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感觉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想问一下古代真能有这么多兵力么?

乐乐94792


中国古代打仗时的兵力,不大可能动辄几十万几百万。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探讨原因。

一、从古代人口来看

比如秦朝,人口2000万,其中一半是女性,男性就剩1000万;这1000万中老的占1/3,小的也占1/3,年龄适合当兵的也就300万;不可能这300万多去当兵吧,我们算它一半去当兵,一半从事生产,那就只有150万,这150万可是全国的兵力;某次战役不可能把全国的兵力都投入,所以不可能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这还是秦统一以后的情形,统一之前分为七国,就更不可能有这么多兵力了。

秦朝以后,直到明朝,我国人口长期在5000万左右徘徊,据此人口推算,兵力也不可能很多。

二、从战争形式来看

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流行车战,所以叫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以一辆战车三个人计,万乘之国也只有三万兵力。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后,车战改为骑兵作战或步战之后,兵力才有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结合上面对人口的分析,某个战役也不可能动辄有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

三、从中国古代对数字的模糊表达来看

中国古代除了数学家之外,对于数的表达向来是模糊的。比如古人称“三皇五帝”,我们就按三和五的数字去套,结果发现能称得上“三皇五帝”的人数远远多于三个和五个。古代被称为“三皇”的有伏羲、神农、黄帝、女娲、天皇、地皇、泰皇、人皇、燧人、祝融、共工十一人之多;被称为“五帝”的也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皞、伏羲、炎帝、少昊、少皞、高辛十一人之多。

再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呤留别》中讲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而有的版本作“一万八千丈”,一下子就相差三万丈。

或许你会说这是文学作品。那么史书上的数字应该精确了吧,事实上也不精确。举个例子:《三国志》记官渡之战:“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曹操到底俘虏了袁绍多少人呢?裴松之注引《献帝起居注》说:“绍与子谭轻身逃走,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又同书《袁绍传》说:“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余众伪降,尽坑之。”裴松之注又引张璠《汉纪》:“杀绍卒凡八万人。”同一位史家,记述同一件史事,相差就达一万人。所以连裴松之自己都不相信,他说:“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能甚少。将纪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实录也。”可见史书上的数字也“非实录”,何况是文学作品呢?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古代人口数量来看,还是从战争形式来看,或者从古人对数字的模糊表达来看,古代打仗,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那是不可信的。


红楼梦觉


几十万有可能,几百万是肯定不可能的!

我国真正超过百万士兵的战斗,只在近代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出现过。除此阶段之外,没有超过百万规模的战役。

例如:武汉会战,国军110万人打日军30万。

辽沈战役,70万人打55万人。淮海战役,66万打80万。渡江战役,100万打70万。

但是,古代有几十万人规模的战斗。进入近代以后,军队打仗就需要筹集火器。没有枪支弹药,就别想凑出一支军队。也是因此,洋人可以通过操纵军火交易,控制军阀。

而在古代打仗,都是冷兵器作战。武器相对简单,消耗少。遇到农民起义,拿把菜刀,扛根棍子,就能参军了。陈胜起义的时候,就是“揭竿而起”。贾谊在《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拿根棍子,就能上战场。棍子削尖了,可以当长矛。弓箭不够,也能削跟带尖的小木棍凑合着用。

古代的朝廷也有能力凑出几十万大军,只要给充足的时间准备就行---大概要一年时间。例如明朝,其卫所制度下有491卫,1卫5600户,全国拥有军户达到二百五十万户。遇到打仗时,一户出兵一人就行,也能凑出250万大军。

《明史》记载:“国初置卫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

不过,朝廷供应不起,一般最多只会出动四五十万人。朱棣北伐时,最多一次动用了50万大军。出动这么多人,主要是补给线长,需要的后勤保障人员多。

(朱棣第一次北伐图,沿途都要士兵守卫。真正前线作战的一线部队,人数在15万左右。)

北征军成,计五十万众,携粮二十万担,八年二月初十日,兵发京师,直指丘福覆军之地。

而且,让他们集结起来需要时间,毕竟,当时缺少交通工具。士兵集结,基本上就是靠两条腿。

农民起义军倒是简单些,他们一般都会携裹百姓、拖家带口。很轻易就能凑出几十万战士,手里拿根棍子就算士兵了。但是,战斗力一般都不如朝廷的常备军。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冷兵器时代,如果是灭国之战确实是需要运用很多人马的,而古人也喜欢夸大其词,比如李白的诗歌中就非常能够看出来古人的夸张了,什么“白发三千丈”啦,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啦等等。

想当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孙刘联军,就号称八十万大军;前秦的苻坚与东晋军队在淝水前对峙时,也是号称八十万大军,并且苻坚还吹嘘“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当然再大规模的军事较量应该不会太多了,毕竟冷兵器时代看起来人多,但是好多人根本照不上面,在没有通讯设备的情况下,全靠认旗等原始的祼视设备指挥,进攻退后全靠擂鼓吹号冲锋鸣金收兵,超过万人的大会战基本都是一片混乱的场面,更是往往会出现人多形不成战斗力反而被人数少的精锐部队打穿。

比如当年完颜阿骨打灭辽的关键一战护步达冈之战就是以两万对七十万,纵然辽国人夸大其词,三五十万人总是有的。

而且兵仙韩信也曾经说过,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带很多兵员的,像刘邦那样的最多也只能统兵十万,再多可能就管理不过来了,而韩信自己这样的军事天才则没有人数的限制。

古代兵力最大的制约问题就是补给,若是守城作战还能好一点,若是就食于敌碰到坚壁清野的那就麻烦了,所以计毒莫过于断粮,《三国演义》中许多著名的战役都发生了扰敌粮道的战例。

在古代的各种运输途径中,消耗最大的是陆运,无论是人挑还是车拉,损耗都是相当大的,古代有句名言叫做“百里百挑一担一”,也就是说陆运的损耗在1.1%左右每百里地,如果路程漫长可能还会超支。

最节省开支的就是船运,直到现代空运和铁路高速发展的今天,船运仍然是花费最低的运输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曹操要攻击孙刘联军必须先降服刘表,因为他要取得荆州的水军,虽然在赤壁一战都葬送了,后来孙权北上攻曹要经过合肥也是因为从长江可通巢湖,从巢湖走濡须口可到淝水,南船北马的孙权要攻打北方肯定要靠船队运送补给,所以被曹操事先安排在合肥的张辽在逍遥津大败其军。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军队人数是要在一定比例之内的,因为供养军队的成本很高,尤其是骑兵,一个骑兵的开销甚至能养十个步兵,马吃的口粮也是特别的多,而且作战时马光吃草是不可以的,需要吃上好的豆料,有条件的还要搞点鸡蛋给马吃吃,光吃草的马是没有力气载人征战的。

所以即使是唐朝时期威震西域,但是在安西四镇也没有安排多少大唐的正规军,与大食的怛逻斯之战,大唐的正规军只有两万人,其余都是仆从军,而且还是由于仆从军里面的葛逻禄部叛变,要不然大唐军队也未必会输给二十万大食军,而之所以大唐府兵只有两万人则是因为此地距离玉门关尚且有几千里之遥,再多人马补给就跟不上了。

历史上大部分的朝代军队都不会超过10%的比例,唯一例外的可能只有三国之中的蜀国,据说当时天下人口经过东汉末年的厮杀只剩下 400万左右,魏国就了其中的一大半,蜀国只有大概七十万人左右,而就是这七十万人还要供养将近十万大军,这也是为何邓艾奇袭成都,刘禅放弃抵抗的主要原因,因为蜀国实在折腾不起了。

飞凡看历史


看了很多网友的评论。大家一致的意见都是。过去战争的兵力都是夸大的,虚假的。我倒不这样认为。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兵力推算。是以实力来计算的。什么叫实力呢?比如说步兵。如果1000人的步兵是精兵的话。那么计算兵力的人数就是一万。为什么呢?因为精兵可以以一当十。来对抗敌方。还有一个骑兵可以抵100个步兵。一辆战车可以抵1000个步兵。一员大将可以抵一万个步兵。这样计算下来,不就是应该有这么多人数吗?过去是冷兵器时代。全部靠的是人力的冲锋陷阵。后来又发明了布阵。把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史料记载。以少胜多的战例。都是因为出动的是精兵,或者是骑兵以突袭的方式完成战役的。西安的兵马俑又能说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步兵与战车混编,又能极大地提高战斗力。秦汉时期,国家的人口并不多。男女老少全上前线,也没有这么多人。西安的兵马俑。史书记载是百万军队。如果按我说的计算的话,也真的差不多。可见古代计算战争的人数。是以兵力来计算的。而不是按人头来计算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评论。


星球永恒


这个问题很好

首先古代打仗确实有夸张的成分。

毕竟两军对垒肯定要放出话来说自己的军队的数量,而报数量的时候往往会多报,以此来威胁对方,恐吓对方,使对方士兵的士气下降,这样会有利于自己军队的战斗,大大的降低对方军队的战斗力。

比如曹操30万人说成是80万人。秦讲白起坑杀45万赵军也只是虚数,真正的可能有20万左右。

当然这种方法也只是前期有用,到后来的朝代,军队的统领一般不会相信这种鬼话。之所以后世还在用这种方式,多数是用来壮胆和壮大自己的声威,毕竟知道真相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不知道的。

这样也就是的军队的数量动辄几十万,上百万。

其次,古代的打仗的士兵人数确实很多。原因有以下几条。

1.晋升途径

军功爵制是在秦朝商鞅变法时候确立的,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这一条道路快速晋升,但前提是军功足够。即便后世有了科举,可以凭借科举做官,但是真正有本事考取功名,文举武举的都是凤毛麟角,用古代的话说,那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武曲星下凡。

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来说,却只有这一条可以改变命运的道路。

2.兵役法

每家每户的男丁到了适当的年龄都要去服兵役,对于广大的人口基数来说,这个数字无疑是恐怖的,所以几十万军队是完全拿的出手的。

在今天如果要按古代的征兵方法征兵的话,有个上亿的军队也不足为奇。

3.府兵制

古代很长时间实行府兵制,战时应召入伍,装备粮食自备,这样就而国家仅仅需要免除一两年的赋税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兵源,没有多大的负担,当然战斗力比起后代的募兵制要低,这个时候数量便成为了优势,这也是动辄人数很多的原因。

综上,我认为一,古代行军打仗有夸张的成分,而且不小 二,古人打仗拼的就是人,人数自然很多,不足为奇。


王建国xxy


我觉得很多人对于古代全民皆兵的这个认识是不够的,个人观点,从秦朝开始几十万兵力没有问题啊?

全民皆兵的概念,现代人很多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那就来段新闻吧,一段早期央视转自大众日报的新闻。

到1958年底,短短的几个月,全国打出民兵师旗号的就有5175个,民兵团44205个;民兵人数由原来的4000多万发展到2.2亿;参加民兵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5%,有的地区达到了40%以上,个别地区甚至超过了50%。1961年,经过调整的民兵数量虽然减少了几千万人,但仍有1亿多人。1959年国庆节,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着浩浩荡荡通过广场的首都民兵师方队时,意味深长地对站在身边的赫鲁晓夫说:“我们有1亿民兵!”赫鲁晓夫听后,震惊不已。

从这段央视早期新闻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巅峰时期的兵力有2亿多人,即使如此,当时的中国也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全民皆兵”。你要说这不是职业军人,那没问题,古代大多时候都不是职业军人,闲时为农,战时为兵,这才是大多时期的状况。

相反,在秦朝时期,那是彻底的全民皆兵,由于商鞅变法的关系,秦国基本是一个先军 政策至上的国家,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与军事息息相关,耕与战是国民的生活内容,其他的行业基本都被取缔了,耕也是为战服务的。这种可怕的模式是现在的人不可想象的。

《韩非子》: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其目标就是,国家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有助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军事战争上。除了打仗,什么都是不重要的,这种政策招来几十万人很难吗?现代人难以想象 ,那就代表它就不存在?

在汉朝也是全民皆兵的兵役模式,《汉书》记载: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古代所谓的服兵役也不是除了当兵啥也不干了,你还是要种地的,只有在农闲时才接受军事训练。

古代打仗经常夸张人数,这当然不假,但是不是每一次都夸张了人数呢?曹操的赤壁之战夸张了人数 ,已经公认了,那就能推断所有的战争都夸张了人数吗?这跟家长抓住了 你打游戏的一幕,然后就说你一天到晚都在打游戏,合理吗?

秦朝有《兵守》记载,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熯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

这里就说了,壮男就是打仗的,壮女就是负责饮食 ,建造壁垒,挖掘陷阱,放火烧敌等等工作,你说他们不算战力吗?哪怕是老弱也要放牛牧马,收集蔬菜,草食,野果等能吃的东西,以壮男女,你说他们没用吗?这是三军将士的来源,这才叫全民皆兵。

个人认为古代战争是有夸张人数的,但不是每一次战争都夸张了,西方人质疑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古代中国的情况,以古希腊、古罗马军做参照,然后再套用中国古代人口资料,来否定古代时期那些参战人数的方法,首先就有失偏颇。

难道史书加载的古代战争每一次人数多的都是夸张的,这是难以理解的。只看到了以当时国家的负担不起大规模的战争,为啥看不到百年三国人口损失了两三千万人?五万、十万人的打能死掉这么多人?战争本来就是超脱国力的模式,是不以民生为主要目的的。


书僮聊历史


有些有夸大的地方,几百万军队的战役在古代是没有的。比如三国赤壁之战,曹操军队实际20万,《三国演义》说是80万号称百万,官渡之战曹操也才5万左右军队。大多数大型战争军队都在十万左右,也有五六十万的。

春秋以前基本没有超过5万军队的战争。大多数战争都是几千人,越国灭吴称霸诸侯也只用三千军队。战国各国变法,尤其秦国变法最彻底,动员力量也最大。赵国长平之战被坑的降卒都有20万(一说40万《史记》),比如秦王发动对楚国的统一战争,就动员了60万军队。15岁以上的男子都征发前线了。

史上一次动员兵力最大的战役是淝水之战。前秦军队87万(《资治通鉴》),东晋正面主战场军队5万。

几十万的军队是能征发的,战争残酷的时候成年男子全部都上战场了。杜甫《三吏》《三别》可知。

能发动几百万人的战争要到清朝了。


风兮29


在古代,超过三十万大军的记载那只是一个传说。越是古代,信的人就越多,到了明末,仍然把人数说得无比多。据考证,古代军队最多不超过二十万。

例如明朝第一次讨伐努尔哈赤的时候,八万多明军和一万多朝鲜军就敢自吹是四十七万大军;乾隆派云贵总督杨应琚讨伐缅甸,区区三千人,居然对缅甸王说,他带领五十万大军来讨伐他们来了。乾隆53年讨伐尼泊尔,把几千清军吹嘘成了几十万大军。

中国自秦朝开始才统一,在此之前,这片土地上拥有众多国家,别说是几十万大军了,有几万大军就已经很不错了。春秋时期,有三万大军吴国就敢发起灭楚战争。后来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蒙恬麾下有20万秦军,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不包括辅军、民夫,以及抓来的壮丁和俘虏等等。

到了二战时期中国大力扩张人口才达到了4万万,也就是4亿人口。从中也就能看出在古代的时候中国人口基数并没有多大,显然关于中国古代几十万大军,甚至上百万大军的数据是杜撰出来的。


智源4131


根据我对古代战争史的了解,古代是可以聚集那么多的军队,但如果聚集八十万的军队,这些人吃要吃多少粮食啊?一个个壮汉饭量也肯定惊人,吃不饱肚子就得闹事。古代运这么多粮需要的运粮兵也得一二十万人,这些人在运粮的过程中就得吃掉不少。所以聚集几十万人很容易,但这些人的吃饭是个大问题。


吾趣历史


古代打仗要是手里有二十万人马,就敢号称一百万,第一是吓唬对方,让他们感觉四面八方都是军队,第二就是除了正规军队,把后勤也给算一起了,仍然有一半是虚数,还有第三就是根据自己将领谋士的水平 比如张合,张辽要是领着一万人马,就可以顶对手十万人,骑兵有一万精锐就可以顶对方十万步兵战斗力,要是顶级谋士加超一流将领在手里,光这俩人就顶得二十万人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