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小人國》裡兒童有什麼特點?

小獅子啊


  影片裡介紹的幼兒園是在教育上有很大突破的“巴學園”,這所幼兒園裡把孩子所有的組織活動:走線,唱歌,畫畫,學英語……等等這些在許多幼兒園裡已經秩序化了的活動打破了,孩子們被放還到自然狀態,他們可以自由的締結夥伴,自發的組織群體,快樂的做各種可能在我們大人眼中是不可理喻的遊戲。

  當我們看到那個叫辰辰的四歲小女孩,每天清晨風雨無阻的在幼兒園門口等待著他的小夥伴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被小姑娘的可愛和執著所打動。

  而那個叫池亦洋的五歲男孩,在我們大人眼中就是叛逆和另類的代表,也許我們大人還會說他是壞孩子、有問題的孩子。在片子裡,他多次被老師請到反思角,多次與同學產生矛盾,甚至有些家長提出應該把這個孩子趕出園去。但是大李老師的一番話,卻讓我們發現了池亦洋身上沒有被我們發現的閃光點。比如他天賦的領袖氣質,男子漢的氣概,以及他與群體的融合力等等

  還有一個兩歲叫錫坤的男孩,每天都會把同學們的鞋子以及幼兒園裡的玩具扔進垃圾桶,他還會探索著一切在他眼中感到新奇的東西!幼兒園老師也給了他很大的自由探索的空間,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

  這些我們平時陌生又熟悉的場景,被攝影機搬上了大銀幕,沒有刻意的表現,沒有誇張的表情和動作。只是一個個平庸,卻閃耀著生活的光輝的小片斷,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瞭解孩子們的世界!

  銀幕上的孩子們天真的笑著,放肆的哭著,而臺下坐著的我們,我們這些大人,是不是也應該再深思一下,應該如何讓孩子保有一顆童心?

  臺下的孩子們對這部影片也是看得津津有味,當我聽到小桃的感嘆聲和歡笑聲,我忽然發現,原來我真的並不瞭解我的孩子!原來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所以,做為家長的我們,如果你有時間,也請你走進電影院,走進小人國,去體會一下被我們遺失的童年,去感悟一下孩子的世界,去審視一下自我的差距,相信看過這部影片,也會給你帶來一些啟迪!


等一會兒dou


紀錄片《小人國》講述了北京一所名為巴學園的幼兒園裡發生的故事。兩到六歲的一群孩子,他們的打打鬧鬧、嘻嘻笑笑、哭哭啼啼和蹦蹦跳跳,以及老師的耐心、教育與呵護,共同營造了一個屬於孩子自己的那個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神秘國度。

人物分析 影片主要記錄了辰辰、池亦洋和錫坤三個孩子的故事,而巴學園的院長大李老師的教育則貫穿了整部影片。她無時不刻地不在影響和關注著孩子們,用愛心、耐心、關心澆灌著孩子們的成長。

1.辰辰—兒童世界裡友誼的代表

影片以一個搖的鏡頭開始,捕捉到辰辰之後,便用特寫和全景交替使用的方式來刻畫辰辰這一形象。沒有笑容的臉上略顯緊張,黑亮的眼睛有些張望,侷促不安的手腳透漏著焦慮,辰辰等南德的故事又開始了。辰辰,一個沉靜而特別的小女孩,在巴學園裡稍顯怪異。她似乎沒有別的朋友,因為上學總是比南德來得早的緣故,“等待成為辰辰每天早晨的功課”。從夏天到冬天,不管外面天氣如何,她總是堅持在屋子外面等南德,直到南德來了,她才會笑著換鞋後跑進屋子裡去吃飯。她和南德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吃飯時把自己碗裡的飯舀給南德吃,睡覺時也緊挨著南德。老師問辰辰,“在幼兒園裡最喜歡誰?”她毫不猶豫地說是南德,老師又問其原因,她回答道,“他是我的好朋友。”這種微妙複雜的情感或許就是兒童世界裡的友誼吧。影片的結尾講述到,巴學園要搬遷,辰辰與南德要分開了。雖然已開始辰辰表現的有點沮喪和難過,不過在老師的調侃之下,還是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2.池亦洋—兒童世界裡領導者的代表

池亦洋,一個經常被老師請坐反思角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就是個“小霸王”。他憑藉自己個頭大,長得壯,總是想要領導、教育別的小孩子,當別的孩子反抗之時,他就要以拳頭來解決問題,因而也成為被教育的“重點對象”在“眾人討棍”事件中,我們至少看出對孩子兩方面的教育。對於“討棍者”,是權利意識的薰陶。老師教育孩子們,“屬於我們的東西,我們有權利要回來”。對於“被討者”,是對暴力手段的斥責。大李老師在教育池亦洋時說到,“在這個世界,用暴力去征服別人是沒有出息的。”雖然在生活中池亦洋處處被大李老師教育,在玩足球時被教育要遵守遊戲規則,在課堂上被教育不能破壞集體原則。這樣在我們看來一個只會調皮搗蛋、欺負弱小的“小霸王”,再被其他家長要求開除時,大李老師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她看到了池亦洋的閃光之處,“在構建人格方面,池亦洋為其他的男孩子樹立了榜樣。”男孩子絕不是脆弱的代表,只要在合理的教育、適當的引導之下,他們的領導才能是可以發揚光大的

3.錫坤—兒童世界好奇心的代表

錫坤,一個對世界上任何東西都充滿好奇的可愛小男孩,給巴學園帶來了不少樂趣。無論是垃圾桶、地板、剪刀,還是老師的鞋子和髮卡,他都想“一探究竟”,以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方法,來探索這個對於他來說還是神秘又陌生的世界。對錫坤的教育,大李老師並沒有像對池亦洋那樣,講究各種規則和原則,而是給了他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以自己的理解來完成“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