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可以搭載三人的魚雷機,為何照片裡最多隻有兩個人?

TBM/TBF魚雷機,是二戰中美軍的主力魚雷機,該機是二戰初期表現不佳的TBD魚雷機的替代者,從中途島戰役的首悲壯秀,到沖繩戰役擊沉“大和”的高光時刻,TBM魚雷機幾乎伴隨美國海軍打遍二戰全場。


明明可以搭載三人的魚雷機,為何照片裡最多隻有兩個人?

圖:TBM/TBF魚雷機的結構完全相同,只是生產商不同。

作為一款能投雷能轟炸能反潛甚至還能夜戰的功勳戰機,恐怕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就是為何這款飛機的歷史照片裡只能看到機上有兩個人?


明明可以搭載三人的魚雷機,為何照片裡最多隻有兩個人?

圖:飛機中間沒有人,尾炮塔裡倒是能坐個人。

我們知道,魚雷機作為能輕易在敵艦水線下鑿洞的二戰期間航母上最強的打擊力量,其重量最重,設備也相對最複雜,因此無論是美軍早期的TBD,還是英國的劍魚,日軍的97,均採用三人制機組,而同樣採用三人制機組的TBM,為何日常僅有兩人出鏡呢?難道是飛機只需兩個人就能滿足作戰需求?


明明可以搭載三人的魚雷機,為何照片裡最多隻有兩個人?

圖:TBM魚雷機結構圖,可以注意到彈艙後面還有個機艙

對於機動性較差的轟炸機來說,如果關鍵控制面被命中導致其失去控制,就會瞬間喪失戰鬥力。因此咬住6點打擊轟炸機的尾部通常是攔截轟炸機的常用戰術,但也正因如此,即便是較輕的艦載轟炸機,尾部也通常集中了飛機的最強火力,就算以最不注重防禦的日軍來說,97艦攻唯一的挺機槍就設計在機尾。


因為尾炮手的存在,使得攻擊機的生存幾率大幅上升,而也正因如此,為了攔截這些飛機又進化出了另一種戰術:規避尾炮手,從下往上追上去打,這是一種常見與陸基航空兵攔截重型轟炸機的打法,雖然在爬升過程中,攔截方的戰鬥機的機動性會受到很大限制,但是由於被攔截的轟炸機的飛行性能更為惡劣,因此這種攔截方式也可以獲得較高的攔截效率。


明明可以搭載三人的魚雷機,為何照片裡最多隻有兩個人?

圖:此圖朝向機尾,魚雷機還安排機腹射手的真就這一個,可以看到右側的座椅還算寬敞。

受到這種戰術的影響,陸基的重型轟炸機們大多采用加裝機腹炮塔的方式應對,但在海軍的魚雷機上,受到重量和載荷的影響,大多數飛機都無法在機腹安裝向後的炮塔。而一向本著力大磚飛的美國人則因為直接給TBM裝了一臺超大馬力的發動機,使之有能力佈置多個炮位實現更全面的防護,而也正是因為這樣,TBM魚雷機在設計上,與之前的魚雷機相比有一個堪稱革命性的設計——機腹炮塔。傳統的魚雷機限於機身尺寸的影響,通常在機身結構上只有一個機艙,但TBM得益於魚雷機1700馬力的超大功率發動機,該機在機腹魚雷艙後面還有一個座艙,很豪氣的配備了只有重型轟炸機才敢用的機腹炮塔,雖然同為三人制機組,但是機組成員的分工卻是:駕駛員,尾炮手和機腹射手(兼報務員,也有說法認為機腹射手負責投彈)。


明明可以搭載三人的魚雷機,為何照片裡最多隻有兩個人?

圖:機腹炮(槍)塔實際並不舒服,機腹射手沒事的時候坐著就好。

除了在機腹內不出現的機腹射手,尾部的機槍手也獲得了相對較大的空間和更為優良的機槍射界,因此可以只在有射擊需求的時候才鑽進尾炮塔,而平時呆在相對寬敞的機艙裡,這也就形成了照片中TBM魚雷機從來“不滿員”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