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巖,蓬萊仙境無我茶。


清水巖,蓬萊仙境無我茶。

臺灣地區至今流傳一句諺語:“正月初六,滿街都是安溪仙”。農曆正月初六,是閩臺民間信仰清水祖師的誕辰日,每年這個日子,不單是閩南地區,在臺灣乃至東南亞等地,凡有清水祖師信仰的地方,都會舉行清水祖師春巡活動,此時萬人空巷,成為當地一大文化景觀。

“安溪仙”即安溪人,安溪人為何稱“仙”?這與安溪人世代種茶、喝茶有關。千百年來,安溪人以種茶製茶為生,不僅在祖地種植,移民到臺灣時,也把茶苗及種植技術一併帶去,在當地廣為種植。除此,安溪人人人從小喝茶,一杯茶下肚,什麼人間煩擾事、不開心事都拋在一邊,飄飄欲仙,於是安溪人向有“安溪仙”之說。這些“安溪仙”所朝拜的清水祖師,其祖廟就坐落在安溪蓬萊山上的清水巖。

清水巖,蓬萊仙境無我茶。

名山名寺出名茶

明萬曆《安溪縣誌》載:“茶名於清水,又名於聖泉。”前者乃北宋高僧普足大師在清水巖寺周邊種下的清水禪茶,後者指另一位北宋裴姓高僧於官橋駟馬山所植的聖泉巖茶。唐宋時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禪必有茶。特別是在南方寺廟,幾乎出現了廟廟種茶。彼時,安溪的寺院道觀都擁有自己的田地廟產,植茶相當普遍。明安溪邑令周宗璧於《重建清水山門碑記》中記載,“半嶺前後二室、茶園等地界,皆寺之舊有”,印證了清水巖產茶歷史悠久。今巖寺後山還留有清水祖師當年親手栽種的幾株茶樹,數百年過去,依然年年綻放芳香。

清水巖寺供奉的清水祖師,俗姓陳,法號普足。清乾隆版《安溪縣誌》記載,元豐六年(1083年),清溪(今安溪)大旱,普足應邀赴蓬萊張巖祈雨,果沛甘霖,鄉人大悅,懇請長期駐錫。普足愛慕蓬萊風景幽雅,欣然應允。於是鄉人集資,在張巖開闢草寮,構屋數椽,供其居住。普足見張巖山石泉清冽,遂改名為“清水巖”。鄉紳劉公銳感服普足道行,遂將原張巖之山林田地,悉數撥充寺業。

清水祖師駐錫清水巖,當年便募款建造通泉橋、谷口橋。十年之後(1093年),又建成汰口橋。為方便鄉人就醫,他于山下洋中,募建亭閣一座,名曰“洋中亭”,經常在亭中義診施藥。他還不辭辛勞,四處遠遊為人治病驅疫,甚著效驗,聲名廣被閩南。巖寺本較簡陋,他和徒弟楊道、周明等,三度修葺擴展,並在周圍廣植竹木茶樹,十餘年間,蔚然成萌。

祖師成佛後,神通廣大,有求必應,行仁賜福,興神助戰,功勳卓著。自宋至清,獲歷朝皇帝四次敕封祭典,英名遠播四海,備受崇拜。作為閩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清水祖師信仰也早已廣傳於臺、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等閩南人聚居地,分爐分廟逾千座,信眾上億人,僅臺灣地區就有分爐分廟500多座。

清水巖,蓬萊仙境無我茶。

佛教講求“禪茶一味”,茶在清水巖寺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寺廟內設有“茶堂”,禪僧們在這裡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吸飲香茗:寺院的“茶頭”,則專門負責煮茶獻茶;寺院門前還有數名“施茶僧”,向香客或過路人施惠茶水,清水巖中的覺亭,之前便是專門為香客遊客而設的茶亭,此外,凡寺廟職事變更,也需行飲茶儀式,且有一定規則程序,平時住持請齋、請茶,禮儀也周詳而嚴肅,吃茶不僅僅是種嚴格的禪修工夫,也是禪門行、坐、語默動靜當中眾多“借假修真”的媒介之一。

千百年來,在安溪,茶具有這樣的靈性,被看作是凡間通向神靈的“天梯”,成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是納入神靈世界的一種表徵。在清水巖,茶的這種涵義顯得尤為突出。在這裡,佛是茶的昇華,茶是佛的禪心;佛與茶的共同訴求是心,是感悟,是頓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和諧:佛要根除人類心靈的雜塵,茶則能洗淨上面的汙垢,不留一絲細痕。如今清水巖景區四周,闢園種茶,高山深谷,茶生其間,質優品勝,甘醇香遠,文人墨客觀景品茗,詠詩作賦,已形成獨特的禪茶文化。

在安溪,乃至整個閩南地區,人們把鐵觀音茶看作是一種“神物”,認為用茶敬神是最大的虔誠。平日裡以清茶供奉祖師,逢年過節尤甚。每年正月初六清水祖師迎春巡境,人們將“三忠火”請到巖殿前以後,要跪請“祖師公”火,此時寺僧需奉上清茶三杯,跪在祖師佛像前禮誦:“恭維太歲某某年元正初某日早,恭迎清水大師,敬獻清茶三杯,伏乞恩主一半下山繞境,一半守護山岩,大德大祥,大福大量,庇佑四境,照顧名山,愛護善信,寬恕子民,敬禱。”禱畢,起轎,出覺亭,下山繞境。

清水巖,蓬萊仙境無我茶。

清水巖,蓬萊仙境無我茶。

當祖師神轎下山到“大彎頭”時,在鶴前村“頭供埕”還要舉行敬獻茶花儀式。據鄉里人介紹,此時必須備上茶花一百零八朵,其中白色茶花七十二朵,紅色茶花三十六朵,花朵用新紙包好,紮在一株茶樹枝頭上,獻花時被善男信女爭搶摘光,摘得白色茶花者兆生男孩,紅色茶花者兆生女孩,靈驗異常。每至獻花時,所有茶花均被想生男育女的眾善信搶光,只剩下茶樹進入巡境陣客中。

除了每年的迎春巡境,除夕正月以及請神分爐時,也必須有茶。巖僧備辦清茶、米酒、糖品、五果等為清水祖師過年,各地首次建清水祖師廟時,要準備好輦轎、香爐和敬物,回安溪清水巖請神,敬物就包括茶、酒、鮮花、水果等。而清水祖師的佛誕祭典上,法師上香後,要獻壽麵壽桃,表示佛壽無疆:獻花,表示大地回春、風調雨順;獻茶,表示玉葉生香、國泰民安;獻果,表示碩果累累、萬事如意;獻金帛,表示財源滾滾、金玉滿堂。

清水巖,蓬萊仙境無我茶。

蓬萊即是一西天

蓬萊山,舊名張巖山,位於安溪蓬萊鎮,距縣城16公里,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因聞名遐邇的清水巖,現通稱清水巖。順清水巖古道登山,只見山道兩旁,林木莽蒼,一巖一石,幽離爭鳴,蟲聲唧唧,步移景異,拾級而上至覺亭,駐足歇息,品茗覽勝,物我兩忘,身心俱泰。

覺亭,為“枝枝朝北”古樟所葫。古時,是座小茶棚:宋時,隨著清水祖師祈雨、治病等靈驗已擴大到周邊的縣,乃至成為漳泉兩郡的守護神,到清水巖的善男信女日漸增多,小茶棚改建為茶亭,至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縣令廖同春捐出自己的俸祿倡修茶亭,並取“還惺轉念,一覺即是”之義,更名為“覺亭”。著有《名山藏》《閩書》的萬曆進士何喬遠登清水巖後為此寫下《覺亭記》,感嘆“是名茶亭,然則巖中之神與其勝觀,清溪一大奇也”。這座小小茶亭,在廖同春,何喬遠等官員士大夫眼裡,茶亭是使迷愚者“覺”的醒世之地,在“道所不及化,法所不及懲”的漏洞處擔當著教化的功能。

清水巖,蓬萊仙境無我茶。

“夢覺無雙路,禪林第一關。”廖同春改建覺亭後,又首開覺路。直通巖殿,意在以覺路度迷津,救眾生於苦海,入極樂之佛國。覺亭之前是茶亭,茶在世外之人度迷津中功用、寓意非凡。覺路寬坦平磴淨無塵,直通巖殿,是僧侶、遊人進出清水巖寺必經之路。沿途浮雕“巖圖”碑、窺天古樟、真空塔、羅漢松、方鑑塘(又名浮杉池)……神奇的“清水巖十八景”令人目不暇接,登臨至此,宛入仙境。在《詠覺亭》詩中,廖同春寫道“一落籠樊歲屢更,幾將五斗負平生;行看覺路通仙路,靜聽泉聲雜梵聲。丹壁留名雲吐潤,琳官對潤鳥傳笙;同遊盡是煙霞客,千仞岡頭好結盟。”山岩產萬物,當然也包括茶,並引來異人(仙人、禪師、隱士、名士、道人),異人因山岩和茶而生髮詩性,其異能與詩作,又賦予山岩以靈性。

輕踏覺路,行至豁然開闊處,全國唯一主殿建築呈“帝”字形結構的古寺——清水巖寺赫然矗立。巖寺始建於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至今已有930多年,作為全球清水祖師文化的發祥地,清水巖現已擁有國家4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涉臺文物保護工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書法家創作培訓基地等5個“國字號”榮譽。

清水巖寺依山而建,亭臺聳立於蓬萊山之麓,背靠獅形龍脈,三峰文筆拱峙,面臨深壑,奇巖怪石散見於山巔水涯,遠處蓬萊盆山環合。登巔遠眺,樓閣殿宇崔嵬,四周水色山光秀麗神奇,茫茫霧海行雲之中,“蓬萊仙境”若隱若現,無怪乎,清邑令謝宸佑在《題清水巖》一詩中讚道:“佳境不虛遊客趣,蓬萊即是一西天。”

清水巖,蓬萊仙境無我茶。

山和茶,茶和佛,茶和人,就以這樣結合的方式,與蓬萊這片土地相生相融,鍛造了這座小鎮獨具特色的人文氣質。山、水、茶、禪,這片土地就像是一幅充滿了中國文化精華,洋洋灑灑的大寫意,而人則是其間永世靈動的元素,這座以茶為名、以覺為道的小亭,關聯著安溪佛道與邑民,串連起安溪海內與海外的世界,也溝通著俗世與仙界:亭之下方是芸芸眾生相,過了此亭,便走上“覺路”,而“覺”與“未覺”的分割點,不過是小茶亭中的一杯茶。茶在這裡,是一種人生;茶,是人類面對自然的態度,也是面對內心的態度。

清水祖師春巡期間搶到茶花的蓬萊人,回到家後小心翼翼地將茶花擱置在自家廳堂祖師神像旁,以求祖師庇佑:祖師的慈善大愛也在代代蓬萊人的心中生根發芽。蓬萊人家戶外,層層茶園香氣氤氳,翠綠茶樹生機勃發。感念祖師恩澤,蓬萊人一心一意種好茶、護好茶、制好茶,持家致富的同時,總不忘逢年過節取出家中最好的茶敬奉祖師。

何止是蓬萊,在整個安溪,茶早已融入安溪人的基因,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本身也被賦予超出其自然屬性的社會和文化意義。每逢佛誕等喜慶日子,安溪人便會在家中擺上鐵觀音茶,為各路神明敬獻香茗。對於崇尚民間信仰的一般信眾,無論廟的大小,三杯清茶都必不可少,故素有安溪“敬佛祭祖不離茶”的說法。

覺亭之外,蓬萊山下,安溪千家萬戶的傳統民居、茶企茶店,門裡、廳堂上擺放著各式各樣、或大或小的茶几,成套的功夫茶具、茶壺,即使是再簡陋的農家,這些也是必不可少的。來訪者一腳跨入門檻,彷彿進入那“禪林第一關”的覺亭。而幾杯清茶下肚,嫋嫋茶煙中,“無我”的狀態便會連著憂悲苦惱一起,漸漸淡化,到最後,胸臆間只剩下滿室茶香,而此時,你我都是飄飄欲飛的“安溪仙”。

清水巖,蓬萊仙境無我茶。

茶,本是一片樹葉,最初與人類相遇時,它被當作一味解毒的藥方,茶走過漫長旅程,生命歷經枯萎、重生、綻放。這或許只是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們,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時間。誠如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所言:喝完茶,再度走向人間,帶著鐵觀音茶的清氣,愛也清了,心也清了;喝完茶,再度走入風塵,帶著雲水的輕鬆,步履也輕了,行囊也輕了。

千百年來,鐵觀音茶水滋養下的安溪人漂洋過海,四處開枝散葉、繁衍生息,清水祖師和鐵觀音也隨著他們一起被帶到世界各地。然而,無論走多遠,安溪人都走不出鐵觀音的清香和清水祖師的恩惠,因為在安溪人眼中,那即是家園,那即是故鄉。

清水巖,蓬萊仙境無我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