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有些人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卖血是一个家庭活着的希望。

《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述了许三观通过卖血渡过他生命中的一个又一个难关的温情故事。

许三观的一生里一共卖了十二次血,一次为娶妻,一次为私情,九次为家人,唯独一次为了自己。他曾经七天里卖血三次,差点丧命。

《许三观卖血记》:有些人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许三观第一次卖血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身子骨结石,也许是听信“在这个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的说辞,他无知无畏的跟着根龙和阿方去卖血,并用卖血得来的钱添置了家具、迎娶了“油条西施”许玉兰。

第二次卖血​是因为需要卖血赔钱。大儿子打伤了方铁匠的孩子,而他在不久前刚刚知道自己最喜爱的大儿子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

第三次卖血​是为了“报复”妻子(因为他得知许玉兰和另一个男人何小勇有过私情并怀上了一乐,他心里极度不平衡),也是为了补偿暗恋对象林芬芳。

第四次卖血是在全国大饥荒时期,​粮食稀少,全家都在饿肚子,他为了让家里人吃上一顿好的,卖血后去了饭店吃面条。

第五次​卖血是因为下乡回来的一乐身体虚弱,在一乐回乡下前许三观卖血后给一乐了30元钱。

第六次卖血是为了买好酒好菜和香烟来讨好二乐的生产队队长。

​ 第七次到第十一次卖血,都是为了给患有肝炎的一乐治病。为了给一乐治病,许三观四处求人借钱,钱还是不够​。他去上海的一路上,他一共卖了五次血,差一点丧命。

许三观一家子的生活开始慢慢好转,不再需要他卖血了。他已经十一年没有卖过血了,许三观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卖血也是他第一次为自己卖血。

但他被告知他太老了,血没人要,他伤心的哭了。

《许三观卖血记》:有些人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许三观并不伟大,他自私、固执、无情、冷漠还有点流氓气。许三观用有点耍无赖的手段娶了许玉兰。得知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他为此耿耿于怀,不愿意在一乐身上花钱。一乐惹祸后,许三观不肯赔偿放铁匠。他坚持这个后果要由许玉兰和奸夫何小勇承担,强迫许玉兰到何小勇家索钱,不幸的是玉兰被打,许三观无动于衷,还嘲讽地说玉兰是心软。钱筹不足了,方石匠抄家,许三观却笑嘻嘻地欢迎方石匠,要求只抄许玉兰的东西,然后跑来跑去地帮忙,好似不关已事,许三观乐得逍遥。

有些时候许三观又像个英雄,他善良,乐观,坚强有责任有担当。虽然为了一乐的事情埋怨许玉兰,但是仍然每个月把精纺手套带回来给许玉兰织线衣。文化大革命期间,许玉兰被诬陷为破鞋被游街批斗时任然坚持给她送饭,还悄悄在饭低藏了红烧肉,并告诉他这是他悄悄为许玉兰做的,儿子们都不知道。即使口中说着不为一乐花钱,但还是带他去吃了面条。虽然记恨和妻子有私情的奸夫何小勇,但在何小勇生命垂危时,还是劝一乐去为何小勇喊魂。为了给一乐治病,他违背了三个月才能卖一次血的原则,在短短七天里就卖了好几次血。为了有更多的血他在河水冰冷的冬天喝下了几大碗冰冷刺骨的河水。许三观一次又一次的把温暖留给了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一乐。

《许三观卖血记》:有些人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许三观的一生经历了全国大饥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在那个贫苦的年代,他为了家人能活下来,一次又一次的卖血。卖血是他生活走投无路的救命稻草。即使在最后一次卖血被告知没人要时,他首先担心的也是家里万一遇到急事他没办法筹钱了。

每一次卖血,都是走投无路的无奈选择,刀子嘴豆腐心的许玉兰,孝顺懂事的一乐,勇敢善良的二乐,纯真的三乐,他们撑起了许三观的整个世界,支撑许三观在面对每一次苦难时都乐观坚强的去应对。

在这个悲情的故事里,让许三观蒙羞的许玉兰、给许三观戴绿帽子的何小勇,冷酷贪婪的李血头、许三观的好友根龙和阿方,他们构成了许三观悲惨的一生,但也让他的一生充满温情。

在故事里也有许多温暖的场景。和许玉兰当街对骂的何小勇的妻子,在的知一乐生病的时候借给许三观的钱最多。在去上海的路上,好心的居民关心许三观,给他提供热茶。来喜来顺两兄弟一路关心、照顾许三观。还有和许三观住一个房间的大爷把小猪仔放到许三观被窝里给他暖暖脚。这些都体现了在那个年代里,小人物也有大温情。

​这个悲情的故事有个圆满温暖的结局。许三观身体健康,妻子相伴,儿子工作稳定,生活幸福。这个圆满的结局也让这个故事有了色彩。

《许三观卖血记》的自序中写到,这个故事不过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故事中的一个。网上有许许多多关于卖血的报道。在很多地方,卖血成为穷人们生存的方式,于是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卖血村”。一位名叫李孝清的四川农民卖血十三年,感染艾滋病后在2001年去世。他是第一位勇敢面对媒体的艾滋病患者,他生前就为自己准备好了寿衣。他死后,贫穷的儿子还用三百五十元一天的价格请来了三个民间吹鼓手。

李孝清一家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感染艾滋病最多的一个家庭,他也是国内第一位勇于坦然公开接受媒体采访的艾滋病患者。李孝清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他毅然决定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公开自己的肖像及真实姓名,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残酷摧残以及关爱艾滋病感染群体。李孝清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早在1967年秋天,他就因为家中穷得揭不开锅而走上卖血的道路。第一次卖血是在当地镇上的一家国营医院,他用400毫升血换回了足够全家人生活好几个月的40元钱……30多年来,李孝清自己也记不清卖掉了多少血,而这30多年来,李孝清不但自己以卖血为生,还带领家人走上了卖血的“致富”路,也将他们带上了感染艾滋病这条不归路……

1995年,由于家中要盖房子,李孝清又带着家人到了河南一地下血站。有过多年卖血经验的李孝清却缺少一些基本的防疫知识,“卖血时,‘血头’一声吆喝,我们挽起袖子就让抽(采血),啥子体检嘛,最多用酒精简单地消一下毒”。回忆起当时卖血的场景,李孝清的眼中流露出一丝恐惧,在这个血站里,只要你愿意,一天甚至可以卖上十次八次,“抽完了,喝碗盐水糖水就没有事了”!

1997年,李孝清被四川省防疫站检查出被感染上了艾滋病,同时染上此病的还有他家其余5口人。家中为了给他治病,早已债台高筑,甚至连他老婆喂养的几只小鸡都被卖了,只为给他买5分钱一袋的头痛粉。几个月来,李孝清已经很少有能吃得下饭的时候了,全靠喝水维持每天必须的能量。

李孝清知道自己大限不远,在面对采访时他说:“都已经感染上了这病,我也没有什么想法了,只是希望自己能够给世人做一个反面教材,让人警醒,我也算死得其所了……”

面对贫困,许许多多的“许三观”被逼到悬崖边,为了活下去,他们想到的只有卖血,也只能去卖血。

有些人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