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是怎麼死的?為何看了一封信就自殺了?

柚子時訊


呂不韋是看到秦王嬴政的遷徙令之後,飲鴆而亡。

奇貨可居

呂不韋的一生堪稱傳奇,他完成了有一個富商到權臣的轉變。當年呂不韋還是個商人的時候,他去邯鄲街頭賣貨,看到了嬴政的父親異人。當時的異人正在趙國為質子,異人是秦昭襄王二兒子安國君的孩子,他在眾多的孩子裡面年紀不上不下,母親也不受寵,他也不受父親的寵愛,因而安排到趙國做人質。

呂不韋瞭解到異人的情況之後,嘆了一聲此子“奇貨可居”,回家找父親商議此事,在得到父親的認可之後隨即去拜訪異人,稱能“大子之門”。異人被呂不韋說動,與呂不韋一拍即可,當即表示,如果能順利繼承王位,要與呂不韋共坐天下。

呂不韋變賣家產,到秦國去拜訪安國君的寵妃華陽夫人,並說服華陽夫人的弟弟與姐姐,讓她扶持異人,華陽夫人在被姐弟勸說又充分權衡之後,將異人過繼到她的門下。並且使出絕招,一哭二鬧求安國君立異人為嫡子,刻符作證。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太長,等到安國君即位時,安國君早已油盡燈枯。在位三天就撒手人寰,異人終於當上了秦王,封呂不韋為丞相,於此同時還把他封為文信侯,在河南分了呂不韋十萬戶作為呂不韋的食邑。呂不韋搖身一變,從富商變為一國丞相。

異人在位時間不長,三年就死了。自此呂不韋開始扶持13歲的嬴政。

禍亂宮闈

異人去世之後,嬴政的母親趙姬每日那是飢渴難耐,她原本是呂不韋的小妾,現在雖然貴為一國太后,但是她還是寂寞難耐。沒事就約呂不韋進後宮“彙報下工作”,隨著嬴政一天天長大,這呂不韋感覺自己在玩火。於是將門客嫪毐推薦給趙姬,自此趙姬與嫪毐夜夜笙歌,倆人一不小心,趙姬還為嫪毐生了倆孩子。本來養個男寵也沒啥,生孩子過分點好歹也就算了,但是趙姬給予了嫪毐過多的權利,使得嫪毐發展為與呂不韋集團相當的另一個大的集團。嫪毐被封為長信侯,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請他來決斷。

隨著秦王嬴政一天天長大,秦始皇九年,嬴政要舉行加冠禮,自此之後就要親政了,嫪毐不忍放棄這麼大的權利,發動了宮闈政變。很快嫪毐被鎮壓,逃脫之後被捉回來車裂而死。秦王嬴政徹查此事,得知嫪毐的亂政也與呂不韋有關係。礙於呂不韋對於秦國的偉大功績,他將呂不韋貶謫回河南老家頤養天年。並將他的母親趙姬流放到外地。

呂不韋不知收斂,飲鴆而亡

呂不韋被貶謫回河南老家之後,他並沒有意思到自己是犯了錯了,這屬於秦王的大恩,留給他一命。回來之後,六國的使臣各種拜訪,想挖呂不韋去別國為丞相。呂不韋雖未曾答應,但是他還是享受這種眾星捧月的感覺,門前訪客絡繹不絕。嬴政知道呂不韋的能力,怕他被挖走,於是給了他一封遷徙令: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史記·呂不韋列傳》

呂不韋看到之後,飲鴆而亡。

時針有話說

呂不韋瞭解嬴政的脾氣秉性,他看到這封遷徙令就好似秦王向他打出來的第一拳,他即使遷徙到目的地,沒有因為舟車勞頓而死,也會被接下來的別的理由給搞死。弄不好還會波及子孫,禍及後代。


於是呂不韋選擇了自殺,能留下他的尊嚴,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一但讓秦王痛下殺心,那麼他失去的可能不僅僅是生命了。


李時針的時針


其實從某種道理上來說,秦始皇未必非得讓呂不韋死,只是想讓呂不韋把手中的權力全都交出來。可是呂不韋這個人太擰了,遇到這種事情直接就使勁懟,懟來懟去,把自己的命也給懟沒了。

一、是詭異的對話。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徒處蜀!

其實關於呂不韋死之前看到的那封信就是這封信,這封信表面上看也沒啥,無非就是幾個問號,幾個感嘆號嗎?

而且在古代的時候又沒有標點符號,所以呂不韋在一邊讀來讀去也讀不懂什麼意思,是不是?

並不是,在這裡先簡單講一下這封信當中的內容:你對於秦國有什麼恩情嗎?秦國封你河南大片領地讓你擁有十萬戶的糧食,除此之外還給你仲父的稱號,你對於秦國有著什麼親情嗎?

這些既然都沒有,那就趕緊跑到蜀地去吧。

這句話說得直白一些,就是削除呂不韋所有的權利,然後把呂不韋趕到蜀地。

二、呂不韋的不服氣。

其實呂不韋是有兩把刷子的,而且他的這兩把刷子非常能刷東西。

大家也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有這樣一本書籍《呂氏春秋》,而《呂氏春秋》足以成為百家爭鳴當中的佼佼者,就源於呂不偉來了一個大雜燴。

我們會發現呂不韋有才氣、有能力、有手段,對於秦國之前的皇帝也有恩情,所以才擁有當下的地位。

可是這個地位還沒做幾天呢,就被秦始皇指著鼻子罵:你對秦國有什麼恩情嗎?你為什麼會有現在的這樣的權利呢?

這一下子呂不韋也受不了啊,一來二去也就嘎嘣脆了。

三、古代的奇怪政治哲學。

接下來我們需要做一點小延伸,這個延伸大家在電視劇在影視劇當中都有涉及,在此我們不多講,只是簡單的講一講。

我們會發現古代一個君王突然給一個臣子送了一個空殼子,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臣子自殺,然後把頭顱放在空殼子裡,對嗎?

古代的時候皇帝突然給臣子一條白繩子,這又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臣子需要把繩子系在一個牢靠的地方,然後把自己的頭塞進去,對嗎?

其實這就是屬於古代的政治哲學,明面上看只是給你一個自由選擇,你想咋地咋地,但實際上你只有死路一條。

小夥伴們,你們認為呢?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表面上看呂不韋見到秦始皇的信就死了,其實背後涉及的是權力的爭鬥。嫪毐、呂不韋對少年秦始皇形成了嚴重威脅,除此之外,而呂不韋還想牢牢把控權力。這對於已經親政的秦始皇來說,自然是無法容忍的。這封信的背後,是對權力的角逐。呂不韋自殺,正是洞悉了秦始皇的這個意圖。

嫪毐、呂不韋對嬴政的威脅

呂不韋眼見嬴政一天天長大,害怕自己和太后的私情被發現,因此把嫪毐晉獻給嬴政母親。嫪毐獲得太后歡心,對權力的慾望也越來越大。此時,嬴政還沒有親政,太后臨朝,使得嫪毐得以掌控權力。

太后私與通,絕愛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詐卜當避時,徙宮居雍。嫪毐常從,賞賜甚厚,事皆決於嫪毐。嫪毐家僮數千人,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千餘人。

而此時的呂不韋,擔任秦國的丞相,號稱仲父。呂不韋和嫪毐為了爭奪權力,分成了兩個集團,鬥爭得十分激烈。當時秦官上下官吏,都有這樣的感慨:“與嫪氏乎?與呂氏乎?”

這兩人的權勢,無疑嚴重威脅著少年秦始皇的地位。呂不韋還好一些,嫪毐卻直接想取而代之了。嫪毐和太后有兩個孩子,被灌了迷魂湯的太后,竟然同意嫪毐叛亂,然後立嫪毐之子為王。

(嫪毐)與太后謀曰“王即薨,以子為後。”

等到嬴政舉行成年冠禮之時,嫪毐趁機發動叛亂,但被嬴政迅速平定。嫪毐被夷三族,他的賓客都被遷到蜀地。太后被遷到雍,有人敢替太后說情,便被秦始皇無情殺掉,前後一共殺死二十多人,足見秦始皇對這件事的憤恨。

在這個過程中,呂不韋和太后的事也被牽連進來。呂不韋之所以沒被秦始皇殺掉,功勞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呂不韋一直站在嫪毐的對立面,替秦始皇分擔了壓力,才換得一個被免職的結果。

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呂不韋讓秦始皇父親登上王位),及賓客辯士為遊說者眾,王不忍致法。

呂不韋想把持權力的企圖

但在第二年,呂不韋仍舊被罷免相國之位,被趕回到他的河南封地。但呂不韋想要繼續把持權力的企圖,這是秦始皇不能容忍。

戰國時期,養士風氣盛行。而且這些士,往往能影響列國局勢的走向。蘇秦佩六國相印攻秦、張儀以六里地騙楚懷王、毛遂自薦、雞鳴狗盜以及竊符救趙等故事,裡面都有“士”的身影。這就使得養士風氣大行,因為養士多少和能掌握的權力密切相關。

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至食客三千人。

甚至李斯都是呂不韋的門客,呂不韋未嘗沒有用李斯監督秦始皇的用意。嫪毐也是有樣學樣,豢養大批賓客,”家僮數千人“。因此,即使呂不韋被貶到封地去,他依舊可以靠自己手下大量的”士“來維持自己的統治。

當初,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呂氏春秋》,而且恰恰在秦始皇親政之前公佈出來,是想自己的學說佔據制高點,簡直就是一份施政綱領,其用意無外乎是讓秦始皇成為他學說的實踐者,從而維持自己的權力。

所以,當有人請求逐客的時候,秦始皇才會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因為這些來秦國遊歷的”士“,已經威脅到秦始皇的權力。後來還是在李斯的勸說下,秦始皇才解除了逐客令。

呂不韋阻擋了秦朝一統天下的進度

除了呂不韋權力太大、威脅到秦始皇的位置外,呂不韋的理念也和秦始皇發生嚴重分歧。此外,呂不韋的一些行為,也影響了秦朝統一全國的進度,這自然引起秦始皇的不滿。

《呂氏春秋》中,大肆宣傳用”義兵“兼併天下,”攻無道而伐不義“、”以除民之仇“,這些論調和秦始皇法家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秦始皇更欣賞的,是尉繚的間諜計策。用間諜到六國活動,金錢開道以腐化他們。如果不接受金錢孵化,則派刺客刺殺。等到離間完君臣的關係,則後續派大軍前去攻打,自然事半功倍。

除此之外,呂不韋和諸侯牽扯太深,也影響著秦朝的統一大業。呂不韋本來已經被封賞”食藍田十二縣“,後又”食河南洛陽十萬戶“。不久之後,燕國的河間十城也被作為他的封地。後來,趙國又割城池以廣呂不韋河間封地。呂不韋被罷免後,這些諸侯的使者還跑到呂不韋封地,”諸侯賓客使者望於道“。

綜上所述,掌握了巨大權力的呂不韋,想要憑藉《呂氏春秋》作為施政綱領,其對權力的企圖已被秦始皇偵悉。和諸侯打得火熱的呂不韋,已成為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障礙。在罷免呂不韋后,秦始皇好長時間沒有設置丞相,就是為了收回權力滅六國。

因此,當呂不韋在被遷徙到蜀地的路上,收到秦始皇的書信後,呂不韋讀懂了秦始皇信背後的用意。呂不韋飲鴆酒自殺,以免以後被捲入更大的權力漩渦。


歷史摩天輪


呂不韋是服毒自殺而死的,之所以他要自殺是因為他的夢想破滅了!


呂不韋本是戰國末年的一個商人,做了很多“教科書式”的成功案例,但他卻不甘心這輩子只做個商人,於是他把“觸角”伸到了政界,試圖以從政的方式“名垂千古”,但他從政的方式也與眾不同,做了回曆史上最早的“風投家”,使他成功的進入了政界!

呂不韋“風投”的目標是在趙國做人質的秦異人,秦異人當時在秦國非常不受待見,於是就被送到了趙國做了人質,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呂不韋跟秦異人相遇,出於一個商人的直覺,呂不韋覺得秦異人“奇貨可居”,能幫他走上從政之路,於是就決定對他進行“風投”,想以自己的能力幫助秦異人回秦國繼承王位!



接下來呂不韋就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了,首先他幫秦異人在趙國打理好人際關係,讓秦異人以後能順利離開趙國,後來呂不韋又到了秦國,在秦國內部幫秦異人提升人緣關係,為秦異人回國後做準備。呂不韋還把自己最寵愛的小妾趙姬送給秦異人,目的是為了能更好的控制秦異人,當然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當時趙姬已經懷了呂不韋的孩子,呂不韋想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掌控秦國!


不久後,秦異人被召回秦國繼承了王位,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當秦莊襄王死後,趙姬的兒子嬴政即位,而此時的呂不韋在秦國的地位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而作為秦國的最高統治者贏政也要尊他一聲“仲父”,這一切都正是呂不韋想要的結果,此時的他已經到了人生的最巔峰!

但是,贏政哪是那麼容易受人擺佈的人,在出了嫪毐穢亂宮闈事件後,贏政索性連呂不韋也一起處置了,他先把呂不韋貶到了河南,又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內容是: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秦國封你到河南,給你食邑十萬戶。你和秦國又有什麼血緣關係,竟要我喊你為仲父?你和你的家人都去蜀地居住吧!

《史記·呂不韋列傳》:“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這時的呂不韋才幡然醒悟,原來自己前期所做的一切都成為了一場空,自己的“風投”計劃原來是在為他人做“嫁衣”,於是乎呂不韋在去蜀地的路上選擇了服毒自殺,完結了自己的一生!


唐古看今


司馬遷寫《史記》前後不一致,在《秦始皇本紀》中這樣說: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

《秦始皇本紀》說秦始皇是秦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在趙國做“質子”時見到了呂不韋的美姬,於是娶了,生下了秦始皇。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他有這樣說: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這裡說呂不韋有意而為之,將已經有身孕的趙姬獻給子楚(秦莊襄王),生下了趙政(秦始皇)。這裡直接說秦王嬴政就是呂不韋和趙姬的兒子,子楚被矇在鼓裡,呂不韋這是要圖謀秦國的王位。

因此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嬴政的身份就是爭論不休話題,這也是司馬遷當時也考慮到不能澄清秦始皇的真實身份而做了這兩種記載。(趙姬劇照)

呂不韋為什麼封了食邑十萬戶?如何做上秦始皇的“仲父”?

秦始皇的這封信主要講呂不韋有什麼功勞,被封食邑十萬戶;和秦國王室沒有親屬關係,怎麼能稱“仲父”,直接擊中了呂不韋的要害,其實呂不韋和家人遷徙到蜀地是變相的滅族,衡量得失之後,呂不韋自殺。


呂不韋是一個大商人,他結交作為趙國質子的子楚,先送500金給拮据的子楚花銷,又送美人趙姬,而且還為他生下了兒子,使得子楚對呂不韋信任有加。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派王齮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國想殺了質子子楚,又是呂不韋花費600金買通邯鄲趙軍把守城門的官員,讓子楚逃亡到秦國大軍之中,安然回國。趙姬和嬴政也在呂不韋的安排下躲過了趙國軍隊的搜捕,最終逃亡到秦國。

子楚回到秦國之後,又在呂不韋的操作之下當上了秦國的太子,秦孝文王去世之後,子楚即位為秦莊襄王。

綜合以上來看,呂不韋是秦莊襄王即位的大功臣,因此秦莊襄王即位之後,立馬封呂不韋為相國,封食邑河南雒陽十萬戶,算是投桃報李了。

秦莊襄王做了不到三年的時間就去世了,嬴政在自己母親趙姬和呂不韋的操控之下順利登上了王位。由於嬴政當時年齡還很小,於是尊稱呂不韋為相國,號“仲父”,這是離不了呂不韋集團的支持啊!(呂不韋和秦王嬴政劇照)

一封信透漏了多少信息?

根據記載,呂不韋是收到秦始皇寫的親筆信之後就服毒自殺了。到底秦始皇的書信中寫了什麼,嚇得呂不韋馬上就自殺了吶?《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很簡略: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接到秦始皇的書信之後,立馬就服毒自殺了。

秦始皇能夠順利掌權多虧了呂不韋的支持,但是功高蓋主,秦始皇不得不防。同時,呂不韋和趙姬、嫪毐和趙姬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嫪毐和趙姬還生下了兩個兒子。嫪毐試圖起兵殺秦始皇,立自己和趙姬的兒子即位,反被秦始皇所殺。秦國朝野上下對秦始皇身份的質疑應該在私底下傳的很厲害,秦始皇也擔心秦國朝野上下知道自己的身份,很快會丟失王位、被殺。

嫪毐集團被消滅之後的一年零一個月,呂不韋被解除相權,回到自己的食邑生活。呂不韋在秦王嬴政即位之初時的門客就多達萬人,解除相權之後,到呂不韋食邑拜訪的官員、門客絡繹不絕,這讓秦始皇非常擔心,於是寫了一封短信給呂不韋。(秦王嬴政劇照)

與其是給呂不韋送信,倒不如說是嬴政信使率領軍隊圍困呂不韋家族所在地。先是免了相國,這次要把食邑十萬戶收回,呂不韋成了徹徹底底的窮光蛋,如果秦始皇不動手,也有其他政敵出手消滅他的家族。思考再三,不如自殺,自己一死,秦王嬴政的心頭大患也去除了。對秦王嬴政身份的質疑也會銷聲匿跡,試問有那個兒子下手殺死自己的父親吶!

呂不韋自盡之後,準備遷往蜀地的呂不韋家人也就不再遷徙,已經遷徙往蜀地的嫪毐門客都被放回。呂不韋集團和嫪毐集團是秦國兩大政治勢力,牽連很廣,為了穩定秦始皇還是採取了安撫措施,穩定人心。


穿越再現彼岸


秦始皇為什麼要殺呂不韋和嫪毐,或者說秦始皇為什麼要剷除呂不韋和嫪毐勢力,因為秦始皇親政了,贏政13歲即王位,22歲親政,在未親政的9年間,都是趙太后的兩位代理男人把持朝政,被稱為仲父的呂不韋和稱為假父的嫪毐,親政後的贏政深知君主必須獨制的政治法則,他又是剛烈嚴酷之人,所以結果只有一個,呂不韋和嫪毐必須退出最高權力層。

贏政,13歲即王位,22歲親政,同年滅嫪毐,第2年罷呂不韋,25歲剷除呂不韋勢力。

當時的呂不韋和嫪毐都養著門客數千,朝中黨羽遍佈,宮廷衛士、京畿行政都有其人,是和秦王贏政並立的三大勢力,嫪毐深知自己與太后淫亂宮闈,私通生子的罪行,大禍臨頭之下決定冒險一搏,在贏政到雍城舉行冠禮之際,矯用太后的玉璽,徵調衛卒,發動叛亂,成則讓自己與太后私生子繼王位,敗則人頭落地,結果嫪毐被贏政叮叮咣咣,三下五除二給剿滅了,嫪毐被夷三族。

西漢時期,益州地區曾有個不韋縣,就是當年呂不韋宗族子弟遷徒於此得名。

相比於嫪毐這個蠢貨,呂不韋就隱忍很多,贏政在解決嫪毐這個毒瘤後,著手調查呂不韋,這是勢在必行之事了,《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嫪毐實非宦者,常與太后私亂,生子二人,皆匿之,具得情實,事連相國呂不韋”,但由於呂不韋輔佐秦兩位君主,身居高位10多年,領封邑十萬戶,門客、家奴數量龐大,在國際享有很高的聲譽,盤根錯節的關係更是數不勝數,直接拿下勢必引起摩擦,於是將呂不韋免職,回到河南封地,史書記載“免相國呂不韋,文信侯就國河南”。

禹州市,呂不韋故里,有小呂鄉,大呂村。

在呂不韋看來,整日擔心的事情終於有了結果,雖然免職,沒有權力,遠離政治中心,但贏政仍稱他為“文信侯”,看來自己名份還是被贏政所認可的,就國河南,也給自己留下面子,所以來到自己封地的呂不韋,立刻精神煥發,恢復了待人接物,門客、舍人都聚攏來,研究政治,討論軍事,在呂不韋集團看來,贏政還是太嫩了,呂相一定有政治命運的轉機,只待契機。但遠在咸陽的贏政可不這麼看,回到河南的呂不韋賓客、謀士越來越多,其勢力不減反增,史書形容,各國諸侯頻繁派賓客使者拜候,往來車隊相望於道。

圖為洛陽偃師呂不韋墓,於90年代重修。

這還了得,他呂不韋到底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勾結?叛亂?禍根?贏政的心情和顧慮是可以理解的,呂不韋這是在挑戰他的底線,憤怒之下賜手書“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這完全是質問的口氣,你對秦有什麼功勞,你與秦王有什麼關係,還敢稱仲父,食十萬戶,滾到巴蜀去吧!這是兩人徹底撕開臉的一封信,呂不韋深知政治生涯永遠到頭,快60歲的老頭徒遷巴蜀,這是要他命的做法,秦始皇意思很明確了,我要看著你死,如果不死就不算完,如果你死了族人遷徒巴蜀,才算終結,曾經多麼心高氣傲的呂不韋,卻望了韜光養晦,落到此境,無從他選,最後為了保住族人,飲鴆自盡。


圖文繪歷史


呂不韋是被秦始皇逼殺。

呂不韋這個人怎麼說呢?確實是當世的人傑,有野心,有氣魄,也有膽量。

呂不韋在幫助秦始皇他老爹當上皇帝后,搖身一變就是秦國的宰相,受封河南,食邑十萬戶,而且還當上了國君的仲父。一時之間大權在握,府下門人食客三千人,顯赫至極。



但是他不知道國君只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力也只有一個,而這一切都是屬於那個叫嬴政的男人。

所以無論呂不韋是什麼目的,不管是為了秦國好,還是他自己好,只要他的存在妨礙了嬴政使用至高無上的權力的時候,那麼就是呂不韋他該落幕的時候。


所以嬴政在他成年之際,先是以雷霆手段革除了呂不韋送給趙姬的男寵嫪毐,滅了他三族。而嫪毐是呂不韋送進宮的,所以在第二年,呂不韋就被革除了宰相職位,此時嬴政才是真正的掌握了國君大權。

雖然嬴政收回了屬於國君的大權,但是呂不韋在朝中經營數十年,政治勢力極為龐大,因此為了永絕後患,秦始皇給了呂不韋一封信。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徒處蜀!



短短的一句話,就把呂不韋的功績撇得乾乾淨淨,同時這也幾乎說明了嬴政要處理他呂不韋,因此,只有他自己自殺,還能留一個全家性命,要不然等到嬴政自己動手了,那就不是呂不韋一個人了,而是呂不韋的一家。


這個歷史很正


自古皇權和相權都是一對矛盾體,二者很難達成平衡,而呂不韋與嬴政的關係更為複雜。呂不韋是秦朝丞相,更是鼎鼎大名的商人。傳說他曾經師承鬼谷子,專門學習商賈之術。但是,他本來是一個商人卻為何躋身成為大秦丞相呢?因為他遇見了在趙國為質的嬴異人,他決定從中撈取政治資本,最終成功地使嬴異人子楚登上王位,呂不韋也因此成為大秦相國。呂不韋在嬴政與成嬌的政治鬥爭中,扶持嬴政登上王位,為秦始皇的統一大業奠定雄厚的基礎。但是,秦始皇加冠之後,呂不韋的地位便直線下降。呂不韋先被奪取了相邦之位,而後幾次三番被貶謫他鄉,最終大秦相邦呂不韋看完秦始皇的書信之後,飲鴆自盡。


呂不韋原是戰國時期的大商人,他往來於列國之間,靠低買高賣獲得利潤。直到有一天,他遇見了在趙國為人質的嬴異人子楚,他們的人生軌跡都發生了改變。嬴異人子楚是秦昭襄王的孫子,太子嬴柱的兒子,為了完成遠交近攻的策略,秦昭襄王將子楚派到趙國做人質。原本,子楚的命運就在離開秦國時註定,但是這一切卻因為呂不韋而改變。呂不韋認為,此時落魄的子楚,或許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機遇。與其靠販賣賺錢,倒不如利用子楚做一次大膽的政治投資,一次驚天豪賭。


呂不韋告訴子楚,我能夠廣大你的門庭。子楚聽罷笑著說,你先廣大你自己再說。呂不韋回答說,我的門庭要在你的門庭廣大之後,才能廣大。子楚立即聽出了弦外之音,呂不韋將自己投資子楚的計劃和盤托出,二人相談甚歡。為了穩定子楚,呂不韋甚至將自己的愛妾趙姬送給了子楚,以此來獲得子楚的信任。呂不韋為了這次驚天豪賭,幾乎拿出了自己經商多年的家當,前往秦國遊說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是太子嬴柱的夫人,但是華陽夫人身後無子,因此,華陽夫人就成為了呂不韋投資子楚的突破口。

呂不韋重金求見華陽夫人,向華陽夫人曉明利害,勸他過繼子楚為子。華陽夫人是一個極其精明的人,她立馬明白了呂不韋的意圖。華陽夫人也在暗自打著自己的算盤,眼下自己膝下無子,日後必然屈居人下。若是能夠扶持落魄的子楚為子,子楚必然聽命於她,再讓他迎娶自己的楚國侄女,這樣的話朝政大權自然掌握在自己手中。於是,呂不韋與華陽夫人一拍即合,雙方為了自己的目的,展開了一場合作。


華陽夫人於是過繼子楚為自己的兒子,子楚的身價頓時上升,他自然而然的成為太子嬴柱的繼承人。 秦昭襄王死後,太子嬴柱即位僅三天就去世。於是,子楚便在華陽夫人的支持下登上王位,並順利迎娶華陽夫人的楚國侄女。此時,華陽夫人的目的已經達成,呂不韋與華陽夫人,便因為目的的不同而走上了對立面。呂不韋希望子楚能夠立趙姬為後,這樣的話,子楚便緊緊抓在自己手裡。於是,呂不韋與華陽夫人便展開了博弈,在這場博弈中,呂不韋勝出。呂不韋利用攻打周王室的機會,壯大自己的力量,從而成為大秦相國。秦莊王子楚去世後,呂不韋利用自己的權勢,成功扶持趙姬之子嬴政登上王位。

年僅13歲的嬴政登上王位之後,朝廷大權完全掌握在呂不韋手中。年輕的嬴政幾乎沒有任何權利,他幾乎時時刻刻都要受到呂不韋的管教。呂不韋利用自己相國的地位,以及秦王老師的威望,在朝中樹立自己的黨羽。此時的呂不韋,權勢達到鼎盛時期。呂不韋利用自己相國得身份,和秦王嬴政的母親趙姬長期曖昧不清。隨著嬴政的長大,呂不韋害怕自己與趙姬的情事會被嬴政發現,於是他將假太監嫪毐送進宮服侍太后。嫪毐不僅色膽包天,而且極具野心,他與趙太后長期在後宮之中曖昧不清,甚至和太后生下了私生子。這一切,嬴政怎麼會不知道呢?但是此時的嬴政並沒有進行加冠禮,秦國大權完全掌握在丞相呂不韋手中,此時的秦王嬴政只能選擇忍。


在隱忍不發中,嬴政壓抑了無數的怒火,他只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夠親政,為秦國剷除嫪毐。 秦王苦苦等到了21歲,才在秦國舊都雍城舉行加冠之禮。另一方面,嫪毐害怕秦王加冠親政之後,會對自己不利,於是暗中籌劃著一場巨大的陰謀。嫪毐利用與趙太后的關係,假借趙太后的印信,私自調兵遣將攻打咸陽宮,發動了叛亂。消息傳到雍城,嬴政積壓了好多年的怒火,在剎那間爆發。嬴政發出了針對嫪毐的通緝令,誰能夠捉拿嫪毐就能夠加官進爵,誰能夠打敗叛軍,就能夠取得鉅額賞金。

秦王命令昌平君和昌文君率領秦軍討伐嫪毐,戰於咸陽。嫪毐叛亂最終被平息,嫪毐被車裂而死,並夷三族。但是,嫪毐雖死,秦王嬴政積壓多年的怒火,並未因此而平息。“嫪毐案”劍鋒直指秦相呂不韋和趙太后。於是,秦王嬴政針對他們展開了鬥爭。 嬴政發配了自己的母親,將趙姬囚禁在雍城,併發誓再也不相見。另一方面,嬴政針對呂不韋的鬥爭也在悄然進行。


嬴政親政之後,呂不韋的權勢依舊浩大。朝廷之中,眾臣多以呂不韋馬首是瞻,天下才子多拜於呂不韋門下,這對嬴政的王權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呂不韋為了展現自己的才華,又想繼續獲得對嬴政的管教權,於是編撰了一部《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涵蓋了當時社會很多門派的學問,是呂不韋為嬴政所編。他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勸諫嬴政該怎樣治理國家。呂不韋還在咸陽城內懸賞重金,希望有人能夠改動《呂氏春秋》一個字。

一方面,《呂氏春秋》確實行文考究,難以改動,另一方面,人們忌憚呂不韋的權勢,也沒有人真正敢改。於是,一字千金的故事便傳開。 這極大地惹惱了嬴政,因為嬴政看到了呂不韋的權勢之大,讓天下士子都圍著他轉。另一方面,嬴政認為,《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為了重新獲得對自己的管教權而編撰的,這極大地威脅著嬴政想要親政的抱負。


公元前237年,也就是秦王嬴政即位後的第十年,嬴政免去了呂不韋的相邦職務,呂不韋的政治生涯從此結束。因為呂不韋對秦莊王和嬴政的即位都有很大的功勞,而且呂不韋在天下士子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因此,嬴政不忍殺掉呂不韋,只能將他封到河南洛陽。 但是,呂不韋的政治生涯雖然結束,但是呂不韋在社會上的聲望依舊不減當年。呂不韋離開咸陽時,咸陽城中的士子、官員送行的人絡繹不絕,給足了呂不韋面子,同時也相當於狠狠地打了嬴政一個耳光。


呂不韋受封洛陽之後,仍然以相邦和仲父的地位自居,當地官員上任之時都得拜訪呂不韋。洛陽士子以及門下客卿紛紛表達對呂不韋的崇敬,以及對他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憤恨,秦始皇的王權收到了嚴重的挑戰。秦王嬴政一怒之下,書信一封發配呂不韋去偏遠的蜀地,信中說道:“你對秦國有何貢獻呢?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

嬴政的這封信,可謂給了呂不韋重重一擊。信中全盤否定呂不韋對秦國的貢獻,以刻薄的語氣質問呂不韋。這對呂不韋產生了深深地打擊,呂不韋知道,自己辛苦一生所做的貢獻居然被嬴政完全否定,怎能不難受呢?呂不韋知道,就算自己身處蜀地,也消除不了秦王對自己的猜忌和憎恨,最終難免一死。罷了!罷了!倒不如自取痛快,鴆酒一杯,了卻了今生封侯拜相的美夢!


一觀瀾


呂不韋作為輔佐了秦國兩代帝王的功臣,對於大秦堪稱功勳卓著,然而自嬴政於秦始皇九年(前238)舉行冠禮誅殺嫪毐之後,呂不韋的處境可以說越來越尷尬,不僅被罷免回家,而且秦始皇一紙書信將其所有功勞全部抹殺,並令其遷居屬地。呂不韋不傻,他知道自己已經到了為秦始皇所不容的地步,自盡已經算是一種體面的死法了。

△呂不韋劇照

秦始皇誅滅嫪毐之後,呂不韋的處境越來越尷尬

呂不韋本是經商出身,見秦公子異人“奇貨可居”,遂棄商從政,不僅一手將異人扶上國君之位,而且先後輔佐秦莊襄王、秦始皇兩代秦王,對秦國也算是功勳卓著。秦始皇繼位之後,不僅尊奉其為相邦,甚至稱之為“仲父”。

秦始皇繼位之初年紀尚幼,因而朝政基本掌握在呂不韋手中,又因秦始皇生母趙姬本是呂不韋府上的姬妾,因此兩人竟然時長私通。後來,呂不韋見秦始皇逐漸長大,生怕事發之後對自己不利,這才將嫪毐引薦給趙姬,趁機得以脫身。

嫪毐入宮之後,則憑藉著出色的“床笫功夫”極受趙姬寵愛,而憑藉著趙姬的寵信,嫪毐開始迅速擴大勢力。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嫪毐酒後斥責一位大臣,竟然自稱秦王假父,該大臣於是向秦始皇告發,稱嫪毐並非宦官,且和趙太后私通生下兩個兒子。

秦始皇下令徹查此事,嫪毐得知後,狗急跳牆之下便準備發動叛亂。秦始皇為了穩住嫪毐,便宣佈將在嫪毐和趙姬居住的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以為秦始皇尚未發現自己的罪行,再加上叛亂準備尚不充分,便將叛亂的時間選在了秦始皇舉行冠禮之時。

因為秦始皇早有準備,嫪毐的叛亂最終被秦始皇佈置好的三千精兵剿滅,嫪毐最終被車裂,曝屍示眾,移滅其三族,並處死了嫪毐和太厚趙姬所生的兩個私生子,就連趙姬也被囚禁雍城。而正是由於這件事牽扯到了呂不韋,其於次年被罷免相位,並被驅逐出咸陽,遷往河南封地居住。嫪毐和呂不韋先後被除,秦始皇這才算真正大權在握。

可以說,此時的呂不韋處境極為尷尬,憑藉著曾經的功勞和在朝中的勢力,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正是由於這股龐大的勢力,同樣也會遭到秦始皇的猜忌。畢竟,對於秦始皇這樣一位強勢的帝王來說,曾經大權在握的呂不韋,顯然已經成為了其掌權的一個絆腳石。

一封書信成為最後一根稻草,呂不韋最終選擇自盡而亡

呂不韋被貶河南之後,卻並未因失勢而變得門可羅雀,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紛紛前來拜訪,可以說是絡繹不絕、門庭若市。各國使者不去拜訪秦王,卻跑去拜訪一個已經被貶的前相邦,這讓秦始皇會如何想?你呂不韋是意圖不軌呢?還是想叛逃他國?

於是乎,秦始皇的一紙書信便從咸陽宮送到了呂不韋手中,信中寫道,“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意思是說,你呂不韋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可以讓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與秦國有什麼血緣關係?竟然敢號稱仲父。並命令其與家屬遷居蜀地。

這封信看似只是些指責之語,但卻堪稱誅心。秦始皇短短几句話,便等於將呂不韋之前對秦國的功勞和貢獻全部抹殺,而這些可以說是呂不韋可以保命的一大砝碼。呂不韋顯然是個聰明人,看到這封信之後,心裡應該已經極為清楚,秦始皇對自己的容忍幾乎已經到了最後底線。

呂不韋正是看清了自己與秦始皇矛盾的根源,因而知道秦始皇遲早要處死自己,此時的他除了一死之外,已經別無他途可走。呂不韋很清楚,秦始皇此時不殺自己,除了自己的功勞之外,更是源於自己還沒有足以致死的罪名。

這種情況下,如果呂不韋選擇自盡,那麼由於自己的威脅將不復存在,那麼憑藉自己此前的功勞和苦勞,秦始皇想必也不會再難為自己的家人。可如果等到秦始皇最後舉起屠刀,恐怕連自己的家人都無法倖免了。

事實上正是如此,在呂不韋死後,秦始皇不僅沒有難為其家人和族人,甚至連已經遷徙到蜀地的嫪毐門客都准許回到京城。


香茗史館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呂不韋,原先只是一個商人,但後來憑藉自己的能力,換來了榮華富貴。

因為呂不韋曾送美人趙姬給秦始皇的父親異人,而趙姬又和呂不韋有染,因此歷史上多了一個不解之謎,那就是秦始皇嬴政的親生父親是誰,呂不韋是不是他的親生父親?

關於這個問題,眾說紛壇,也許只有呂不韋一個人能給出正確答案,但他早已入土幾千年了。

呂不韋在異人回國繼位後,被封為了相國、文信侯,太子嬴政即位後,更是稱他為“仲父”。

“仲父”有很多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父親的大弟弟,第二層是皇帝對宰相的稱呼。如“仲,中也,次父也。蓋效齊桓公以管仲為仲父”。

仲父雖說是一種榮譽,但對於呂不韋來說,卻是一種災難。

當時嫪毐和趙姬的事情暴露後,嬴政很想將呂不韋處死,但礙於呂不韋的功勞很大,所以沒能下去手,最終呂不韋被罷官,遣回河南封地。

一年後,呂不韋收到一封來自於嬴政的信,信上寫“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遷徙處蜀”。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呂不韋有什麼功勞能被封十萬戶,有什麼血緣關係被稱為仲父,讓他全家遷徙到蜀郡。最後呂不韋在去往蜀郡的途中自盡。

前半句不致命,後半句才是讓呂不韋自殺的原因。

嬴政直接在信中提到了仲父,很顯然嬴政對此事很在意,隱藏含義是說呂不韋真的是自己親生父親嗎?嬴政肯定不能驗證,但世人懷疑,所以只能死無對證。

呂不韋一死,不僅穩固了嬴政的地位,還能讓嬴政擺脫關於他身世的流言。

當然嬴政身世是呂不韋自盡的原因,還有另一層原因就是呂不韋在河南封地時,家中的賓客是絡繹不絕,因為他的威望名聲還在,這對於嬴政來說威脅很大,假如呂不韋發動叛亂,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嬴政寫信警告呂不韋,讓他帶著全家遷徙去蜀郡。呂不韋害怕嬴政直接下殺手,所以自己自盡,不牽連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