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你最喜欢谁?又有哪位人物和你的性格作风差不多呢?

王者冠


当然喜欢曹操。

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还是七八岁的时候。

当时读的少儿版,里面的曹操就完全是一个大坏蛋的形象。我记得我还給书里的插画画了眼镜(捂脸逃)

后来,越读三国演义,就越喜欢曹操。虽然三国演义是一本以刘备为正统的小说,曹操四舍五入算是个反派吧,但是依然很喜欢他。

喜欢他在温酒斩华雄那个时候,把自己的马给了素不相识的小卒关羽,还为他倒了酒。

喜欢他在献帝最为狼狈的时候迎接了献帝。

喜欢他在读到陈琳的檄文的时候一头冷汗。

喜欢他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许攸。

喜欢他在赤壁的战船上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喜欢他即使落魄到朝不保夕,也笑着说“诸葛无谋周瑜少智”

喜欢他被马超追的割须弃袍(等等?)

喜欢他和孙权交战,笑着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喜欢他被赵云吵得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最后忍无可忍搬走了。

喜欢他大宴铜雀台,大气的给了每个人一匹蜀锦。

更喜欢他看见关羽的头颅,笑着说 云长别来无恙。

再加上电视剧版《三国演义》鲍国安老师的演出。他坐在那,好像就是曹操。

三国演义的曹操大概是我此生喜欢的第一个反派人物吧。他才华横溢,又敏感多疑,奸诈狡猾,却又胸襟宽广。如此矛盾的词语用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

是我喜欢的曹孟德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若是为人的话,我想做郭嘉,想做一个狂放的文士,但是又能有明主辅佐。我的主公还非常欣赏我这种别人欣赏不来的特质。

或者做赵云,主公知遇之恩无以为报,那赵云就用自己的一生来还。

要说为人的话,更像《三国演义》里面的鲁肃,或者张昭。虽然这个两个人区别有点大。

鲁肃老好人一个,把谁都想的很好。

明明演义里诸葛亮和周瑜已经暗搓搓的你死我活了,可鲁肃依然天真的希望他们能和好 。

鲁肃是不知道他们这些暗流涌动吗,应该是知道的。毕竟鲁肃是周瑜的接班人,是东吴的第二任大都督。

他知道周瑜是懂诸葛亮的,诸葛亮也是懂周瑜的。这两个人因为立场的原因只能你死我活。若不是这乱世,他们一定是最好的知音好友。也许周瑜会经常弹一曲长河吟,问诸葛亮哪个音改一改比较好,他们可以一起品茶猎鹿(等等…猎鹿???东吴的人还是别猎鹿了)甚至结为异性兄弟。

可是在这样的乱世里,他们各为其主,只能注定了你死我活。

鲁肃有一颗单纯的心,也有一腔热血,满腹才华。

他看过世间的黑暗,却还相信周瑜和诸葛亮能和睦相处。

他太过于相信人性了。

相信刘备能归还荆州,相信孙刘永远是盟友。

不知道是傻,还是单纯,还是不愿意相信黑暗。

鲁肃很好,只是不适合乱世。

至于张昭嘛,就是很刚,特别刚。他和孙策登堂拜母成为挚友,他和周瑜一样,此生都在为了孙家奋斗。而他性格太过耿直,惹了孙权不喜。后来孙权任用顾雍为相而不是张昭。作为东吴文臣的头号元老(周瑜鲁肃都算是将军,儒将也是将。)他也该寒心了吧。





孤舟弦歌


《三国演义》里最喜欢谁?当然是那些漂亮美眉咯,但不是那些出名的美眉,哥们儿有自知之明,太厉害的驾驭不了。大小乔不敢想,貂蝉甄宓也只是想想,,,,至于里面哪个人物和我相近,当然是鲁肃咯,为人实诚,人们经常因为我的实在而喜欢和我交往,对于弱小的咱不欺负,对于比我厉害的咱也不怕


熊大的人生时光机


我们喜欢的人往往跟我们自己相差迥异,倘若性情相似,那么他们很可能是我们的理想人格或幻想对象。以前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如今我更喜欢贾诩,甚至也开始喜欢那些反面人物——生活有时候很操蛋,操蛋的人有时反而更可爱。诸葛亮更多的是“天谋”,他得遇明主,达天知命,扶持天道(匡扶汉室),借天之力(如借东风),贾诩知“人谋”足矣,纵横捭阖,无往不胜。

跟我性格差不多的,大概是陈宫。陈宫不是一流谋士,正如我不是什么大才。陈宫是个有抱负的人,也很有眼力,他一眼便认出了曹操,也认识到了曹操日后注定不凡。然而,吕伯奢事件之后,陈宫的道德优越感彰显,愤而离开了曹操。陈宫是个有品德、有操守的人,也是耿直义气的人。智谋方面,跟荀彧、郭嘉等一流谋士相比,陈宫确实有“见事迟”的不足,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智慧或是智慧低级,濮阳城的一把大火差点要了曹操的小命。

李贽认为“陈宫之智亦足与操相敌,但布不能用,亦未到出神入鬼妙处”,下邳城上,陈宫不恤老母幼子,慷慨赴死,堪称义士。不知屠刀降下的一刹那,陈宫有没有抱怨命运不公,有没有慨叹人生无常。陈宫若有贾诩那样的人生观,凭他的智慧,也能活得潇洒惬意。


上头派掌门


喜欢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以及智计百出;喜欢赵子龙的英勇无畏和绝世武力。

三国是一个大时代,有曹操这样的枭雄,也有诸葛亮这样的儒将,更有赵子龙这样的猛将,是一个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时代。

虽说喜欢诸葛亮以及赵子龙,但是觉得自己更多的可能像是一个阿斗,也就是刘禅。

没有诸葛亮的智谋,不及诸葛亮智慧的百分之一,更加没有赵子龙的武力,有的仅仅只是阿斗的懦弱以及无能。

诸葛亮还未出山,就已经想好了怎么给刘备打天下,“隆中对”的密谈,就是最好的体现,在山中却已知天下之事。

赵子龙还没有从军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为自己的主公奉献自己的一生,赵云单骑救阿斗,大战长坂坡就是最好的体现。

多少人梦想着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最后却活成了自己不想见到的样子,小时候的梦想,到了长大之后才知道有多少的无奈。

谁不愿意成为诸葛亮那样,即使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仍然可以将司马懿阻断于城下,这种豪气冲天之举才是我辈的精神象征。

赵云单骑救阿斗,在千军万马之中突围而出,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猛之姿,谁又不想成为这种大人物。

世人都在唾弃阿斗,其实大部分人都活成了阿斗的样子,碌碌无为,甚至没有理想没有未来,只能在被大势携裹,最后随波逐流。

愿我们最后都活成诸葛亮和赵子龙,或者做曹操,“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笔下点史


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刘备,他的性格有以下三个方面是我最喜欢的。

虽然刘备的特质远不止这些优点,但是我印象深刻和自己比较能接近的写下来,这也是我们现代很多年轻人需要学习的。

1.宽厚,少言寡语,不喜形于色,能谦恭带人,但城府很深,所以遇事冷静有策略,结交豪爽之士青年时代就有不少人依附于他。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

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2.欣赏他的坚韧不拔,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很丧,刘备的特点是屡败屡战。

创业之初,他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

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4.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这个美德和格局也是成大事之人的重要元素。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再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身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我的性格寡言少语,谦虚爱人,坚韧不拔的特点和他相似。


何丽洁


自然是喜欢武圣关羽

此人的忠肝义胆,光照古今

堪称我辈楷模

且武艺超群,乃万人敌也

想当年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

过五关斩六将,渡江三兄弟再聚首

意气风发,真是一把快刀啊!

奈何在西蜀鼎盛之际,败走麦城

最后死于鼠辈之手,悲呼嗟乎!


髙阳酒徒


要说《三国演义》里自己最喜欢的人物那当然是曹操。尽管罗贯中先生这书中尽力丑化曹操,但是从丑化之中我看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为了伟大的事业的成功不拘小节的性格。

曹操起事前并没有什么根基。当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作用东汉可以称得上乱世中的一个真正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将东汉的政治权利都集于一身。他直白人生“无毒不丈夫”。曹操有许多的优点,这些成全了人们喜欢他的理由:

一、招贤纳士 曹操爱惜人才并善于洞悉人心收买人心也善于利用人,利用人物的各种心理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足智多谋善于用兵 曹操打了许多胜仗,最有名的是“官渡之战”以少胜多。

三、豪情大度善于利用关系 南伐“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没有气馁,而是非常乐观,在逃跑的路上还不断地指出对方用兵存在的漏洞。在华容道上被关羽拦下,曹操能大能小,向关羽求情利用以往的友情“上马金,下马银”打动关羽的心,博得同情放过曹操一干人马,这才有曹操以后休养生息统一北方,最终统一整个王朝。

三、治军严禁,以身作则 曹操虽然杀人如麻但是他爱惜百姓,不侵犯群众的利益。军队经过麦田时,曹操命令官兵不准践踏麦地,否则要杀头。官兵小心翼翼地扶着麦子行军,老百姓看见还跪在地上拜谢。曹操的坐骑被田野里飞起一只鸟惊吓,他的马一下子窜入田里,踏坏了一片麦田。他让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自刎,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四、文韬武略,教子有方 曹操不仅马上称王,自己的文学造诣也非常的高。他的诗词才能盖压群芳,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等都是经典之作。另外曹操教子有方,他的儿子都才华横溢,这都是曹操对待子女严格教育的结果。

五、慈不掌兵,杀杨修好不手软。曹操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不做作,对待违犯军纪的行为处罚毫不手软,杀杨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体现了作为一个政治家,手段残忍也很正常,自古明君就没有心慈之人,从另一方面这确实也值得称赞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喜欢曹操的主要原因。


海纳百川233699882


不用介绍,看到《三国演义》这几个字的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这是明初罗贯中罗老先生的长篇巨著。《三国演义》原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罗先生祖上原是四川成都人,他成年后离家出走,游荡于江淮两岸,后定居太原。1356的时候投奔于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麾下,但张士诚后来降元,此人贪图享乐,罗贯中对此很有意见,没多久张士诚看到元朝气数已尽,自己又背叛元朝称起王来。罗贯中劝张士诚缓称王,但张士诚并不纳谏。见此,罗先生遂离开张士诚,来到杭州,第二年便开始著三国一书,此时他已五十余岁。有过打仗的经历,年龄上的成熟,素材的丰富,让罗先生加工起《三国志平话》来如鱼得水,用了六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实际上和罗先生的原著是有些差别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共有一百二十回,其中涉及到的各色人物一千多人。一千多人,一个现代营的编制,估计营长也不能将每个士兵的名字都叫出来吧,罗先生可不含糊,全部交代的一清二楚。这一千多人里,对我印象深刻的也不过三四十人,什么刘备刘玄德,张飞张翼德,诸葛孔明,曹操曹孟德,关羽关云长……等等吧,要说最喜欢的那要从两个时间来说。

原先的时候,原先就是青春年少时,对诸葛孔明那叫一个佩服,恨不能自己就成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真买神人也”。上课也想他,下课还想他,就连说话做事都向他看齐,被同学嘲笑了许久。现在回想起来,诸葛孔明可谓我的第一个“与人斗其乐无穷,与天斗其乐无穷”的老师。人都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呵呵,幸亏我少年时先看的三国,后看的水浒,否则真有可能走了歪路。说远了,回到正题。随着年龄一轮轮的积累,诸葛老人家在我心中的重量越来越轻,也许是懂得了生活中的坎坎坷坷,又或许是对世间的尔虞我诈看的清楚了,所以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在我心里已没有吸引力,此时曹操的所作所为倒令我佩服起来。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三国时期的重量级选手。此人以镇压黄巾军而名满江湖,后又联合诸侯讨伐董卓,因其功劳,拜为汉相,自此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想当初,曹孟德在讨伐董卓时,心中便早已摆好棋谱,每一步,每一招,是出车,还是该拱卒都早有算计,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大局在胸,目标明确,步伐坚定,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得上,这份大局意识,坚定不移的创业精神诸葛先生能胜他否?

后人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认为他是英雄,毁之者称其为小人,逆贼。但不管怎么说,曹操在军事、文学、政治上的成就有目共睹,这点反对者有什么质疑的吗?曹丞相官渡之战让中国北方得为一统的历史事实有反对的吗?



后人在看古人时是站在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来看的,本人认为这对评价古人是极不公平的。一个人所做任何事情的对错,都不应离开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来进行评判。

曹操做事的方式虽然不被多数人认可,而且他的性格上有许多缺陷,但这不能抹杀他作为一代英豪的实际。试问,天下哪个人是十全十美的。现实生活中,某个人成功后,他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甚至可以在任何领域都能说三道四,人们没有贬低他,反而对他所言奉为宝典,可曹操为什么就不行呢,就因为他是古人?



三国中人物性格相似的问题

《三国演义》有个人物颇为喜欢,是那种骨子里的喜欢,因为从他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魏晋陈寿对他的描述是“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三国志》说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这人就是黄盖。黄老每次出征,士兵们都争先恐后,将他留在最后。可见士兵多爱惜黄老。《三国志》中还说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这是说黄盖做事果断,不拖泥带水。总之,黄盖其人不但忠勇,而且有智谋、做事果断。跟我……不,我跟他……有点……像。



我是一蓑松雨,看完如果感觉有那么点意思,关注下,咱们共同读书进步。


一蓑松雨


首先说,我为什喜欢《三国演义》的曹操。我们需要正视演义,不可以将演义与历史混淆。《三国演义》和正史的不同,在于尊刘贬曹,黑化曹操,美化刘备,神化诸葛亮和关羽。如果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当作历史来读,就大错特错了。 《三国演义》这部书对曹操的黑化严重,曹操本是一代奸雄,但在人们印象中是个奸臣,曹操从一代乱世奸雄成了白脸奸相的乱臣贼子,受到老百姓的厌恶和文人的口诛笔伐。可是,曹操的文学造诣时非常深厚的,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如《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气出歌》、《苦寒行》等经典名篇。毛泽东主席生前也很欣赏的他的名篇,在诗词创作中还和了曹操的诗作。曹操率兵打仗可谓是出神入化,他诠释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用兵之道。后人诟病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杀了人家还这么理直气壮。可史实上,曹操只是说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本是就事论事,但加了寥寥几字,将曹操推进了万丈深渊。 而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非常太片面的,那并不是曹操的想法。曹操的谋士献计,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敌方势力为了把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才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假如没有曹操,东汉亡得会更早,曹操早期是汉室忠臣,只不过后来野心膨胀,也理所当然。曹操代表了寒门庶族打压士族,欲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却被愚忠迂腐的儒生写成奸佞。但是,曹操依旧是曹操,他就是那个胸有韬略、颇有王者之气的曹操。即使过了千年万年,他依旧还是曹操。

其次,刘备的人物性格作风与我差不多。《三国演义》将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仁义礼智信的枭雄,一个儒家思想的产物。在演义中,刘备是仁义双全的人,也是个靠眼泪吃饭的人,但他实则是个豪气冲天、英姿勃发的乱世枭雄。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了一番话,简单来说就是“这孩子你看的上的话就辅佐,看不上的话就废了他”,这是个试探,诸葛亮也不傻,所以承诺辅佐幼主,至死不渝。很多人也说刘备虚伪,可是他们不懂得帝王心术,后来都是被儒家思想使然。在《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即使刘备部下也被美化或者神化。但是,真实的刘备的确是一个善解人意、普度众生的人。刘备曾在平原做过县令,至今都有一些传说和故事,人们大都很喜欢他的善良、友情、义气、厚道、宽容与包容等为人处世之道。


鲁源


《三国演义》里我最喜欢曹操,做事果断,爽快,雷厉风行,有胆识,有谋略,有文采,会识人,会用人,奖罚分明。刘备和我的性格像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