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的时候写的稍微可以,但是到正规长篇书写的时候,就恢复如初,有什么办法?大家有没有同样的经历?

小小棣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存在过,所以谈谈我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1,应该是临帖功夫还不够深。为什么这么说呢?打个比方:农村的老太太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可是有些经书可以倒背如流,这就是日积月累的功夫。临帖也是如此,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2,应该是背临功夫不够。再以学佛老太太为例:老太太虽然会背经文,可是不能理解经文的意思。但时间久了,多多少少也能给他人讲解几句经文内容。这其实就是一种背临。背临就是脱离碑帖,按照记忆复写出帖子内容。这是一种创作,多多少少有书者自己的理解和创造。

3,说白了还是学艺不精所致。如果真正熟练帖子的用笔、结体、布局技巧,自己写作品时应该能够熟练运用。


所以,我们应该继续苦练,只要方法对头,按照“法度”来,迟早会学有所成的。


青溪散人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练字的时候写的稍微可以,但是到长篇书写的时候就恢复如初,有什么办法。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是临帖问题,说明字帖学习不到位。没有把字帖上的字完全的学会,导致脱贴练习的时候记不住自己所写的字,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混乱的记忆导致写字的时候,记不清楚字体的笔画结构。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长篇书写中去。一遇到长篇书写,便立即打回原形,回到自己原来的写字状态。这是所有的初学者,都曾经犯过的错误。建议还是在字帖上下功夫。认真临帖,背贴。最后达到默写字帖的标准。当然这只是第一步,后续的工作还有很多,这就要说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多临帖,所谓多临帖,就是要练习不同种类的字体,这样才能够达到创作作品的时候,不再回到自己原来的书写状态。



当然我们所说的多临帖,并不是说多多益善,而是要多而精,多而精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那就是,在一种字体没有练习完全精通之前,不要轻易换另一种字体。频繁的更换字体,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尤其是在这种字体没有精通之前。


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是学不好字的。书法的练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想要打好基础,必须从楷书开始,然后行书,这才是正确的顺序。基础打好了,以后的路才好走。至于说到创作整篇长文,那还不是现在所要讨论的问题,什么时候自己的字,写出一点效果以后在研究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真的不需要现在解决,随着你书法水平的逐渐提高,自然而然就会知道,怎样做到整篇布局完美。


雨夜构想


这是很多书法学习者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平时临帖的时候写的还可以,单个字也很好,但是一到了创作,书写水平就恢复如初,似乎和没练过书法的人没什么区别。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还是题主基本功练习的不够扎实,说白了就是你平时临帖写的也不好,你的这个前提是错误的,实际的情况是,只要你临帖足够好,足够熟练,那么创作也肯定不会差,不会出现临帖很好而创作很差的情况,你所谓的临帖很好其实是一种幻觉,确切的说是你自我感觉临帖很好,但很明显你感觉出了问题。

临帖是否过关,有几个判断的标准,通过这些标准,我们才会对自己的书法水平做出正确的认识,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有利于我们以后更好的学习。

首先第一个就是你呢能否非常熟练的临摹所学习的字帖,能否把原帖临摹到七八成像,如果你能够临摹到8成像,说明你对原帖的笔法和结构有了一定的掌握。

第二,是否经过了背临训练,就是说合上字帖,可以把字帖上的字背写下来,背写下来的字能否和原帖有七八分像,这很关键。

第三,有没有进行过集字创作训练,这是学习一本字帖,从临摹过渡到创作必须要经过的步骤。通过集字创作训练,可能很好的看出你对字帖的理解水平。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自己对于字帖的掌握程度,而不是仅仅靠感觉,把字帖掌握扎实,当然创作也不在话下,掌握不好就更要继续训练,光凭感觉是不行的。


不二斋


题主所说临摹学习时对自己的作品感觉良好,可是到了独立创作时的作品感觉就远不如临摹学习时的作品问题,在我们临摹学习书法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非常正常。主要原因在于还没有进入化境,如果能够将学习到的技法和字形,到融会贯通的层次,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了。就像齐白石画虾那样,到了晚年还有三变呢?为什么要变呢?就是因为自己不满意过去的作品了,只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学习书法同样如此,都有一个从生到熟;由熟到生的过程;由技法单一到技法完善;一个由无我到有我的过程。从宏观上说,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勤奋临摹学习,深入到书法技法核心,并做到融会贯通。

具体来看这种情况,也说明我们临摹的方法和创作方法不正确,下面试做分析。

一是功夫不扎实。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临摹时和创作时,是两种状态。说明自己的技法功夫不到,还没有进入独立创作的层次。

二是没有做到背临功夫,因为对自己过去临摹学习的字形没有达到背临的层次,所以在具体运用时,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全抛开了,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是没有做到学以致用,临摹时按部就班的按照字帖上的字形与技法去临摹练习的,可是在创作时又把他们全丢了,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而没有把自己过去学到老书法技法运用到创作中。

四是没有掌握书法技法的基本规律,如章法都技巧与规律。跟着原则通篇临摹练习几乎可以不考虑章法问题,因为原作者已经安排好了,可是到了我们独立创作时,章法问题完全属于新的方式,需要我们自己独立完成章法的处理。即便是我们能够将创作作品中的字都背临过,可是在创作作品是,我们掌握的那些字形已经离开原来的环境了,有些细微的地方需要进行调整以使用新的环境。章法技法不熟,创作作品自然不如取法范本原作之章法。

概括起来说就是自己临摹临摹功夫不到,技法训练不全面,不过娴熟,当然也与年龄有关,学识不够。


翰墨书道


这个问题,有一些不确定性,首先您学的是毛笔还是硬笔,另外学习什么字帖,怎么学法,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妨碍为你想出可行的方法。

接下来本人大胆推测一下,希望能符合你的情况!![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

这个问题我也经历过,在学习古人或者现代人的字帖时感觉写的字帖挺贴近的,但是这不等于你已经掌握了这种字体,那么这是什么情况呢?

一、你确实在笔法、结构各方面靠近了字帖,但这是在你看着字帖的前提下,转化到自己书写时,临帖中应用的技法、结构、章法,在你的脑海里是否清晰的存在,这个问题会影响你自己的书写,当然假如你确实理解了帖中的规律,你一开始去运用,也会出现应用不娴熟,而达不到你的理想状态。

二、你感觉写的挺好,也只是你感觉。我们知道学习书法,会是一个慢慢提升的过程,随着你学习的不断深入你的眼光也会随之变化,而此时,或许你的眼光自己水平还存在这局限,所以长篇幅的把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如果你感觉写的还可以,但是写长篇幅恢复如初,这种情况希望你不要灰心,因为你学到的东西不会消失,或许还不足以使你的作品发生大的改变,引用一句古人的书论:心与笔俱专,月继年不厌。譬之扶弦在琴,妙音应指而发;[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好了,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启发,谢谢






陶陶老师


书写时,想着要写好就行。这很重要。考大学,许多卷子是机读,不不懂你卷子,就太亏了。所以,一定要写好点,不要因机子不懂吃了亏,太不划算了。分数一下来,就成问题了。弄不好,考不上大学了。太怨了。


钟灵毓秀饶


简单回答一下。我觉得练字的时候,注意力放在单个字上面,肯定会写的比较好,而如果大篇幅的写,注意力被分散,需要谋划通篇布局自己字与字之间的衔接,还要追求速度,因此肯定影响平常练字水平的正常发挥。在写大篇幅的时候,先把速度降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到单个字上,写的时候回忆练字时的要点,久而久之,速度越来越快,质量也越来越高。总而言之,想提高书写水平,除了多练,还要多动脑[玫瑰][玫瑰]


彧仔的忠实粉丝


字,练习一段时间后会有短暂的改观,但不能实现根本的改变,练习时候,注意力集中,书写节奏慢,结构比较到位,所以看起来会好,但运用到整篇里面就存在章法的问题,加之练习少没有完全扭转旧有的习惯,在字与字衔接布局中没有形成有序的规律,所以看起来不会满意。书法有法,遵从古意状态下,唯有潜心琢磨,去会意古法,下功夫纠正自己旧有的习惯,并持之以恒,才好有质的转变。坚持下去,你就会有收获,多思考,多观察字的细节,多琢磨好的谋篇帖子,就能达到自己满意,祝福你字越来越好!


人石峰


一、这种现象是典型的不得法的结果。比如让你临几个字,还可以,有模有样的,但是,如果问你为什么这样写就好就美,你不知道原理,这就是不得法。

二、孩子做数学题,对了,你问她为什么这样做,他吱吱唔唔的,这也是不得法。

三、方法、原理不会只能应用于某个局部,会应用到很广泛的领域,甚至是生活的许多方面。

读书明理,学书求法才是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