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的2020,讀懂週期是第一步

疫情的期間,讀完了《週期》。


《週期》的作者,是霍華德馬克思,橡樹資本的創始人。


去年有一陣“康波”熱潮,人生就是一場康波,成功也有周期,據說2019年還是最近的一次“暴富”,不知道大家發財了沒有。


但《週期》講的雖然也是一個道理,但它從不會預測,明天怎麼樣,下個月怎麼樣,明年怎麼樣;而是瞭解你現在處在週期的什麼位置,以及根據你所在的位置確定未來長期的投資戰略,這個長期,也許是5-10年,甚至更長。


上一篇微頭條裡,簡單總結了下經濟危機的四個階段,很多評論的批評我覺得是很對的。其實總結永遠不是為了預測,而只是為了理順思路。馬克吐溫說過,“歷史會重演,但細節不會一樣。“


以史為鑑的意思從來不是照抄歷史,而是提供底層框架。


就像整個經濟的發展的底層框架一定是有周期波動的:


經濟好的時候,股市喜人,地產商不停地拿錢蓋房子,企業利潤率攀升,分紅就多,發的工資也多,人們有更多的錢去消費,消費又繼續刺激經濟,經濟繼續向好;於是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市場只有利好消息,甚至利空都可以被解釋成利好,銀行也信心十足地不斷放貸,信貸規模迅速增長,反過來繼續刺激經濟,房地產,股市和企業利潤。這樣經濟周圍和房地產週期,股市週期,信貸週期,企業利潤週期相互促進,螺旋式上升,這種時候,沒有人會意識到,經濟已經過熱,週期已經要見頂,因為市場太好了,好到讓人們足以相信,好像下跌永遠不會到來。但其實泡沫已經在人們沒有注意到的時候開始積累了。


像1930年代,胡佛總統曾:預言“,經濟永遠會保持這樣的高速增長;1960年代之後的美股漂亮50的崛起,讓很多當時的專業分析師得出結論:這50家公司會無窮無盡地增長下去;1990年代,互聯網科技公司又讓當時的人們相信,互聯網公司的未來難以估量,會永遠增長。


但每一個泡沫都如期破裂:1930年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大蕭條;漂亮50至今幾乎全軍覆沒;二十一世紀初互聯網公司估值腰斬,股市暴跌。


但每一次由於經濟週期的到來而產生的下跌,人們會簡單地把它歸因為當時的某一個事件:比如2003年的“911“,比如今年的新冠。這是正常的,人都是短視的,很少有人會以十年為一個單位思考問題,觀察事物。


但每一次的經濟危機,只是因為市場的週期又運行到了該反轉的時候而已。


今年就算沒有新冠,夏天也許也會有拉尼娜,帶來美國西南或者東南部的嚴重颶風,也許明年又有一個什麼別的疾病。。。


這些突發事件只是“最後一根稻草“,壓垮駱駝的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之前的”稻草“已經堆積得太多。


那麼週期見頂,開始掉頭下行的情景是怎樣的呢:


股市暴跌,槓桿的力量開始體現,自動平倉指令自動清倉,槓桿做多者不得不賣出止損,導致股指期貨等衍生品也下跌,於是人們情緒變得更加恐慌,繼續拋售,基金不得不減倉來應對大規模的贖回,市場進一步暴跌。這時候,人們的情緒開始徹底改變,沒有人相信市場會再次上升,消息面上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負面,政府的大規模救市行動反而被認為是“經濟危機“的確鑿證據進而引起更大的恐慌,銀行不再放貸,企業利潤萎縮,逐漸還不上債務,不得不破產,於是引起大規模失業,人們沒有錢消費,也沒有錢投資,對金融機構的擔憂還會引起大規模擠兌事件,本就因為貸款收不回來的銀行難以承受,金融機構一併也跟著倒下,人們出售一切資產只想拿著現金,導致市場進一步下跌。


但這人人都能讀懂的簡單的循環過程,卻沒有人能做到再出現見底信號的時候果斷買入


得到的回答往往都是“再等等吧“”萬一再跌呢“”還不是底呢“。


週期就像鐘擺。鐘擺到達兩端的時候只是一瞬間,然後毫不猶豫的再掉頭向另一端移動。


市場的頂端和底部也是如此。它們就像薛定諤的貓,在沒有發生之前,你永遠也不知道它是不是底部或者頂部。所以抄底永遠都不存在,如果有人能精準地抄到底部,那麼現在的股神不是巴菲特。


巴菲特美股暴跌的第一週,就果斷出手買入了航空。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巴菲特浮虧800億,連股神都衝到了。真的很想笑。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只要當資產的價格低於它的內在價值的時候,就出手,如果進一步下跌,則進一步加倉。他看的是,這個資產未來5-10年的發展。


那麼這時候有人就會說了,我一個普通人,沒這麼大魄力,等等市場開始漲的時候再買不行嗎?

我來解釋下為什麼不行。


市場在下跌過程中,不是像瀑布一樣直指地落下來的,它會出現暫時性反彈。但往往這些“想等市場開始漲的時候”再買的投資者就會掉入這種假性反彈的陷阱,可能反彈的第二天,是更大的下跌;於是被“欺騙”的投資者哭爹罵娘,每天看著自己浮虧不斷增加,最終忍受不了,割肉離場;然而,他可能不知道,那是他離底部最近的時候。


用極限思想考慮底部,就是當市場上最後一個投資者賣出的時候。但凡還有人在賣出,那就不是底部,所以這些承受不住割肉的投資者在他們不自覺地情況下貢獻了市場下跌,也改寫了市場的底部。


於是市場真正見底,開始上漲的時候,被“欺騙”過的投資者,反而不認了,覺得一定還會下跌。


投資者脆弱的心靈不是一兩天的上漲就能安撫的。市場扶搖直上,一路猛漲,此時有些投資者開始覺得可能市場真的又好起來了,跟著入場,也為市場的上漲做了貢獻,最慘的是還在堅持的那些投資者,他們還堅定的認為,現在上漲多少,馬上就會暴跌多少。


但看著周圍的人都在不停地賺錢,市場沒有要下跌的意思,這些終於忍不住,最後入場的投資者,又成了最可憐的“高位接盤”者。同樣用極限思維,當市場上所有投資者都進入市場,沒有人再有資本可以買入的時候,市場見頂,新一輪的下跌又開始了。


於是這些總想著“再等等”的投資者,不斷地被市場耍,不斷地成為在底部賣出,在頂部接盤的最後一撥人,不斷地再虧錢。


當然這個過程,不是發生在一個月,一年,一定是一個長的時間段。


思考一下這些投資者本質的失敗原因,就是他們妄想著買入之後的第二天,第二個周,第二個月就要上漲;他們夢想者完美抄底,在一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內,享受到市場反彈的紅利,資產翻倍,完美套現走人。


但往往越是這樣想的人,越容易被市場操縱,從而成為了像巴菲特一樣有長期主義的人積累財富的墊腳石。最好的防止被市場操縱的辦法,就是變成長期主義者,因為時間會抹平一切波動。


所以你要是問我,現在可以買入嗎?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百分之百可以。


但你要是問我,明天會漲嗎,下週會漲嗎,下個月會漲嗎,我一個也無法回答你,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預測。


學過經濟學的人都一定知道,大部分經濟學的假設之一,就是每個投資人都是一個理性人。意思就是每個投資人就像機器一樣,精確地計算資產價格,完美地把握市場信息,從而不帶任何感情的執行交易指令。如果每個人真的如假設一般,市場也許就不再有周期,會沿著一條既定直線筆直運動,所有的未來都很好預測。


但事實是,在所有的週期中,人們的情緒是影響市場最大的一個週期;在所有的槓桿中,人們的情緒是最大的一個槓桿。


每個人的情緒和以此造成的不同的行為,是這個市場難以預測的根本原因。


所以那些妄圖準確抄底,或是在剛剛開始上漲的時候上車的投資人,都不會如願。


現在回過頭再看今年的行情,你會發現這沒什麼好意外。美股已經漲了十年,翻了接近五倍,但美國的GDP增速卻沒有像股市一樣,工業產出一直在下降,全球經濟都沒有一個很好的表現。美股這十年的上漲,是企業通過發債回購自己公司股票,做高價格,從而吸引投資者繼續買入,企業利潤並沒有一個質的飛躍。所以美股中有多少泡沫不言而喻。


沒有基本面支撐的增長都是虛幻的。所以它什麼時候倒下,都不足為奇。


如果把時間線再拉長一點,你會發現,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球經濟已經經歷了一輪快速增長,尤其以美國的GDP增長來說,在21世紀初就已經見頂,全球經濟近20年都不是一個快速增長的趨勢,(如中國之外的快速崛起的發展中國家除外)能帶來下一次經濟的質的飛躍的,只有以AI,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科技徹底落地後帶來的效率的提升。而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調控帶來的只是暫時性的繁榮假象,而且這種手段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就像當下,全球利率已經在很低的區間,降息空間非常有限,而剩下的超發貨幣,增加政府支出,政府發債,也都像毒品一樣,只會暫時性的亢奮,之後帶來的副作用比當時帶來的利益大得多。


而這種週期,確實在美國最明顯,因為美國以它二戰後確立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讓它可以在危機到來的時候,隨意發債,綁架全球,將風險和風險帶來的損失轉嫁給全世界。


所以帶來的結果就是,我們看到歐洲國家經濟持續乏力,日本進入長期衰退,全球都還在為之前的賬埋單。


但你說其他國家因此就沒有周期了嗎,當然不是。


週期可能會因此變得上寬下窄,或者上窄下寬,或者波動變小等等,但它一定永遠存在。


而我們國家的特色週期就是政策週期。


因為長期大力的政府幹預,我們國家的週期會被壓縮在一個很小區間內,但相對的,波動會非常劇烈,會出現很多小週期,比如08年之後,三波房地產小週期。


但未來十年,政策的大週期顯而易見:“房住不抄”和大力改革金融市場。


橡樹資本的馬克斯,因為讀懂了週期,現在管理著超過1200億的不良債權的資產,並且在07年募集一隻基金,不出手,而是等到08年金融危機爆發,瘋狂買入不良債券,09年市場反彈,週期如約而至。


所以,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都來到了一個分叉路口,2020年註定是一個大變局開啟的年份,如果上一個路口,你沒有選對,那麼這個路口,大家又在同一條起跑線,往哪條路上跑,就看你有沒有讀懂週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