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清醒的批評

呼喚清醒的批評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喬世華的:《勸君讀讀“馬小跳”》,質疑一篇批評揚紅櫻的撰文《勸童少讀“馬小跳”》, 因為喬師“也正是因為認真讀過了‘馬小跳’, 我高度懷疑周先生是不是讀過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就在那裡大加撻伐”。

《勸童少讀“馬小跳”》 “所引用和依據的諸多批評家的觀點和論據,都來自十年前質疑楊紅櫻作品的批評者的文章,類似做了一次文獻綜述的工作”,喬老師的文章卻從對方的論點出發,鞭辟入裡,大量列舉楊紅櫻小說中的實際內容、小說獲得讀者的褒評等事實,一 一翔實的反駁了該文所加的批評。

喬老師此篇反駁文,寫的酣暢淋漓,讀來深快人心,雖然我沒有讀過喬師反駁的那篇文章。我也未有衝動去讀那文章,因為我已被喬師的縝密論證所折服,已深深認同喬師的觀點了。

由喬師認證,很明顯的看出來,批文說:“很多時候,楊紅櫻作品的故事情節之間連基本的自洽性都難以成立。”貌似不成立;批文提到:“辨別童書優劣有一個便捷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它們是否獲過大獎”,卻忽視楊紅櫻屢獲的大獎不提,有點自相矛盾;批文提到“楊紅櫻頗有自知之明地說:‘我不太喜歡被稱為兒童文學作家,而是喜歡被稱為童書作家。’”是拿別人的陳年舊文來攻擊楊紅櫻不是作家,有點無法自圓其說。

而最有感觸的是誠如喬師的感慨:“現在批評界有這樣一種風氣:評論家根本沒有來到文學現場和讀過文學作品,但也照樣洋洋灑灑發表一大通表揚或者批評言論,這可不太好。”

呼喚清醒的批評


誠然,適當的批評可以讓人進步,但妄加批評很可怕。“萬馬齊喑究可哀”,若文壇一團和氣,互相恭維拍馬,作者的水平就得不到及時的矯正進步,也會很難出現優秀的文學。適當的文學批評可以讓作者清醒、揚長避短,促使文藝繁榮。但妄評可能會殺死優秀的作者。

妄批一個人非常容易,抹黑一個人也更容易,不用看其作品,可以望文生義,可以一葉障目,可以斷章取義,可以混淆黑白。還有一些不是批評家的批評家口氣不恭,東拼西湊些別人的批評之語,燴成一鍋麻辣燙,食材新鮮與否,搭配恰當與否不重要,多加猛料就行,只為夠麻夠辣夠刺激,就達到自己喧聲奪人的目的。而欲辯白者卻總是顯得那麼步履維堅,須精讀文章,引經據典,嚴密論證,全面防範,使盡十八般武器,才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汙染一條河流是須臾之間的易事,可是去清潔還原被汙染的河流則須耗時耗力,若得清白倒也還好,就怕也許畢窮盡一生心力也未必能成功。

批評很需要,但更需要的是理智、清醒、中肯的批評,文壇如此,生活中更是如此,尤其是當今的網絡上。

呼喚清醒的批評


隨著網絡的日益發達,信息渠道愈發暢通,人人都可以發一家之言,一件小事也可以搬到網上言論,結果經常很容易讓一件事情上網發酵,然後全民參與,然後會看見很多輿論批評,有的不惜口誅筆伐。其實冷靜的想想,我們到底知道多少真相呢?所以總是有一些熱點事件反轉再反轉。記得最痛心的一件事情就是有一名醫生自殺,只因為對方惡人先告狀,截取一段她老公在游泳池打小孩的視頻片斷,然後不明真相的觀看者群情激憤,一片謾罵,不惜惡語相向,導致該醫生不堪思想重負,走上絕路,等她離開人世後,人們才發現,是那小孩太無禮跋扈挑釁太甚在先,她老公忍無可忍才動了手。澳大利亞也有一名小女孩,因為網上太多的惡語攻擊最後輕生。我覺得可以看到一些自己覺得不平的現象,提出疑問、質問,有時民眾的聲音有助於一些真相的發掘、正義的處理,但謾罵就超出了界限。

“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立場和態度”,何止是文學批評者需要見賢思齊的旗幟和標杆, 更是我們廣大民眾尤其需要的標準。其實我本人也是眼裡揉不得砂子的,也會看不慣一些事,看不慣一些人,有時就忍不住的想直言進諫,偶爾可能也會微詞。幸而這篇文章讓我清醒了不少,從今往後,我要努力去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問題,處理問題。

也更由衷希望,出現更多清醒的批評家去適當的批評引導,去理智的喚醒那些妄加批評者,促社會一份清明,還生活一份和諧。

呼喚清醒的批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