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宅家”的意外收穫 缺位的老爸學會了帶娃

35 天

帶娃 35 天后,他在感嘆妻子辛苦之餘,也感受到作為父親的責任

兩小時

約 80% 父親平均陪伴孩子的時間,從半小時內增至兩個小時,親子關係提升

漲了分

近一半母親對父親帶娃滿意度的增加,以 10 分制計算,平均上升 2 分左右,最多上升 6 分


疫情下“宅家”的意外收穫 缺位的老爸學會了帶娃


"從剛剛回時抱著走,到現在‘飛叉叉’地跑;從不會說話,到現在咿呀學語叫‘爸爸’ …… "疫情之下,四川的趙先生宅在家裡第一次學著帶娃。35 天過後,他在感嘆妻子辛苦之餘,也感受到作為父親的責任。

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因為防控需要,在超長的春節"假期"內,數以億計的人宅在家裡,許多在現實中缺位的爸爸也"回家"了——浙江大學一團隊調研發現,約 80% 的父親在疫情期間"迴歸"家庭教育,平均陪伴孩子的時間,從疫情前的半小時內增至兩個小時左右。初步研究結果還顯示,隨著陪伴時間增加,父親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也在提升,孩子對父親更有依賴感。

"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這可能是疫情下一個意外的收穫 ……

奶爸喊"累"

帶娃比上班都累,快要"崩潰"了

兒子才 1 歲多,但因為工作,趙先生和妻兒分居兩地。由於每月只能回家兩三次,他猶如一位"隱形爸爸",每次兒子見他回家,都是一副熟悉又陌生的表情。

這次過年回家,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他宅家帶娃 35 天,開始學著換尿不溼,每天跟著跌跌撞撞學走路的兒子 …… "從兒子早上醒來起整個人都不輕鬆,日子被分割成每一分每一秒。" 35 天過去,重新返崗上班時,他發現兒子更黏他,更依賴他了。在感受到陪伴兒子成長的幸福同時,他也更理解妻子的付出,和作為一名父親的責任。

與孩子還小、第一次帶娃的趙先生相比,那些孩子稍大一些的爸爸們,"回家"後感受到的卻不止是幸福 ……

"比上班都累,每次要崩潰時就想‘親生的,親生的’。"這周才回單位上班的周先生,回想起過去近兩個月宅家陪伴女兒的日子直言道。

女兒剛學會走路不久,周先生便前往重慶永川區上班,將女兒交給妻子和岳父母,如今女兒已 5 歲多。過去三年,他只是每週末回到位於重慶主城的家時,才陪一陪女兒。然而,疫情期間宅在家裡,家人將女兒"丟"給他,朝夕陪伴,他很快發覺女兒身上的"壞"習慣顯現出來。"她吃飯本來就慢,還邊吃邊玩。"更讓他不能接受的是,女兒 5 歲了,吃飯還要大人喂 ……

不僅如此,以前週末還能跳跳舞、畫畫的女兒早上起床晚,午飯過後就看電視。"如果沒人說她,她能一直看到吃晚飯,有時還端著碗邊吃邊看,毫無節制。"

"虎爸"糾偏

吼了不見效,還和妻子吵一架

在周先生看來,女兒的這些"壞"習慣是老人帶孩子慣出來的。"岳父母幫我們帶娃也辛苦,但他們對孩子太溺愛了。"

他試圖糾正女兒的壞習慣,但起初並不容易。每次女兒吃飯靠喂、看電視停不下來,當他張口糾正女兒時,老人就說"孩子還小"、"在家不看電視做什麼",一家人多次因此僵持不下。"每次女兒吃飯靠喂,我就要說幾句,岳母就不餵了,但下一頓飯或者隔一天又開始餵飯。"

不能責怪岳父母,他只能對女兒"說教"。一天下午,女兒看電視不停,他強行關了電視,女兒為此又跳又鬧,還動手在他身上打來打去。情急之下,"發火"的他吼了女兒幾句,還舉起手來嚇唬女兒,但女兒哭鬧得更兇了。

這時,岳父母站出來護孩子,理由仍是"出不去,在家不看電視耍什麼"。"吼了第一次,隨後一週多,每次都忍不住,又吼了女兒好幾次。"然而,每次女兒都又哭又鬧,還說"爸爸討厭""不要爸爸了,要媽媽"。

"她每次耍橫,我就不管她,但外公外婆總要去哄她。"一天,他又對女兒發火後,女兒去找外公外婆,他又吼了一句。這時,岳父母不高興了,妻子也因此和他大吵一架,覺得他管教孩子時態度不好,"傷"及了老人。

欣喜的變化

定下規矩,在陪伴中教育

"吼了幾次都不見好轉,女兒最多一時被嚇住,過一會兒又變回原樣。"周先生開始反思自己,意識到"光吼也沒有用","孩子還是要多陪伴,在陪她玩耍、學習時和她定規矩,讓她養成習慣。"

於是,周先生開始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之後每次吃飯時,他都坐在女兒旁邊,和妻子一起給女兒定下規矩:"不能喂,半小時必須吃完飯,吃不完就不吃了。""岳母也不餵了,吃飯慢慢規矩一些了。"最終,在他和妻子的監督下,女兒吃飯靠喂的習慣基本改正了。

除了吃飯,宅在家裡,周先生從早到晚都陪在女兒身邊。"她看電視,我就坐在她旁邊,看了一陣,我就給她說‘要休息一會,不然以後會像爸爸一樣戴眼鏡,不好’。"藉著說戴眼鏡,他耐心地和女兒商量後,定下"看 20 分鐘電視,休息 10 分鐘"的規矩,女兒也同意了。

在休息時,周先生還嘗試著教女兒寫簡單的數字、漢字和拼音,還在女兒看電視休息間隙想了各種"招數"。除了陪女兒跳舞,還陪女兒在家踢球、打羽毛球、畫格子下棋、傳籃球 ……

雖然辛苦,但在這種耐心的陪伴中,周先生慢慢發現,女兒養成了遵守時間的習慣,主動找他玩多了起來,也越來越開心。

3 月 16 日,周先生回到單位上班,但女兒已經發生改變。"今天中午連視頻,她在家學寫字,表現還不錯。"談及女兒,周先生甚是欣慰。

恢復了上班,周先生又不能每天陪在女兒身邊了,但他決定,以後每天通過視頻和女兒聊聊天,每週末回家好好陪陪女兒。

急躁的老爸

改變從自己做起,多陪陪女兒

家有兒女,都有本"難唸的經"。周先生髮現,疫情期間"回家"陪伴孩子一度不適應的爸爸,不止他一個。3 月 17 日晚,周先生在同學群裡聊天時得知,大學同學王先生也正在為用戒尺打了女兒後悔。"我怎麼辦?"王先生在群裡問道。

王先生的 7 歲女兒正讀小學一年級,儘管一家人住在一起,但平日陪伴女兒的時間比較少,女兒的生活和學習主要是妻子和岳母在管。

疫情期間,王先生宅在家裡一月有餘,幾乎都在陪孩子。"陪她玩,陪她在家裡鍛鍊、照看學習。"但在陪伴中,王先生髮現女兒注意力不集中,"比如她寫作業時,我和她媽說一句話,她馬上就湊過來問東問西,專注力不強。字也寫得歪歪扭扭。"

"一說她就犟。說著說著,我就忍不住吼起來。"短短 1 個多月,王先生吼了女兒五六次,甚至還用戒尺打了女兒兩次。打得並不重,但女兒還是哭了。

"打了就後悔。"他事後反思,女兒剛上一年級,這很難說是女兒的錯,更多是自己對女兒的要求太高,又比較急躁。"以後再忙也還是要多陪陪女兒,我也得改掉自己的急躁。"作為父親,他已決定改變從自己做起。

專家調研

疫情期間八成爸爸"迴歸家庭"

如今,各行各業相繼復工復產,父親們回到工作崗位,再次"離開"孩子。那麼,在疫情期間,"回家"的爸爸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 月初,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何潔團隊對此發起"爸爸回來啦——疫情下‘缺位’父親迴歸家庭參與教養的實證研究"調研項目。"家裡有小孩,身邊也有不少爸爸疫情期間參與帶娃的,聽到媽媽們的反饋各有不同,有的誇讚老公是‘神助攻’,有的吐槽老公是‘豬隊友’,因此我們就針對 3-12 歲的家庭,做了這個生活化的調查,想要了解一下疫情期間,爸爸們有空了,會不會參與帶娃,帶娃帶得好不好?"該團隊攻讀兒童發展與教育方向的博士生倪萍萍表示。

"目前,調研主要還在問卷調查階段,訪談的較少。初步結果看,變化都是比較正向的。"倪萍萍介紹,10 多天來,團隊已在浙江杭州收集樣本約 600 戶。從初步結果看,約 80% 父親在疫情期間"迴歸"家庭教育,陪伴孩子時間增加明顯,平均陪伴時間從疫情前的半小時內增至兩個小時左右,增長約 4 倍。

"吃喝拉撒主要還是母親在負責,父親主要是陪孩子玩耍、鍛鍊和學習。"團隊的另一研究生劉瑞婷說,隨著陪伴時間增加,父親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也在提升,孩子對父親更有依賴感。"相處一段時間後,有孩子遇事時會第一時間想到爸爸,主動說起‘想爸爸’,向爸爸吐露更多情感。"

"近一半母親報告了對父親帶娃滿意度的增加,以 10 分制計算,平均上升 2 分左右,最多的上升 6 分。"倪萍萍說。

專家建議

要先觀察先傾聽再幹預孩子

大量學術研究表明,父親在孩子的性別角色確定、積極個性品質形成、交往能力提高、認知發展等諸多方面有重要影響。

"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何潔介紹,有一種理論認為,在家庭教育中,母親是"守門員",也就是最後兜底的。但光有兜底的,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會缺失很多。而父親是一個完整的角色,更多像一個"大孩子"陪著孩子玩,有其獨特的作用。"父母同樣講繪本,母親會用孩子聽得懂的,很慢的語言。而爸爸都是正念,過程中輸入很多複雜詞彙,對孩子的語言積累很有作用。"

何潔認為,疫情將父親"帶回家",對 3 歲至 12 歲的兒童來說是個利好,多了一個"玩伴",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是正向的。而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有一些案例發現,常年"缺失"的父親突然"迴歸"後,發現很難融入母子之間。"父親可能想去和孩子溝通,但會發現可能自己並不瞭解孩子。"

"‘迴歸’過後,一些父親並不瞭解孩子,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管。"何潔建議,對於長期"缺位"的父親,"迴歸"後不應先干預孩子,而是應該先觀察、先傾聽,觀察母親和孩子的交流、孩子的表現,傾聽孩子的聲音和想法,然後再試著干預孩子。否則,按照自己的想法強行干預,很可能適得其反。"如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更叛逆,可以從孩子母親介入,因為母親最瞭解孩子。"

疫情過後,不少父親又回到工作崗位,"離孩子而去"。"疫情只是一個特殊情況,經過一段時間陪伴,不少父親也意識到‘除了工作,自己還是一個父親’。"何潔認為,疫情過後,工作"忙"了起來,但這不是理由,父親還是要更多參與到家庭教育中。

"並不一定需要多少時間,哪怕平時回不來,週末兩天陪一陪孩子。或者人回不來,通過一定的形式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何潔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