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开原帖写大字就没有智永味了,怎么继续?

风浪元


智永真草千字文帖,是当今最好的临写书法的帖子了。因为这本帖子本身写的是小楷字,所以有很多学临者都想将其放大,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多年前临此帖写了几年后也想将其字放大写,但又一想智永真书字放大会好看吗?当放到拳头大小的时候就没形了,问题出在那里呢?细想还是对书法的理解太过浅薄了。

锺繇讲的笔法十二意里有“均为间”之说,均为间说的就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空隙,部分之间的空隙令人看着顺眼,非常自然。所以要想把小揩字放大不能只把字形放大而是整体放大,这样才能作到均为间之说。

又下了几年的苦功夫之后才找回了真书的模样,所以手写书法是实践一定要和书法理论结合起来,多读书法理论方面的书是有好处的,前人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啊。

一管之见,方家教正。


无为大圣o


临摹字帖时,最好是先把字帖背诵下来。比如我们学智永,就把千字文全背诵完。然后再研究其风格,琢磨其运笔结字的规律。智永楷书的风格,与当时(隨代)的写经体有相似之处。结字稍扁,沉稳浑厚,露锋落笔,点画牵丝映带。在稳健中带着灵动,浑厚中透着洒脱,非常精采。

临帖时,要一字一字练,反复写多遍,不要整篇抄。觉的比较相似了,再背临。背临完以后,再跟原帖对照,哪里不像再默写,直到肖似。这种写法效率非常高,因背写能加深对原帖理解。

现在人学楷书,大多数是欧、颜二家。其实此二家都是碑刻,临习容易呆板。犹其是欧体。如一上手从智永《千字文》开始,就不会有这个毛病。何况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而且从隨至汉,年代相隔不甚久远,绝对见过王羲之,王献之真迹。所以学智永楷书,亦能学到王家用笔精髓。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杨志勇68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其实写大字(榜书)和小字不同,不同的方面包括执笔、选帖、结构、收笔…等等,以下分别讲一下,以便参考:

1.执笔法。榜书书写执笔一般用“提斗法",如图:
这样是方便


腕、肘、臂协力齐运的一种榜书执笔法。

2.在选帖方面有讲究,要根据榜书的特点:气势为上、中宫相对收紧、笔画硬朗浑厚等等,那么颜真卿的楷书《东方朔画贊》、《中兴颂》就比较适合用于作范本学习临摹。还有宋代张即之也是榜书高手,他的《双松图歌卷》亦可参考学习。还有《瘗鹤铭》等等。如果行书的话就米芾的《蜀素帖》、赵孟頫的《胆巴碑》也可以。
3.结构。榜书的字体结构要中宫收紧,不论你写哪个帖,你写的字越大,那么笔划就要写得越紧凑…这样…大字才显出精气神和大气象。下图比较一下:我试写了“春節”二字,单字直径大约20厘米,把笔划紧凑起来…字也精神起来。

4.
收笔。写小字时收笔大多数是回收,而榜书比如横的收笔…大多数情况下是驻收,即到收笔时略驻…然后往上空直提收。假如还象写小字那样收笔法,就会如米芾说的那样∽“笔笔如蒸饼"!

古人写榜书的机会较少,因为笔墨纸砚较贵,限制条件较多,所以相关榜书的理论相对来说研究得比较少。有的都是各个书家零星半点的心得感言,比如苏轼说的…“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意思是写大字时,应该象写小字那样用笔紧凑,结构紧密,而小字恰好相反,由于字体小,书写时结构容易局促,因此写小字时应具备大字的气度。这种观点不仅在字法中,在章法上也是如此体现!

你练习的智永行书已有一定的基础了,只需稍加调整并在训练中不断体会和思考,那么是可以与时俱进的,来年春节肯定可以写出更美的春联!


许悦爱书法


这都是练习书法必须面对的问题,这需要长时间的临帖,仔细的临好每一个笔画和每一个字的结构,然后抛开帖子自己背着书写,再对照帖子查找不足,反复进行对照练习。

离开帖这写不好,说明写的少,功夫下的不够,对帖上的字行的没记牢,运笔的方法没掌握。

要熟记字帖的内容,默念着内容往下写,开始看一笔写一笔,熟悉之后就要逼迫自己去体会其中的节奏。



沧海一粟32893我


写的不错,学智永是学他的笔法,如果想写的和他外表一模一样那就见地大错了,放开字帖多写写,必有自己一番风貌,接着再参究各字帖的笔法,不断矫正自己的笔法,必能有所得!没有所谓什么什么味,不要被误导,只有八面出锋的笔法是贯通上下几千年不变的,钻研这就够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日了......


野鹤凌霄


你好,临帖是一个求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很寂寞,往往在临到一定有感觉时候,会有创作的欲望,这属于正常现象。写出来后反观又不尽如己意。大字与小字的书写方式不一样,牵扯悬腕、悬臂、悬肘等问题,古人是不多写大字的,或许是纸张生产能力缘由,现代人字越写越大,在笔法的精细表现及结构变化上会有不同体验,所表现的视觉感觉也会不一样。我感觉在悬的问题上,应该交替进行,这就和爬山一样,半山腰及山顶看到的风景感觉不同。临帖过程中,要背临,做到每个字熟化于心,随手一挥即为原帖之神,熟了即能生巧,这个过程要反复进行。如果进行不下去时候,可以暂停练习,多读帖,多琢磨琢磨来自字的神韵,有时短暂放一放再回头临会更能找到兴奋点,从而促进进一步深研细究的心境,喜欢去做,就会有动力,更会有新发现。或者再换一种近似的帖临习,去找到关联点。临帖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持之以恒,临帖也是毕生的事情,你总会发现不同阶段的喜悦,祝你找到这种感觉并收获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