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篇课文火爆,陕西宝鸡一深山峡谷成为旅游景点,美不胜收

第一次参加省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既紧张,又兴奋,收获满满。且不说老师们的写作观点让我受益匪浅,高铁维护的尖端技术让我惊叹不已,航天动力的辉煌成就让我骄傲自豪,工合运动的蓬勃发展让我血液沸腾,两当兵变的革命火种引我奋勇前进,单就一个灵官峡的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就让我有说不完的感想,写不尽的故事。

因一篇课文火爆,陕西宝鸡一深山峡谷成为旅游景点,美不胜收

深秋的宝鸡灵官峡风光

灵官峡,位于凤县县城西南4公里的陕甘交界处,坐车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去的时候正下着小雨。突然的天气变化,让人感到异常寒冷,恨棉袄穿得太薄,裤子穿得太少,一个个竖起了衣领,拉紧了衣扣,省作协带队老师高晶晶,脖子上围一条白绿相间的围巾,头上包一方深棕色头巾,严严实实,只露眼睛,但依然喊着我最怕冷,无法忍受。

顺着一座摇摇晃晃的吊桥往前走,脚下是滔滔奔流的嘉陵江水,对面是巍峨峻峭的秦岭山峰,早已废弃的灵官峡隧道,就藏在嘉陵江南岸的山峰之下。听导游说,当年的宝成铁路,修到此处,正是凤县的灵官峡谷。两旁高山耸立,谷静幽深,奇峰怪石姿态万千,山泉涧溪抛珠撒玉。山上有张果老隐居的建真洞,洞顶有元始、灵官、太上老君各路诸神,人们为了护法神将灵官的威名,故将此峡谷命名为灵官峡,而修于峡谷中的铁路隧道,自然称之为灵官峡隧道。

随着吊桥的摇晃,我们一点点向前行走,虽然只有30多米的距离,却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被江对岸的悬崖绝壁吸引着:绝壁上的“灵官峡”三个鲜红大字,像三位身着节日盛装的美丽少妇,用她们那优美大方又不失稳重端庄的礼节,招引着八方游客,讲述着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而占据了大半个绝壁的优美散文《夜走灵官峡》,则瞬间把我们带到了充满幻想和激情的学生时代。

因一篇课文火爆,陕西宝鸡一深山峡谷成为旅游景点,美不胜收

灵官峡风光

课文《夜走灵官峡》,是著名作家杜鹏程,在修建宝成铁路期间,专门来到灵官峡隧道实际采访后的得意之作。文中讲述的故事是真实的,描述的两个孩子宝成和成渝也是真实的。他将那个机器轰鸣的风雪夜,宝成铁路工人顶着严寒风雪不畏艰险、忘我劳动、舍身奉献的时代精神凝于笔端,抒写了一篇影响深远的绝世佳作。当时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对灵官峡的认识不很清楚,对宝成铁路的艰难修建只能在文中体会,虽曾幻想着有一天能走进灵官峡,走进杜鹏程笔下关于灵官峡的诸多故事,但终因种种原由,未能如愿。

本想着退休后专程来趟灵官峡,亲自感受一下那个战天斗地的火热场面。没想到四十年后的今天,却有幸参加省作协组织的这次活动,走进了灵官峡,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

登上江岸,一尊古铜色的雕塑横在眼前,足足有两米多高。正方形的黑色大理石底座上,矗立着一个头戴柳条安全帽的铁路工人半身像,棱角分明,表情庄重,紧挨着他的左后方,是一方高出很多的陡峭巨石,两名工人正站在巨石的侧后方,一个挥动洋镐砸石挖洞,一个抱着装满石渣的柳条筐狠命搬用,其用力之大,表情之狠,真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勇,而镌刻在巨石正面的三个金黄色大字“灵官峡”,同样醒目地吸引着我们。

因一篇课文火爆,陕西宝鸡一深山峡谷成为旅游景点,美不胜收

深秋宝鸡市灵官峡风光

跟着导游的讲解,我们走进了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

说是体验馆,实际上是废弃的灵官峡隧道改建而成。听导游说。1981年,凤县一带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宝成铁路多处被冲毁,灵官峡隧道也不例外。为了保证宝成铁路的畅通,修复后的铁路由嘉陵江南改线到江北,灵官峡隧道从此废弃。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凝聚了整整一代铁路职工生命、心血和汗水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宝成精神,却越来越成为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的宝贵财富。为了让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在凤县县政府的规划和支持下,开发者利用了这段废弃的灵官峡隧道,建起了红色旅游景区——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

作为一名铁路职工,对铁路和隧道是再熟悉不过了,尤其是对五六十年代靠人工镐挖肩扛背驼修建的铁路隧道,更是了如指掌。粗糙的洞壁,黝黑的洞内,脏乱的地面,憋闷的空气,这样的一个废弃隧道,怎么去打造?又能打造成什么样子?我心中不免产生了疑问。

因一篇课文火爆,陕西宝鸡一深山峡谷成为旅游景点,美不胜收

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

然而,当我走进隧道的时候,彻底被震撼了。这哪是一个废弃的隧道,完全是集现代影像、现代灯光、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道具、现代图画、现代材料、现代手法还原而成的《夜走灵官峡》场景:听,一首雄壮嘹亮的《咱们工人有力量》,让投射在洞壁两边的一幅幅影像视频进入视野,那肩扛背驼的场面,那干劲冲天的激情,那风餐露宿的乐观,那美丽绽放的笑容,在音乐和歌声的烘托下,带着我们一步步走进当年的灵官峡隧道,走进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看,序厅的板块,形象地展示了五六十年代火车站站台的场景,左边墙上是蒸汽机火车车轮、信号灯、时钟站牌等元素营造的火车站台氛围,右边墙上是杜鹏程先生写的一首《灵官峡赋》:有幸又作故道行,灵官险峡觅旧踪。凝目当年鏖战处,犹闻劈山机声隆。长桥飞渡连天堑,铁龙疾驰贯秦岭。筑路健儿今安在,青峰着意记英雄。高度概括了灵官峡的前世今生和文化情怀,并利用老火车的机械零件拼接出一个凤凰腾飞的艺术造型,寓意着灵官峡二次焕发生命的景象,而动静结合的墙面投影,则把黄昏时分老车站熙熙攘攘攒动的人群,形象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让人思绪飞扬,激情然绕。

因一篇课文火爆,陕西宝鸡一深山峡谷成为旅游景点,美不胜收

灵官峡风光

看,夜走灵官峡体验区的板块,从时空隧道、灵官雪夜行、成渝一家住所、天堑通途、宝成精神永放光辉五个场景。以现代科技光纤灯、艺术喷绘、互动投影、艺术场景、艺术造雪、动态投影、音效烘托、艺术绘画、人物雕塑等多种手法,还原了当年杜鹏程先生在雪花飘舞的夜晚,来灵官峡采访时的所见所闻场景,体现了当年宝成铁路筑路工人的工作、生活状态和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时代精神。那一个个悬挂在万丈绝壁上的人物蜡像,穿着当年铁路工人的服装,腰里绑着绳索,头上戴着安全帽,手里拿着铁镐,完全是真人的模样,仿佛在开凿着登天的梯子;那一件件锈迹斑斑的筑路工具,洋镐、铁锨、铁锤、钢钎、马灯……静静地躺在灯光明亮的展览柜中,在休息,又像在诉说艰难的过去;那一张张清晰的照片、详实的文字报道,是宝成铁路艰难修建的真实记录,也是宝成精神的凝聚淬炼;那成渝一家人的住所,屋里的“锅碗瓢盆”、“床铺被褥”、拔萝卜的胖娃娃年画、让灶烟熏得乌黑的墙上裱糊报纸,以及杜鹏程先生怀抱小成渝的逼真蜡像,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杜老先生采访小成渝时的情景,从他们的神态和表情中,我仿佛听到了谈话的内容:“会着凉的。上床睡吧!”“我不睡!我不睡!”“为什么?”“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人都要朽(守)住康(岗)位。”多么纯真的话语,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动人的场。

因一篇课文火爆,陕西宝鸡一深山峡谷成为旅游景点,美不胜收

灵官峡风光

看,宝成铁路精神体验区板块,以灯箱图文展板的形式,讲述了宝成铁路的修建,动用了当时中国五分之四的财力物力,难度堪比红旗渠十倍,用了整整6年时间,于1958年初正式通车,并于当年6月起,又启动了电气化改造工程,成为我国当时唯一一条电气化铁路,开创了历史之最。当一幅大型场景照片投影到隧道壁上的时候,当形象逼真的贺龙元帅站在贴有毛主席彩色头像的火车头前的时候,我们如同站在了当年通车典礼的大会现场,见证了这一隆重热烈的庄严时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就此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一列正在由宝鸡开往成都的火车,车上坐着形形色色的游客,通过车窗,我们可以看到60年代的宝成铁路线上,人们的穿着符合那个时代的衣服,列车员认真的询问旅客卖饭票等场景,以智能液晶窗口、火车立面剪影、艺术喷绘等手法,讲述了那个年代火车上所发生的一个个感人故事。

不经意间,我们已走完了灵官峡隧道,参观了整个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450米的长度,25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五个展区,上千种图片、道具、雕塑、灯光、音像……如此别具一格的展馆,无论是党课教育,人员培训,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参观,都是绝佳的首选场所。

因一篇课文火爆,陕西宝鸡一深山峡谷成为旅游景点,美不胜收

灵官峡风光

走出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的时候,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依然是灰蒙蒙的天,依然是刺骨般的冷,但我们的心里却是异常的亮堂和温暖,《夜走灵官峡》的优美对话又一次回响在我的耳边:“会着凉的。上床睡吧!”“我不睡!我不睡!”“为什么?”“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人都要朽(守)住康(岗)位。”

真的想回到那个年代,真的想再参观一次这独一无二的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

二0一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因一篇课文火爆,陕西宝鸡一深山峡谷成为旅游景点,美不胜收

作者生活照

作者:张积会,笔名(安子川),1962年出生。大学文化。陕西眉县人。干过民办教师,当过铁路信号工、宣传干事、党群办主任、工会主席、报社副总编辑。现任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爱好新闻、文学。曾在《西安铁道报》、《中原铁道报》、《人民铁道》报、《宝鸡日报》、《陕西工人报》、《陕西日报》、《五彩石》、《绿灯》、《中国铁路文学》等路内外报纸刊物发表新闻、评论作品1000余篇,散文、诗歌400余篇,小品(话剧)10余个,其中人物通信《迟到的婚礼》获全国企业报新闻二等级。现为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燃烧的黄土坡》一部。

作者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