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維“武裝頭腦”,寫出經典好文

現如今,每個人都能通過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直接發聲,很多寫作者喜歡通過搜索熱點事件的方式寫文,以期獲取流量。

但我們卻發現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的題材,有的寫作者就能寫出爆文,而有的寫作者的文章瀏覽量卻少的可憐呢?其實這些都和你是否具有故事思維,以及你的思維視角是否具有稀缺性有關。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在2015年9月之前,聯合國各大平臺上一直在公佈偷渡溺亡的難民數字,但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直到英國《每日郵報》的一篇標題為《人間慘劇的一個小小遇難者》的文章出現。此文迅速火爆全球后,各國政府才真正開始關注難民事件,民眾們也開始改變對待難民的態度。

這篇文章的開頭是這樣描述的:“一名3歲的敘利亞小難民,他面朝下趴在沙灘上,彷彿睡著了”。並在文字下方搭配了一張特別揪心的圖片。

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維“武裝頭腦”,寫出經典好文

本文通過描述小男孩一家三口因為國內戰亂,搭上了難民船偷渡到歐洲避難,因船嚴重超載,不幸遇難的故事作為導線,引發大眾對世界難民問題的關注與思考。這種敘事方法,就是通過故事思維另闢蹊徑的視角來描述一件常規事件。

最近我針對《南媛杯哲》公眾號的讀者發放了100張問卷,主題是“你喜歡的書評類型”,結果顯示有80%的讀者都喜歡故事+案例的書評類文章。我也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文章,發現只要是有故事和案例的文章,通常瀏覽量就會高出其它文章很多。這也充分說明了故事思緒在寫作中的重要性。

於是,最近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仔細研究了《哈佛非虛構類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這本經典著作。也希望藉由此書提升自己寫作上的的故事稀缺性思維。

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維“武裝頭腦”,寫出經典好文

本書看點:

每年秋天,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會舉辦3天會議,邀請全世界最出色的新聞從業者進行交流,主題是非虛構敘事藝術和技巧。本書是根據“尼曼敘事新聞會議”的精彩演講集結而成,收錄了美國51位世界一流記者、編輯、作家和出版人的經驗和思考。從故事的選題、故事的流派、寫作技巧、倫理、編輯、出版多個維度手把手教你如何講出一個精彩的好故事。

針對本文,我從本書中提煉出三個新媒體寫作比較常用的文體:人物、遊記和散文的寫作手法,通過拆解世界頂尖寫手範文來和大家共同學習故事思維的寫作技巧。

人物

人物是講故事的核心。這些優秀作者是如何刻畫出讓人終身難忘的人物?他們都有哪些秘籍?

01-抽象之梯

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維“武裝頭腦”,寫出經典好文

美國語言學家S.I早川(S.I.Hayakawa)在《行動的語言》書中,首次提出了抽象之梯的概念。

他認為,所有的語言都存在於階梯之上。抽象的語言和概念在階梯的頂端,而最具體、明確的語言在階梯的底部。在講故事時,我們在階梯頂端創造意義,在底部去做描述。比如要展現一個14歲小女孩在一個大冷天,把自己的衣服給了一個流浪漢,你並不需要描寫這個女孩多麼富有同情心,她的行動就說明一切。如果你在精心的佈局中展開故事的情節,讀者必定會隨著你往階梯上方走去,意義自然就從故事中獲得了。

02-多角度挖掘人性

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維“武裝頭腦”,寫出經典好文

1981年,瑪裡琳.蔡斯撰寫了一篇有趣而感人的文章,發表在《華爾街日報》上。在舊金山第六大道公園,住著大量的流浪漢和酒鬼,他們經常喝的酩酊大醉,放著刺耳的音樂,給附近的居民帶來了很多不便。大多媒體的報道基本都側重在擾民上。而瑪裡琳的文章卻另闢蹊徑的通過刻畫流浪漢的人物特徵,使整個故事變得新鮮而富有人情味。

這篇文章裡寫到:

本,看上去大概50歲左右。他是一個強壯的黑人,頭髮糾纏在一起,身著一件印花的化纖襯衫,裡面的背心彆著一張名片牌,牌子上寫著:“格萊德工作人員,我的名字叫本”。他以主人的目光巡視著整個公園,並告訴我說,酒鬼們正在那片常青草地上固執己見地和酒販子們討價還價。

文章最後寫道:

酒鬼們知道,他們的公園並沒有達到理想的境界。但是他們把這個目標放在心裡,他心中已經有了藍圖。這個公園就如同傳說中的伊甸園一樣,綠色環繞,充滿活力,而他們自己,都是這個園子裡的模範服務員。

這篇文章通過生動和多角度的語言描述了公園裡流浪漢們的性格特徵,挖掘出了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被人漠視、唾棄的酒鬼們,深刻豐富的人性,從擾民的視角轉換到窺探人物的視角,這種寫作手法無疑讓讀者產生了巨大的好奇心,從而達到了爆文的效果。在描寫人物時切忌只關注對方的身份或外在標籤。要不斷的挖掘對方內心深處的衝突、矛盾和多面複雜的人性特徵,讓人物鮮活起來。

遊記

很多朋友出去旅行都會將文字、照片、視頻發佈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用來記錄生活。那麼,如何能寫一篇走心的遊記

03-找到衝突,賦予意義

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維“武裝頭腦”,寫出經典好文

作者亞當.霍克希爾德講述了一段關於他書寫遊記的故事。幾年前,來自美國的亞當和妻子作為富布賴特講座學者在印度生活了六個月,在這個過程中他用傳統的形式寫了一些主題遊記,但編輯認為缺乏新意拒絕發表。

回到美國後,他開始整理日記,發現自己在剛到印度的頭幾周裡,關注的都是印度與美國的不同,印度的落後,以及這些落後給他帶來的不便。在翻閱這些日記的過程中,一個畫面一次又一次的在他的腦海中浮現:一天晚上,天剛黑他從一個偏遠的郊區開完會,準備打車回家。發現街道上沒有燈,也沒有任何車輛經過,他內心充滿了恐懼。這時他突然聽到一個奇怪的聲音,一個小攤販一邊推著手推車,一邊在鍋裡翻炒著什麼東西。這個小推車裡還點亮了一支蠟燭。於是他感覺自己找到了生命之光,他就這樣跟隨著小推車,藉著微弱的燈光走下了山。他經常會想起這段經歷,但卻不知道怎麼寫進自己的文章裡。

一年半以後,在他翻閱自己日記的時候,他突然意識到,這些豐富經歷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和同一個主題緊密相關:一個西方人對於印度的期待和在印度所見之間的衝突,以及對陌生世界的恐懼。在小吃攤的蠟燭後面尋找安全感的經歷則是他釋放恐懼的象徵。帶著這樣的認識,他書寫截然不同的段落,完成了一篇震驚四座的精彩遊記。

通過作者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遊記之所以打動人心除了記錄外在的風光、旅途見聞以外,可以悉心去觀察旅行地與我們平時生活中的不同。這種不同不僅僅是表面的不同,而是一種從內向外延伸出的矛盾和衝突,去尋找這種衝突,並將之記錄下來,這樣的遊記才會深入人心,有血有肉。


散文

04-自嘲和示弱

散文體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文體,通常我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上寫一段話,發一組照片來記錄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這種書寫方式就是隨筆式的散文體。

作者菲利普.洛帕特在本書中提到:散文寫作要和自己保持距離,學會將自己拆分,無論是光鮮亮麗的一面,旨或是荒謬膽小的一面都需要去面對和呈現。

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蒙田。蒙田開創了這種隨筆式的散文書寫方式,隨即隨處記錄生活和思想。

如何用稀缺性故事思維“武裝頭腦”,寫出經典好文

他的著作《蒙田隨筆集》是一部膾炙人口、流芳百世的佳作。著名哲學家尼采說,正因為有了蒙田的這部著作,他活在這世上的樂趣才增加了。蒙田是400多年前的一個法國作家,也是西方第一個寫自己尋常生活的作家,他把哲學和私人生活聯繫起來,不斷探尋和挖掘自己的心靈,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窺視自己,瞭解自己的優與劣,並真實的呈現。就像蒙田經常在他的隨筆集裡說自己懶散,健忘,遲鈍、緩慢,通過自嘲暴露自己的缺點。

在蒙田生活的時代,宗教派別之間的爭端非常激烈,生活中有一種過度狂熱的氣氛,而蒙田所說的健忘和遲鈍,相反與環境形成了一種絕妙的平衡,從而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我們在散文書寫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嘗試與自己保持一定的距離,通過自嘲和示弱的方式,塑造一個真實生動的自我角色,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總結

這就是三種故事的講述方式,我們來總結一下:

首先,關於人物的描寫手法:抽象之梯,在底部描述細節,在頂端昇華主題。多角度挖掘人性,通過舊金山公園裡流浪漢人物特徵的描寫,不斷的挖掘對方內心深處的衝突、矛盾和多面複雜的人性特徵,讓人物鮮活起來。

其次,本文講述了關於遊記的敘事手法:找到衝突,賦予意義,通過作者亞當在印度當訪問學者書寫遊記的過程,從當時的常規遊記被拒稿,到回美國一年半後翻看日記所挖掘出來的衝突,而賦予了遊記意義的故事。

最後,本文舉例了著名作家蒙田散文的寫作手法:自嘲和示弱,通過不斷揭露自己懶散、健忘、遲鈍和緩慢的性格特徵與大環境之間形成的一種絕妙的平衡,從而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現在,我們明白了在寫作中故事思維的重要性。因為故事,你會笑,會敬畏,會充滿激情地去行動,會被激怒,會想著改變這個世界。也正是因為故事,才能達到共情,建立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感的人,看完這篇文章,我希望你也加入寫作的行列,通過文字記錄生活。如果你已經是一名寫作者,我強烈建議一定要讀一讀《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這本書,一定會受益匪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