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青年給重慶援漢女醫生的回信:江山同月漢渝共流

3月13日,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漢國家醫療隊,來武漢滿一個月的日子。醫療隊隊員王越在朋友圈寫下《一封寫給武漢的情書》,字裡行間溢滿了對武漢這座城市熾熱的情感和濃濃的愛意,感動了萬千讀者。

今晚荊楚網《東湖夜讀》欄目跟您分享一位武漢青年寫給王越的回信。

武漢青年給重慶援漢女醫生的回信:江山同月漢渝共流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漢國家醫療隊隊員王越

江山同月漢渝共流,萬舸連帆感君葦舟

王越醫生:

你好!

橫笛落梅、碧雲飛燕,三月的武漢春光無限,我看到一朵朵花,因你曾在此揮灑汗水的澆灌而綻放。由於太晚才看到你的書信,所以我這封信也回得姍姍來遲。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武漢青年,同所有武漢人一樣,為你以身赴險、救死扶傷的行為而感動。

你來到武漢正好足月,可以見證一輪盈虧。不論春夏秋冬,江城與山城,虛盈晦朔,千里與共。江上月明如水,山間月朗風清,望月,我們容易懷人,聯想到一切遠方的美好。

你是一個喜愛旅行的人,而我是一個不愛出門的編輯,即便沒有去過重慶,我也從書本和資料中對這座同樣英雄的城市有所瞭解。重慶和武漢一樣,都是在屯兵築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秦時明月下映照的巴郡城,三國兵火中築起的卻月城,後來也成了盛唐李白“思君不見”的渝州和“舉酒酹水”的沔州。共飲長江水,上游的重慶和中游的武漢真正一衣帶水,在歷史性的災難面前從來都是共同進退的棠棣。很多時候,面對外來威脅,武漢彷彿就是重慶的一堵天然屏障,比如武漢大會戰使得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保住了陪都重慶;但有時二者也成了難兄難弟,比如面對列強資本主義的侵入,在1861年武漢開埠不久,1890年重慶也被迫開埠。

重慶與武漢就是這麼一種唇亡齒寒,休慼與共的關係,我們同在一次次戰爭與苦難中成長,各自成為了長江上游地區和中游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重慶同武漢一樣,不會懼怕這樣一場戰“疫”。武漢有難,重慶緊急馳援。

大江歌罷掉頭東,一路巴山楚水。蜀道難,隔不斷牽掛;風波惡,滯不住征途。山水之鄰,風雨相濟;“萬舸連帆”,直下武漢。對於重慶人民的這一份雪中送炭的援助,武漢人民會永遠銘記於心。對於青春的你的葦航,我想到了木蘭從軍的故事。

武漢是一座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木蘭故里就在武漢市黃陂區。我在你的奉獻和堅守中,感受到了一股木蘭式“巾幗不讓鬚眉”的豪邁。現在有的姑娘,常表現出一種“願題彤管篇中字,不羨燕然石上勳”的精緻小女生姿態,同她們相比你展現出一種剛柔相濟的美麗,宛如一朵戰火中盛開的鏗鏘玫瑰。

同樣,“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傳說也是武漢一張靚麗的名片,人與人的共鳴是世上最真摯的情感。“不管在哪裡,病人對醫生來說,從來都不是陌生的”,你看破“空城”中每一盞燈後是一個家庭的堅守,理解武漢壯士斷腕般封城的悲壯,你就是武漢人民的知音。大叔對你“應該在重慶”的感慨,婆婆對你飲食的關心,包括我們對你的一封封回信,也說明武漢人民是你的知音。

我們知道你來自另一個“火爐”——重慶,身上帶著火鍋似的熱情和解放碑的堅毅,你是在《紅巖》的江姐精神薰陶下成長,所以奮不顧身前來幫助武漢。

武漢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疫情暴發以後,有無數像我們一樣的年輕人奮鬥在抗疫一線:他們有的是醫護人員,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有的是青年民警,維持秩序,出生入死;有的是社區志願者,穿上“紅馬甲”,走街串巷,排查宣傳……我本人也報名參加了社區志願者,為抗疫貢獻了一份微薄之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在疫情之下,我們年輕一代應像一個賈島的劍客,十年一劍,且試霜刃,走出長輩的庇護,在抗疫的實際行動中證明自己的成長,以青春力量鑄就時代脊樑。一人一扁舟,萬舸此中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則後繼有人,指日可待。

春風不會停留,你來了又走,只留下一封深情的書信。見字如面,我彷彿在一撇一捺中看到了你這30天的心路歷程。沒有親眼看到“黃鶴樓上白雲悠悠,珞珈山下櫻花盛開”,肯定有些遺憾吧?沒去過重慶的我也同樣有點遺憾:除了擁有重慶火鍋,涪陵榨菜,水煮肉片等美食,重慶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對武漢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待到疫情退去,我計劃去重慶看看,到時候也歡迎你再來武漢故地重遊。

大江東去,漢廣西來,交匯於此,朝宗於海,自然的神工造出武漢三鎮的獨特格局。在這裡,有白雲悠悠,黃鶴杳無,玉笛暗飛,梅花飄蕭的千年風物;有楚文化、神鳥文化、碼頭文化、市民文化的彼此交融……

這就是美麗的江城,雄渾的大武漢,這座城市的大門將永遠為你敞開!

武漢青年

2020年3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