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为何对崔莺莺薄情始乱终弃?

瓣瓣瓣玛玛


张生与崔莺莺,最早是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里面的男女主人公。后来王实甫根据《莺莺传》改编了很有名的元杂剧《西厢记》,给了张生和崔莺莺一个美好到结局,最后是张生高中状元,回来与崔莺莺成婚,虽然也遇到一点波折,但是最后的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所以,问题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则是说的元稹的《莺莺传》里面的张生与崔莺莺来。


个人是比较认同《莺莺传》里两人的结局到,因为这才符合人性。看《西厢记》的时候,就感觉结局不是很符合前面到剧情发展。


因为按照前面来看,张生确实是有抛弃崔莺莺到理由的。



那么回到问题。我们来具体说一说张生为什么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第一,张生到本质不过是个登徒子,看他在西厢墙下偷看偷听崔莺莺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猥琐。


若张生是个正人君子,如何做得出这番行为。说白了,张生就是看上崔莺莺到身材和脸,哪怕是《西厢记》里,也不止一次说到张生日思夜想,想的是要与崔莺莺云雨一番。他愿意出手解救崔莺莺一家,也是有条件有目的的。这样人品不端且目的性那么明显到人,在得到崔莺莺后,达到自己到目的,当遇到更好到,必定会抛弃崔莺莺的。因为这才符合人性。



第二,无论是《莺莺传》还是《西厢记》里,在张生与崔莺莺暧昧的那一段,都能看出来崔莺莺有戏弄张生的一面。张生之所以忍气吞声,无非是目的没到达而已。


第三,崔莺莺母亲瞧不起张生。对张生出尔反尔,就张生那样到人,一得意,还不得新仇旧恨一起算。当日看不起他,今日让他们高攀不起。


张生另攀高枝,攀附权贵,最后娶了豪门望族的女子,还能对自己人生的事业有很大到帮助。毕竟崔家不过是没落的相国之家,对自己人生也没什么帮助。所以抛弃崔莺莺,那不是必然到嘛。



虽然这样到结局并不符合读者的心愿,但是这种悲剧有时候更符合人性,贴近真相。

况且,我也并不认为崔莺莺是个正经到大家闺秀。



我是城南。


李知月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薄情始乱终弃?

  简单回顾下《莺莺传》的故事,崔莺莺是前朝崔相国之女,与母亲因故被困于庙中,得到张生的解救,因为红娘牵线搭桥,也因为莺莺对爱情的渴望,所以莺莺与张生,成就了好事,崔母得知,恨极,逼张生考取功名来娶莺莺,后来张生考中了状元,被当朝重臣看重,选为女婿,莺莺自然被抛诸脑后,多年后,故地重游,莺莺拒绝见这个“外兄”——《西厢记》里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写成了张生与莺莺大团圆。

  相较于《莺莺传》和《西厢记》,莺莺传更现实,也更符合人性,其乐融融的结局,往往是梦想而已。

  张生为何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我个人的看法是张生始终没有爱过莺莺。爱上她和爱上她,真的是不一样的。很早以前,红娘就问过张生为什么不走正常路数,向崔母提亲,张生的解释是什么呢?他说什么纳采问名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耗时太长,他实在等不及了,不愿意等了。真正喜欢一个姑娘,不愿意等?很明显,成年人都明白,这就是张生精虫上脑的意思,他要的,不过是崔莺莺的身子,其他的嘛,再说啰。

  后来,张生发达了,怎么说崔莺莺的呢?“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不爱就不爱吧,为了开脱,竟然把曾经的枕边人,当作是妖孽祸水,可见,所谓的爱情,从来都是假的,至少在张生看来,年少的青春的崔莺莺,最大的作用,无非就是排解寂寞而已。

  于张生来说,崔莺莺已经没有了价值,他要的东西,崔莺莺永远给不了。崔莺莺出身博陵崔氏,母亲出身荥阳郑氏,她是真正的五姓七宗望族的大小姐,如果她父亲在的话,光一个崔氏,就可以给张生带来无限的好处,更别说还有郑氏的加持了。可是,崔父已然是前相国,早就退出了朝堂的圈子,何况还死了,崔母一介女流,要命的是崔家并没有嫡亲兄弟之类的可以依靠。要说显贵吧,很显贵,要说没实权吧,也的确帮不上张生什么忙。

  人都是务实的。张生作为读书读老了的,自有一番计算,相较于当朝重臣之女,崔莺莺能给的实在太少,张生想要在仕途上有作为,没有妻族的帮衬是不可能的,娶了崔莺莺,可以得到什么呢?除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虚名外,好处很有限,而另娶他人,却有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何况大唐观念开放,婚前失贞的女子也可以有好归宿,崔莺莺失了贞,却也嫁得出去,有大把的人冲着她去,再说,崔莺莺外柔内刚,寻死之类的事情是不会做的——不会闹出人命,丑事不会被揭,张生放弃这段历史,也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嘛,负了一段感情没什么关系,重要的是未来前程似锦啊。张生就是这么想,然后这么做了,至于黑历史,只要发达了,自然有人洗地,于他而言,没关系。(文/宛如清扬)

  奉劝姑娘们,擦亮眼睛看清楚,婚前种种要慎重。


宛如清扬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其实共有三个版本:一是唐朝的《莺莺传》,二是元朝的《西厢记》,三是这个故事的历史原型,也就是唐朝大诗人元稹与崔莺莺的经历。

我们先来说《莺莺传》,说的是一个叫做张生的书生,有一次来到蒲州普救寺寄住,恰好当时有个崔家寡妇带着女儿路过蒲州,也暂住在这个寺庙中。

这一年,著名将军浑碱在蒲地去世,他的士兵趁着办丧事期间进行骚扰,大肆抢劫蒲州人。崔家财产很多,因此不可避免会受到乱兵的抢劫。

恰好张生与蒲地一位将军是好友,便请来了一些军队保护崔家母女,因此崔家才没遭到兵灾。后来崔母便大摆酒席款待张生,并引荐女儿崔莺莺与张生相见,张生见崔莺莺长的貌美如花,不由对她一见钟情。



后来张生便多次托崔莺莺的丫环红娘代为引见,而红娘却反问张生既然喜欢崔莺莺,为何不借着对崔家的这份恩情而光明正大提亲呢?

张生却认为媒妁之言要数月之久,到时自己早就相思而亡。其实从张生的这个态度来看,就已经注定他们这段感情只能是露水之缘。

后来在红娘的牵引下,两人私下往来两个月,并多次在西厢房一起睡觉,但这期间张生始终未提媒妁之事,而崔莺莺也没有提要张生娶她之事,毕竟张生是要到京城赶考之人,而长安的一切崔莺莺不能给予,崔莺莺也深知这些,不挽留不为难,也不会开口提婚嫁之事。

等到张生离开的前夜,张生也只是在崔莺莺面前愁叹,但不说任何誓言,崔莺莺这才慢慢地说道:“这段感情是我主动献身,我自不会怨恨。如果你娶我,那是你的恩惠。你不娶我,也是情理之中。正所谓山盟海誓,也有到头的时候,你又何必对这次的离去有这么多感触呢?”

言毕, 崔莺莺弹了一曲《霓裳羽衣曲》,多年还没弹几声,发出的悲哀的声音又怨又乱,不再知道弹的是什么曲子,身边的人听了哭了起来,崔莺莺也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了琴,泪流满面;急步回到了母亲处,再没有来。第二天早上张生出发了。



后来,张生来到长安,还时常给崔莺莺寄来胭脂水粉,崔莺莺也回复书信。

此后两年,张生始终没能考中科举,他和崔莺莺的联系也就渐渐悄无声息,再后来张生索性留在长安,并娶了一个长安女子,继续科举之路,而崔莺莺也嫁了别人。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莺莺传》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就像我们现在很多爱情一样,明知道不会有结果,但还是在一起,最终却还是走着走着就散了,谈不上谁抛弃谁,只能说有缘无份,双方都有各自的路要走。

至于在《西厢记》中,前面的情节基本都差不多,只不过添加了崔母强烈反对的情节,再就是后来张生进京赶考高中状元,最后的结局也是大团圆,张生高中状元后回来迎娶了崔莺莺,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没有所谓的始乱终弃。



最后,就是张生和崔莺莺的历史原型,也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与崔莺莺的故事。

这是在公元799年,刚满20岁的元稹因考中科举被朝堂派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当时正值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便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崔氏母女。

等到乱军平定后,元稹就崔家少女崔莺莺相爱。虽然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便在第二年再赴京应试。

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

公元803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此时,韦夏卿又表示很欣赏元稹的才华,愿意将女儿许配给他。

元稹经过权衡得失,最后选择抛弃莺莺,而娶了韦丛。毕竟,对于元稹来说,这是一次难得向上爬的机会。不过,虽然元稹和苇丛是标准的政治联姻,但两人婚后感情却非常好,在苇丛去世后,元稹还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来悼念亡妻。

对于初恋情人崔莺莺,或许是受良心的谴责,又或许是对初恋情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从这层意义上说,现实版的张生之所以抛弃崔莺莺,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


我是赵帅锅


1、始乱之,终弃之。

故事的开头便写好了结尾,一见钟情,大多是见色起意。于张生而言,和崔莺莺的相遇不过是露水姻缘,他并没有娶妻的打算。因此在一开始,没有结婚打算的恋爱都是耍流氓。而古代社会重视礼教,聘则为娶,奔则为妾,更何况是婚前性行为呢?

崔莺莺的行为十分不当。

因此,没有婚姻保障,没有下聘礼,没有什么付出就得到的东西,到手后自然没有珍惜的念头。



2、崔莺莺的身份。

有两种可能。一是破落大户的小姐,没钱没权,张生娶了对他的仕途不会有帮助,所以只当春风一度。

二是委托名门淑女,其实卖弄春情。说明毫无身份地位,自然张生只当做非良家女子。

无论是哪种身份,张生在出于对自己的利益考虑下,都会抛弃崔莺莺。



3、古代社会的普遍背景。

古代女性社会地位普遍不高,被礼教束缚没有自由。因此被侮辱被损害是为常态,甚至连她们自己都认为是正常的。“拼却一生心,尽君今日欢。”这一日的欢愉是要付出一生为代价的,而这只是为了对方而已。何其悲哀。

书生发达后停妻再娶都很普遍,更何况只是露水夫妻呢?当时读书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在朝堂上得到助力,联姻是普遍行为。从元稹本人娶了宰相之女地行为就可以看出。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青葱虎兔


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总的来说,,错就在崔莺莺把爱情命运寄托在一个不靠谱的男人身上。
上图是周奇奇摄演的崔莺莺

崔莺莺不但外表养眼,又精于琴棋书画。秀外慧中,温柔善良,又热烈奔放!封建礼教阻挡不了她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她的敢爱敢恨也是被弃的原因之一!试想:如果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意,是发乎情止于礼。得了便宜卖乖,轻易得到的,不知珍惜,渣男张生更是如此!

崔莺莺忽略了自己的母亲更是不应该!崔莺莺也许嫌自己的母亲碍眼,急着成就好事。殊不知姜还是老的辣!长辈见多识广,阅人会更深刻。
都说男人好色,女人好色起来更是奋不顾身!现实中为了一个男人跟父母翻脸的女人还少吗?其结果多是自食苦果。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渣男自有让女人着迷的手段!如果一个女人想找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伴侣,还是多观察一下,听听父母的意见更好。

崔莺莺草草失贞于渣男张生就注定了悲剧结果!


今古大观


一直不太喜欢这个故事,就像《红楼梦》里贾母所说的那样酸书生的笔下永远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那不过是他们的意淫罢了,真正的大家闺秀又怎么会不顾名节与外男私通。所以我觉得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就是意淫。穷书生一朝抱得美人归,可是为了展现自己的魅力却又抛弃苦苦追求来的妻子身登荣华,不过是虚荣心作祟罢了。

我感觉这像是嘲讽古代那种儒士的虚伪,自以为端庄自持,风流蕴藉的臭皮囊下藏着的也不过是颗虚荣自大,始乱终弃的心。多情总被无情误,小时候觉得是才子佳人的佳话,长大之后再看不过是人情冷暖的虚假。掌声更多的是把崔莺莺当做一种胜利品炫耀吧,毕竟美貌温柔的相国小姐钟情于他,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艳福。是的,不是爱情,是艳福。爱情是两厢情愿的纯洁无瑕,艳福是一方欺瞒丑陋的诈骗。所谓的美貌过甚,不过是自我安慰的理由,当发现“崔莺莺”无法成为自己的助力时,张生便果断地酱这颗曾经心头的白月光变成了惹人生厌的饭粒子,果断弹开。而小说中的圆满,更是讽刺,不过是伪君子为自己开脱的借口罢了。


霖菇凉爱生活


西厢记故事中,出现小编问题的原因,来自崔夫人自食其言的恶果。她在危难之时,许诺把女儿崔莺莺嫁给张生。可等张生搬来救兵,解了庄园被围之困后。又产生悔意,先是说等他考取功名后可办婚事,后又当众让他们以兄妹相称。此前两人也是有许配做底,又是郎才女貌,自然有热恋之情了。所以后来突然出现变故,对张生打击不小。故而考取功名肯定也受到影响。有情人难成眷属也是很正常的。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的旧礼教下,男女自由恋爱的悲剧太多了。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女起解,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孔雀东南飞(这两个是喜剧)水浒传里的潘金莲,孙二娘,扈三娘,镜花缘里的唐闺臣。神话故事有牛郎织女,劈山救母,白蛇传,天仙配,女驸马,孟姜女,窦娥冤,十五贯,画皮,聂小倩,花为媒,铁弓缘,梁红玉,穆桂英和杨宗宝,花木兰和罗成,红楼梦里众女子等等。三言二拍里更多精彩故事,喜欢的人自己去看吧。


毛月亮41422


答: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出自唐朝大诗人元稹编撰传奇小说《莺莺传》。

像《莺莺传》这种写情、写爱、写传奇的小说,在《莺莺传》之前,大多荒诞怪异,有神仙鬼怪参与其中,故事虽然引人入胜,但大家都不当真事看待,一笑而过。

《莺莺传》高度写实,时间、地点、时代背景,都与现实挂钩。因此,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流传很广,影响巨大,不但成为街头巷尾、阡陌水井间的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士子才人也纷纷吟诗作赋、并且改编为鼓子词、话本、杂剧,加以推波助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

不过,王实甫的《西厢记》经过改头换面,戏剧性虽然有了,最终却落下了《红楼梦》中贾母所说的才子金榜题名、与佳人洞房花烛的大团圆俗套,很土、很假。

话题扯远了。

还是说回到元稹的《莺莺传》上。

元稹的《莺莺传》写的全是真人真事。

故事中的男主角张生,十有八九,就是他自己。

宋人王铚通过一番着力考辩,断定张生就是元稹本人。

后世的鲁迅、陈寅恪、岑仲勉等名家也都认为《莺莺传》就是“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我也认为《莺莺传》中的张生就是元稹。

元稹为什么要写《莺莺传》?

原因非常简单。

元稹自己经历过这样一段“楚王会神女”的艳遇,并且云消雨过之后,晴空万里,没有花费一文钱,不用承担半点责任,自然得意洋洋,以之作为吹牛的资本,不断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吹嘘,收获一大片一片艳羡的目光和颂扬的声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在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九月的一天,元稹又将这一艳遇绘声绘色地讲给了新交的好友李绅听——没有错,这个李绅,就是写了“锄禾日当午”的李绅。

李绅听得心痒难掻,连呼过瘾,对故事中的崔莺莺渴慕不已,恨自己命运不济,缺此良遇,提笔写了一首《莺莺歌》。

元稹看见李绅反应这么大,也心有感触,觉得不把自己这段艳遇写下来就白瞎了。

于是,他以饱满的激情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数千字奇文。

故事并不复杂,说的是张生旅居蒲州时,遭遇上了兵乱,通过自己的关系,找来了蒲州的官兵,救护了寓居于普救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爱上了表妹莺莺。几经试探,两人勾搭成奸,在西厢忘情厮混,不知今夕何夕。后来张生赴京应试,随着时间和空间的隔离,情淡、情消、情逝,艳遇成为了往事,张生娶了别人。崔莺莺因为保险措施做得好,没生育有孽种,凭借着自己的美貌,也顺利地找到了“接盘侠”。

现在,只要不被元稹那一大段一大段耽美而煽情的文字所蛊惑,冷眼来看这个故事,实在很平淡,比今天的许许多多网约、网恋的狗血情节差远了。

但在古代,在那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时代,崔莺莺的大胆表现,令读过这个故事的士大夫血脉贲张,内心怦怦直跳。

现代一些文学鉴赏的书籍评论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都赞不绝口地称她是勇于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女性,热烈追求自由爱情。

其实不是。

虽然元稹写得很热闹,但认真细读,就知道崔莺莺对他并没什么爱情,之所以肯委身于他,只不过是报恩,报他请来官兵保护自己一家性命的大恩大德。


覃仕勇说史


见利忘义。

德行好歹跟知识积累的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封建文人,四书五经的书没少念,十几年盘的就是那几本,为何忠孝仁义的教导,就在这一类人身上不起半点作用呢。私心太重。

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千百年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仁人志士矢志不渝追求的最高境界。做到了,实践之,就是明君好官良民。做不到,就是昏君贪官刁民。

张生莺莺的案例,今天还有。贫贱易过,那是要彼此依赖渡过难关。辉煌难守,这是因为一方发达了,拥有了选择权。所谓的山盟海誓,脆弱得一根稻草就能戳穿。

停妻再娶,改弦更张,无关乎性别。只要私欲作祟,将来若干年,还会演绎人间的悲欢离合。

归根结底,是人性的觉醒,和人文的进步。但这是若干年后的事。


化外万民胡少峰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句诗不知道打动了多少憧憬爱情的姑娘。可是你们知道么,诗句虽然深情,可是这诗的作者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他就是元稹。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死于大和五年(公元831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


很读者都熟悉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喜剧,这戏剧中男主角张生没有辜负崔莺莺,两人最后携手在一起。其实,《西厢记》是根据元稹的《莺莺传》改写的,到明朝被改编成红极一时的戏曲《西厢记》。《莺莺传》名为莺莺记传,实为元稹之自传。元稹为了自己的前途,抛弃了崔莺莺。崔莺莺家室不好,娶了她元稹在官场上得不到任何助力。以元稹为原型的《莺莺传》是一出元稹始乱终弃的悲剧,更让人不齿的是,元稹还在文章里为自己开脱。他说莺莺是尤物,不祸害自己,定祸害别人,我要顾全大局只有跟她断绝关系。 莺莺后来意识到知道自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该抱枕而去,以至再不能光明正大做人妻。但她没有怨恨元稹,甚至去信嘱元稹好好生活,不用牵挂她。 这是悲哀的清醒,她最后另嫁他人,终身不再见张生。


元稹在和崔莺莺有私之后,红娘问他为什么不求婚, 谁知元稹却说:“昨天我一见崔莺莺就不能自持,数日来废寝忘食,只怕没有几天好捱的了。如果明媒正娶,又要纳采,又要问名,几个月的时间我可能就会因相思 而死了。”多么无耻的借口啊!完全秒杀现在的花花公子。恰逢这时,元稹得到了长安令韦夏卿的赏识,而且韦夏卿还有个尚未婚配的女儿韦丛,于是顺理成章的,元稹娶了韦丛,抛弃了崔莺莺。多少年后,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不知道莺莺后来是不是看到这篇传奇小说,一生的伤痛,再也抹不下去。


当时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他,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不过两人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以韦丛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从元稹留下来几首那时期的诗来看,当时正是他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韦丛从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政治上晋升的途径,却没想到韦丛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女子、体贴的娇妻。韦丛的贤惠淑良,元稹在数年以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韦丛。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此时的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韦丛营葬之时,元稹因自己身萦监察御史分务东台的事务,无法亲自前往,便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于是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即《遣悲怀三首》) 。元稹对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韦丛与他同苦七年,却在他即将飞黄腾达的时候离开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爱妻,以及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思念。“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韦丛因为几组情意绵绵的诗歌而永远留在了后世读者的心中。


韦氏去世后,元稹写诗悼念她,于是就有了这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甚至还许下了终生不娶的誓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等等,可以说篇篇都感人至深。我们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还可以知道元稹是一个痴情感恩的男人。但是,元稹虽然嘴上说不娶,流连花丛的事情可没少干。

元稹31岁时,在成都认识薛涛,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她制作的“薛涛笺”一直流传到至今。她才貌过人,不但聪慧工诗,而且富有政治头脑。虽然身为乐伎,但心比天高,十分鄙视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元稹认识薛涛时,她已经42岁了,但仍风韵不减当年。 当时韦丛还没有离世,元稹出使地方遇到了薛涛,两人互相欣赏,然后同居了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元稹因为得罪权贵遭到贬斥,从此两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著名的薛涛笺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其实就是现在的情书。

薛涛一生未动过男女之情,遇到元稹,就像张爱玲遇到胡兰成:“见了他 我变的很低很低 低到尘埃里 心里是欢喜的 又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


女人爱上一个男人就是如此慈悲吧。 元稹确实是个懂诗的人,尤其是他写给薛涛的情诗更令薛涛爱潮汹涌。在薛涛自称自己已经老了,比不得那些如花似玉的女孩子时,元稹的诗着实给她很大的刺激。他写道: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我们将会是同心人。大唐开国以来,女诗人并不多,洪度,你是最杰出的一个。洪度是薛涛的字。这些年来,薛涛几乎已忘记了自己的字。但元稹居然知道,薛涛感动万分。与元稹相处的那一段日子,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薛涛仿佛从四十多岁回到了十四岁以前。后元稹要回京城了,薛涛嘱咐元稹:勿忘我!他说:不会的,我即使会忘记你,也不会忘记你的诗啊。你的诗我全带了,如你怕我忘记,就常常写诗给我吧。”元稹就这样带走了薛涛的诗和爱情。这是她一生唯一的爱情。踏上他新的仕途,后又做了乘龙婿,薛涛重回了浣花溪。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虽身为艺伎,却如此分晓进退斩断情丝。就是这样一位心底纯净、智慧冷静的蜀中一代才女,竟是被人生生说成品行不端。何其可悲。可读罢他与薛涛的故事,虽不至于说他无耻,但由此对他的好感尽失。再读此诗,却感觉他实在是虚假万分,虚情假意到令人不屑。


元稹实是有罪,薄幸寡恩,既不想与薛涛相伴终生,既不想救她于水火,又何苦给她希望和幻想,令她刻骨铭心地朝暮思念。与此同时又与名妓刘采青私交甚笃、如火如荼。元稹何其风流何其残忍。我们还记得薛涛笺和“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的诗。即便是史料齐全的今天,仍然有一些人还在大肆赞扬元稹的所谓刚正不阿,一往情深,殊不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认真了解事实的人,还公然推崇元稹的刚阿正直,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