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辖1区14县2市的临汾

临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辖1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截至2017年底,临汾市常住人口448.15万人。

下辖1区14县2市的临汾

临汾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该市已形成多元产业体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该市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梅花之乡”、“剪纸之乡”和“锣鼓之乡”。

临汾市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单元。其中,平川面积占19.4%,丘陵面积51.4%,山地29.2%。临汾盆地纵贯临汾市中部,将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山地。东部由北向南为太岳山、中条山,西部是吕梁山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处乡宁县师家滩,海拔385.1米。境内有黄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浍河、鄂河、清水河7条河流和郭庄、龙祠、霍泉三大名泉。

下辖1区14县2市的临汾

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全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酷热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错。

临汾市植物资源丰富,除农作物外,现已调查到的种子植物有606种,分属97科、386属,占全省植物区系总种数的62.1%,总科数的81.7%,总属数的79.3%。在植物分布上,东南山区丘陵地带以栎类占优势;东部山地以油松为主;太岳山区以油松、栎类为主;临汾盆地以杨树为主;吕梁山以侧柏、石榆为主;西部黄土残塬丘陵植被区以侧柏、刺槐为主。临汾森林面积较为贫乏,全市森林覆盖率28.9%。其中,天然林面积34.44万公顷,人工林面积20.03万公顷,木材蓄积量1675.14万立方米。

临汾市区有火车站3座,分别是临汾站(南同蒲线)、临汾北站(货运、南同蒲线)、临汾西站(大西高铁)。临汾市南北以全国铁路大动脉同蒲铁路纵贯,东西以第二条欧亚大陆桥中的侯西、侯月横穿,三大铁路干线在临汾境内所架构的铁路体系,纵横1835公里。

下辖1区14县2市的临汾

晋南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于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故称“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民间。威风锣鼓是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晋南威风锣鼓是临汾一带由锣、鼓、铙、镲四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汉族传统打击乐艺术形式。威风锣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晋南地区,尤其是在临汾市的霍州市、洪洞县、汾西县等地流传最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