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之可怖,一個殺機四伏的馬屁陷阱

思之可怖,一個殺機四伏的馬屁陷阱

喬志峰

《資治通鑑》中記載了後梁開國皇帝的朱溫的一件事情,思之可怖。

原文是這樣的:全忠嘗與僚佐及遊客坐於大柳之下,全忠獨言曰:“此木宜為車轂。”眾莫應。有遊客數人起應曰:“宜為車轂。”全忠勃然厲聲曰:“書生輩好順口玩人,皆此類也!”車轂須用夾榆,柳木豈可為之!”顧左右曰:“尚何待!”左右數十人捽言“宜為車轂”者,悉撲殺之。

思之可怖,一個殺機四伏的馬屁陷阱

這段文言文比較淺顯,翻譯出來大概意思就是:朱溫曾經跟他的幕僚、遊客們坐在一棵大柳樹下。朱溫看著這棵大柳樹自言自語道:這柳樹適合做車軸。大家都默不作聲。有幾個遊客起身附和道:確實,非常適合做車軸。不料朱溫勃然大怒:“你們這些書生就喜歡順口胡說忽悠人!車軸要用榆木做,柳木怎麼能夠做車軸!”隨即環顧左右喝道:“還等什麼?”他的幾十個隨從一擁而上,把說“可以做車軸”的人都拖出去打死了。

車軸對木材的要求比較高,要硬木才行,柳木太軟,是不適合做車軸的。朱溫故意說“這個柳樹適合做車軸”,並非他五體不勤、五穀不分,他其實是故意設置了一個陷阱,目的是看看有沒有人故意迎合自己、糊弄自己。果然,有遊客坐不住了,錯誤地認為拍馬屁巴結權貴的好機會到了,趕緊隨聲附和,就差熱淚盈眶山呼萬歲了。沒想到聰明反被聰明誤,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一下子掉進圈套,結果落了個嗚呼哀哉、伏惟尚饗。拍馬屁也有風險,也能掉腦袋。

這真是一個殺機四伏的馬屁陷阱。朱溫的本意,並非他不喜歡被人逢迎,他只是不願意被人糊弄。同時,他也需要用這種方式考驗一番身邊人,並以此立威,告誡下屬領導是相當英明的,千萬不要試圖忽悠領導。

對“遊客”這個詞兒的意思,有爭議。有人將其翻譯成“門客”,也有人認為古今意思沒變化,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外出旅遊或遊歷的遊客、遊人、旅人。我個人覺得,聯繫上下文的語境,後一種解釋可能更合理一點。也就是說,朱溫殺的不是跟隨自己出行的幕僚中人,而是同在柳樹下乘涼的遊客。

我們仔細看原文就會發現,朱溫自言自語之後,“眾莫應”,大家都沒有說話,都保持了沉默。這裡的“眾”,指的應該是跟隨他的幕僚和隨從。這些人為何都不說話,不接朱溫的話茬?很簡單,他們在朱溫身邊工作的時間久了,已經很瞭解朱溫的為人了,個個老奸巨猾、明哲保身,處處提防老闆設陷阱,生怕禍從口出惹來殺身之禍。由此甚至可以推斷,朱溫這種生性多疑、喜怒無常的老狐狸,採用類似的卑鄙手段設局整人,說不定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伴君如伴虎,也是個技術活兒,收益大,風險也大。

而只有跟朱溫並無過多親密接觸的外人,對其陰險狡詐的本性估計不足,才會曲意逢迎,妄圖從中獲取好處。朱溫那時候尚未謀權篡位當上皇帝,安保工作當然不會跟帝王那般嚴密,有普通人能夠跟其在同一棵樹下乘涼也是有可能的。

這些遊客的身份,從朱溫的暴喝中可以看出,是讀書人。一句“書生輩好順口玩人”,罵盡天下讀書人。冤嗎?有點冤,卻也並不全冤。死讀書、讀死書的窮酸腐儒,往往自命清高,特別喜歡拽拽文、耍耍嘴皮子,有時候還要玩玩文字遊戲抖機靈捉弄一下別人,以此來顯示自己的滿腹經綸和優越感。而其骨子裡,卻往往利慾薰心、熱衷功名,連做夢都渴望攀附權貴、封妻廕子。只要能成為受權貴驅使的狗腿子、筆桿子、吹鼓手,別說溜鬚拍馬了,為達目的有時候連舔當權者的屁溝子都爭先恐後、樂此不疲。朱溫大罵的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齷齪讀書人,千年來從未絕跡,別說從前有,時至今日又何嘗少了?

其實,對大多數權貴而言,不管嘴上怎麼尊師重道、禮賢下士,而其內心深處,才看不起窮酸讀書人。特別是通過武力打江山坐江山的主兒,更是不會把讀書人當碟菜。百無一用是書生,頂多是個幫閒的角色,如同夜壺一般,內急了拿出來尿上一泡,不需要了就一腳踢進床底,焚書坑儒牛鬼蛇神臭老九。

那幫拍朱溫馬屁的讀書人,且不說人品如何,分明連人格都無;何止是酸,簡直是臭不可聞。但他們頂多也只是拍了個馬屁,打算投機一把罷了,何至於死?朱溫竟直接下令將這些人全部撲殺,是何其的殘暴和剛愎自用!對封建帝王和權貴,我們無法要求他們有什麼法治觀念,那年代誰拳頭大就是硬道理,可如此做派,是否也超越了人性的底線呢?

王夫之曾評價說:“朱溫起於群盜,兇狡如蛇虺。”意思是說,朱溫本就是盜賊出身,像毒蛇一樣兇狠狡詐。《劍橋中國隋唐史》則認為,他(朱溫)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善於作戰和有決心,他也以此訓練和造就了他的強有力的軍隊。但也應該提到,他的成功還大大地歸因於他的殘酷無情和詭計多端,而這一點甚至在那個野蠻的時代也是數一不二的。確實是這樣,一個病態醜陋的時代和體系,必然帶來逆淘汰,成就“大業”的往往是最壞最蠢最狠的那一個。

或許是由於朱溫的暴行天怒人怨,遭了天譴吧,他只做了5年皇帝,就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朱友珪給幹掉了。“友珪僕伕馮廷諤刺帝腹,刃出於背”,死得慘不忍睹,也大快人心。有其父必有其子,堪稱天理昭彰。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必不差二。只是不知道,後世之人是否以其為鑑,清醒自持,不願重蹈覆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