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如果清政府不投降,结果会怎么样?

墨云说历史


这是一个相当好的问题,在我们所熟悉的本位面当中,历史书上写的非常清楚,辛亥革命之后清帝退位,封建帝制就此结束,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那么,假设有一个平行时空,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没有选择退位,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之所以叫做辛亥革命,是因为那一年是辛亥年,辛亥年在武昌发生了一场起义活动,这场起义活动被称为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具有偶然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当时在四川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前去镇压,这就造成了湖北空虚,而当时的湖北已经有大量的革命党人渗透进入了,我们先就假设这个平行时空以上条件全部符合,这个平行时空仅仅是清朝政府拒绝退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按照原有的历史轨迹,湖北的革命党人抓住湖北空虚的机会(也是因为革命党人名单泄露),发动起义,其过程按照历史轨迹非常成功,武昌三镇拿下之后,按照历史轨迹,清政府非常的震惊,今儿按照你轨迹,清政府派遣袁世凯带领新军前来镇压。到这里,一切都是按照剧本在走。


我们来看下一步应该的剧本,由于当时武昌起义的部队数量相对较少,这个相对较少,指的是与袁世凯所带来的新军相比,数量少,而且质量也比不上袁世凯的新军,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携带的新军杀到之后,很快就将革命党人打得落花流水——并且当时的外国势力准备插手,孙中山先生觉得这么一来,这次革命有可能会失败,同时,由于袁世凯感觉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一个为了保留革命果实,另一个为了扩大权力,最后采取折中的方法,清廷退位,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这是第二布的剧本。

就从此刻开始,剧本开始发生变化,我们假设袁世凯回京之后,清政府拒绝退位,在袁世凯的新军虎视眈眈下,从容不迫的选择了硬刚到底。考虑在原本的历史位面上,袁世凯发现冯国璋在湖北打得太厉害,差点给革命军剿灭了,袁世凯马上换了段祺瑞去慢慢养寇自重。

所以毫无疑问,袁世凯的野心非常膨胀,对于清政府拒绝退位的提议将会嗤之以鼻,也许还会来一个三连问:您哪儿还有军队?您哪儿还有军费?您哪儿还有地盘?我们可以想象的到,清政府也许会来一个三连答:我还有八旗子弟!我还有税收万千!我还有满洲故地!



那么,袁世凯估计也不会跟他们有什么好谈的了,考虑到袁世凯还要顾及到所谓的仁义道德,也许不会当场和清政府撕开脸皮玩一出逼宫的戏码,但架不住他的部下们能做的出来,到时候那场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有人会觉得奇怪,不是说清政府还有八旗子弟,还有满洲故地吗?怎么会被袁世凯拿捏得死死的?这里就要解释一下了,晚清政府的八旗子弟非常的不堪重用,往往一触即溃,至于清政府所标榜的国税万千,在原本的历史位面上,武昌其后不久,各地纷纷响应独立,因此,这一条几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就一点所谓的满洲故地,按理来说清政府的根基,的确是在满洲故地,可是清政府来得及将他的政府搬到满洲吗?再换句话来讲,当时的清朝皇室有这个魄力,跑到满洲吗?

原本的历史未免上袁世凯不亲自推翻清廷,说到底对自己舆论不利,那时候多少还有点礼义廉耻,自己做就是乱臣贼子,革命军一定程度上是袁世凯的刀子垫脚石。那如果在这个新的位面上清政府始终拒绝退位,那么袁世凯或者袁世凯的部下也是有可能会直接撕开脸皮的。

话说如果是袁世凯的部下直接用武力逼宫,逼着清政府退位,跟清政府自己主动给面子退位,没区别吧?归根到底,清朝并不是“向革命党投降”,而是向北洋妥协啊。不过值得一提并且思考的是,如果朝廷非常的刚:就是宁死也不退位,你袁世凯有种就杀光我爱新觉罗氏。

那么对于后来的民国,必然丧失了东北,内外蒙,新疆,青藏的正统法理权,会给以后的发展带来较大损失。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晚清政府真有这种骨气?


夏目历史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投降的结果就是武力讨伐,将满清政府打垮。满清权贵领袖可以被杀死或者暗杀,最好的就是流放到国外,财产被夺取。

最倒霉的是,满族人可能会被波及,成为国家的敌人。

如果满族人同满清政府一条心,抵抗革命,可能会遭到血腥的报复。

当时满清并没有不投降的条件。

南方已经大乱,权力掌握在革命党和支持者以及军阀手中。

北方的核心军权在袁世凯手中,旗人只有些许武装力量。

反正最后几十年以旗人编组的部队,无论武装多精良,都是不堪一击,酒囊饭袋。

八旗兵早已不能打仗,毫无战斗力。

八国联军打来之前,武卫军有4支部队,都是汉人。

慈禧太后有些心慌,在1898年,让荣禄编组一支旗人的部队。最终拨出二十五万两白银招募中军亲兵二十七营,称其位武卫中军,约1万人。

这5支新编部队中,武卫中军最烂,同洋人碰了碰就全线崩溃。

尤其,虽然后来北洋六镇中的第一镇15738人,主要由旗人組成,但战斗力也可想而知。

况且,袁世凯手上有5镇,也就是5个师,旗人只有1个师,根本不是对手。

袁世凯此人阴险狡诈,绝非善类。

他之所以演戏逼迫满清退位,并不代表他不会用武力,仅仅是暂时认为没必要用武力。

如果满清自愿退位,当然是最好。

因为如果袁世凯和满清火拼,可能会便宜敌人革命党。

但在袁世凯看来,最大敌人就是满清。

当时袁世凯只有军权,军费需要满清政府提供,等于拴住他脖子的绳子。

所以袁世凯急于推翻满清,将地方的行政控制权也抓在手里,实现军政合一,彻底拥有实权。

如果当时满清拒绝投降和袁世凯硬拼,以袁世凯的狡诈,很可能联手革命党,直接窝里反将满清政府武力推翻,宣称参加革命。

当时满清政府,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只得完蛋。

而革命党实力比袁世凯差很多,一旦推翻满清掌握实权以后,袁世凯对付革命党还是有把握的。

而如果满清兴兵抵抗,必遭报复。以袁世凯的狠毒,至少会把主张对付他的满清权贵全部干掉,以绝后患。

甚至会连带诛杀敢于抵抗的满清部队。

那到时候满清就鸡飞蛋打了。

满清虽然投降,至少权贵保住了自己的巨额财富。

以溥仪为例,整个紫禁城所有的宝物都是他的个人财产。他随便挑几件出来卖,都是几百万两白银的巨款。


萨沙


个人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后,清政府不投降,继续战斗,清政府也必败无疑,清王室的优待都会被剥夺,甚至挑起战争的皇室成员都会被中华民国审判!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时全国22个省,17个省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清政府势力范围明显缩小,只有北方几省难以支撑清政府战胜革命党。

辛亥革命发生后震动全国,各省革命党纷纷起义支持辛亥革命,本来反对革命的各省立宪派见大势已去也纷纷支持革命,更有个别封疆大吏或逃命,或被迫拥护革命,短短时间,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 上海、 江苏、 贵州、 安徽、 浙江、 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纷纷独立拥护革命,整个中国呈现一片“风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攻克南京后,整个南方联成一片,全国22个省,已经有17个省独立,人心导向已经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随着势力范围的缩小,清政府如果想战也有心力不足!

二、原本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兵已无战斗力,清王朝能用之兵少之甚少!

八旗兵以骁勇善战而闻名,他们为清王朝的建立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太平天国时期的八旗军战斗力尚可,以僧格林沁为首的八旗兵击败了太平天国的北伐精锐,可见战斗力之强悍,但是清朝后期的八旗兵开始了腐败堕落的生活,吸食鸦片整天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最后竟然到了马不能骑,弓不能开的地步,一旦打起仗来必败无疑!而北方五省的清军兵力除了河南、山东两省能用外,其他省的兵力根本指望不上。


三、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新军能够左右战局,北洋新军拥护共和使清王朝失去了最后一颗救命稻草。

北洋新军由袁世凯一手创立,这支部队也是清政府唯一依仗的颇具战斗力的军队,但袁世凯培养了一大批亲信,在加上袁世凯在军中的威望,使这支军队只听命于袁世凯而不听命于皇上,最终辛亥革命发生时清王朝发现无法指挥这支军队,只能求助袁世凯,但袁世凯为了当中华民国大总统表示拥护共和,这也使得清王朝失去了最后的翻身希望!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势力范围缩小,八旗子弟兵已无战斗力,无法指挥北洋新军这些因素是确实存在的,清王朝统治结束是大势所趋,是历史走向的必然结果,如果清政府不投降,清王室的优待肯定是没有了,甚至清王室成员的生命也很危险!


坐看云起时1218


清帝不退位,可能会被团灭,就像当年蒙元团灭女真人一样。而北洋系也会分裂,内战必然是少不了的。



清朝其实并不是被革命党推翻的,辛亥革命的真正幕后推手是立宪派。因为在当时,不管是革命党还是保皇党,他们的实力都很弱小。不足以推翻清政府或维持清政府。

当时真正支撑清朝,扛着清朝苟活了几十年的人,是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同意继续守旧的改革派,也就是以袁世凯和张之洞所代表的立宪派汉人精英官僚集团。

清朝之所以能死而不僵,就是这帮立宪派人士在幕后苦苦支持。而清朝最后的灭亡,就是因为清廷得罪了汉人精英官僚。失去了广泛的统治基础。

那么,清政府是得罪汉人精英官僚的呢?这个还要从头说起。

太平天国之前,汉人都是奴才,没有颠覆清政府的实力,就连叫板的实力都没有。然而经过太平天国战争后,汉人突然就有这个叫板的实力了。因为统治天下的三样法宝:军队、财源和舆论控制,有两样都落到了汉人的手上。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全部歇菜,全国能打的军队全部都是地方团练武装。这就意味着,清政府的枪杆子被汉人掌控了。

起先,清政府中央还想努把力,再把兵权夺回来。但是从太平天国到八国联军,清政府努力了四十年,兵权不仅没夺回来,反倒还彻底丧失了对军队的掌控。

没办法,全国旗人就那么几十万人,清政府单纯靠旗人就想组建一支近代化劲旅,这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枪把子丢失的背后,就是清政府对财源失去掌控。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的财源分别交给了地方势力和英国人,清中央政府只是一个甩手掌柜。

接连丢枪杆子和钱袋子,换做别的王朝,必然是死翘翘。不过慈禧有点本事,她依靠当时唯一还掌控在中央手中的舆论,搞“以满制汉、互相制衡”的套路,笼络汉人精英官员为她卖命,硬是又给清政府续了将近四十年的命。(舆论就是科举制度)

然而,在庚子国难的前后,由于慈禧的举措失当,直接把制衡策略玩砸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东南十省督抚搞互保运动,根本不听慈禧的调度。

八国联军事件平息后,清政府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为了拉拢地方实力派,慈禧只能搞新政,也就是当年戊戌变法的那一套。由于是新政,所以在中国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止。结果这一废止,清政府中央原本还能掌控的舆论控制也丢了。

不过舆论丢了就丢了,这没所谓。科举那种老套的笼络人心之法本来就已经过时,不可能支持清政府长久存活下去。清政府能否存活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贯彻新政,继续给汉人精英官僚放权。

也就是说,只要清政府能认真落实它宣称的立宪政策,不得罪汉人精英官员,它必定还能继续苟活下去。

然而慈禧死后,上台执政的载沣那帮人,都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货。他们以为夺回军队和财源就能继续维护专制统治,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汉人官僚集团的底线。结果彻底触怒了汉人官僚集团。


载沣先是逼袁世凯交兵权,袁世凯交了,载沣志得意满,以为自己操控了北洋军,手里就有了枪杆子。岂不料北洋军对清政府早已经是心怀鬼胎。

紧接着,载沣又搞皇族内阁,十三名阁员当中有九人都是满人,这让对新政改革抱有很大期望的汉人官员大失所望。

在当时,心存颠覆清政府统治想法的官员不在少数。大家之所以都不敢动,是因为缺一个领头造反的人。后来武昌新军一闹,南方的汉人官员就全起誓了。

面对这种汉人官员全造反的情况,清政府当时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赶紧立宪,尽可能的挽回人心;二是派兵镇压。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载沣那帮人选择了武力镇压,彻底葬送了清王朝。

当时清政府的三大战力(北洋新军,各省的新军,各省的巡防营),新军大部分都支持革命党,北洋新军虽不支持国民党,但也不愿意为清政府卖命,屡屡临阵要挟清中央政府。巡防营比较特殊,南方的巡防营普遍支持革命,即便不支持革命,也不愿意给清政府卖命。比如湖北巡防营就阵前倒戈加入了武昌起义军;广西巡防营长官陆荣廷赶跑广西巡抚沈秉坤,宣布广西独立。

北方的巡防营普遍都在观望,他们虽然都不造反,但也不给清政府卖命。比如奉天巡防营长官张作霖,清政府让他出兵,他就故意找借口不出兵。最后看袁世凯势大,就甩了清廷,加入了北洋系。

这等于说,辛亥革命时,清政府的三大战力全部都在反对清政府。即便不反,也不愿意给清政府卖命。


后来洋人表态了。表示支持袁世凯,不再支持清政府。袁世凯见此情形,就在是1912年1月26日,暗中授意段祺瑞,让他联合北洋军40多位主要统兵将领,联名致电清廷,宣布拥护共和、“劝说”清帝尽早退位,并“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注意啊,此时的段祺瑞,是清政府派往南方的湖北、江苏等地,镇压武昌起义民军的清朝北洋军前敌统帅。就连他这个前敌总指挥这个节骨眼上联名属下发电报,劝皇上赶紧退位,这意思太明确了:先客客气气的跪地磕个头,再起身冷冷的威胁,我既然能镇压革命党,也可以调转枪口逼你就范,你小丫的别不识时务!

并且在这份联名通电中,还有两个人也署名表态了,一个是武卫左军统帅姜桂题,一个是江南巡防营长官张勋。他们都是保皇派将领,可此情此景,他们也开始支持袁世凯逼宫了。

试想一下,新军反清,北洋新军逼宫,巡防营和毅军也参与逼宫。此情此情,载沣和他的皇族内阁还有什么信心让溥仪这个小娃娃继续赖在皇位上坐着不走呢?


如若不退位,北洋新军造反是必然的。因为就在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第一次联名通电拥护共和,逼清帝退位后仅一周,他又联名通电,给清中央政府发去了第二份逼宫电文。

瑞等不忍宇内有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祖宗神明,实式鉴之。

段祺瑞的这话说的很直白了:你们要是再不识相,我们就带兵进京,把皇帝、太后、诸王公大臣全部抓起来!

事态发展到这里,形势再明了不过了。清室若是识相,北洋系给予优厚待遇。清室若是不识相,北洋系就要大开杀戒。所以清室那帮人若是还赖着不退位,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被北洋系团灭。


不过,由于北洋系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冯国璋、张勋这些人都有保皇思想。因此如果北洋系敢杀清室,想必北洋系内部也必然有一场内战吧。


Mer86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看一下当时的形势。

武昌起义的爆发导致清王朝顿时几乎崩溃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武昌起义,这场起义一开始是由于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清廷的南方的部队大量地调到了四川地区平定叛乱,导致了中部,尤其是武昌地区军力的空虚。

在这种情况下,武昌起义由部分革命军人发动,很快他们就控制了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起义的风暴也迅速席卷了全国,很快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包括上海)、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先后独立,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

就当时的军力来说,新军一共有19镇(一镇相当于一个师),有8镇还受清朝控制(前6镇在北京和直隶地区,第7镇在河南,第23镇在吉林)。此外,还有18个混成协(一协相当于一个旅),有7个协受清朝控制。除此之外,其他的军队都在脱离清朝统治的省份,所以已经不受清朝所控制。

从上面的地图可以看出,武昌起义后全国大部分省份在短时间内纷纷脱离清朝统治,宣布独立,形成了革命党阵营。而清朝在中原十八省,只剩下了河南、山东、直隶和甘肃,已经没有多少统治地盘了。

清朝能够用于平叛的军队只剩下北洋六镇,而这支军队只受袁世凯的调遣

当时可以说,清朝能够用来打仗的部队就只有北洋六镇,而这北洋六镇也是全国所有新军当中最为精锐的部队,从后来他们和武昌革命军作战的表现就能看出,当时其他的部队对战北洋六镇,基本都不是对手。

为了调集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去评判,清廷不得已重新启用了之前被清廷弃用在家的袁世凯。而袁世凯出山也是要讲条件的,在袁世凯的步步紧逼之下,清廷让袁世凯出任了内阁总理大臣。

在出任了总理大臣之后,袁世凯出动北洋军进攻武昌的革命军,北洋军打的非常顺手,经过激战,他们占领了汉阳和汉口,革命军只剩下了武昌。

但是在这个时候,袁世凯停止了对革命军的进攻。像袁世凯这种老油条,好不容易抓到了人生巅峰的机会自然是不会放过了。

如果这个时候,袁世凯出兵消灭了革命军,那么他也知道这个后果就是清廷会很快把他罢免,让他再次闲赋在家,袁世凯怎么可能这么蠢呢?

所以他在出兵镇压的开始,不断地找清廷要钱,之后把武昌起义控制住后就收手,不灭了武昌起义军,但也把他们控制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这样,他就可以利用南方革命党和清廷之间的矛盾,两边谈判,左右逢源。

他和南方革命党人经过谈判,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甚至是他自己计划中的意外收获,那就是如果能够让清帝退位,他可以当民国大总统。

大总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是权力的巅峰。这对于袁世凯来说是不管他怎么博弈能够得到的最大利益,所以他对这个谈判结果自然是非常满意的。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当袁世凯和孙中山通电话后,得到了孙中山让他出任民国大总统的许诺后,他自己也激动得很久没说话,实际上很可能当时他都没想到会得到这样的价码。

所以袁世凯行动了,他马上制造了南北谈判的舆论,接着就不停地逼迫清廷皇帝退位。当时主政的是裕隆太后,皇帝宣统还只是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裕隆太后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当然,这中间还有袁世凯的恐吓,他也经常说西方帝王在王朝覆灭后上断头台的下场(法国大革命中的路易十六),裕隆太后本身缺乏政治经验,也没有多少手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宣布了退位。

如果清廷不投降的结果

我们按照这个题目的假设,清廷当时是扛到底,不退位,那么会是什么结果呢?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袁世凯得到了当大总统的保证,所以他只会奔着大总统去的。他也知道,不管他立下多大的功劳,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曾国藩那样,最后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兵权,封个爵位,然后光荣退休,死后再追封个什么荣誉而已。

所以袁世凯所掌控的军队是不会继续帮清廷打仗了。

而北洋六镇中,实际上袁世凯控制了五镇的兵马,只有第一镇是掌握在清廷手中,毕竟第一镇都是满人,他们是会誓死效忠清朝的。

那么这个时候,清廷还有多少部队呢?新军19镇中,除去袁世凯的5镇,还有独立省份控制的11镇,清廷只剩下了3镇的兵马,而其中的2镇还在别的省份,实际直接控制的也就只有1镇了。此外,18个混成协,当时还效忠清廷的也只有7个协,都驻扎在全国各地,其中甘肃、云南的各1个协以及新疆的2个协是根本不可能调到中原作战,因为太远。东北有2个协,河南有1个协,估计这些部队中最多也只能调动3个协左右。

也就是说,清廷当时能够直接掌控的军队,就算都加在一起,以1镇3协的兵力,(1镇为2协,1镇3协相当于2镇半)也干不过袁世凯掌控的北洋六镇中的5镇军力。

当时袁世凯还只是在逼迫清廷退位,如果一直如此拖下去,很可能到后来袁世凯也会不耐烦,直接宣布叛变,脱离清廷,那清廷就真的没有任何谈判的筹码了。

真的干的话,时间久了,袁世凯就会直接宣布革命,然后带着他的5个镇进攻北京,清廷就出动了最后的部队,1镇3协,(2协从东北过来,1协从河南过来,其实能不能来都不好说,我们就算他们来了吧)对战北洋六镇中的5镇兵马,一场大战下来,基本这1镇3协就报销了。(北洋第一镇的战斗力实际上不如其他五镇中的任何一镇,而3协的战力来说,也不是那五镇的对手)

然后呢?然后袁世凯带着五镇兵马进入北京,打进紫禁城再去逼清朝退位?那会就不是退位的问题了,而是把你杀了直接革命的问题了。

所以,在事情还没发生之前,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和革命党谈判,还能保留自己的颜面,还能够在谈判中争取到一些利益,如清廷一年400万银元的待遇就是这样争取过来的。

所以,当时对于清朝来说,除了退位,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


老威观史


辛亥革命后,当袁世凯出人内阁总理大臣时,清政府已经没有什么话语权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当时革命的和清政府对抗的战场是在武昌三镇,当时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抽调湖北兵力进入四川镇压,这也造成了湖北的兵力空虚,革命党才有起义的机会。

当时用来镇压四川暴动的新军是清廷为了为何自身利益而训练的,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些新军在训练中受到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再加上革命党人的宣传鼓动,他们反而成为了推翻清廷的一股力量。

清廷能支撑那么久,主要还是袁世凯突然的横插一杠,不然当时的隆裕太后和溥仪早就被赶走北京城了。顺便说下,袁世凯驻扎在新军第六镇是,自己差点也被革命党人“带偏了”。

在起义举行到如火如荼的时候,全国各地都纷纷独立,清廷对局势已经无法把控,摄政王载沣已经从心里乱了。

我们从两件事中,可以看出载沣对当时的局势已经六神无主了:

  • 其一,他释放了刺杀自己的汪精卫

汪精卫当时是起义重要人物之一,对于这样造反的人在以前绝对是要被处死的,可以说被抓到后还能生还的几率少之又少。而载沣精锐会把汪精卫给释放,其目的就是向革命党人释放友好新号

  • 其二,重用袁世凯



(将北洋新军牢牢掌握在手中的袁世凯)

光绪年间戊戌变法,袁世凯转投慈禧,戊戌变法失败后,载沣作为光绪亲弟弟,对袁世凯恨之入骨,所以慈禧死后,袁世凯也被踢了回家做冷板凳。但此刻载沣已经束手无策了,他只能重新启用袁世凯,希望他能给陌路的清廷带来一丝希望。

袁世凯出山后逼迫载沣交出大权,然后撤换掉正在对抗革命军的冯国璋,自己暗中培养兵力。此时清廷手中能够调配的力量所剩无几,大多数的兵力都被袁世凯控制着。

清政府成了光杆司令



(清末保守派代表人物端方)

端方,在前往四川平叛的路上,被哗变的湖北新军杀死;西安满城的八旗子弟,在过了多年的逍遥日子后,已经没事战斗力,虽然跟革命军拼杀了一场,但最后死伤殆尽;北京城内的宗社党,良弼被杀后,也没有了声音。


此刻的清政府没有了军事力量,唯一能寄予希望的只有袁世凯了,所以此时的袁世凯志得意满,皇帝和太后都要看他的脸色办事,以为袁世凯手底下有一批战斗力非常强悍的小站新军。

当时的小站新军可是说是全国武装中最强的力量,所以他有底气跟革命军谈判,而清政府这边也被袁世凯逼得把家底都掏了出来,这也成为他日后的资本。

清政府毫无翻身的机会



(清帝退位诏书,宣告清朝统治结束)

革命军在当时虽然是星星之火蔓延中华大地,但内部却并非拧成一股绳,因为湖北新军张振武、孙武等人和黎元洪意见不同,黄兴亲临武昌也不少人对他有点意见,所以当时革命军内部是派系林立。在这样的情况下,革命军很难跟袁世凯的小站新军一较高下。

所以当时的革命军如果跟袁世凯做长期的对峙,那么袁世凯会控制京畿重地,而革命军只能跟他隔着长江对望,但这也不能说哪方可以吃掉哪方。

但即便如此,以当时清政府的实力,说话的份都没了。他们已经完全丧失了兵力、财力、人力,清政府完全被袁世凯赶到边缘,所以那时候不是清政府想不想投降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投降。


大国布衣


辛亥革命是上个世纪具有划时代性意义的一次事件了,在此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先烈在众志成城下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将旧中国开始往世界的舞台上引领。

历史事件总会遗留下一些问题,辛亥革命后,如果清政府不投降,那他们得到了结局会是怎样的呢?

一,清政府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按照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清政府常年实施暴政,割地求荣,闭关锁国,百姓苦不堪言。人民居无定所,皇宫里却依旧夜夜笙歌,统治者失去了民心,封建统治岌岌可危。在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受到了人们的大力支持,所以,清除清政府的势力指日可待。



二,清政府死灰复燃

封建统治之所以能够所在这么久的时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统治政策已经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清政府日渐式微,但是本身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辛亥革命之后,清朝的统治还残存着一些剩余的势力,往日统治着的号召力还有余威,只要将这些势力召集起来,再配合上雄厚的财力和兵力,我想,清政府死灰复燃还是有着很大几率的。

如果不是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对列强们下战书,我想清政府的傀儡时代还会延续更长些时间。

三,清政府和革命党平分天下

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双方势力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的情况下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划分楚河汉街,井水不犯河水,互不打扰,就像古代南北朝的情况一样。不过,就当时的局面来说,不管清政府与革命放的关系如何,怎样处理还是要取决于袁世凯的决策的。



不过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管人们的想法是怎样的,封建势力的衰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的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注定要被世界所淘汰,只有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才能有持续不断的生机。

况且,那个时候的清政府已经名存实亡,注定要被历史遗忘。


以史正衣冠


从实际统治来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就已经灭亡了。在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的情况下,就算清政府形式上不投降也无所谓。如果清政府在形式上坚持不投降,那么清政府皇室和贵族就会被武力清洗,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仍然会统一中国。清政府已经无法引领中国前进的方向。

人民要求国家往光明的地方前进。毛泽东主席说过: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清政府不能逆人民的意愿而动。

首先,为什么说清政府一定会投降,就算形式上不投降也无所谓?

  1. 从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再从甲午中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无一例外都战败了。并且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再从《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中国逐步的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在一次次的战争和一个个的不平等球员中,清朝中央政府的威信逐渐的失去了。
  2. 清朝地方政府逐渐获得了兵权,并出现了军阀,离心力逐渐增强。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到爆发于山东的义和团运动,中国的来自于底层的反抗运动层出不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方军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实力对比差距减小。这种情况下,威信大失的清朝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越发的减弱。
  3.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以后,清朝组建了以袁世凯为首的新内阁,袁世凯实际上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也就是说在当时当家作主的是袁世凯,而不是满洲贵族。清政府投降与否看的是袁世凯同意不同意,而不是看皇帝同意不同意。只要袁世凯对孙中山的提议感兴趣,那么双方就会通过和谈,确定中国的未来。清政府已经成为了一股没有能力的政治力量。

  4. 清政府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随着一次次的战败和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人民群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在逐渐的降低。并且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程度的加强,中国人民所受到的侵略和剥削也越来越严重。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希望出现一个能给他们希望的新政府。清政府已经被人民群众抛弃了。

其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必将且必须完成中国统一。为什么这么说呢?

  1. 国际和国内形势要求中国在短时间内完成国家统一。西方列强一直想瓜分中国,彻底的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如果当时中国不快速完成国家统一,西方列强就会进行干涉,那么中国有可能被肢解。
  2. 孙中山清楚的知道革命党的力量是弱于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阀的力量的。所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派人与袁世凯进行和谈。以和谈的方式完成国家统一,肯定比以武力的方式完成国家统一用的时间要短。

  3. 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使得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必将采取一切措施完成国家统一。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年,国家必须统一是深入我们中国人骨髓的信念。
  4. 国内矛盾的激化使得国家必须完成统一。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地主街机和西方列强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要解决这些矛盾,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必须需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一个统一的国家。
  5. 如果清政府不下台,拒绝和谈,那么革命党有能力以武力手段清除清政府。清政府最后残余的封建贵族是不希望自己的下场太过凄惨的。想要当大总统的袁世凯也逼迫清朝最后一位宣统皇帝退位。在内外势力的逼迫下,宣统皇帝于1912年2月下台,清政府在中国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最后,资本主义必将战胜封建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终结,中国仿照美国建立了总统共和制。这在制度上与国际接轨,符合当时世界民主制度发展的潮流。
  2.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在经过1912~19 19年的,短暂的春天这个阶段以后,中国的轻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人民的思想得以很大解放。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这是一次以解放思想为目的的运动,极大的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素质,培养了中国人民的科学精神。
  4.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的第1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为中国以后进入法制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辛亥革命最后虽然是由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而失败了,但名义上毕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府。这也就说明,当时全中国人民都不希望再继续实行封建专制制度,而希望追随世界的潮流,在中国建立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世界的潮流和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辛亥革命是伟大的,他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在此基础上,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国家建设的道路上,让我们记住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历史纬度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一方面,全国大多数省都响应武昌,宣布脱离了清政府统治,另一方面,清朝所掌握的军队数量以及可动用的人力物力还是远远超过“革命省份”。这时,如果清朝当局顽固拒绝放弃政权,试图以武力扑灭革命,那么,以拒不屈服的清朝为一方,以新生的、志在推翻清政权的南方革命政权为另一方,势必将爆发一场大内战。

至于这场大内战的演变趋势,由于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扑朔迷离,将存在多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 清朝居然超水平发挥,消灭了民军,赢得了战争,清朝统治在去除了革命党这一心腹大患威胁之后,居然继续维持下去。

不过,以晚清时代的清朝当局的可怜水平来看,清朝彻底消灭民军的可能性极小。

第二种可能性: 民军消灭清军,彻底摧毁清朝统治,建立起了稳固的民国政权。

鉴于民军的稍显脆弱、财力的匮乏、内部团结度的欠缺,民军要迅速击败、并且彻底击败清军,也不是那么容易。

第三种可能性: 清朝与南方新政权双方长期势均力敌,因而转为对峙,国家由此分裂为新的“南北朝”。

第四种可能性: 旷日持久的内战僵持不下,乃至于双方各自内部的矛盾激发,双方内部分裂,从而出现类似东汉末、唐末那样的全国大分裂、大割据的空前乱局。

以上的各种可能情形,无论任何一种情形出现,都将以大战争或者大分裂为表现形式,大战争大分裂都将使中华民族付出巨大的内耗的惨痛代价。

相比起真实历史所呈现出的“革命党与清朝相互让步、清廷退位、政权交接较顺利实现”这一较理性的做法,大内战大分裂所付出的代价无疑要高出许多倍。



晓帆轻舟


在满清末年,当时满清政府风雨飘摇,各地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最后在1911年底,湖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给腐朽的满清政权敲响了丧钟。最后经过各方面的博弈,在获得一系列的优待条件下,满清政府交出了政权。中国由满清封建政权和平过渡到民国,可谓是实现了中国少有的不流血而改朝换代的局面。

在这里很多人会可能会探讨,如果当时满清政权坚持不投降,要一直打下去的话,局势到底会怎么样呢?虽然说历史没有如果,但是这个问题也确实值得好好地研究一番。也许大家了解历史就是通过看历史书,认为当时满清只有投降一条路而已。不过从历史的一些细节来看,当时满清并不是完全只有这么一条路。满清当时缺乏一个像慈禧太后那样的政治强人,当时主政的摄政王载沛和隆裕太后才能都实在是太平庸,根本应付不了当时那种大的变局。

首先当时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四川的保路运动,而在处理保路运动的时候,摄政王载沛和那些官僚们处理得明显有点过于轻率。假如当时张之洞还在的话,事情肯定不会恶化到那一步。不过张之洞如果不死的话,武昌起义应该打不起来,因为张之洞之前就是湖广总督,在湖北新军中拥有非常高的威望,如果他还在的话,湖北新军根本就不敢闹事。而武昌起义之后,满清那么多人中只有一个良弼可以挑大梁,其他的人面对大乱局都束手无策。而良弼被革命党炸死之后,满清就没有人敢主持大局了。

后来武昌起义之后,南方10多个省开始独立,北部也有一些省份开始闹事,但是闹事的山西军阀被北洋第3师击败。山东在独立之后又很快取消,河南一直没有独立。所以当时满清还控制着北方大部分地盘,再加上东北蒙古等地,事实上,满清当时控制的地盘还是相当大的。即使南方真正的都独立出去了,满清还是能够统帅北方,形成一个很大的国家。

因为在武昌起义之后,那些独立的省份都没有实力去北伐,反而是北洋军从北方南下去镇压这些起义。也就是说当时满清中央还掌握着很强的实力,如果北洋军都非常可靠的话,满清基本上是不会灭亡的,反而有希望将起义一个个镇压下去。不过当时北洋军确实也不大可靠,这才是满清灭亡的真正原因。

但是即使如此,满清还掌握着北洋的第1师,禁卫军2万人,关外还有几个师,再加上东北西北的军队,满清应该还能凑齐10余万忠于自己的大军。而北洋军的其他5个师里面,也不全是反清的,里面有很多可以算是忠于清朝的,只不过革命党也不少。在北洋军里面有冯国章、张勋等人,都对满清非常忠心,所以满清真的要死拼的话,还是能够找到不少自己这一边人的。

而革命党那一边,事实上可谓是一盘散沙。虽然他们奉孙中山为大总统,但是孙中山这个总统当得是相当郁闷。因为各省的督军们并不是真正的服从于孙中山,而只是为了从他那里拿到军费,结果孙中山刚一回国,就不得不为各省的军饷不停的到处奔波,东拼西凑。这些督军推出孙中山,只是为了和袁世凯代表着北洋军进行对抗而已。等到袁世凯满足了他们的条件之后,他们就立刻抛弃了孙中山,奉袁世凯为大总统。

所以在满清末年的这种状态下,如果满清死不投降的话,还是有相当强大的实力,完全是可以一拼的。满清最后能够投降,主要是因为主事的摄政王和太后都是平庸之辈,而在促使满清投降的过程中,袁世凯确实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