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出乐队坐哪里?

京剧演出乐队坐哪里?

大连京剧院坐在侧幕里的乐队。的灰 摄 

  按照京剧的早年传统,乐队是坐在舞台后方正中,支撑着整个演出的场面,京剧的乐队又称“场面”,就是由此而来。后来由于京剧的革新,舞台上要陈设幕布和布景,所以“场面”渐渐移到了侧幕里,坐在“下场门”附近的位置,沿袭至今。其间也做过其它尝试,比如把乐队用纱幕遮起来,或是学习西方做法,把乐队放到乐池里,都未获认可,周恩来总理就曾多次表示反对,他说:不要盲目地把外国东西硬搬过来,要有自己的特色;中国戏曲是歌、舞、剧的高度结合,主要看演员的表演和唱,应该叫观众听清戏;戏曲乐队不要越搞越大,不要呆在乐池里,形成一堵“音墙”,妨碍观众听唱;鼓师是整个乐队的指挥,对他应表示尊重,给他一定的地位,不能像现在这样,舞台上都看不见鼓师。  领导不见得都是京剧专家,但是周总理的艺术修养和见解,真是叫人不能不钦佩。一方面,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音墙”的存在,就是从建筑声学上讲,乐队阻隔在舞台和观众席之间,形成了一堵“音墙”,把演员的声音封闭在舞台上,妨碍观众欣赏。这在西洋歌剧中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建筑师设计歌剧院时要想方设法加以改善。唯有中国的京剧乐队,传统上坐在台侧,不必担心“音墙”阻碍,然而现在的这种创新或是模仿,又把这堵“墙”建了起来。若是有精良音响和高水平的音响师,通过精确的调整,也能降低“音墙”的影响,但是咱们现在的剧院,尚无这样完备的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周总理指出了京剧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场面”也是表演的一部分,尤其是鼓师和琴师的一举一动,他们的演奏技巧、姿态、风范,都是值得观众认真欣赏的,京剧演出中相当一部分的掌声和喝彩声,是冲着琴师鼓师的精彩表演而来。


咱们大连京剧院拥有一支出色的“场面”,如著名琴师王家惠、鼓师刘德鹏、琴师新秀安晶瑜等,都是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优秀乐师,手法纯熟且富有激情,欣赏他们的现场表演是看戏的一大享受。自打乐队坐到乐池里,这些精彩再也看不着了,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能够看到乐队的表现,不仅对观众重要,对演员更加重要。京剧演员的唱念做打需要与乐队的高度配合,演员要与引领整个乐队的鼓师互使眼色,才能彼此把握节奏,确保演出顺利进行。如今把乐队放在乐池里,整个儿陷在地下,演员出场前,踩点儿全靠听和猜;出场后,要想方设法不露声色地凑向台前,才能跟地底下的鼓师对上眼神儿,那个努力寻觅的样子,我这台下观众看在眼里都觉得辛苦。  说到底,咱是外行、观众,乐队坐哪里,是剧院自己说了算,就算一直在乐池里坐到地老天荒,也不会影响咱支持京剧和欣赏京剧的诚心,只是,恰恰出自这一点诚心,总是希望看到最完美的条件,最妥善的配置,才对得起咱们这些优秀演员的辛苦努力和精彩演出。一家之言,发自肺腑,不妥之处,还望方家见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