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维“武装头脑”,写出经典好文

现如今,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帐号直接发声,很多写作者喜欢通过搜索热点事件的方式写文,以期获取流量。

但我们却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题材,有的写作者就能写出爆文,而有的写作者的文章浏览量却少的可怜呢?其实这些都和你是否具有故事思维,以及你的思维视角是否具有稀缺性有关。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在2015年9月之前,联合国各大平台上一直在公布偷渡溺亡的难民数字,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直到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标题为《人间惨剧的一个小小遇难者》的文章出现。此文迅速火爆全球后,各国政府才真正开始关注难民事件,民众们也开始改变对待难民的态度。

这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描述的:“一名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他面朝下趴在沙滩上,仿佛睡着了”。并在文字下方搭配了一张特别揪心的图片。

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维“武装头脑”,写出经典好文

本文通过描述小男孩一家三口因为国内战乱,搭上了难民船偷渡到欧洲避难,因船严重超载,不幸遇难的故事作为导线,引发大众对世界难民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这种叙事方法,就是通过故事思维另辟蹊径的视角来描述一件常规事件。

最近我针对《南媛杯哲》公众号的读者发放了100张问卷,主题是“你喜欢的书评类型”,结果显示有80%的读者都喜欢故事+案例的书评类文章。我也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文章,发现只要是有故事和案例的文章,通常浏览量就会高出其它文章很多。这也充分说明了故事思绪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于是,最近我花了大量的时间,仔细研究了《哈佛非虚构类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本经典著作。也希望借由此书提升自己写作上的的故事稀缺性思维。

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维“武装头脑”,写出经典好文

本书看点:

每年秋天,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会举办3天会议,邀请全世界最出色的新闻从业者进行交流,主题是非虚构叙事艺术和技巧。本书是根据“尼曼叙事新闻会议”的精彩演讲集结而成,收录了美国51位世界一流记者、编辑、作家和出版人的经验和思考。从故事的选题、故事的流派、写作技巧、伦理、编辑、出版多个维度手把手教你如何讲出一个精彩的好故事。

针对本文,我从本书中提炼出三个新媒体写作比较常用的文体:人物、游记和散文的写作手法,通过拆解世界顶尖写手范文来和大家共同学习故事思维的写作技巧。

人物

人物是讲故事的核心。这些优秀作者是如何刻画出让人终身难忘的人物?他们都有哪些秘籍?

01-抽象之梯

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维“武装头脑”,写出经典好文

美国语言学家S.I早川(S.I.Hayakawa)在《行动的语言》书中,首次提出了抽象之梯的概念。

他认为,所有的语言都存在于阶梯之上。抽象的语言和概念在阶梯的顶端,而最具体、明确的语言在阶梯的底部。在讲故事时,我们在阶梯顶端创造意义,在底部去做描述。比如要展现一个14岁小女孩在一个大冷天,把自己的衣服给了一个流浪汉,你并不需要描写这个女孩多么富有同情心,她的行动就说明一切。如果你在精心的布局中展开故事的情节,读者必定会随着你往阶梯上方走去,意义自然就从故事中获得了。

02-多角度挖掘人性

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维“武装头脑”,写出经典好文

1981年,玛里琳.蔡斯撰写了一篇有趣而感人的文章,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在旧金山第六大道公园,住着大量的流浪汉和酒鬼,他们经常喝的酩酊大醉,放着刺耳的音乐,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很多不便。大多媒体的报道基本都侧重在扰民上。而玛里琳的文章却另辟蹊径的通过刻画流浪汉的人物特征,使整个故事变得新鲜而富有人情味。

这篇文章里写到:

本,看上去大概50岁左右。他是一个强壮的黑人,头发纠缠在一起,身着一件印花的化纤衬衫,里面的背心别着一张名片牌,牌子上写着:“格莱德工作人员,我的名字叫本”。他以主人的目光巡视着整个公园,并告诉我说,酒鬼们正在那片常青草地上固执己见地和酒贩子们讨价还价。

文章最后写道:

酒鬼们知道,他们的公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但是他们把这个目标放在心里,他心中已经有了蓝图。这个公园就如同传说中的伊甸园一样,绿色环绕,充满活力,而他们自己,都是这个园子里的模范服务员。

这篇文章通过生动和多角度的语言描述了公园里流浪汉们的性格特征,挖掘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被人漠视、唾弃的酒鬼们,深刻丰富的人性,从扰民的视角转换到窥探人物的视角,这种写作手法无疑让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从而达到了爆文的效果。在描写人物时切忌只关注对方的身份或外在标签。要不断的挖掘对方内心深处的冲突、矛盾和多面复杂的人性特征,让人物鲜活起来。

游记

很多朋友出去旅行都会将文字、照片、视频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用来记录生活。那么,如何能写一篇走心的游记

03-找到冲突,赋予意义

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维“武装头脑”,写出经典好文

作者亚当.霍克希尔德讲述了一段关于他书写游记的故事。几年前,来自美国的亚当和妻子作为富布赖特讲座学者在印度生活了六个月,在这个过程中他用传统的形式写了一些主题游记,但编辑认为缺乏新意拒绝发表。

回到美国后,他开始整理日记,发现自己在刚到印度的头几周里,关注的都是印度与美国的不同,印度的落后,以及这些落后给他带来的不便。在翻阅这些日记的过程中,一个画面一次又一次的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一天晚上,天刚黑他从一个偏远的郊区开完会,准备打车回家。发现街道上没有灯,也没有任何车辆经过,他内心充满了恐惧。这时他突然听到一个奇怪的声音,一个小摊贩一边推着手推车,一边在锅里翻炒着什么东西。这个小推车里还点亮了一支蜡烛。于是他感觉自己找到了生命之光,他就这样跟随着小推车,借着微弱的灯光走下了山。他经常会想起这段经历,但却不知道怎么写进自己的文章里。

一年半以后,在他翻阅自己日记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这些丰富经历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和同一个主题紧密相关:一个西方人对于印度的期待和在印度所见之间的冲突,以及对陌生世界的恐惧。在小吃摊的蜡烛后面寻找安全感的经历则是他释放恐惧的象征。带着这样的认识,他书写截然不同的段落,完成了一篇震惊四座的精彩游记。

通过作者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游记之所以打动人心除了记录外在的风光、旅途见闻以外,可以悉心去观察旅行地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是表面的不同,而是一种从内向外延伸出的矛盾和冲突,去寻找这种冲突,并将之记录下来,这样的游记才会深入人心,有血有肉。


散文

04-自嘲和示弱

散文体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文体,通常我们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上写一段话,发一组照片来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这种书写方式就是随笔式的散文体。

作者菲利普.洛帕特在本书中提到:散文写作要和自己保持距离,学会将自己拆分,无论是光鲜亮丽的一面,旨或是荒谬胆小的一面都需要去面对和呈现。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蒙田。蒙田开创了这种随笔式的散文书写方式,随即随处记录生活和思想。

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维“武装头脑”,写出经典好文

他的著作《蒙田随笔集》是一部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佳作。著名哲学家尼采说,正因为有了蒙田的这部著作,他活在这世上的乐趣才增加了。蒙田是400多年前的一个法国作家,也是西方第一个写自己寻常生活的作家,他把哲学和私人生活联系起来,不断探寻和挖掘自己的心灵,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窥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与劣,并真实的呈现。就像蒙田经常在他的随笔集里说自己懒散,健忘,迟钝、缓慢,通过自嘲暴露自己的缺点。

在蒙田生活的时代,宗教派别之间的争端非常激烈,生活中有一种过度狂热的气氛,而蒙田所说的健忘和迟钝,相反与环境形成了一种绝妙的平衡,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们在散文书写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尝试与自己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自嘲和示弱的方式,塑造一个真实生动的自我角色,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总结

这就是三种故事的讲述方式,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关于人物的描写手法:抽象之梯,在底部描述细节,在顶端升华主题。多角度挖掘人性,通过旧金山公园里流浪汉人物特征的描写,不断的挖掘对方内心深处的冲突、矛盾和多面复杂的人性特征,让人物鲜活起来。

其次,本文讲述了关于游记的叙事手法:找到冲突,赋予意义,通过作者亚当在印度当访问学者书写游记的过程,从当时的常规游记被拒稿,到回美国一年半后翻看日记所挖掘出来的冲突,而赋予了游记意义的故事。

最后,本文举例了著名作家蒙田散文的写作手法:自嘲和示弱,通过不断揭露自己懒散、健忘、迟钝和缓慢的性格特征与大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绝妙的平衡,从而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现在,我们明白了在写作中故事思维的重要性。因为故事,你会笑,会敬畏,会充满激情地去行动,会被激怒,会想着改变这个世界。也正是因为故事,才能达到共情,建立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感的人,看完这篇文章,我希望你也加入写作的行列,通过文字记录生活。如果你已经是一名写作者,我强烈建议一定要读一读《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