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如果清政府不投降,結果會怎麼樣?

墨雲說歷史


這是一個相當好的問題,在我們所熟悉的本位面當中,歷史書上寫的非常清楚,辛亥革命之後清帝退位,封建帝制就此結束,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利益,使得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那麼,假設有一個平行時空,辛亥革命之後,清政府沒有選擇退位,將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



眾所周知,辛亥革命之所以叫做辛亥革命,是因為那一年是辛亥年,辛亥年在武昌發生了一場起義活動,這場起義活動被稱為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是具有偶然性的,這一點毋庸置疑,當時在四川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清政府抽調湖北新軍前去鎮壓,這就造成了湖北空虛,而當時的湖北已經有大量的革命黨人滲透進入了,我們先就假設這個平行時空以上條件全部符合,這個平行時空僅僅是清朝政府拒絕退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按照原有的歷史軌跡,湖北的革命黨人抓住湖北空虛的機會(也是因為革命黨人名單洩露),發動起義,其過程按照歷史軌跡非常成功,武昌三鎮拿下之後,按照歷史軌跡,清政府非常的震驚,今兒按照你軌跡,清政府派遣袁世凱帶領新軍前來鎮壓。到這裡,一切都是按照劇本在走。


我們來看下一步應該的劇本,由於當時武昌起義的部隊數量相對較少,這個相對較少,指的是與袁世凱所帶來的新軍相比,數量少,而且質量也比不上袁世凱的新軍,這種情況下,袁世凱攜帶的新軍殺到之後,很快就將革命黨人打得落花流水——並且當時的外國勢力準備插手,孫中山先生覺得這麼一來,這次革命有可能會失敗,同時,由於袁世凱感覺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一個為了保留革命果實,另一個為了擴大權力,最後採取折中的方法,清廷退位,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這是第二布的劇本。

就從此刻開始,劇本開始發生變化,我們假設袁世凱回京之後,清政府拒絕退位,在袁世凱的新軍虎視眈眈下,從容不迫的選擇了硬剛到底。考慮在原本的歷史位面上,袁世凱發現馮國璋在湖北打得太厲害,差點給革命軍剿滅了,袁世凱馬上換了段祺瑞去慢慢養寇自重。

所以毫無疑問,袁世凱的野心非常膨脹,對於清政府拒絕退位的提議將會嗤之以鼻,也許還會來一個三連問:您哪兒還有軍隊?您哪兒還有軍費?您哪兒還有地盤?我們可以想象的到,清政府也許會來一個三連答:我還有八旗子弟!我還有稅收萬千!我還有滿洲故地!



那麼,袁世凱估計也不會跟他們有什麼好談的了,考慮到袁世凱還要顧及到所謂的仁義道德,也許不會當場和清政府撕開臉皮玩一出逼宮的戲碼,但架不住他的部下們能做的出來,到時候那場面要多難看有多難看。

有人會覺得奇怪,不是說清政府還有八旗子弟,還有滿洲故地嗎?怎麼會被袁世凱拿捏得死死的?這裡就要解釋一下了,晚清政府的八旗子弟非常的不堪重用,往往一觸即潰,至於清政府所標榜的國稅萬千,在原本的歷史位面上,武昌其後不久,各地紛紛響應獨立,因此,這一條几乎沒有任何實用價值,就一點所謂的滿洲故地,按理來說清政府的根基,的確是在滿洲故地,可是清政府來得及將他的政府搬到滿洲嗎?再換句話來講,當時的清朝皇室有這個魄力,跑到滿洲嗎?

原本的歷史未免上袁世凱不親自推翻清廷,說到底對自己輿論不利,那時候多少還有點禮義廉恥,自己做就是亂臣賊子,革命軍一定程度上是袁世凱的刀子墊腳石。那如果在這個新的位面上清政府始終拒絕退位,那麼袁世凱或者袁世凱的部下也是有可能會直接撕開臉皮的。

話說如果是袁世凱的部下直接用武力逼宮,逼著清政府退位,跟清政府自己主動給面子退位,沒區別吧?歸根到底,清朝並不是“向革命黨投降”,而是向北洋妥協啊。不過值得一提並且思考的是,如果朝廷非常的剛:就是寧死也不退位,你袁世凱有種就殺光我愛新覺羅氏。

那麼對於後來的民國,必然喪失了東北,內外蒙,新疆,青藏的正統法理權,會給以後的發展帶來較大損失。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晚清政府真有這種骨氣?


夏目歷史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投降的結果就是武力討伐,將滿清政府打垮。滿清權貴領袖可以被殺死或者暗殺,最好的就是流放到國外,財產被奪取。

最倒黴的是,滿族人可能會被波及,成為國家的敵人。

如果滿族人同滿清政府一條心,抵抗革命,可能會遭到血腥的報復。

當時滿清並沒有不投降的條件。

南方已經大亂,權力掌握在革命黨和支持者以及軍閥手中。

北方的核心軍權在袁世凱手中,旗人只有些許武裝力量。

反正最後幾十年以旗人編組的部隊,無論武裝多精良,都是不堪一擊,酒囊飯袋。

八旗兵早已不能打仗,毫無戰鬥力。

八國聯軍打來之前,武衛軍有4支部隊,都是漢人。

慈禧太后有些心慌,在1898年,讓榮祿編組一支旗人的部隊。最終撥出二十五萬兩白銀招募中軍親兵二十七營,稱其位武衛中軍,約1萬人。

這5支新編部隊中,武衛中軍最爛,同洋人碰了碰就全線崩潰。

尤其,雖然後來北洋六鎮中的第一鎮15738人,主要由旗人組成,但戰鬥力也可想而知。

況且,袁世凱手上有5鎮,也就是5個師,旗人只有1個師,根本不是對手。

袁世凱此人陰險狡詐,絕非善類。

他之所以演戲逼迫滿清退位,並不代表他不會用武力,僅僅是暫時認為沒必要用武力。

如果滿清自願退位,當然是最好。

因為如果袁世凱和滿清火拼,可能會便宜敵人革命黨。

但在袁世凱看來,最大敵人就是滿清。

當時袁世凱只有軍權,軍費需要滿清政府提供,等於拴住他脖子的繩子。

所以袁世凱急於推翻滿清,將地方的行政控制權也抓在手裡,實現軍政合一,徹底擁有實權。

如果當時滿清拒絕投降和袁世凱硬拼,以袁世凱的狡詐,很可能聯手革命黨,直接窩裡反將滿清政府武力推翻,宣稱參加革命。

當時滿清政府,根本沒有任何辦法,只得完蛋。

而革命黨實力比袁世凱差很多,一旦推翻滿清掌握實權以後,袁世凱對付革命黨還是有把握的。

而如果滿清興兵抵抗,必遭報復。以袁世凱的狠毒,至少會把主張對付他的滿清權貴全部幹掉,以絕後患。

甚至會連帶誅殺敢於抵抗的滿清部隊。

那到時候滿清就雞飛蛋打了。

滿清雖然投降,至少權貴保住了自己的鉅額財富。

以溥儀為例,整個紫禁城所有的寶物都是他的個人財產。他隨便挑幾件出來賣,都是幾百萬兩白銀的鉅款。


薩沙


個人觀點認為辛亥革命後,清政府不投降,繼續戰鬥,清政府也必敗無疑,清王室的優待都會被剝奪,甚至挑起戰爭的皇室成員都會被中華民國審判!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當時全國22個省,17個省宣佈獨立脫離清政府,清政府勢力範圍明顯縮小,只有北方几省難以支撐清政府戰勝革命黨。

辛亥革命發生後震動全國,各省革命黨紛紛起義支持辛亥革命,本來反對革命的各省立憲派見大勢已去也紛紛支持革命,更有個別封疆大吏或逃命,或被迫擁護革命,短短時間,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 上海、 江蘇、 貴州、 安徽、 浙江、 廣西、廣東、福建、四川等省紛紛獨立擁護革命,整個中國呈現一片“風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攻克南京後,整個南方聯成一片,全國22個省,已經有17個省獨立,人心導向已經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隨著勢力範圍的縮小,清政府如果想戰也有心力不足!

二、原本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兵已無戰鬥力,清王朝能用之兵少之甚少!

八旗兵以驍勇善戰而聞名,他們為清王朝的建立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太平天國時期的八旗軍戰鬥力尚可,以僧格林沁為首的八旗兵擊敗了太平天國的北伐精銳,可見戰鬥力之強悍,但是清朝後期的八旗兵開始了腐敗墮落的生活,吸食鴉片整天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最後竟然到了馬不能騎,弓不能開的地步,一旦打起仗來必敗無疑!而北方五省的清軍兵力除了河南、山東兩省能用外,其他省的兵力根本指望不上。


三、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新軍能夠左右戰局,北洋新軍擁護共和使清王朝失去了最後一顆救命稻草。

北洋新軍由袁世凱一手創立,這支部隊也是清政府唯一依仗的頗具戰鬥力的軍隊,但袁世凱培養了一大批親信,在加上袁世凱在軍中的威望,使這支軍隊只聽命於袁世凱而不聽命於皇上,最終辛亥革命發生時清王朝發現無法指揮這支軍隊,只能求助袁世凱,但袁世凱為了當中華民國大總統表示擁護共和,這也使得清王朝失去了最後的翻身希望!


綜上所述:辛亥革命後,清朝的勢力範圍縮小,八旗子弟兵已無戰鬥力,無法指揮北洋新軍這些因素是確實存在的,清王朝統治結束是大勢所趨,是歷史走向的必然結果,如果清政府不投降,清王室的優待肯定是沒有了,甚至清王室成員的生命也很危險!


坐看雲起時1218


清帝不退位,可能會被團滅,就像當年蒙元團滅女真人一樣。而北洋系也會分裂,內戰必然是少不了的。



清朝其實並不是被革命黨推翻的,辛亥革命的真正幕後推手是立憲派。因為在當時,不管是革命黨還是保皇黨,他們的實力都很弱小。不足以推翻清政府或維持清政府。

當時真正支撐清朝,扛著清朝苟活了幾十年的人,是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同意繼續守舊的改革派,也就是以袁世凱和張之洞所代表的立憲派漢人精英官僚集團。

清朝之所以能死而不僵,就是這幫立憲派人士在幕後苦苦支持。而清朝最後的滅亡,就是因為清廷得罪了漢人精英官僚。失去了廣泛的統治基礎。

那麼,清政府是得罪漢人精英官僚的呢?這個還要從頭說起。

太平天國之前,漢人都是奴才,沒有顛覆清政府的實力,就連叫板的實力都沒有。然而經過太平天國戰爭後,漢人突然就有這個叫板的實力了。因為統治天下的三樣法寶:軍隊、財源和輿論控制,有兩樣都落到了漢人的手上。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全部歇菜,全國能打的軍隊全部都是地方團練武裝。這就意味著,清政府的槍桿子被漢人掌控了。

起先,清政府中央還想努把力,再把兵權奪回來。但是從太平天國到八國聯軍,清政府努力了四十年,兵權不僅沒奪回來,反倒還徹底喪失了對軍隊的掌控。

沒辦法,全國旗人就那麼幾十萬人,清政府單純靠旗人就想組建一支近代化勁旅,這是絕無可能的事情。

槍把子丟失的背後,就是清政府對財源失去掌控。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的財源分別交給了地方勢力和英國人,清中央政府只是一個甩手掌櫃。

接連丟槍桿子和錢袋子,換做別的王朝,必然是死翹翹。不過慈禧有點本事,她依靠當時唯一還掌控在中央手中的輿論,搞“以滿制漢、互相制衡”的套路,籠絡漢人精英官員為她賣命,硬是又給清政府續了將近四十年的命。(輿論就是科舉制度)

然而,在庚子國難的前後,由於慈禧的舉措失當,直接把制衡策略玩砸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東南十省督撫搞互保運動,根本不聽慈禧的調度。

八國聯軍事件平息後,清政府實際上已經是名存實亡。為了拉攏地方實力派,慈禧只能搞新政,也就是當年戊戌變法的那一套。由於是新政,所以在中國持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止。結果這一廢止,清政府中央原本還能掌控的輿論控制也丟了。

不過輿論丟了就丟了,這沒所謂。科舉那種老套的籠絡人心之法本來就已經過時,不可能支持清政府長久存活下去。清政府能否存活的關鍵在於能不能貫徹新政,繼續給漢人精英官僚放權。

也就是說,只要清政府能認真落實它宣稱的立憲政策,不得罪漢人精英官員,它必定還能繼續苟活下去。

然而慈禧死後,上臺執政的載灃那幫人,都是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貨。他們以為奪回軍隊和財源就能繼續維護專制統治,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漢人官僚集團的底線。結果徹底觸怒了漢人官僚集團。


載灃先是逼袁世凱交兵權,袁世凱交了,載灃志得意滿,以為自己操控了北洋軍,手裡就有了槍桿子。豈不料北洋軍對清政府早已經是心懷鬼胎。

緊接著,載灃又搞皇族內閣,十三名閣員當中有九人都是滿人,這讓對新政改革抱有很大期望的漢人官員大失所望。

在當時,心存顛覆清政府統治想法的官員不在少數。大家之所以都不敢動,是因為缺一個領頭造反的人。後來武昌新軍一鬧,南方的漢人官員就全起誓了。

面對這種漢人官員全造反的情況,清政府當時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趕緊立憲,儘可能的挽回人心;二是派兵鎮壓。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載灃那幫人選擇了武力鎮壓,徹底葬送了清王朝。

當時清政府的三大戰力(北洋新軍,各省的新軍,各省的巡防營),新軍大部分都支持革命黨,北洋新軍雖不支持國民黨,但也不願意為清政府賣命,屢屢臨陣要挾清中央政府。巡防營比較特殊,南方的巡防營普遍支持革命,即便不支持革命,也不願意給清政府賣命。比如湖北巡防營就陣前倒戈加入了武昌起義軍;廣西巡防營長官陸榮廷趕跑廣西巡撫沈秉坤,宣佈廣西獨立。

北方的巡防營普遍都在觀望,他們雖然都不造反,但也不給清政府賣命。比如奉天巡防營長官張作霖,清政府讓他出兵,他就故意找藉口不出兵。最後看袁世凱勢大,就甩了清廷,加入了北洋系。

這等於說,辛亥革命時,清政府的三大戰力全部都在反對清政府。即便不反,也不願意給清政府賣命。


後來洋人表態了。表示支持袁世凱,不再支持清政府。袁世凱見此情形,就在是1912年1月26日,暗中授意段祺瑞,讓他聯合北洋軍40多位主要統兵將領,聯名致電清廷,宣佈擁護共和、“勸說”清帝儘早退位,並“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

注意啊,此時的段祺瑞,是清政府派往南方的湖北、江蘇等地,鎮壓武昌起義民軍的清朝北洋軍前敵統帥。就連他這個前敵總指揮這個節骨眼上聯名屬下發電報,勸皇上趕緊退位,這意思太明確了:先客客氣氣的跪地磕個頭,再起身冷冷的威脅,我既然能鎮壓革命黨,也可以調轉槍口逼你就範,你小丫的別不識時務!

並且在這份聯名通電中,還有兩個人也署名錶態了,一個是武衛左軍統帥薑桂題,一個是江南巡防營長官張勳。他們都是保皇派將領,可此情此景,他們也開始支持袁世凱逼宮了。

試想一下,新軍反清,北洋新軍逼宮,巡防營和毅軍也參與逼宮。此情此情,載灃和他的皇族內閣還有什麼信心讓溥儀這個小娃娃繼續賴在皇位上坐著不走呢?


如若不退位,北洋新軍造反是必然的。因為就在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第一次聯名通電擁護共和,逼清帝退位後僅一週,他又聯名通電,給清中央政府發去了第二份逼宮電文。

瑞等不忍宇內有敗類也,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痛陳利害,祖宗神明,實式鑑之。

段祺瑞的這話說的很直白了:你們要是再不識相,我們就帶兵進京,把皇帝、太后、諸王公大臣全部抓起來!

事態發展到這裡,形勢再明瞭不過了。清室若是識相,北洋系給予優厚待遇。清室若是不識相,北洋系就要大開殺戒。所以清室那幫人若是還賴著不退位,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被北洋系團滅。


不過,由於北洋系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比如馮國璋、張勳這些人都有保皇思想。因此如果北洋系敢殺清室,想必北洋系內部也必然有一場內戰吧。


Mer86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看一下當時的形勢。

武昌起義的爆發導致清王朝頓時幾乎崩潰

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武昌起義,這場起義一開始是由於四川發生了保路運動,清廷的南方的部隊大量地調到了四川地區平定叛亂,導致了中部,尤其是武昌地區軍力的空虛。

在這種情況下,武昌起義由部分革命軍人發動,很快他們就控制了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起義的風暴也迅速席捲了全國,很快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包括上海)、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省先後獨立,關內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山東四省效忠清朝。

就當時的軍力來說,新軍一共有19鎮(一鎮相當於一個師),有8鎮還受清朝控制(前6鎮在北京和直隸地區,第7鎮在河南,第23鎮在吉林)。此外,還有18個混成協(一協相當於一個旅),有7個協受清朝控制。除此之外,其他的軍隊都在脫離清朝統治的省份,所以已經不受清朝所控制。

從上面的地圖可以看出,武昌起義後全國大部分省份在短時間內紛紛脫離清朝統治,宣佈獨立,形成了革命黨陣營。而清朝在中原十八省,只剩下了河南、山東、直隸和甘肅,已經沒有多少統治地盤了。

清朝能夠用於平叛的軍隊只剩下北洋六鎮,而這支軍隊只受袁世凱的調遣

當時可以說,清朝能夠用來打仗的部隊就只有北洋六鎮,而這北洋六鎮也是全國所有新軍當中最為精銳的部隊,從後來他們和武昌革命軍作戰的表現就能看出,當時其他的部隊對戰北洋六鎮,基本都不是對手。

為了調集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去評判,清廷不得已重新啟用了之前被清廷棄用在家的袁世凱。而袁世凱出山也是要講條件的,在袁世凱的步步緊逼之下,清廷讓袁世凱出任了內閣總理大臣。

在出任了總理大臣之後,袁世凱出動北洋軍進攻武昌的革命軍,北洋軍打的非常順手,經過激戰,他們佔領了漢陽和漢口,革命軍只剩下了武昌。

但是在這個時候,袁世凱停止了對革命軍的進攻。像袁世凱這種老油條,好不容易抓到了人生巔峰的機會自然是不會放過了。

如果這個時候,袁世凱出兵消滅了革命軍,那麼他也知道這個後果就是清廷會很快把他罷免,讓他再次閒賦在家,袁世凱怎麼可能這麼蠢呢?

所以他在出兵鎮壓的開始,不斷地找清廷要錢,之後把武昌起義控制住後就收手,不滅了武昌起義軍,但也把他們控制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

這樣,他就可以利用南方革命黨和清廷之間的矛盾,兩邊談判,左右逢源。

他和南方革命黨人經過談判,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甚至是他自己計劃中的意外收穫,那就是如果能夠讓清帝退位,他可以當民國大總統。

大總統是國家最高領導人,也是權力的巔峰。這對於袁世凱來說是不管他怎麼博弈能夠得到的最大利益,所以他對這個談判結果自然是非常滿意的。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當袁世凱和孫中山通電話後,得到了孫中山讓他出任民國大總統的許諾後,他自己也激動得很久沒說話,實際上很可能當時他都沒想到會得到這樣的價碼。

所以袁世凱行動了,他馬上製造了南北談判的輿論,接著就不停地逼迫清廷皇帝退位。當時主政的是裕隆太后,皇帝宣統還只是一個5歲左右的孩子,裕隆太后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當然,這中間還有袁世凱的恐嚇,他也經常說西方帝王在王朝覆滅後上斷頭臺的下場(法國大革命中的路易十六),裕隆太后本身缺乏政治經驗,也沒有多少手段,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宣佈了退位。

如果清廷不投降的結果

我們按照這個題目的假設,清廷當時是扛到底,不退位,那麼會是什麼結果呢?

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袁世凱得到了當大總統的保證,所以他只會奔著大總統去的。他也知道,不管他立下多大的功勞,最好的結果也就是曾國藩那樣,最後失去了幾乎所有的兵權,封個爵位,然後光榮退休,死後再追封個什麼榮譽而已。

所以袁世凱所掌控的軍隊是不會繼續幫清廷打仗了。

而北洋六鎮中,實際上袁世凱控制了五鎮的兵馬,只有第一鎮是掌握在清廷手中,畢竟第一鎮都是滿人,他們是會誓死效忠清朝的。

那麼這個時候,清廷還有多少部隊呢?新軍19鎮中,除去袁世凱的5鎮,還有獨立省份控制的11鎮,清廷只剩下了3鎮的兵馬,而其中的2鎮還在別的省份,實際直接控制的也就只有1鎮了。此外,18個混成協,當時還效忠清廷的也只有7個協,都駐紮在全國各地,其中甘肅、雲南的各1個協以及新疆的2個協是根本不可能調到中原作戰,因為太遠。東北有2個協,河南有1個協,估計這些部隊中最多也只能調動3個協左右。

也就是說,清廷當時能夠直接掌控的軍隊,就算都加在一起,以1鎮3協的兵力,(1鎮為2協,1鎮3協相當於2鎮半)也幹不過袁世凱掌控的北洋六鎮中的5鎮軍力。

當時袁世凱還只是在逼迫清廷退位,如果一直如此拖下去,很可能到後來袁世凱也會不耐煩,直接宣佈叛變,脫離清廷,那清廷就真的沒有任何談判的籌碼了。

真的乾的話,時間久了,袁世凱就會直接宣佈革命,然後帶著他的5個鎮進攻北京,清廷就出動了最後的部隊,1鎮3協,(2協從東北過來,1協從河南過來,其實能不能來都不好說,我們就算他們來了吧)對戰北洋六鎮中的5鎮兵馬,一場大戰下來,基本這1鎮3協就報銷了。(北洋第一鎮的戰鬥力實際上不如其他五鎮中的任何一鎮,而3協的戰力來說,也不是那五鎮的對手)

然後呢?然後袁世凱帶著五鎮兵馬進入北京,打進紫禁城再去逼清朝退位?那會就不是退位的問題了,而是把你殺了直接革命的問題了。

所以,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通過不流血的方式和革命黨談判,還能保留自己的顏面,還能夠在談判中爭取到一些利益,如清廷一年400萬銀元的待遇就是這樣爭取過來的。

所以,當時對於清朝來說,除了退位,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


老威觀史


辛亥革命後,當袁世凱出人內閣總理大臣時,清政府已經沒有什麼話語權了。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當時革命的和清政府對抗的戰場是在武昌三鎮,當時四川爆發保路運動,清廷抽調湖北兵力進入四川鎮壓,這也造成了湖北的兵力空虛,革命黨才有起義的機會。

當時用來鎮壓四川暴動的新軍是清廷為了為何自身利益而訓練的,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些新軍在訓練中受到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再加上革命黨人的宣傳鼓動,他們反而成為了推翻清廷的一股力量。

清廷能支撐那麼久,主要還是袁世凱突然的橫插一槓,不然當時的隆裕太后和溥儀早就被趕走北京城了。順便說下,袁世凱駐紮在新軍第六鎮是,自己差點也被革命黨人“帶偏了”。

在起義舉行到如火如荼的時候,全國各地都紛紛獨立,清廷對局勢已經無法把控,攝政王載灃已經從心裡亂了。

我們從兩件事中,可以看出載灃對當時的局勢已經六神無主了:

  • 其一,他釋放了刺殺自己的汪精衛

汪精衛當時是起義重要人物之一,對於這樣造反的人在以前絕對是要被處死的,可以說被抓到後還能生還的幾率少之又少。而載灃精銳會把汪精衛給釋放,其目的就是向革命黨人釋放友好新號

  • 其二,重用袁世凱



(將北洋新軍牢牢掌握在手中的袁世凱)

光緒年間戊戌變法,袁世凱轉投慈禧,戊戌變法失敗後,載灃作為光緒親弟弟,對袁世凱恨之入骨,所以慈禧死後,袁世凱也被踢了回家做冷板凳。但此刻載灃已經束手無策了,他只能重新啟用袁世凱,希望他能給陌路的清廷帶來一絲希望。

袁世凱出山後逼迫載灃交出大權,然後撤換掉正在對抗革命軍的馮國璋,自己暗中培養兵力。此時清廷手中能夠調配的力量所剩無幾,大多數的兵力都被袁世凱控制著。

清政府成了光桿司令



(清末保守派代表人物端方)

端方,在前往四川平叛的路上,被譁變的湖北新軍殺死;西安滿城的八旗子弟,在過了多年的逍遙日子後,已經沒事戰鬥力,雖然跟革命軍拼殺了一場,但最後死傷殆盡;北京城內的宗社黨,良弼被殺後,也沒有了聲音。


此刻的清政府沒有了軍事力量,唯一能寄予希望的只有袁世凱了,所以此時的袁世凱志得意滿,皇帝和太后都要看他的臉色辦事,以為袁世凱手底下有一批戰鬥力非常強悍的小站新軍。

當時的小站新軍可是說是全國武裝中最強的力量,所以他有底氣跟革命軍談判,而清政府這邊也被袁世凱逼得把家底都掏了出來,這也成為他日後的資本。

清政府毫無翻身的機會



(清帝退位詔書,宣告清朝統治結束)

革命軍在當時雖然是星星之火蔓延中華大地,但內部卻並非擰成一股繩,因為湖北新軍張振武、孫武等人和黎元洪意見不同,黃興親臨武昌也不少人對他有點意見,所以當時革命軍內部是派系林立。在這樣的情況下,革命軍很難跟袁世凱的小站新軍一較高下。

所以當時的革命軍如果跟袁世凱做長期的對峙,那麼袁世凱會控制京畿重地,而革命軍只能跟他隔著長江對望,但這也不能說哪方可以吃掉哪方。

但即便如此,以當時清政府的實力,說話的份都沒了。他們已經完全喪失了兵力、財力、人力,清政府完全被袁世凱趕到邊緣,所以那時候不是清政府想不想投降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投降。


大國布衣


辛亥革命是上個世紀具有劃時代性意義的一次事件了,在此之後,中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先烈在眾志成城下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將舊中國開始往世界的舞臺上引領。

歷史事件總會遺留下一些問題,辛亥革命後,如果清政府不投降,那他們得到了結局會是怎樣的呢?

一,清政府的勢力被徹底清除

按照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清政府常年實施暴政,割地求榮,閉關鎖國,百姓苦不堪言。人民居無定所,皇宮裡卻依舊夜夜笙歌,統治者失去了民心,封建統治岌岌可危。在辛亥革命之後,革命黨受到了人們的大力支持,所以,清除清政府的勢力指日可待。



二,清政府死灰復燃

封建統治之所以能夠所在這麼久的時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統治政策已經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很難改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清政府日漸式微,但是本身的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的。辛亥革命之後,清朝的統治還殘存著一些剩餘的勢力,往日統治著的號召力還有餘威,只要將這些勢力召集起來,再配合上雄厚的財力和兵力,我想,清政府死灰復燃還是有著很大幾率的。

如果不是清政府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對列強們下戰書,我想清政府的傀儡時代還會延續更長些時間。

三,清政府和革命黨平分天下

百姓深受戰爭之苦,雙方勢力勢均力敵,僵持不下的情況下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劃分楚河漢街,井水不犯河水,互不打擾,就像古代南北朝的情況一樣。不過,就當時的局面來說,不管清政府與革命放的關係如何,怎樣處理還是要取決於袁世凱的決策的。



不過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不管人們的想法是怎樣的,封建勢力的衰退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封建的思想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註定要被世界所淘汰,只有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才能有持續不斷的生機。

況且,那個時候的清政府已經名存實亡,註定要被歷史遺忘。


以史正衣冠


從實際統治來說,辛亥革命後清政府就已經滅亡了。在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的情況下,就算清政府形式上不投降也無所謂。如果清政府在形式上堅持不投降,那麼清政府皇室和貴族就會被武力清洗,孫中山先生建立中華民國仍然會統一中國。清政府已經無法引領中國前進的方向。

人民要求國家往光明的地方前進。毛澤東主席說過: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清政府不能逆人民的意願而動。

首先,為什麼說清政府一定會投降,就算形式上不投降也無所謂?

  1. 從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從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再從甲午中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無一例外都戰敗了。並且都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再從《馬關條約》到《辛丑條約》,中國逐步的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在一次次的戰爭和一個個的不平等球員中,清朝中央政府的威信逐漸的失去了。
  2. 清朝地方政府逐漸獲得了兵權,並出現了軍閥,離心力逐漸增強。從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到爆發于山東的義和團運動,中國的來自於底層的反抗運動層出不窮。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出現了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地方軍閥,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實力對比差距減小。這種情況下,威信大失的清朝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力越發的減弱。
  3.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去世以後,清朝組建了以袁世凱為首的新內閣,袁世凱實際上掌握了清政府的實權。也就是說在當時當家作主的是袁世凱,而不是滿洲貴族。清政府投降與否看的是袁世凱同意不同意,而不是看皇帝同意不同意。只要袁世凱對孫中山的提議感興趣,那麼雙方就會通過和談,確定中國的未來。清政府已經成為了一股沒有能力的政治力量。

  4. 清政府失去了人民群眾的支持。隨著一次次的戰敗和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人民群眾對於政府的信任在逐漸的降低。並且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程度的加強,中國人民所受到的侵略和剝削也越來越嚴重。人們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希望出現一個能給他們希望的新政府。清政府已經被人民群眾拋棄了。

其次,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建立的中華民國必將且必須完成中國統一。為什麼這麼說呢?

  1. 國際和國內形勢要求中國在短時間內完成國家統一。西方列強一直想瓜分中國,徹底的把中國變成他們的殖民地。如果當時中國不快速完成國家統一,西方列強就會進行干涉,那麼中國有可能被肢解。
  2. 孫中山清楚的知道革命黨的力量是弱於袁世凱領導的北洋軍閥的力量的。所以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派人與袁世凱進行和談。以和談的方式完成國家統一,肯定比以武力的方式完成國家統一用的時間要短。

  3. 中國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使得孫中山為首的中華民國,必將採取一切措施完成國家統一。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統的思想影響了中國2000年,國家必須統一是深入我們中國人骨髓的信念。
  4. 國內矛盾的激化使得國家必須完成統一。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受到地主街機和西方列強的剝削和壓迫越來越嚴重,社會矛盾極其尖銳。要解決這些矛盾,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必須需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和一個統一的國家。
  5. 如果清政府不下臺,拒絕和談,那麼革命黨有能力以武力手段清除清政府。清政府最後殘餘的封建貴族是不希望自己的下場太過悽慘的。想要當大總統的袁世凱也逼迫清朝最後一位宣統皇帝退位。在內外勢力的逼迫下,宣統皇帝於1912年2月下臺,清政府在中國260多年的統治結束。

最後,資本主義必將戰勝封建主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1.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終結,中國仿照美國建立了總統共和制。這在制度上與國際接軌,符合當時世界民主制度發展的潮流。
  2.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在經過1912~19 19年的,短暫的春天這個階段以後,中國的輕工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人民的思想得以很大解放。1915年陳獨秀創辦了《青年雜誌》,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是一次以解放思想為目的的運動,極大的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素質,培養了中國人民的科學精神。
  4.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國的法律制度不斷完善。1912年3月,孫中山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的第1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為中國以後進入法制社會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辛亥革命最後雖然是由於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而失敗了,但名義上畢竟中華民國是一個資產階級政府。這也就說明,當時全中國人民都不希望再繼續實行封建專制制度,而希望追隨世界的潮流,在中國建立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世界的潮流和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辛亥革命是偉大的,他結束了清政府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在此基礎上,中國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國家建設的道路上,讓我們記住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歷史緯度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後,一方面,全國大多數省都響應武昌,宣佈脫離了清政府統治,另一方面,清朝所掌握的軍隊數量以及可動用的人力物力還是遠遠超過“革命省份”。這時,如果清朝當局頑固拒絕放棄政權,試圖以武力撲滅革命,那麼,以拒不屈服的清朝為一方,以新生的、志在推翻清政權的南方革命政權為另一方,勢必將爆發一場大內戰。

至於這場大內戰的演變趨勢,由於當時政治軍事形勢的撲朔迷離,將存在多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 清朝居然超水平發揮,消滅了民軍,贏得了戰爭,清朝統治在去除了革命黨這一心腹大患威脅之後,居然繼續維持下去。

不過,以晚清時代的清朝當局的可憐水平來看,清朝徹底消滅民軍的可能性極小。

第二種可能性: 民軍消滅清軍,徹底摧毀清朝統治,建立起了穩固的民國政權。

鑑於民軍的稍顯脆弱、財力的匱乏、內部團結度的欠缺,民軍要迅速擊敗、並且徹底擊敗清軍,也不是那麼容易。

第三種可能性: 清朝與南方新政權雙方長期勢均力敵,因而轉為對峙,國家由此分裂為新的“南北朝”。

第四種可能性: 曠日持久的內戰僵持不下,乃至於雙方各自內部的矛盾激發,雙方內部分裂,從而出現類似東漢末、唐末那樣的全國大分裂、大割據的空前亂局。

以上的各種可能情形,無論任何一種情形出現,都將以大戰爭或者大分裂為表現形式,大戰爭大分裂都將使中華民族付出巨大的內耗的慘痛代價。

相比起真實歷史所呈現出的“革命黨與清朝相互讓步、清廷退位、政權交接較順利實現”這一較理性的做法,大內戰大分裂所付出的代價無疑要高出許多倍。



曉帆輕舟


在滿清末年,當時滿清政府風雨飄搖,各地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最後在1911年底,湖北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給腐朽的滿清政權敲響了喪鐘。最後經過各方面的博弈,在獲得一系列的優待條件下,滿清政府交出了政權。中國由滿清封建政權和平過渡到民國,可謂是實現了中國少有的不流血而改朝換代的局面。

在這裡很多人會可能會探討,如果當時滿清政權堅持不投降,要一直打下去的話,局勢到底會怎麼樣呢?雖然說歷史沒有如果,但是這個問題也確實值得好好地研究一番。也許大家瞭解歷史就是通過看歷史書,認為當時滿清只有投降一條路而已。不過從歷史的一些細節來看,當時滿清並不是完全只有這麼一條路。滿清當時缺乏一個像慈禧太后那樣的政治強人,當時主政的攝政王載沛和隆裕太后才能都實在是太平庸,根本應付不了當時那種大的變局。

首先當時武昌起義的導火線是四川的保路運動,而在處理保路運動的時候,攝政王載沛和那些官僚們處理得明顯有點過於輕率。假如當時張之洞還在的話,事情肯定不會惡化到那一步。不過張之洞如果不死的話,武昌起義應該打不起來,因為張之洞之前就是湖廣總督,在湖北新軍中擁有非常高的威望,如果他還在的話,湖北新軍根本就不敢鬧事。而武昌起義之後,滿清那麼多人中只有一個良弼可以挑大樑,其他的人面對大亂局都束手無策。而良弼被革命黨炸死之後,滿清就沒有人敢主持大局了。

後來武昌起義之後,南方10多個省開始獨立,北部也有一些省份開始鬧事,但是鬧事的山西軍閥被北洋第3師擊敗。山東在獨立之後又很快取消,河南一直沒有獨立。所以當時滿清還控制著北方大部分地盤,再加上東北蒙古等地,事實上,滿清當時控制的地盤還是相當大的。即使南方真正的都獨立出去了,滿清還是能夠統帥北方,形成一個很大的國家。

因為在武昌起義之後,那些獨立的省份都沒有實力去北伐,反而是北洋軍從北方南下去鎮壓這些起義。也就是說當時滿清中央還掌握著很強的實力,如果北洋軍都非常可靠的話,滿清基本上是不會滅亡的,反而有希望將起義一個個鎮壓下去。不過當時北洋軍確實也不大可靠,這才是滿清滅亡的真正原因。

但是即使如此,滿清還掌握著北洋的第1師,禁衛軍2萬人,關外還有幾個師,再加上東北西北的軍隊,滿清應該還能湊齊10餘萬忠於自己的大軍。而北洋軍的其他5個師裡面,也不全是反清的,裡面有很多可以算是忠於清朝的,只不過革命黨也不少。在北洋軍裡面有馮國章、張勳等人,都對滿清非常忠心,所以滿清真的要死拼的話,還是能夠找到不少自己這一邊人的。

而革命黨那一邊,事實上可謂是一盤散沙。雖然他們奉孫中山為大總統,但是孫中山這個總統當得是相當鬱悶。因為各省的督軍們並不是真正的服從於孫中山,而只是為了從他那裡拿到軍費,結果孫中山剛一回國,就不得不為各省的軍餉不停的到處奔波,東拼西湊。這些督軍推出孫中山,只是為了和袁世凱代表著北洋軍進行對抗而已。等到袁世凱滿足了他們的條件之後,他們就立刻拋棄了孫中山,奉袁世凱為大總統。

所以在滿清末年的這種狀態下,如果滿清死不投降的話,還是有相當強大的實力,完全是可以一拼的。滿清最後能夠投降,主要是因為主事的攝政王和太后都是平庸之輩,而在促使滿清投降的過程中,袁世凱確實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