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强调单兵作战素质的魏武卒,为何会在战国末期销声匿迹?

大马哈鱼12


导入语:说到魏武卒,那可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存在。

战国初期,魏国凭借着它,横行霸道,压着秦国七十多年不敢东出,魏国得以称雄一时,创建者吴起凭借着它,西战秦国,东败诸侯,创下不败的神话。

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吴子兵法》

甚至在阴晋之战中,区区五万魏武卒,大败五十万秦军。创下第一个以少胜多的神话。魏武卒战力之高,可见一斑。 大魏武卒

那么,魏武卒为什么会如此厉害呢?我们来看看魏武卒的发展过程就知道了。

魏武卒的诞生与辉煌

战国时期的魏国,地缘条件相当恶劣。北面是赵国,东面是齐国,南边是韩国和楚国。西边,则是日后的强国秦国。魏国和韩国一样,处在战国其他诸侯国的包围圈中。想要发展,就得变强。于是,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同时任用吴起,训练军队。

吴起认为兵在精不在多。所以,在魏文侯的同意下,吴起在魏军中挑选了一些精兵强将,训练一支强悍的“特种兵”——魏武卒。

魏武卒

魏武卒的训练标准堪称严格。每人得身披三重重甲,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一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通过这样严苛的训练才能成为魏武卒。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议兵篇》

当然,这样的“特种兵”,待遇也是相当高的。首先要保证“武卒”分得百亩的土地,同时,国家对入选的武卒给予很高的物质待遇,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武卒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

在吴起的带领下,一支强大的魏武卒诞生了。

在吴起的带领下,魏武卒渡过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吴起凭借着魏武卒,连续大败秦国,占领秦国的河西之地。魏国称霸诸侯。魏武卒一时风光无两。

吴起

魏武卒的衰落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公孙痤用计谋逼走吴起。吴起远走楚国。魏武卒开始走向衰落。第一个大败魏武卒的,是魏武卒曾经的主将,吴起。

公元前381年,楚国派吴起带兵援助赵国,楚、赵两国大败魏军。

魏武卒开始走下坡路了。

魏惠王时代,是魏武卒损失最为严重的时期。

在这一个时代,魏国败多胜少。被赶下霸主的神坛。

公元前352年,桂陵之战,魏武卒被齐军打败。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军被斩杀十万。魏国国力大损,失去霸主地位。魏武卒也威风不再。

魏武卒的消亡

最终促使魏武卒的消亡的,是一支让人闻风丧胆的军队——秦军。

早在秦献公时代,秦军就多次与赵军决战,并在岸门斩首魏军六万。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对魏国展开一系列的进攻,使得魏武卒彻底灰飞烟灭。

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卬。
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虏其将魏错。
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
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
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十一年,醿里疾攻魏焦,降之。败韩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走。——《史记.秦本纪》

仅仅见于《史记.秦本纪》的记载,魏军就多次大败,损失惨重。

秦军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命令白起攻韩伊阙,在伊阙之战中,白起斩杀韩魏联军共24万。两国军力大损。魏武卒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魏武卒销声匿迹的原因

在战国初期风光无两的魏武卒,在战国末期为什么就沦为弱鸡甚至销声匿迹了呢?
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魏国没有名将统军。

吴起之后,魏国陷入一个怪圈,各种各样的人才纷纷溜走。比如孙膑、张仪、公孙衍、范睢等等。这些,大体上跑秦国去了。

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留魏国国内的人才才能也每况愈下。特别是军事人才。吴起之后,魏国的主将,只有庞涓、公孙衍堪称军事人才。但庞涓心胸狭窄,逼的孙膑远走齐国,桂陵马陵两场战役,让魏国元气大伤。庞涓葬身沙场。

庞涓

公孙衍则在魏国国力大损,秦国崛起之时,根本不能挑起大梁。多次败给秦军。此后的魏国,基本没什么军事人才。

我们知道,所谓的“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战争对于军队的素质要求极高,但是对于将官的要求更高。没有名将,魏武卒只能败仗连连。而没有名将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魏王昏庸无能,没有用人之明。

二、大战连绵,战损的魏武卒很难得到补充。

从魏惠王上台开始,魏国跟周围的大国大战连绵。基本上先把周围国家揍了个遍。然后又被周围国家揍了个遍。特别是秦国,自秦孝公末年开始,秦军对魏国发动猛烈攻击。秦惠文王时期,因为魏国挡在秦军东出的通道上,秦连年攻击魏国。魏国把河西、上郡等西部土地都丢了。而且损兵折将。魏武卒损失严重。

那么魏国为什么不重新训练魏武卒补充损失呢?

1、魏国没有钱了。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训练一支军队,可不仅仅只是需要粮草。还要军饷。特别是这样的一支“特种兵”,耗费更是惊人。每一个魏武卒,需要100亩的土地。还要其他优渥的待遇。战国前期魏国实力雄厚,国土广阔,自然不在话下。战国后期魏国国土严重缩水,财力枯竭,人口大减。加上挑选魏武卒条件苛刻,魏国,自然没有能够重新训练新的魏武卒了。

2.魏国没有时间了。

魏武卒不是说重建就能重建起来的。其难度,不亚于现在训练一支特种兵。没有十年八载的不能成事。在战国中期,哪个国家都不会给魏武卒东山再起的时间。特别是秦国,隔三差五就来“收割”魏国的人口和土地。魏国根本没有时间重新训练一支魏武卒。

三、比魏武卒更为厉害的军队——秦军诞生了。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到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商鞅变法之后,秦军成了一支让人闻风丧胆的军队。这样的一支军队,战斗力远非魏武卒能够比拟的。

秦军比魏武卒强在哪里呢?单兵的军事技能吗?

并不是。秦军是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但是在平时的时候也是秦国朴实的农民。而魏武卒是一支职业重装甲兵。

秦军之强,强在秦军的制度。魏武卒是魏军中万里挑一的悍勇之士,虽然精悍但是毕竟人数极少——因为国家也不可能大规模培养。

秦军则是一群被洗脑的农民。在二十级军功爵体制下,为了自己的爵位和利益,都可以奋不顾身的往前冲。因为,在他们面前的一个个敌人,都是人头,都是地位和金钱。这是一支全民皆兵的队伍,是一支让人恐怖的队伍。这支队伍,战斗力远不是魏武卒那几万“特种兵”可以比拟的。

在秦军的连续打击之下,魏武卒彻底烟消云散了。

结束语:任何的一个兵种,都是军队精华。大魏国的武卒,在战国初期,应运而生,其光辉,影响中国历史近百年。但是任何的一个兵种,都有其辉煌和衰落的时候。魏武卒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最终烟消云散了。但是,其曾经的辉煌,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荀子》

《史记》


填哥讲史


魏武卒作为古代最为专业的军人,军事思想已经很超前了。

魏武卒的选拔依然是很严苛的,近乎变态。

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就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重装步兵。而且是专业的军人,战国时期的时候,很多都是闲时为民,战时为兵,这样的军队质量远远比不了魏武卒的这样的专业军人。

自古以来,打仗就是打经济,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很难对外打仗的。魏武卒的选拔和士卒待遇,是其他兵众难以比拟的。没有富饶的国家基础,难以养活这样的职业群体。不给驴子吃草,还要驴子跑,本身就是个笑话。

吴起创建的魏武卒,征伐四方,曾经以五万对秦军五十万,大胜,可见魏武卒的恐怖,及吴起的军事才能。在吴起跟魏国朝臣不和的时候,吴起作为一个外来人员,为了保命,只能出逃楚国,从此,魏武卒更像是魏国贵族的特种部队。对于贵族来说,多少是奢靡,难以理解魏武卒的要义。

再者,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北有赵国,南有韩楚,西有秦国,东有齐国,都和魏国打过架,魏国的国家目标很模糊,想统治他国,但是没有灭掉他们的能力,但都结仇了,比较有名的是庞涓和孙膑的对决,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让魏国损失惨重,魏武卒损伤不少,而魏武卒并不是及时就能补偿的,需要选拔,训练,实战,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魏武卒,损耗率太高,让魏国难以维持这样的特种部队。

为了补充兵员,只能降低标准,这样更是让魏武卒战力地下,对战秦军的时候,只能是覆灭。没有明君进行国家改革,富国强兵,没有名将,力挽狂澜,这是魏武卒衰落的另一个原因。

归根到底,是富饶的魏国,因为不断打仗,从主动出击,到最后,被动挨打,成为一个穷光蛋了。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战国初期的魏武卒是令六国丧胆,天下震动的战争劲旅,是精锐的代表词。吴起曾率领魏武卒东征西讨。大战七十六次,战胜六十四次。在巅峰时期击败了十倍的秦军,并顺利攻下函谷关,夺取秦国河西之地,力压秦国国运五十年,使秦国在长时间无翻身机会。

那么后来的魏武卒为何逐渐销声匿迹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

魏国处于中原地带,四面各国环绕,在战国初期同样以称霸为主,掠夺为辅。由于魏国产盐,加上是各国商队的必经之路,能够快速聚集大量金钱支持军队作战。

同样处在早期黄河边上,水资源丰富,加上水利工程,魏国物产丰饶,这是奠定强国的基础。

同样地理位置也能带上坏处,四战之地,处处受敌,魏武卒被分散,作战下降。(地理位置同欧洲德国一样)

外交政策

初期魏国由于同晋国分裂出来,所以三晋经常抱团,在秦魏阴晋之战时,与东方各国首先交好,避免了多线作战;甚至在龙泽败齐之战时,也与赵韩联手。

但到了后来,特别是魏惠王时期开始,魏国自恃强大,已经不在乎树不树敌了。在秦国还没被攻灭前,改变了战略,转向进攻手足赵韩两国,导致自己内部瓦解,在桂陵之战想灭赵,被齐赵联军所败;在马陵之战要攻韩,又被齐韩联军所灭。导致主将庞涓被杀,大量精锐老兵损失殆尽。(与俾斯麦外交有同工之妙)

人员关系

战国时期还是一个等级森然的时代,创建者吴起与士兵同吃同睡,甚至亲身为士兵吸取浓疮,这在当时想都不敢想,吴起却做到了,因此深受士兵爱戴,老君王也全力支持。

但新君继位后,对吴起开始了防范,同时受到继任魏国相公叔痤的嫉妒,被排挤逃亡楚国,这支魏武卒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后期的主将多为贵族,缺乏同甘共苦精神,兵士选拔也无吴起时代苛刻,加上战争不断,士兵素质同样开始下降。(德国的国防军与党卫军)

战争方式

战国初期沿用春秋时代战争方式,都以战车为主,步兵为辅。而吴起创建的魏武卒皆是重装步卒,不受地理位置影响,这战法在当时相当超前,在当时各国比较稀奇,各国大的优势或许就是战车阵了,但魏武卒的魏舒方阵却可以将其完全复制,甚至是优化。

但随着时间推移,车战正式转成步战,魏武卒的那种“新鲜感”就荡然无存了,因为其他国家也开始重视步兵体系建设了。后来甚至还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连骑兵都开始慢慢普及了,这就让魏武卒更加受伤了。时代在发展,早先以魏武卒为主的重步兵克制战车,但后来居上的骑兵却又克制了重步兵,魏武卒原本的机动性优势在后来却变成它最大的劣势。(二战德国发明的闪电战)

人才流失

初期魏国是各国英豪的聚集地,但随时间流失,魏国国君自魏文侯之后,一代不如一代,不仅做不到知人善用、遏制体制弊端,还一味的向外输送人才,商鞅、孙膑、张仪、犀首、范雎,再加上自己魏国公族公子卬、魏章等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二战后德国人才被抢)

结语

魏武卒是职业军人,他随国力强大而强大,同时是君主的嫡系部队,也收君主能力影响,当各国联手对抗魏国时,魏国缺乏名君名将。

反观对手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人人争夺军功。后来的伊阙之战中,被白起斩杀魏韩东周联军二十四万余众,魏武卒彻底损失殆尽。


蜀山精灵


魏武卒虽强,但维护魏武卒正常运转的费用并不低。正常情况下,拥有魏武卒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攻城掠地,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性价比,一旦停止征伐, 魏武卒就会成为国家的负担及不稳定因素。

战国后期,魏国国力疲弱,早已无法维持魏武卒的运转了,魏武卒解散在情理之中。


扬生解史


其实魏武卒从始至终都挺猛的。

庞涓时期率魏武卒攻破赵都邯郸,后来桂陵之战败给齐国是因为孙膑更牛,即使这样,魏武卒于次年败齐于襄陵,败秦于定阳。

魏武卒真正的毁灭是在公元前293年,这时候有个更牛的人出现了,秦将白起。白起在伊阙大败魏韩联军,斩首24万,魏武卒损失殆尽。

所以不怕你牛,就怕有人比你更牛。



孤山老叟


魏武卒作为战国初期魏国的镇国之宝,为魏国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终被秦军消灭。

魏武卒的强大

战国初期,因为各个诸侯国慢慢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权,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的战争形势,各个国家纷纷建立了常备兵制度,魏武卒就是魏国的魏武卒。当时选拔魏武卒时,要求能够操作十二石的弩,背着五十支矢,带着三天的口粮,半天要求能够行进近百里地。

魏武卒在选拔时标准高,成功当选后分给一百亩的土地,全家免除赋税,这在当时是一项巨大的福利,因而魏武卒士气高昂。强大的魏武卒在吴起的带领下魏卫国的霸业东征西讨。著名的阴晋之战中,五万魏武卒在吴起的带领下打败了十倍的秦军,可见魏武卒的强大,可为什么后来魏武卒被秦军消灭了呢?

魏武卒为何以一当十

先说魏武卒的成名战阴晋之战,阴晋之战为什么魏武卒能够以一当十,魏武卒的强大自不必说,那么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什么原因吗?

阴晋之战爆发时时秦惠公和魏武侯时期的战争,当时的魏国在经历过魏文侯的治理后,已经成为当时的霸主,而秦国实力衰弱。在秦献公即位之前,秦国落后关东六国不是一点半点。当时六国的农民已经广泛的拥有私田,各国已经废除了“井田制”,而秦国仍旧在施行“井田制”,这种效率低下的制度直到卫鞅时才被废除。秦国虽然是个大国,但因为它落后的太多,所以国力很弱。秦惠公为了夺回河西,征召了五十万农民军,以几乎是一帮乌合之众的军队对抗士气高昂,组织严密的魏武卒,再加上吴起的加成,魏武卒很快就击溃了秦军,秦国上上下线都以阴晋之战为耻辱。

秦军消灭魏武卒应该是说最后一支魏武卒被卫鞅设计除掉了。魏国当时因为国家战略错误,魏武卒渐渐消耗在一系列战争中,尤其是使魏国国运衰落的桂陵、马陵之战。之后魏武卒虽然能够补充,但一来因为魏国国力渐渐衰落,原来能够给予魏武卒的待遇渐渐下滑,二来魏武卒的战斗力需要时间磨砺,所以在魏惠王时期的最后一支魏武卒虽然还有威名,但和吴起时期的魏武卒不可比拟。

反观秦军,此时因为卫鞅变法,秦国的二十等爵位制使得军队中人人争抢战功,因为只有战功才能获得魏武卒轻松得到的爵位和厚禄,以这样看来秦军虽然是新军,但战斗欲望一点也不必魏武卒差。这样一正一反,两方的战斗力差别也就不大了。

​两方战斗力不再如同阴晋之战一样差距巨大,此时又因为卫鞅的一点诡计,成功“斩首”魏武卒。卫鞅在战前和魏武卒的首领公子昂套近乎,要求战前两个人会个面,唠唠嗑。公子昂出身魏国公室,自身有点贵族的臭毛病,他没想到卫鞅竟然会扣下他。就这样魏武卒没了主帅,秦军还有主帅。魏武卒就算个体强大,但战争看的是两方的组织能力,就这样魏国最后一点魏武卒被消灭在了秦国的手中。




高高在下哟


魏武卒创立之初便是靠国家国力的支撑,是国家的重大负担,不同于秦锐士。武卒制度属于募兵制,最大的问题是随着士兵的年龄增加,战斗力下降厉害,而且老兵因家里有房有地,都是地主阶级,打仗更惜力怕死,因为一旦死了就领不到俸禄,因此打仗时往往要么大胜,否则全军覆没,老家破产;要么打仗时争相逃命(伊阙之战)。时间久了军官也会中饱私囊,克扣军饷,进而导致军队哗变。

任何精锐部队都不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魏武卒建造成本高,士兵装备好,对国家的国力有较大要求,随着战国中期之后魏国战略上的失败,树敌众多,政治黑暗,体制落后,国力衰落,魏武卒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被秦国锐士的光芒所掩盖。

战国中期,魏国失去河西六城和大片土地,土地兼并严重,魏国无法保证“武卒”的土地配额。由于长期征战,“武卒”无法保障生产,土地收入大量缩减,但是负担并没有任何的减少。这两方面的原因,让“武卒”丧失了经济支付能力,无法为自己提供精良的武器装备。在经济地位下降的同时,“武卒”的社会地位也开始下降。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取代了以往的土地制度,以往的“隶农”、奴隶得到解放成为自耕农,“武卒”却在此时沦为了“军事农奴”。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下降,严重的影响了武卒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形成战斗力的魏武卒真正的灵魂是那些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他们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作战技巧是十分宝贵的财富,这只能是通过真实的战役积累下来,而无法进行硬性弥补。另外,重新训练、培养的周期很长,也很艰难,所以说,如果要魏国重新打造一支魏武卒,基本不可能,精锐的魏武卒的损失,是短期难以恢复的。战争需要实力,并非武力可决定完全,因此恢复实力已经是不可能!



大叔小剧场


我们先来说说魏武卒的起始。三家分晋后,魏国得到了晋国不少好地方,人口与资源都比赵韩两国丰富。但是这块好地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处于四战之地。正因为如此,当时雄心勃勃的魏文侯极力想摆脱这种困境,他重用很多人才来进行国家改革,但影响最深的还是“吴起”。

两人心心相惜,都极具才华。而且一个急于摆脱困境,一个急于建功立业。很快,吴起便为文侯制定了一个“建立强力军队”的计划。“魏武卒”应运而生。

说白了,“魏武卒”就是一种精锐化的士兵,它有一整套的训练方法。不过,这种方法也不是人人都能玩得起的。魏国所处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生产力先进,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路网纵横、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产云集从而使商业繁荣、制作业发达。而且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大部分在魏国,魏国由以兵器制作业发达而称雄于当世。所以在当时的诸侯中也只有魏国能玩得起这种用金钱与资源砸出来的军队。

它的优点显而易见,战斗力强悍,所向无敌。在当时仍然以战车作为主力的时代,用重装步兵取代战车,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它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在魏国强大国力的掩饰下,西夺秦地,东败齐国,北占赵都,南逐韩楚。可仅仅过了两代,到梁惠王时,魏武卒的颓势就不可逆转了。

魏武卒创立时,就是靠国家国力的支撑,而且武卒制度是募兵制,随着士兵的年龄增加,战斗力下降厉害。士兵一旦拥有了许多财富,打起仗来畏首畏尾,怯战必然带来腐败,军官贪污,士兵怨恨,军心大失,又如何打仗?

魏武卒训练代价高昂,如果老兵损失太多,要重新训练、培养新兵,周期会很长,也很艰难。所以魏国在桂陵、马陵之战后,基本就很难再建立起这种“强军”了。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点。魏国一直没有明确的国家战略。从魏文侯开始便四面出击,树敌无数。打完秦国,打齐国;打完赵国,又打楚国。没有把力量用在一个方向,过于分散。土地被割裂的四分五裂,无法有效占领。国力一旦衰退,只能沦为其他诸侯宰割压制的对象。其实,梁惠王的失败早已注定,他就算能力再强,也阻止不了魏国的衰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