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读懂老子《道德经》的人,会强大到可怕!


《道德经》,是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2000多年来,它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书是踏上进步的阶梯,读《道德经》则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巅,仰可观宇宙之变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它谈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谈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它谈处世原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大至天地,小至尘泥,到修身、养生、处世、治国,万象森罗,尽收眼底。

有人在知乎上提问,“《道德经》现在全球都在读,西方很多国家都在用,可是我却读不懂,也就记下来几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最热门的回答是这样的:“

《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悟的,结合生活,工作,经历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道德经》自问世以来,在历朝历代都拥有一群“铁粉”,他们不仅读,还要为之做注。

据学者统计,自先秦以来,注经解经的至少有数百人。最早的一位大概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他著有《韩非子·解老》。到了两汉魏晋时期,注经的人数大大增多,这其中出现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王弼,另一个是河上公。他们两个人走的是不同的路线,王弼的注解深得上层的喜爱,而河上公的注解在民间流传甚广。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

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宇宙真谛。

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马云行商数十载,唯独此书不曾离身。

不仅如此,《道德经》还拥有四位帝王级的粉丝,所谓“帝王级”不带有任何修辞上的意义,因为这四个人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而到了当今社会,《道德经》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到了大洋彼岸的华尔街。据说,华尔街的金融界人士以及一些企业的高管、创业者们也都很喜欢读。

据教科文组织的统计,《道德经》总共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欧美的译本就有三百多种。美国著名女科幻作家厄苏拉·勒奎恩(Ursula K·Le Guin)就曾经与人合译过。


真正能读懂老子《道德经》的人,会强大到可怕!

厄苏拉·勒奎恩(Ursula K·Le Guin)


《道德经》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道德经》全文虽只有五千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人世的运行发展规律。


它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修身养性、行事为人所应遵循的法则,指导着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世界、周围以及自己。

为人之道:层次低的人复杂,境界高的人简单

《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颜色太多让人眼花缭乱,声音太多让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让人感觉失调,纵情打猎让人身心张扬发狂,稀奇的宝贝,常常让人为了得到而不择手段。

所以圣人只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选择性地取舍。

简单的人,想的事少,对待一件事、一个人更专心,不会搞弯弯绕绕。

简单的人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只会遵从自己的内心。

生活的智慧,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心、回归本心。


真正能读懂老子《道德经》的人,会强大到可怕!

处世之方:层次低的人强势,境界高的人随和

老子讲:上善若水。

随和的人就像水一样,虽然柔软,但是却可以包容万物。

《道德经》中说“夫唯不争,故无尤”,随和的人就像水,看上去柔软,却隐藏着无穷的力量。

做人随和,说话做事给别人留余地。

做人做事随和,不钻牛角尖,别人才会对你有好印象,有好印象自然有好人缘,人缘一好,路就宽了。

中国有句老话“枪打出头鸟”,锋芒太露,容易招致祸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强势的人锋芒太盛,在言行上往往很不注意,很容易伤害他人,而这种伤害也是一种树敌。

杨修因一句话被杀,就是因为其锋芒太过。内敛,则会让你成为一个从容、大气的人。


真正能读懂老子《道德经》的人,会强大到可怕!

做一个随和的人,守住口,保持低调随和之心。

当然随和不是无原则的妥协。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和谐不是静态的和谐,和谐是竞争之中的平衡状态。

原则性的问题就要据理力争,不当墙头草,不能和稀泥。这才是真正的随和。

谋事之术:层次低的人“收”,境界高的人“放”

想要成就大事,就一定要能聚人。能聚人,就得能管理人。

一个好的领导、好的企业家、甚至一个好的家长都要懂得管理之道。

怎样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衍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

这种“生万物”,是一种本性,自然而然的发展生长,是万物的本性。

无论是国家治理、家庭管理、孩子教育,都要把这种发展的本性释放出来。

所以国家、企业的管理治理中,不压抑这种本性,就是最大的成功。

“无为”来自《道德经》中的那句“为无为,则无不治”。很多人会把它简化为“无为而治”。它并非如人们从字面所理解的“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说要尊重系统的自组织,也就是系统自身的内部规律。


真正能读懂老子《道德经》的人,会强大到可怕!


任何系统都有一个关键点,只要把握住了这一个点,其他各部分都会按部就班的运行下去。一个旋转的盘子,你只要找到其中的一个点,它会不停地旋转,但如果你找不到这个点,或者找到了很多个点同时踩下去,那么这个盘子最终的结果就会翻掉。


所以要“为无为”,明白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该放手让他人去做的,哪些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点对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