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霍去病:除了赫赫军功,还有政治智慧

古人云: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自古以来,武功盖世的人层出不穷,但最终全身而退的却如凤毛麟角。

白起一世英雄,最后在攻赵问题上和昭襄王顶了牛,被自杀了;

韩信帮大汉取了大半个天下,就因为在封王问题上和刘邦讨价还价,也被干掉了;

周亚夫在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就梗着脖子和刘启作对,甚至在太子问题上也横加干涉,最后下狱饿死了。

所以,古人又说:伴君如伴虎。整天在帝王面前晃悠,得两只眼睛都瞪圆了,因为需要一只眼睛做事,另外一只眼睛做人——后面那只更重要,因为如果做不好人,事情完成的再漂亮也没用。

这个要求有点高。

不过,凡事事在人为。西汉时期,两位“战神”级别的人物,在以严苛著名的汉武帝刘彻一朝,就做到了不仅勇略震天下,而且功高主不疑。

此二人是卫青与霍云病。

可能有人会说,卫、霍二人功高盖世,而且都英年早逝,基本算是例外。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翻阅史书就会发现,卫青、霍去病舅甥二人,其实同时还是两位被其赫赫军功所掩盖的政治高手,他们在朝堂上显示出来的人生智慧,一点也不比他们在战场上的军事谋略差。

01

君子不党

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意思是说,君子庄重自持,不拉帮结派,不谀上,不欺下。

专制体制下,帝王和臣子的关系一直是相生相克相爱相杀(除了“我大清”)。从帝王的角度来说,他希望臣子们多极发展,派别纷杂,意见不一,尤其不能形成铁板一块,因为这样他才容易管理;而对于臣子们来说,他们则希望抱团取暖,联合起来对抗皇权,以争取文官士人集团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帝王们最讨厌的就是大臣结党,形成自己的政治势力。

这也不能怪帝王们,因为这一点不仅对皇权不利,对国家更是没有半分好处,后来的唐、明二代之亡就与“党争”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的最后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苏建(苏武的父亲)对卫青建议道:大将军您身份尊贵,天下贤人对此都交口称赞,希望您参照古代名将的做法进行招贤纳士。

卫青却推辞道:原来的时候,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都曾经这么做过,但皇上对此非常不满。因为这种招揽人才、摈弃不贤的做法是皇帝的特权,我们做臣子的只要奉公守法尽职尽责就行了,招士这种事是不能做的。

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苏建此议颇有古风,因为所谓“养士”在先秦尤其是战国时期极为盛行,个中翘楚就是信陵君、孟尝君等战国四君子。但是,这赫赫大名的所谓四君子,其人其事却远不是传说中的那么慷慨正义,而是像司马光评价孟尝君那样: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也就是说,所谓“养士”,其本质就是拿着国家的俸禄,去建立自己的小团伙,对上架空君权,对下压迫人民。

所以,这种作法一直为人君所排斥,苏建此举可谓开历史的倒车,卫青直接予以拒绝。

不仅是卫青,霍去病也是按照这个指导思想谨慎约束自己。但相比卫青,霍去病的方法显得简单直接。

此人话很少而且口风紧,敢作敢当。武帝想让他学习一下吴起和孙子兵法,但霍去病不屑一顾地说,为什么要按套路出牌呢。为表彰他的功绩,武帝曾给他造了一所府第,领他去看的时候,霍去病又说,匈奴尚未消灭,哪有心思安家。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除了打仗不按套路出牌外,眼里只有工作,别说结党,连安家这样的大事都顾不上考虑,这样的臣子哪个领导不喜欢。

卫青、霍去病:除了赫赫军功,还有政治智慧

卫青


02

有善归主,有恶自予

这八个字来自刘邦和萧何。

萧何,汉初军功集团第一“功人”(其他如曹参、周勃等人均谓“功狗”)。在整个楚汉争霸过程中,他虽然几乎没有亲临一线,但却在关中募兵筹粮支援前线,有效做好后勤保障,让刘邦始终保留着和项羽争霸天下的资本。战后论功,萧何理所当然地被评为第一。

但是,就这么一个为汉王朝立下首功的人,从留守关中一直到西汉开国,就没怎么安生过,因为刘邦始终没停止对他的敲打。

最严重的一次,是因为皇家园林上林苑的事被刘邦关进了监狱。

上林苑,自秦末就一直被废弃,萧何感到很可惜,就和刘邦商量与其闲置不如让老百姓种庄稼。

刘邦一听大怒,斥责萧何道,你一定是得了商人的好处,才让我开放上林苑去谋取私利。直接就把萧何投进了监狱。

过了几天,有人就这事问刘邦为何惩办萧何。

刘邦说,我听说李斯做丞相的时候,功劳都让给皇帝,过错都归自己。现在萧何却拿着我的皇家园林去讨好百姓收买民心,所以我才治他的罪。

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今相国多受贾竖金,为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

有善归主,有恶自予。这种话现在听来就是流氓逻辑,但在专制时代却是天经地义。

与萧何相比,卫青于此道属于无师自通。

元朔五年春,卫青带领苏建、公孙贺、蔡泽等人出朔方,大破匈奴,“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十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刚到边境,武帝刘彻派来的使者已经带着大将军印信在那里等着了,现场即拜卫青为大将军。

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

卫青坚决推辞道:我有幸从军,仰仗的是陛下神灵;而这次大胜匈奴,靠的则是将士们的拼死力战。

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力战之功也。

话说得多漂亮:之所以能打这么一个大胜仗,上赖皇帝、下仗诸将,没自己什么事。

这句话的另外一个高明之处在于:顺便替诸将向皇上讨封。

刘彻非常高兴,而且闻弦歌而知雅意:我哪能忘了诸将的功劳,现在就落实。

上曰:“我非忘诸校功也,今固且图之。”

于是,一同出征的护军都尉公孙敖、都尉韩说、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等十余人同日封侯。

在现场封侯这件事上,卫青主动隐身,极其自然地把主角换成了汉武帝刘彻,让武帝广布德泽、一展皇恩浩荡;而公孙敖、韩说、公孙贺等人呢,除了感恩戴德还能怎么样呢。

卫青、霍去病:除了赫赫军功,还有政治智慧

刘邦与萧何


03

不越权不擅杀

元朔六年春,卫青再次率军出塞,战绩一般,相当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除翕侯赵信投降匈奴外,卫尉“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青”。

事后,卫青就苏建的事征求军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人的意见,讨论如何处理。

周霸说:“自从大将军出征以来,还从未因为打败仗杀过副将,这次苏建抛下自己的部队独自回来,该斩,而且您也可以借此立威。

但闳、安二人则表示了不同意见,他们说,这样不行,兵法上说,小股部队战斗力再强,也无法和大部队相抗衡。这一次苏建以数千敌匈奴数万,并且坚持了一天多,士兵们都没打算投降。如果现在杀了苏建,那就相当于告诉其他人,以后打了败仗就别回来了,所以不能杀。

卫青表示同意并总结说,我以皇亲国戚的身份领军,不怕没有威信,所以周霸让我杀人立威,大失我的本意。而且,我虽然有权杀将,但是,我却不敢凭此擅自在境外杀人。不如把苏建交给天子,让天子自己看着办,以此表明作臣子的不敢专权,不也很好吗?

众人都说可以,就把苏建就地关了起来。

等回到国内后,武帝果然没想杀掉苏建,只是让他以钱赎罪、废为平民。

苏建至,上弗诛,赎为庶人。

这件事卫青处理地可谓四平八稳。要知道,苏建当时的官职是“卫尉”,九卿之一,属于部级高官,而且出征时的身份还是右将军。虽然卫青的“大将军”身份已足够高(位在三公之上),但如果不汇报就擅自诛杀部级官员,到汉武帝那里还是不好交待。

正是这一审慎的性格特点贯穿卫青一生,并最终让他平稳着陆。

卫青、霍去病:除了赫赫军功,还有政治智慧

汉武帝刘彻


04

霍去病的“自污”

同样是为了免除皇帝的戒心,霍去病则是采用的另外一种方式,一种看上去相对极端和不近人情的方式。

很难想像,这么一位百战军神,却极不爱惜士兵。

然(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事多此类。

按照太史公和班固的观点,霍去病自小长在深宫,生活优越,不知民间疾苦,所以一点也不体恤士兵。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一点如果成立,那么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霍去病真地这么对待士兵,谁会替他卖命?

没人替他卖命,他如何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无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他凭什么取得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战绩?

所以,霍去病所表现出来的刻薄寡恩只是一种表象,无论是太史公还是班固,这么写都属于书生意气。

对于霍去病而言,打完仗后,皇上赐予的粮食和肉宁可摆在车上也不分给士兵们吃,根本就是做给武帝刘彻看的;而战士们因为吃不饱饭没有力气,霍去病却还在那里踢球作乐,根本就是故意让人汇报给武帝刘彻听的。

所有这一切,就是为了告诉皇帝:我这人虽然打仗在行,但是天性凉薄,从来不把士兵当回事,士兵们对我意见很大,我很不得军心。

所以,请皇帝放心!

霍去病这一手,和高帝刘邦时期的萧何“自污”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十一年秋,英布谋反,刘邦御驾亲征,期间,他几次派人回关中打探萧何的消息。使者回报刘邦说,萧何和原来一样,在家安抚百姓,并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资助军队。

这时,有门客警告萧何道,你如果再继续这样就离灭族不远了。因为你现在位列相国,功居第一,无论是地位还是功勋都不能再高了。自入关至今,十几年来你一直很得百姓拥戴,但你还一如既往地对他们好。皇帝之所以多次派人打听你,就是怕你尽得关中民心而有异图。所以,你现在可以强买强卖霸占田地,以此来搞坏自己的名声,这样皇帝才能对你放心。

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以自污?上心必安。

萧何一听害怕了,赶紧按门客教的做。于是,刘邦班师回朝时就看到了这么一个现象:好几千人堵着路揭发萧何的“罪行”。

刘邦龙颜大悦,笑着和萧何说:相国你自己和老百姓解释去吧(君自谢民)。

萧何因此躲过一劫。

卫青、霍去病:除了赫赫军功,还有政治智慧

霍去病


05

刘彻的“扶霍抑卫”

常理来说,卫青如此低调、如此维护皇权,武帝刘彻对此应该非常满意才对。但是,不怀疑不代表不防备,刘彻自始至终就没有完全放下自己心中的戒心。

因为在皇帝的眼中,所有人都存在对皇权的威胁。

卫青也不例外。

武帝刘彻的刻意打压源于两点,一是不让卫青继续做大;二是他已经找到了接班人——霍去病。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新老交替过程中,卫青对刘彻的目的心知肚明并且配合默契,他的态度是不动声色、坦然接受。

看一下刘彻把握的尺度和进程。

  • 第一阶段。

元朔五年是卫青军事生涯的顶点,这一年,他自己获封大将军,三个儿子也在同日封侯。刘彻的压制行动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因为从次年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原地踏步的卫青和一个火箭窜升的霍去病。

元朔六年春,卫青率军两出定襄,第一次小胜,第二次虽也“斩首虏万余人”,但前将军翕侯赵信却兵败投降匈奴,右将军卫尉苏建全军覆没,仅以身免。于是,卫青第一次没有获嘉奖。

是岁失两将军,亡翕侯,功不多,故青不益封。

这一年还有另外一件大事:霍去病封侯。

是岁也,霍去病始侯。

票姚校尉去病……以二千五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 第二阶段。

元狩二年春、夏,霍去病两次出塞,均大破匈奴,仅封邑就增加了七千六百户,并开始和卫青一样受宠。

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军队中包括将士兵马在内的最好资源都归了霍去病,比其他那些老将都好。

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

  • 第三阶段。

元狩三年,卫青、霍去病再次分路出塞。卫青部与单于遭遇,“凡斩首虏万九千级”。值得一提的是,“飞将军”李广在这次出征中因失期自杀。

而霍去病带着比卫青少得多的资源,“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直左方兵”,斩杀和俘虏的匈奴却比卫青还多。

所斩捕功已多于青。

这一点在封赏中体现得更清楚。上曰:“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以五千八百户益封票骑将军”。

更显明的对比是,“(霍去病)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而青不得益封,吏卒无封者”。

不仅如此,事后,刘彻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大司马的职位,卫、霍同居此位,享受相同的待遇。

乃置大司马位,大将军、票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令票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几乎所有人都看出了刘彻的想法。于是,这些人纷纷离开老领导卫青,投奔到政治新贵霍去病门下,去就有官做。只有一个叫任安的不肯去。

自是后,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唯独任安不肯去。

这个任安,就是后来司马迁大名鼎鼎的《报任安书》的男主角。

卫青、霍去病:除了赫赫军功,还有政治智慧

卫青与霍去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