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古建築光嶽樓——中國十大名樓之一

光嶽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古城中央,亦稱“餘木樓”、“鼓樓”、“東昌樓”,始建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中國名樓》站臺票紀念冊中,光嶽樓與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

光嶽樓為中國既古老又雄偉的木構樓閣,是宋元建築嚮明清建築過渡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重要地位。1988年光嶽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之譽。

山東古建築光嶽樓——中國十大名樓之一

明王朝建立初期,北方的局勢很不穩定。為了防禦蒙古族統治集團復辟,平山衛指揮僉事陳鏞,從明洪武二年到五年,將築土城改築為磚城。為“嚴更漏而窺敵望遠”,報時報警,又用修城餘木,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的更鼓樓,故初名“餘木樓”。又因此樓有鼓聲報時,人們也稱之為“鼓樓”。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府楊能在維修該樓時,因地而名,稱之為“東昌樓”。明弘治九年(1496),吏部考工員外郎李贊過東昌,訪太守金天錫,共登此樓,對該樓讚歎不已,“因嘆斯樓,天下所無。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無名稱,不亦屈乎?因與天錫評命之曰‘光嶽樓’,取其近魯有光於岱嶽也。”此後,歷代重修碑記中,一直沿用“光嶽樓”。

光嶽樓雖幾經重修,其建築構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時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是明初建築的重要遺物,許多地方保留了宋元風格。以形式而論,磚臺、重簷、十字脊內部置空井等,仍襲宋元樓閣遺制,細部以柱礎言,從明洪武初所建南京宮殿已開始用古鏡式,此樓仍用宋元以來的覆盆式。

山東古建築光嶽樓——中國十大名樓之一

就結構來講,柱之側角升起,樓置暗層,內外等高雙槽柱列,斗拱疏朗配置,以及柱頭科斗口未加寬等,也都上承唐宋以來的傳統做法,同時也與其它明初建築有若干相似之處,開“官式”建築之始。

該樓採用的是主體結構與附加結構相結合的方法,內以32根通天直上的內外槽柱構成樓的主體,外以一樓圍廊和二樓平座構成樓的保護層。外層結構雖易損壞,也易維修更換。圍廊和平座雖已重修多次,而主體結構卻一直未動過。

第二層以上中央是空井,前後內柱無法用梁穿越,因而採用了碩大抹角梁,井字梁,層層環繞疊架,前後左右搭連構結。通過木疊木、木扣木、木跨木、木連木,形成一個牢固穩定的整體。而且樓的形體統一而有變化,有著許多微妙獨到之處。四層簷口的處理各不相同。一層宏敞,二層低下,三層深遠,四層舒展,整個形體避免了機械式斜切直線,非常壯麗。

山東古建築光嶽樓——中國十大名樓之一

光嶽樓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徵,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為南北交通大動脈,沿河過往的帝王將相,文人學士多都登臨此樓,憑欄詠月,作詩賦詞。《東昌府志》、《聊城縣誌》及現存碑刻中就記載了120篇詠贊光嶽樓的詩文。

清康熙四次登樓,並題寫“神光鍾瑛”匾,乾隆皇帝九過東昌,六登光嶽樓,並題匾賦詩,將光嶽樓列為南巡三十六行宮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光嶽樓受到國家高度重視。羅哲文、陳從周、鄭孝燮、祁英濤等古建專家多次來聊考察,給予很高評價,舒同、啟功、溥傑、郭沫若等許多名家先後為光嶽樓題寫了匾額和楹聯。

光嶽樓是中國古代建築寶庫中的瑰寶。195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6月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每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建築,屬於這座城市人的依賴和記憶。一座城市的地標,更是標註著這座城市的故事和文化。幾百年來,物轉星移,光嶽樓一直靜靜地矗立在這座城市裡,有著令時光驚豔的模樣。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