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迴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人們常說:世界上最無私的愛就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愛,這是一種不計成本,不求回報的愛。

特別是對於中國的父母而言,對於孩子付出的要更多。很多家庭的生活都是完全以孩子為中心的,夫妻二人傾之所有為孩子創造最好的教育環境,生活環境,要在孩子身上付出無數的時間和金錢。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父母付出都能獲得回報的,很多父母收穫的是孩子的叛逆,以及與自己想法截然相反的孩子的成長軌跡。

究其原因,是因為父母的付出是一種“病態”的付出。

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回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那麼什麼是病態的付出呢?病態付出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小宇的爸爸媽媽對於他有些十分高的期待,媽媽辭掉了銀行的工作專職照顧小宇的生活。每天小宇沒起媽媽就起了,小宇睡下媽媽才睡下,小宇寫作業時媽媽一直陪在旁邊端茶遞水。為了不干擾小宇的學習,家裡電腦電視都沒有,週末也都是媽媽陪著小宇在家學習,只是偶爾會帶小宇逛逛街。

小宇十分羨慕別的小朋友,因為他們都知道各種好看的動畫片,週末都能到遊樂場去。

小宇也央求過媽媽,可媽媽總是回答:“為了你,我班都不上了,我都沒要出去玩,你玩什麼?”從此,小宇再也沒提過這種要求,只是越來越沉默了。

小宇的媽媽就是一種“病態”的付出。

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回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回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 家長的付出為什麼會演變成一種“病態付出”?

1.專制獨斷的方式遇上自由爛漫的天性

不可否認,很多家長的不明智行為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為了孩子能更優秀。然而,家長們卻用錯了方法,他們用專制獨斷的方式去要求孩子,這種態度成人都未必能接受,更何況是天性自由爛漫的孩子呢?

大四時期我在做家教的時候曾經教過一個孩子——同同,她的房間裡沒有任何的玩具或是玩偶,只有書架上一摞摞的名著

事實上,我覺得她其實看不懂,字都沒認全的孩子,我不奢望她能夠看得懂《紅樓夢》或是《莎士比亞詩集》,我覺得她應該看的是《小王子》或是《喜羊羊與灰太狼》。

可我不是她的父母。

當時,我的揹包上掛著一隻輕鬆熊的小玩偶,她看到後很驚喜地問我:老師,你能偷偷送給我嗎?我說:你為什麼不讓爸爸媽媽給你買?我其實算不上一個好人,因為我自己也很喜歡這隻輕鬆熊,不想讓出去。她當時就沉默了。

我突然覺得,她有一股成熟的勁兒,畢竟在那個年紀的我,碰上這樣的可愛的東西,哭鬧著是一定要拿到手才罷休的,我家小老頭還為此苦惱了很久。

我是後來才注意到,她的爸爸媽媽對我這個“小老師”很好,對女兒卻是感覺在對待一個“犯人”,每天吃什麼、學什麼、做什麼,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我有一回去校門口接她的時候,她那個滑輪的書包我甚至都差點拉不動。

對了,我的學生的父母,也就是她的家長,還是某所大學的教授。

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回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2.無盡頭施壓碰上無出口的減負慾望

很多家長其實都和小宇的媽媽一樣,給孩子無盡頭的施壓,無時無刻不盯著孩子學習,並且不給孩子任何放鬆的機會。在他們看來,一刻的放鬆都會給無數個人超過自己孩子的機會。這樣一來,本來就壓力巨大的孩子,有沒有減輕負擔的放鬆方式,自然會有心態變化。

我記得我第一天去做她的家教的時候,她媽媽說:同同就拜託你了!我們平時忙課業,你比較懂小孩的心思,你來教我們很放心。

但是我後來發現事情不是這個樣子,家教一次是3個小時,中間我可以休息半個小時,但是同同的媽媽平均每20分鐘就要進一次房間,問我教到哪裡、同同有什麼反應,我經常被打斷併為此而苦惱了很久,可是又無法直接說明。

同同每次都說,還行,我能跟得上老師,我當時只覺得,這樣下去我這個課程是上不完的了。

同同說,那半小時是她每天最開心的時段之一,因為我可以陪她玩一會兒,她也可以玩我的輕鬆熊。

每天就只有這一點點時間屬於自己,多可憐啊!所以我後來畢業不能做家教的時候還是偷偷送禮她一隻輕鬆熊,我覺得她的父母應該會同意的。

3.“我以為”的理念撞上“我想要”的訴求

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都是懵懂無知的,而自己卻是經驗豐富的。所以孩子的想法理所應當沒有家長的全面和正確。所以家長就會憑藉自己所認為的事實去幫孩子做一些事情,去給孩子付出自己認為應該的努力。可現實往往是家長所付出的並不是孩子想要的,孩子想要的訴求並不是家長所以為的理念。

比如說,同同可能想要的是一隻輕鬆熊,可是她的父母只會把她的書架填得滿滿當當;同同可能想要的是和父母一起去公園放個風箏,可是她的父母只會把她丟給我,然後自己去做自己的研究。

我覺得,我那時候比他們更像是同同的家長。

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回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回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 家長的付出變成一種“病態”,說明什麼問題?

1.家長和孩子本質上無法處在同一個軌道上

雖然說家長和孩子應該是平等的,但事實上家長和孩子並不是屬於同一階級的。本身就不是同一階級的雙方又如何能把所有的付出和需求完美契合到一起呢

就像是購物時的買方和賣方一樣,賣方永遠都會認為買方有一些過分的不合理的要求,而買方同樣認為賣方的很多設計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孩子和家長本質上就無法處在同一軌道上。

比如,同同在他們的眼裡,只有7歲,什麼都不懂的年紀,所以他們事無鉅細地打算好;可是他們也忘了,同同是個孩子。

2.雙方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型人格”

當家長的付出變成一種“病態”時,往往並不只是家長一方面的問題。雙方可能都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了。

家長往往看中的是:“我都為你付出那麼多了,做出了那麼多的犧牲,你為什麼就不能聽話、懂事一些呢?”而孩子往往想的是:“我每天都被你管的那麼嚴了,怎麼就不允許我放鬆一下自己呢?”

同同偷偷和我說過,她想溜出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特別是當她把作業都完成得很好的時候,她覺得自己有理由,爸爸媽媽會讓自己出去玩個一兩個小時;可是,同同的爸爸媽媽卻總是覺得她還可以有進步的空間,不要浪費這些時間。

就是在這種“我覺得”的想法中,同同每天只能和我玩半個小時。

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回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3.缺乏理智、有效的溝通方式

如果說父母的付出成為一種病態時,那麼往往伴隨而來的是父母與孩子直接的有效交流減少,爭吵變多。也可以說是,因為雙方一直缺乏理智、有效的溝通方式,才會讓父母感覺到孩子不理解自己,不體會自己的付出,才會造成父母“病態”的付出。

同同雖然沒和父母哭鬧過(至少在我面前沒有,她家教很好),但是我不知道她再長大一些會不會也能繼續接受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總有著很多的意外和可能。

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回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 這種“病態”的付出,結果會如何?

1.父母的抑鬱

我們能看到很多類似的電視橋段,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養大,為了孩子節衣縮食,讓孩子吃的更好,穿的更好。然而換來的卻不是孩子的成材,甚至很多都沒有真正成人,於是父母痛哭流涕。他們哭的是對於孩子的失望,也是對於自己這麼多付出的不甘與不值。

我記得當時學校裡有一個高三學生(老師的孩子)跳樓的事件,據說是考試壓力太大受不住所以抑鬱休學了半年,終於選擇了這樣的方式。他走後,據說爺爺也跟著走了,媽媽陷入了抑鬱。

2.孩子的叛逆

《小歡喜》中的宋倩就是一個典型的“病態”付出的代表,為了英子她幾乎是傾盡所有,全身心的撲在了女兒的身上。但這種付出讓英子感覺到了沉重,沉重到自己幾乎就要背不動了。於是品學兼優的英子開始離家出走,開始對媽媽大吼大叫,甚至想要去自殺。

這就是孩子在承受了父母這種“病態”的付出之後會出現的叛逆。

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回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3.雙方關係的破裂

並不是播種就一定有收穫,“病態”的付出就像是給禾苗施多了肥料,可能會讓禾苗變得枯萎,變得脆弱。這種狀態下的孩子會不願和父母溝通,會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而這樣的行為也宣告著父母與子女雙方關係的破裂。

我可以這麼說,假如同同和她的爸爸媽媽之間一直都是這樣的相處模式的話,抑鬱跳樓事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相信同同,她是個懂事又理智的孩子。

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回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 “健康的付出”應該具備什麼特徵?

1.不會讓孩子感覺到壓力

無論是什麼人相處,都要保有一定的安全距離,父母和孩子也不例外,孩子需要適度的空間,不應該時時刻刻有被監控、被掌控的感覺。父母只有把自己的付出保持在一個適度的量,能讓孩子感覺到舒服而沒有壓力,這種付出才是良性的付出。

我家小老頭一直都是“放養”我,一個初三的小女孩大半夜自己坐大巴車去深圳,半夜自己在車站等人,我現在想想都覺得後怕,可自己當時就是這麼勇敢的一個人,因為能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所以做什麼都充滿了一腔熱血。

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回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2.與孩子能有效的溝通

很多九零後的童年回憶《家有兒女》中,夏東海和劉梅是一對模範夫妻,也是育兒專家。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們的家庭氛圍特別活躍,每個家庭成員都有發言的權利。

無論是品學兼優的小雪,還是調皮搗蛋的劉星,或者懵懂無知的小雨,他們都積極的和父母進行很多有效的溝通,讓父母知道自己都需要什麼。所以劉梅和夏東海的付出從來都會讓孩子感覺到舒適。

3.能夠感受到孩子的回報

《家有兒女》中的小雨扮演者尤浩然曾經出演過一則名為《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令很多人動容。

其實每個孩子都像小雨一樣,他們能看得到父母的付出,他們一樣懂得回報父母。所以一旦父母對孩子有了健康的付出,是能夠在生活的點滴中看到孩子的回報的。

一個好的父母不一定能夠教育出好的孩子,但是愛孩子的心孩子肯定是能夠感覺得到的。希望每一個父母能在照顧好孩子的同時也過好自己的人生,不要因為自己的“病態”付出而傷害了孩子和自己。謹以此文獻給家長,共勉!

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回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今日互動話題:你是否曾經對孩子有過病態的付出呢?看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啟示嗎?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

我是一名三歲寶寶的爸爸,育兒是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寶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細緻的關懷。大家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問題都可以來找我共同探討,一起解決。

我是溫柔虎爸,每天在帶娃養娃中與寶寶一起成長。

每天分享育兒經驗,歡迎各位寶爸寶媽與我共同分享養娃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拒絕“病態”付出,孩子更能回應你的“苦心”,家長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