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成為朋友,拒絕“超限效應”

在我們的少年時代,捱罵,被批評,甚至是捱揍都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童年記憶。而每個家長也都有一個體會,孩子不乖,不管怎麼打、批評也好,好好講道理也是,小孩子就是不聽話,犯過的錯還是會再犯。相信這是每一個家長都頭疼的事。

與孩子成為朋友,拒絕“超限效應”

但是家長們頭疼的時候有沒有去想過,自己家的小孩子真的就是那麼不乖的嗎?這個問題究竟是出在誰身上呢?我覺得下面的故事可以為大家找到答案。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經在一個教堂參加一個募捐演講,一開始演講的牧師講得十分感人,他聽了很感動,準備捐款。可是在他準備捐款的時候,牧師還不停止演講,本來恰到好處了,牧師還在講。


與孩子成為朋友,拒絕“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聽得有點不耐煩了,他打算待會就捐一點零錢算了。然而又過了一會,牧師還沒講完。這時,馬克·吐溫一點也不想捐了,甚至在演講結束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氣憤地從募捐箱裡偷了兩美元。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出自《紅樓夢》裡這句經典的話語大家都聽說過,這句話大意是指事物發展到極端就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而"超限效應"通俗點解釋就類似於這種意思。

"超限效應"在心理學上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與孩子成為朋友,拒絕“超限效應”

前文中,本來牧師一開始的演講是很成功的,但是牧師還想著講更多,讓大家更加了解、感動,但是卻弄巧成拙。牧師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是使馬克·吐溫做出格反應的一個誘因,不僅達不到自己當初預想的結果,反而引起對方的反感。

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如此,剛開始,孩子犯錯你批評的時候,孩子聽得進去,一旦你喋喋不休,孩子會反感你的行為,不想聽,甚至和你對著幹。

人無完人,小心孩子的心理"超載"

父母對孩子愛之深,責之切,這是人之常情。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做到最好,在孩子做不到、不聽話的時候,總是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在裡面。

與孩子成為朋友,拒絕“超限效應”

為何家長們想方設法的想讓孩子更好,孩子們反而總是更加叛逆,產生"超限效應"。

是,孩子做不到、不聽話,需要家長們的引導。批評教育是需要的,跟孩子們傾訴自己對他們的期待也是可以的。但是,這個過程一旦過了,是會適得其反的。

道理誰都懂,小孩子也不例外,誰都是從小聽著別人講的道理長大的。可是天天被講,天天聽,是誰都會有煩的時候,這點,相信各位過來人都有體會。

與孩子成為朋友,拒絕“超限效應”

當一個人一直聽到對某件事的評價,或者是一些被人們所肯定的話語,或多或少都會產生逆反心理。比如小時候大家應該都有聽到家長們說別人家的小孩子怎樣怎樣,多好多好。一開始大家聽到可能會有點內疚或者感到丟臉,可是經常聽到,心理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排斥這件事。

像我就是會跟爸媽們頂嘴說:他們好又怎樣,不就是會這個會那個,學習厲害點,那又怎樣,我不在乎。他們好,你們養他們去啊

類似於這樣的話語或者想法,大家小時候大都應該講過,或者在心裡想過。家長們本意是想讓我們跟其他人學習,學習他們優秀的一面,可結果卻導致我們的排斥心理,更加不願意去做。

與孩子成為朋友,拒絕“超限效應”

舉一個嚴重點的例子,鄰居家的小孩子從小比較活潑好動,淘氣。小孩子天性愛玩,加上他又調皮,學習不怎麼樣,天天還到處玩。父母道理講不聽,就開始打罵、批評。

每次上課時被老師批評或者考試考不好,回家就會捱打,說他怎麼這麼笨。以致於原本活潑的小孩子開始變得內向,對於學習更加厭惡,甚至是恐懼、不自信。

孩子存在問題,做得不好,家長們總想著去控制孩子,讓他們按家長預定的方向前進。批評教育、打罵是家長們一貫使用的手段。在孩子的內心,他們認為是不公平的。你越想約束,他們就越要反抗。

試試朋友式的引導,不再"居高臨下"

家長們對孩子的本意是好的,想讓他們更乖點,家人可以少操點心,想讓他們多學點,將來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但是,用錯了方法卻會使問題更加嚴重。

與孩子成為朋友,拒絕“超限效應”

假如你的上司讓你去做一件你不太擅長又很重要的事,你搞砸了,一開始你很擔心又自責。而回到公司領導劈頭蓋臉地對你就是一頓嚴厲的批評,甚至是說一些難聽的話,這種時候你心理肯定是十分不爽的。

而如果你的領導像你的朋友們一樣,你做錯了事,他們會給你指出,同時也會給你一定的建議,讓你有所體會,那下次遇到這種事情,你肯定會想辦法做得更好。

孩子們也一樣,他們就是因為不懂,才需要去學習,他們就是因為喜歡,才會去想著玩這個玩那個。

與孩子成為朋友,拒絕“超限效應”

家長們應該換一種思路,試試與孩子成為朋友,在他們做錯、不會的時候像朋友一樣給予幫助。以朋友式的引導,來幫助孩子們改正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使用強制性的手段,妄圖控制孩子。

朋友式的幫助

像是孩子學習不好,不應該只是批評甚至是說他們不努力、笨啊之類的話語。他就算是曾經在努力好好學習,因為家長們經常這樣,他們會覺得他們明明努力了,可是你們還不承認,會覺得他們做得是無用功,破罐子破摔,或者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與孩子成為朋友,拒絕“超限效應”

孩子學習不好,家長們應該以朋友的語氣跟他們說學習不好有哪些方面的影響,然後幫助他們分析學習成績為什麼上不去,給他們提建議、告訴他們該怎麼做,同時要和他們一起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去。

當孩子有了進步的時候,他們認同你的觀點,因為在你的幫助下,他們確實得到了進步,以後當他們犯錯的時候,你指出他的錯誤所在,他們才更願意去聽,更願意去做出改變。像朋友一樣,對孩子認同、不嫌棄,其實才是更關鍵的,同時家長們也應該有所作為。

大哥的兒子從小學習一般,不愛學習。大哥跟他說:你這樣是不對的,你雖然學習不好,但是不能放棄,只有學習才能讓我們進步,今後掌握更多的本領,這樣你才能更好地生活,做你想做的事。

與孩子成為朋友,拒絕“超限效應”

大哥又仔細研究了一下孩子的學習狀況,發現他數學還可以,只是因為上課不聽講,有些知識點沒掌握,所以才不懂。於是大哥就給他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先從數學開始重點補救,每天抽出時間來陪他一起研究數學題。

當下一次的數學考試成績出來,進步了很多,得到老師的表揚,回到家裡家裡人也都表示很高興,這樣他對學習這件事感到了開心,有了信心,更願意去好好學習,因為他受到了大家的肯定。

其實小孩子最需要的是他人的肯定,大哥雖然指出了他的錯誤,但是又像朋友一樣肯幫助他進步,去改正。媽媽問他怎麼進步這麼快呀?他說他知道雖然被批評了,但是爸爸心裡是認同他的,願意幫他,對他的能力是肯定的,也才願意跟爸爸一起學習。

朋友式的溝通

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溝通,不逼迫孩子,不控制孩子的思想,相信孩子。貪玩,調皮的孩子,家長們不應該只是批評,甚至是以打來解決,這樣只會讓孩子恐懼,而不是去聽你的。

在孩子玩的時候,你可以跟他一起玩,在他玩過火了,不想結束,你可以像朋友一樣叫他一起去學習。如果他不去,你可以跟他說這樣是不對的,玩可以,但是該做的事要做,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跟他講你小時候因為貪玩經常被爺爺批評教育,並跟他約定下次再玩。

與孩子成為朋友,拒絕“超限效應”

這樣他更能知道只顧著玩是不對的,但是你是願意讓他玩的,只是希望他能做更正確的選擇,而且你沒打他罵他,更能感受到你的好心與愛意。

這種情況下小孩子對於你的話,他更願意去聽,他知道你是對他好,也相信他,不會強迫他。這樣與孩子交流才不會過激,以致陷入"超限效應"。

朋友間的約定

家長們的觀點取得孩子認同的同時要獲得孩子的承諾,並要瞭解孩子是否明白你所說的。孩子們的承諾不僅可以讓家長放心,也可以讓孩子對自己起到一個自我監督的作用。

孩子們履行諾言表現得更好,家長們放心了,今後孩子們即使有問題,家長們也更會相信孩子們會改正,不會再喋喋不休,可以大幅度避免"超限效應"。

與孩子成為朋友,拒絕“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們不知道去避開它。和孩子平等地相處,和他們多交心,與孩子成為朋友。用朋友的身份去和孩子相處能更好地與和孩子溝通,更加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好地對症下藥。也能降低孩子對你行為的反感,讓孩子更願意去認同你的建議。朋友的關係,能更好地避免"超限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