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风行200多年?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风行200多年?

《唐诗三百首》刊行至今已经超过200年,但在很多人,特别是幼小的孩童心里,它几乎就已经代表了唐诗这样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迹般的存在。那么,这200多年来,我们这个国家相比此前的数千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又为什么仍然可以风行这么多年?另外,孩子们又该怎么读《唐诗三百首》?要说起这一切,就必须从唐诗本身来溯源了。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风行200多年?

一、关于唐诗

在大唐王朝200多年的岁月里,涌现了无数诗人,也有着无数关于诗的传说,以古代那样简陋的刊行与书籍保管能力,至今我们仍然能够读到2000多位诗人所制5万首诗篇。那么这些诗篇会是唐诗的全部吗?显然不是,单说一位张若虚,旧唐书载“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如今却只有2首作品存世,其中1首正是被人们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官职低微,仅为兖州兵曹,但他们的诗篇都是文人间争相传阅的,按理说即便不如贺知章名气大,但总应该有多首传世,可惜的是他的作品在唐代并不为人所重,哪怕到了宋代,郭茂倩撰《乐府诗集》录其《春江花月夜》,也没有得到多大反响,也就是说,如果明清时期没有人意识到这首诗的价值,很可能人们早就忘了有这么一号人物了。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风行200多年?

这就好理解为什么很多令后世惊艳的诗人,存世的作品却只有寥寥数首。在“大咖”诗人有如过江之鲫的大唐,没有点特别的能耐,连自己的诗作都没有重视,时间一久,自然就被丢进历史的故纸堆中了。

既然这样,是不是说明如今存世的唐诗就都是值得品读,以及值得所有人都去学习的?毕竟唐诗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极为耀眼的明珠。当然不是。唐诗中的很多作品自然是极为优秀的,但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比例不小的一部分,留存下来并非是本身内容优美,又有学习的价值,而是因为它们能够优先被保存下来。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风行200多年?

我们可以看一下《全唐诗》,前九卷自唐太宗李世民起至蜀太后徐氏作品,随后卷十起至卷一十六,都是郊庙歌辞等,也就是基本上都是皇室专用。这里面有不少佳作,但歌舞承平之作过多,对于古时的官府中人有用且必须学习,对于刚开始学习唐诗的人,几乎毫无意义。

李世民有一首《两仪殿赋柏梁体》,由包括李世民在内的5位左右大唐未来走向的人物联句完成,看一下全文:

绝域降附天下平,--李世民

八表无事悦圣情。--淮安王

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

登封日观禅云亭,--房玄龄

太常具礼方告成。--萧瑀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风行200多年?

简单吗?简单。有意思吗?没有。孩子们学这首诗能学到什么吗?不能。作为李世民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同样不能免俗;作为当今皇后的胞兄,位高权重的太尉长孙无忌,在真龙天子跟前接联句诗,怎么接才算好?自然也得挑好的说。

这些诗作是你到朝中任职的时候必须学习的,而且若是你做到了贺知章那样的位置,你不光要学,还得会写,应制诗和奉和诗基本上是官员的必修课。但是对于很多终身不入仕的文人,以及幼童来说,这些根本不需要,也没有意义,这样的情况下,就有了很多文人开始专门做选诗的工作,因此坊间自然就会有诸多的选本出现。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风行200多年?

二、关于唐诗的选本和《唐诗三百首》

唐代自建立之初就已经涌现无数天才诗人,此后的每一段时期,都会有无数惊才绝艳的大家横空出世,这固然与其时以诗取士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很多诗人的出现就像冥冥之中的天意,比如刘希夷,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却释放出最为璀璨的光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仅凭这样简单到令人发指又似乎重复回环的2句,就足以让他在千年以后仍然被人记起。

李白的出现更是如此。这位极富浪漫主义精神的伟大诗人,迄今为止都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他到底算是哪里人,也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他的传承,跟很多出身名门的诗人大不相同,比如“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自汉代传承至今,但凡出身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的,任何一个房支都有杰出人物,我们看到唐代很多诗人或官员,姓韦或姓杜的话,基本都出自两家的房支。这就是豪门传承千年的底气。而李白呢?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但论唐代诗人,他却是绝不可忽略的存在。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风行200多年?

因为唐诗太多,杰出诗人也太多,我们今天能看到5万首唐诗,可这是在很多作品散佚的情况之下保存至今的,可见诗作数量必然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因此唐代就已经有人开始做唐诗选本的工作。

很遗憾,唐代的选本都已经散佚了,这才有了后世各个朝代王安石、元好问、沈德潜等人的唐诗选本,但最终能够到清代中后期风行,并一直风行至今的,也只有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唐诗三百首》选本了。

孙洙,号蘅塘退士,清康熙50年生人,乾隆16年进士及第,乾隆癸未年,即乾隆28年编撰完成《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本身从书名开始就着意模仿《诗三百》即《诗经》,初次成书时选录唐诗310首,按五言古诗、五言乐府、七言古诗及律诗、绝句等依次排列。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风行200多年?

蘅塘退士选录唐诗的标准,不再局限于盛唐,而是广收名篇,收录了77位诗人的作品,各个时期及各个身份的人士都有,这样就真的像《国风》一般,基本能够反映整个大唐的人们生活的大致风貌了。

按蘅塘退士自己在该集原序中所说,他认为当时孩童学习的《千家诗》为“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于是他专门从唐诗中选择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从中“择其尤要者”,录成一本今天我们看到的《唐诗三百首》,并且夸下海口:“较《千家诗》不远胜耶”!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风行200多年?

如今来看,蘅塘退士说远胜《千家诗》这话,还真不是吹牛,自乾隆年间成集之后,《唐诗三百首》的传播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千家诗》,已经不仅局限于作为“家塾课本”,对很多读书人来说基本算是床头必备书了。而且,真的是孩童时代开始学的话,“白首亦莫能废”。

究其原因,实际上很简单,正是因为这部诗集正好能够填补当时唐诗学习的诸多空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抓住了当时的人们学习唐诗的“痛点”。《千家诗》选诗范围较窄,其他选本又同样“工拙莫辨”。而这部诗集,各个题材的优秀作品都得到收录,古体诗、近体诗都有收录,并且作了相应的归类,学习与品读非常方便,大浪淘沙之下,《唐诗三百首》能够流传至今也是一种必然。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风行200多年?

三、结语

说到底,《唐诗三百首》能够让更多的人喜欢,至少是比《千家诗》更让人接受,不是因为诗人的名气大,而是因为蘅塘退士选择诗作的时候兼收并蓄,首先是作品要够好,其次才是在够好的基础之上选出更好的作品,去芜存菁之下必然会有更多的人喜欢,同时更广的题材和更多的诗体也赢得了更多的读者。

今天很多人家中都有这本《唐诗三百首》,即便没有能够背下所有的诗篇,但只要听到别人吟诵其中任何一首诗的2句,大概也都能听出来自这部诗集,这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在很长时间的浸润之下形成的,也是在你不知不觉之中形成的,就像蘅塘退士所引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可以风行200多年?

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最容易消化的传承,因为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的血液里就有了这些天然伴随而生的传承,无论你的外语学习能力有多么优秀,都仍然无法与你学习唐诗的能力相比。

我希望的是,所有的孩子,在他们开始会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学背唐诗;在他们开始会识字的时候,就可以学会读《唐诗三百首》。这不仅可以让他们在今后学习古汉语时,有着极大的助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逐渐培养出属于他们自身的温柔敦厚的品格。这,才是文学传承能够带给每一位中国人的真正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