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挫折教育,你怎么看?

济宁家庭教育


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对立,又高度统一;既自相矛盾,又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对教育、对教师、对学生而言,一个不少,一个也不能少。只有当两者互为关联、有效结合、无缝对接时,家长才会清楚养育的重要性,学生才能明白学习的必要性,教育才变得更加真实,才更有意义。

快乐教育不能少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写道:“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你希望孩子怎样,你自己就应该怎样...”这话说的多好啊?没有斯宾塞,快乐与教育就搭不上边。有了斯宾塞,就有了他的快乐教育思想,那就是:“提倡科学教育,反对古典主义教育;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诚然,不尊重人的成长规律的教育,就是对人的自然生长与健康成长的不尊重。一个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有了快乐就有了学习的动机,有了学习的需求,有了学习的动力。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而非强加于人的被动接受。快乐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们在孩子的日常学习中多鼓励、多激励,就是给孩子喂一勺蜜,让他们尝到甜头,到下次想尝甜头时总是够不着,还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刺激。刺激就是激起人的欲望,调足人的胃口;就是让人的神经兴奋,让人的意识清醒。设想,处于这种状态的学习能不高效吗?遇到困难克服困难能没办法吗?碰到问题解决问题能无方法吗?快乐教育就是让孩子尝到甜头。因为,快乐教育不仅关乎学生本人,还关乎家庭稳定和教育发展。所以说,快乐教育不是西方文化对五千年中华教育的冲击,也不是西方文化侵略,而更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和家庭教育辩证的吸收。

挫折教育不能缺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歌曲《铿锵玫瑰》中唱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挫折的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滋味;只有经历了艰辛与苦难的学生,才能感受到快乐的珍贵。光有快乐教育是不够的,人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不宜沾沾自喜,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万不可以学习成绩优秀而轻飘飘,万不可因一张奖状而自吹自擂、骄傲自大,万不可拚了爹亏了娘,万不可当“拆二代”挥霍无度、吃喝吸赌,万不可摆“官二代”说我爸是XX而放荡行骸、践踏法规,而是要未雨绸缪,要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因为,挫折是孩子的保护伞,既能遮住紫外线带来的辐射,又能挡住风雨的淋湿。挫折是孩子终身的财富,只有经历挫折而获取的、得到的、收获的果实,才能让孩子坦然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挫折理应是孩子成长与成才过程中的

必修课,它会教育孩子当不如意出现时,能及时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当困惑与苦难存在时,有信心、有耐心不停顿、不终止坚持下去;当失败与打击考验孩子时,能助力孩子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觅得出路。

快乐与挫折,是一对孪生姊妹。只有快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它会让教育工作者和孩子容易盲目自信、夜郎自大,在大事大非面前缺乏理性的判断,在学习面前过于放纵而没有压力,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过分追求快乐的教育,也容易形成孩子性格的飞扬跋扈,容易造成吃苦精神不足。同样,仅有挫折教育也是单纯的、片面的、不完善的。只有将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效结合,让学生在经历挫折中提高抗压能力,在学习中增强其自信心,在磨炼中增强其意志力,在成长中增强其自控力,学生才有希望收获真正的快乐,教育才能体现真实的快乐。

我是若水:专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专注悟空问答。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本问答除引号中来自“头条搜索”外,属作者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图片二、三来自“头条搜索”,联系必删。)2020年3月20日凌晨4时许于家中,2020年3月21日再稿


若水12806


这两种教育方式是当今世界最成功和最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成熟而且有理有据,否则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会去盲目的模仿了!

可惜国人理解这两个概念都很极端粗糙,运用这两个教育模式都是建立在家长有一定的自我修养和心理学认知的前提下的,为什么外国人都很鼓励快乐教育,那是因为国外心理健康普及程度很早就开始了而且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接纳,所以外国人比较强调亲子关系和心理界限的培养,在中国心理界限几乎是没有的,这意味着父母其实一直在干预孩子的正常思维发展,而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又是极其低下的,基本没有自我调节功能,而且有特别多的暗黑理论流行于国人脑海中,所以最后两种教育方式变成了皇帝教育和奴隶教育!

快乐教育不是让孩子享受快乐而不去体验失败和挫折,挫折教育也不是为了锻炼意志而反复的打压孩子的积极性!


造梦小兵


快乐是人的瞬间的感觉。而快乐教育,我想,应当是对人的内心的期待,对人的幻想与激情的深入的理解。我们的生命,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属于幻想,因此,我们需要想象,需要激情,需要走近想象时获得的精神与感受。

我的快乐,就像我的理想中的一个女人。我爱她,看到了她,就会有快乐。有一次,我和她在一个地方停留,拥抱,感觉已经是在和我一生的理想拥抱。但我知道,这时候,我的快乐,其实,已经不是她身上的其它的事物,而是我对她的所有的想象。

现实就是挫折。人从现实中经过,你获得的最终的记忆,就已经或必然形成挫折。而挫折教育,我觉得,就是掌握在复杂局面之下或在极其困难的情境之中的生存的方法。

我想,我们必须认清现实是什么东西,不要有多余的感情色彩。就像我们要搞清楚如今的新冠病毒是什么东西一样,要防疫,要戴口罩,什么人权,民主都是废话,关键的是我们不能被现实的病毒感染。就这样。


飞过夏天的鸟


一、快乐教育是主菜

快乐可以让孩子阳光,心有阳光,点亮世界!

孩子的快乐有很多,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合拍的三两好友,有足以让孩子自信的一项艺术特长,有比较满意的学习成绩……

其实这些快乐也需要花很大力气来创造!

二、挫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浓汤!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认为这是针对成人的。

所以必要的挫折教育,会在孩子日渐长大后面临不如意时,可以游刃有余地修正和调节自己!


睿智的成都妈妈


问:快乐教育&挫折教育,你怎么看

面对孩子遇到的不同问题,教师和家长选择的教育因人而异, 但基本原则是“改变”和 “融入”,改变自我,改变环境;融入群体、融入生活, 从而呵护受学生的美好心灵, 使学生免受侵害。

1)快乐教育让孩子做自己

100多年前教育家斯宾塞博士提出了“快乐教育”,他倡导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最终“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快乐教育不是只给孩子快乐,不给教育,而是教育孩子成为快乐的人。

2)挫折教育逆商的钥匙

近些年,“逆商”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现实并不容乐观,“玻璃心”的学生层出不穷。

在《最强大脑》挑战赛上,队伍中的“天才少年”李云龙当众大哭“我摆错了,可我记对了呀”哭泣的李云龙一遍一遍重复这句话,一度瘫在座位上站不起来,任谁劝都没用,这是一种抗挫折能力低下从而出现的“回归行为”。

家长和老师逐渐重视起了“挫折教育”。龙应台曾非常动情的说过这么一段话:“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呢,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逆商”迫在眉睫。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重在预防和渗透挫折教育,在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磨练学生的心智,学会在成功中汲取信心,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xiao小熊


长久以来,“快乐教育”这个词一直争议不断。

很多人觉得“快乐教育”就是把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不逼迫不管束,让孩子快乐成长。

也有人批判“快乐教育”会让孩子错失学习最好的黄金时间,是毒鸡汤、是骗局。

其实,这些都是对“快乐教育”的误解。今天呢,想跟朋友们好好聊聊快乐教育的真相。

快乐教育这个理念,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博士提出的。

著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1]这句话说明:从小成长和生活一帆风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也因为他们的纯洁、天真和单纯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社会的阴暗面没有深刻的认识,有时不能准确把握人生的关键点,导致怀才不遇。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方式已在发达国家兴起。目的为了长大以后能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当今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沉浸在家庭“爱”的怀抱中,他们品尝到了上辈所未能尝到的“甜果”。凡事都由父母包揽一切,父母抵挡了一切的“风风雨雨”,但与此同时,孩子们也失去了体验人生挫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出人头地”的育子观念,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升学第一”的教育观念又使得孩子们把眼睛只盯着分数和名牌学校,教育导向的错位,造成中小学生情感脆弱、缺乏毅力、独立性和适应能力差。某些中小学生稍遇到挫折就消极悲观,甚至发生过激行为。如果这些孩子现在不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今后又怎能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的需要?承受挫折能力的强与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耐挫教育不能不引起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视。当然,对中小学生进行耐挫教育是全方位的,吃苦训练、人为地制造困境等方法有些学校是不能采用的。学校只能在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挫折教育。


邵妮子自由培训师


我是家长同时也是一名教师,主张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并行。任何事情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看待问题是要一分为二看问题,这样才不致于片面偏激。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本来就不是矛盾的对立面,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谓的"快乐教育"许多人片面地认为就是孩子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想,以孩子高兴为目的,只要孩子一不高兴就不是快乐。对于"快乐教育"我则认为是知识探索过程的心态,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态,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其实就是一种苦中寻乐的一个过程。记得很多年前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对母子,孩子四岁这样,他们坐在公交车的第一排位子,当时车上的人并不多,他们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位子,等他们坐稳之后,妈妈对儿子说:儿子,看看前面那辆车,哪是什么数字。儿子嫩声嫩气地念出来"2、6、7、8、2","真棒"妈妈不忘记鼓励一下,流动的汽车就成了他们学习的字幕,更好玩的是孩子在继续念车牌时,开车的叔叔开口了:"小朋友,那里是3不是2呀",看见孩子停了一下,似乎在思考,"叔叔,你认错了,是2,又字象小鸭,3字像耳朵。","小朋友你真捧!是叔叔认错字了。",孩子开心地裂着嘴笑着"叔叔没关系,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惹得开车叔叔也开心地笑了。这算是″快乐教育"还是"挫折教育"?

我很欣赏这位母亲的这种教育模式。从孩子对被值疑的反应上看这位母亲平日里是给孩子做过挫折教育而且教会了孩子思考和怎样解决问题。教育

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学习、生活也不都是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赞赏教育"能增加人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的兴趣,"挫折教育"是让孩子又应对逆境的能力,两者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很有必要,不可一味的认同或反对。





蝉之羽


"快乐教育″是娘们见识,扯淡!根本就不知道人来世上是干什么来了!清朝有位思想家冯班,在他的《钝吟杂录》里嘱其家人”妇女不知男子之事,勿令其教子"。翻翻人类历史,所有青史留名者,无一是"快乐教育″出来的。苦难人生,只有苦、难才是人生!


鲁中居士


没有哪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的成长是更好的,但是,个人认为,快乐教育在日常的教育中可以为主,挫折教育为辅。

首先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这两个概念不是对立的,不能一刀切开。从基础层面上,两者有相似之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挫折教育也不是故意给小孩制造困难,让他们摔,放任他们摔,走“摔疼了自然就懂了”路线。父母故意让自己的小孩经历各种九九八十一难,还是比较反人性的。挫折教育的核心也是允许失败,通过失败,家长做出相应引导。快乐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应该多从正面鼓励和引导,这应该是多数,但是当偶尔的特别情况出现,比如孩子犯错误,比如孩子遇到挫折等等特殊情况下,应该进行挫折教育。



潘潘的生活日常


“快乐教育”最早是由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提出的教育思想,即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让求知成为愉快的事情。他认为,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缀。

快乐教育是从情感教育着手的一种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愉快发展的教育模式。其教育是以启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唤起学生自觉为目的。

孔子很早就已经有了快乐教育的思想萌芽,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传统的教育研究中,学习都被定位为一种艰苦的劳动,吃苦耐劳成为学习的核心内涵与路径。

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理论上没有谁强谁弱之分,但在家长中间却是一边倒。客观上说,快乐教育风头更劲,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也更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