时,王翦在干啥?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二世之时,王翦及其子贲皆已死,而又灭蒙氏。原来,那时王翦老将和其子王贲早已离世。

如果王翦活着,也打不动了

有人说,王翦之前也侍奉过秦昭王,曾献计杀死魏齐,然而史书上却找不到任何记载,也许是来自小说《东周列国志》吧。

要知道,秦国从来不缺将帅,白起之后便是王龁和蒙骜。而那时,王翦还是籍籍无名,他能展露头角,其实是在那两位大将去世之后。据记载,直到公元前236年,他才开始在秦国的历史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这一切也正是发生在秦王政真正掌权之后,所以他实际上秦王政一手提拔起来的将军。

但是,王翦年龄长于秦始皇是肯定的。公元前225年,李信兵败楚国,秦王政曾驱车赶到频阳,邀请王翦出山,王翦曾说:“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可见,王翦当时年龄至少50岁,那么等到秦二世即位时,王翦就算活着,也快70岁了。试问,那时他还举得动刀吗?

王翦之孙王离

秦始皇驾崩之后,赵高怂恿秦二世胡亥杀戮功臣,蒙氏首当其冲。秦国一统天下,王氏和蒙氏功劳最大,蒙氏被灭族后,按理说,王氏该独掌兵权。

但是,据历史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后,章邯挂帅,王翦之孙王离仅为其麾下的一员大将,可知当时,王氏声望在朝堂上早已大不如从前。

据此可推测,王翦和其子王贲早已离世多年,否则贵为秦国第一功臣的王氏家族怎么能落没至此。

王翦功成身退

自打楚国灭亡后,王翦便突然从史书中消失了,无论是平定南越还是北伐匈奴,秦始皇都没有再派这位名将出征。

虽说王翦之前也曾告老回乡,但当时只是权宜之计。不过他为了自保,消除秦王政的戒心,伐楚期间,不断向秦王政要这要那。那么等到秦国统一天下后,王翦顺势告老回乡,如此既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也能确保王氏一方平安。

正因为王翦功成身退,王氏才渐渐淡出朝堂,军权后来几乎由蒙氏独掌。也正是这样,蒙氏才成为赵高打击的首要目标,而王氏也才能逃脱赵高的魔掌。

结语

秦朝建立后,第一功臣王翦履行自己伐楚之时曾许下的诺言,急流勇退,渐渐淡出朝堂。且不说,王翦、王贲父子在秦二世即位时早已离世,即便是活着,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章邯之将帅之才,其实不在白起、王翦之下,然而却也无法挽回秦朝的败局。因此,大秦之覆灭不在于缺少将才,而在于失了人心。不然,何至于,陈胜高呼一声,天下群雄便群起响应呢?得民心得天下啊!


读春秋思无忌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是在公元前209年秋。

之后几个月的时间,起义席卷全国,各地均起义军。

据说王翦死于公元前208年,也就是说有机会参与平叛。

哪么为什么王翦没有参与保卫秦朝天下的战争呢?

史书记载王翦攻百越有功,封武成侯,之后王翦告老退隐。

秦攻百越共三次。

三次都是在统一六国,称帝(公元前221年)之后发生。

第一次,公元前219年,屠睢为主将。

第二次,公元前214年,任嚣和赵佗兵分两路。

第三次,公元前210年,赵佗为主将,攻瓯骆。

三次王翦均没有做为主将出现。

攻灭六国,除最先被灭的韩国,其它五国都是王翦和他儿子王贲为主将攻灭的。

最晚被灭的齐国是王贲在公元前221年灭掉的。

王翦王贲一直受秦始皇倚重,难道仅隔了两年,攻灭百越就不再倚重了?

个人分析,王翦应该是真的老了。

王翦见于史书记载,最早是献计逼死魏齐。

虽然史书上对于魏齐是死于长平之战前还是长平之战后没有准确记载。

但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

战前战后赵国都怕秦国,会逼杀魏齐讨好秦相范睢。

假定是战后,公元前260年。

做为一个以军功为官,且能在秦国朝堂上献计,并且记入史书的将领,王翦这时的年龄至少20岁以上。

王翦在征百越受功后称老还乡。

征百越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

就算是第三次王翦才告老,这也是70岁以上的年纪了。

试问,大泽乡起义后,因年龄原因久未当主将的王翦,怎么可能会以古来稀的年龄上战场,去挽救摇摇欲坠的大秦帝国?


难得浮生闲半日W


战国时代的秦国名将辈出。其中,声名赫赫的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白起、廉颇、李牧)仅秦国就占去了两位。这两位,一位是堪称“杀神”的白起,另一位则是拥兵60万,帮助秦始皇夷平六国,横扫八荒,最终实现一统万里江山的“战神”王翦。特别是王翦,一些人不免会生起这样的疑问:既然,秦始皇拥有王翦这么厉害的角色,他能帮秦始皇统一天下,却为何在大秦即将灭亡时不见他出来挽救大秦于危亡呢?

▲ “战神”王翦

对于这个问题,从历史的各方角度来讲,不论王翦属于什么情况,其实,王翦都是无法充当大秦帝国的 “救世主”。

历史时间的不对等:秦朝灭亡晚于王翦卒亡

从历史角度考证,王翦虽然生年不详,但卒于公元前208年却没有争议。而秦朝的建立时间是在公元前221年,灭亡时间是在公元前207年。也就是说,在秦朝灭亡之前王翦实际已经不在人世了,自然无谈可救秦朝之事。

▲ 秦始皇

历史事件的无关性: 秦统一天下后 王翦急流知勇退远离朝纲

王翦与大将白起不同的是,他不但机智善战,却更加深谙“急流知勇退”之政道。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帮助秦始皇打平天下的王翦,他并没有居功自傲的继续留下来帮助秦始皇辅政并巩固国家根基,而是在帮秦始皇打完“攻灭楚国”的最后一战后,向秦始皇“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也就是说他向秦始皇索要了一大堆的美田良宅后便告老还乡,安度晚年去了。直至所终。

▲ 王翦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攻灭楚国”

当然,王翦向秦始皇索要这些,并非真的是因为自性贪婪那些田和宅,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秦始皇不对自己有猜疑之心,不认为自己会有勃勃的野心。也只有这样,方才能保得自身晚年身安无横祸。须知,王翦可是一个很能带兵的人,在任期上,曾经秦国60万的兵马掌握在其一人手上,这在秦始皇心中安能不惧。

历史时代使命的异同:从“打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 秦亡并非缺乏王翦式猛将

古人常说“创业更比守业难”,会打江山的人并不见得会守江山。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打下一片疆土最终没能守住结果拱手让人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一现象说明了,“打天下”与“治天下”所运用的思路方法自然不会等同。尤其是治天下,更加考验的是统治者在治国方略上的“得人心”的治心之功,而非一味的穷兵黩武。

▲ 王翦之孙——秦将王离

因此,纵然王翦在世,而且不隐退,那么作为战神王翦,纵然他在指挥军队作战、保家卫国、抵御敌人入侵上很是了得。但是“战神”未必就是“治神”,也未必可以充当“治神”。而且秦国之亡,并非是因为缺乏武将,比如名将王翦之孙王离,以及章邯当时都在秦军之中,但同样无法阻止声势浩大的秦末农民大起义。

那秦国因何而亡?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

其一、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制度虽然比之前的分封制先进但却不知道变通,体制的固化,导致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误时间被逼反。

▲ 秦末农民起义

其二、秦朝暴政日久,统治者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人们徭役苛捐杂税不堪重负,人民处于持续的水深火热与强压之中,为生计所迫而不得不反。

▲ 修筑万里长城 劳民伤财

其三、秦朝内部,先前六国旧的贵族势力对分封制始终心存幻想,由此滋生的内部矛盾得不到有效的化解,使得朝廷内部各势力之间为了彼此的利益而明争暗斗,人心各怀鬼胎,内部力量的不统一,加速了秦朝走向衰弱的命运。

▲ 章邯因惧怕赵高等人迫害 率二十万秦军精锐投降

结语:

总体来说,来自秦朝在治国理政以及国家体制上延伸的种种弊端,别说王翦管不上,纵然王翦在世也可以管得上,也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很能打天下的神武将军,而就可以很顺利的摆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安治天下的目的。


淳帧通安


王翦说,有心无力啊!棺材板压得太严实了,起不来了……

公元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於频阳。”

后来李信大败,楚国大将项燕连斩杀秦国7个校尉(万人队长,依秦律,校尉战死,则这个万人队说明已经全军覆没了)。

逼得始皇帝没办法,只好降低身段,亲自到王翦家中求援,让已经45岁(不惑之年)的老将王翦再次出山,同时给予秦国全部的军队60万。

王翦以拼国力为战术,与楚国对峙一年,迫使项燕不得不放弃防御战线,向东调遣,王翦趁机全面进攻,截住项燕,一战斩杀项燕。一年后,王翦俘获楚王负刍,秦国灭楚战争结束。

王翦及其儿子三人,一共灭了6个国家,除了韩国之外。灭楚一战后,王翦并没有选择去灭燕。而是领五十万秦军南下伐越。

其实个人看法,更多是为了歼灭楚国残部,因为之前灭楚时,楚国与百越的关系一直很差,可当楚国亡国后,百越马上就反了。要么估计是楚国残部投降百越,要么就是百越趁机想浑水摸鱼。

“秦始皇并楚,百越叛去”(《越绝书》)

《史记·王翦白起列传》灭楚国之后就“南征百越之君”。同时到了公元228年时《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的疆土“南至北向户”,也就是五岭之南的地区。

灭了越干之后的王翦,因功晋封武成侯,身为四朝元老的王翦就在这个时候急流勇退,请老归乡了。

而始皇帝在公元前210年死的,陈胜吴广的起义是在公元前209年爆发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时,王翦去世。

所以当巨鹿之战爆发时,也就是公元前208年九月,那时候的王翦估计已经埋入底下了,因此不是老将不想救秦国,而是棺材板压得太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