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轄1區14縣2市的臨汾

臨汾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轄1個市轄區、1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截至2017年底,臨汾市常住人口448.15萬人。

下轄1區14縣2市的臨汾

臨汾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臨汾市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佈,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其中,平川面積佔19.4%,丘陵面積51.4%,山地29.2%。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太嶽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處鄉寧縣師家灘,海拔385.1米。境內有黃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澮河、鄂河、清水河7條河流和郭莊、龍祠、霍泉三大名泉。

下轄1區14縣2市的臨汾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溼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氣溫的特點是冬寒夏熱。全市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寒冷乾燥,降雪稀少;春季乾旱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夏季酷熱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錯。

臨汾市植物資源豐富,除農作物外,現已調查到的種子植物有606種,分屬97科、386屬,佔全省植物區系總種數的62.1%,總科數的81.7%,總屬數的79.3%。在植物分佈上,東南山區丘陵地帶以櫟類佔優勢;東部山地以油松為主;太嶽山區以油松、櫟類為主;臨汾盆地以楊樹為主;呂梁山以側柏、石榆為主;西部黃土殘塬丘陵植被區以側柏、刺槐為主。臨汾森林面積較為貧乏,全市森林覆蓋率28.9%。其中,天然林面積34.44萬公頃,人工林面積20.03萬公頃,木材蓄積量1675.14萬立方米。

臨汾市區有火車站3座,分別是臨汾站(南同蒲線)、臨汾北站(貨運、南同蒲線)、臨汾西站(大西高鐵)。臨汾市南北以全國鐵路大動脈同蒲鐵路縱貫,東西以第二條歐亞大陸橋中的侯西、侯月橫穿,三大鐵路幹線在臨汾境內所架構的鐵路體系,縱橫1835公里。

下轄1區14縣2市的臨汾

晉南威風鑼鼓是誕生和流行於山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傳統打擊樂,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於它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故稱“威風鑼鼓”。每逢過年過節、喜慶豐收、集會遊行,便會出民間。威風鑼鼓是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於堯、舜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晉南威風鑼鼓是臨汾一帶由鑼、鼓、鐃、鑔四種樂器共同演奏的一種漢族傳統打擊樂藝術形式。威風鑼鼓主要分佈在山西晉南地區,尤其是在臨汾市的霍州市、洪洞縣、汾西縣等地流傳最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