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重卡和世界先进重卡相差多大?

赢棋很难


,但并不能说国产重卡就不好。国外重卡的特点是马力更大,操作性更好(多为自动挡),故障率低,舒适性等配置更好。个人开过德国奔驰的半挂牵引车,虽然里程已经很高,但发动机没有任何油污,非常干净。舒适性高,过颠簸路面时不是硬颠,是那种摇摇晃晃的就过去了,这不仅仅是气囊座椅的功劳,车底盘本身的滤震就做的非常好,隔音也不错,玻璃全关声音很小,完全没有国产车那种声声入耳的感觉。自动挡操作简单很大程度的缓解了工作强度,但我开习惯了手动挡,对自动挡不太习惯,主要是驾驶意图理解不是很到位,当然啦,再聪明的自动挡终究是不如人的。配置了气囊桥和液缓,下长坡不用担心刹车过热的问题,气囊桥减震当然比弹簧板减震好,不仅仅是乘坐舒适性提高,对车上零部件也是很好的保护,毕竟颠簸的太厉害不仅人难受,零部件也要承受更大的冲击。缺点当然也有啦,油耗比国产车能高出七八个,油门重点儿十个都有可能,修车不好修,点烟器保险坏了路边都没修的,前轮盘式刹车,换个刹车片都得回服务站,国产车就没这样的事情,随便哪个路边都有配件都能修,还有就是车价高,就一个车头就得八十多万,这个价钱买国产车连买挂车都足够了。


潘业强1866378


差距是全方位的,但并不能说国产重卡就不好。国外重卡的特点是马力更大,操作性更好(多为自动挡),故障率低,舒适性等配置更好。个人开过德国奔驰的半挂牵引车,虽然里程已经很高,但发动机没有任何油污,非常干净。舒适性高,过颠簸路面时不是硬颠,是那种摇摇晃晃的就过去了,这不仅仅是气囊座椅的功劳,车底盘本身的滤震就做的非常好,隔音也不错,玻璃全关声音很小,完全没有国产车那种声声入耳的感觉。自动挡操作简单很大程度的缓解了工作强度,但我开习惯了手动挡,对自动挡不太习惯,主要是驾驶意图理解不是很到位,当然啦,再聪明的自动挡终究是不如人的。配置了气囊桥和液缓,下长坡不用担心刹车过热的问题,气囊桥减震当然比弹簧板减震好,不仅仅是乘坐舒适性提高,对车上零部件也是很好的保护,毕竟颠簸的太厉害不仅人难受,零部件也要承受更大的冲击。缺点当然也有啦,油耗比国产车能高出七八个,油门重点儿十个都有可能,修车不好修,点烟器保险坏了路边都没修的,前轮盘式刹车,换个刹车片都得回服务站,国产车就没这样的事情,随便哪个路边都有配件都能修,还有就是车价高,就一个车头就得八十多万,这个价钱买国产车连买挂车都足够了。



下面说国产车。不论舒适性还是故障率配置等都不如国外重卡。比如气囊桥和液缓,这都是国外重卡很普及的东西,国产车也就是这一两年才开始做,特别是液缓,对长下坡很有帮助,以前没有液缓人们只能在车上安个大水罐,通过喷淋来给刹车系统降温,夏天经常看到下了坡的大货车轮胎冒气,那就是给了刹车降温呢,但冬天就不好使了,长下坡比较危险,现在有了液缓冬天也不用担心了,不止安全,刹车片也省下不少呢。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国产重卡更适合我国的国情。首先相对国外重卡便宜不少,这样入行门槛就比较低了,油耗也不如国外车高,维护方便且相对便宜,这样养车成本就低了,广大车主才能赚到钱。


西风4601


国产的重卡在现有售价的情况下做的绝对是世界最好的,没有之一!你说海外的技术水准怎么怎么的高,你却忽略了欧美重卡的售价


BAUDOUINFR


一汽解放重卡不错的。日本的日野重卡,三菱重卡也很好,还有斯堪尼亚重卡也非常好


Caesar1305


首先是有没有?现在已经到了跟最高端的比赛了这是个好势头持之以恒,中国绝对会达到最高端的


金刚大锤


近几年国内的高端重卡水准一路攀升,但是路上跑的比较多的国产重卡像东风天龙、解放J6、重汽HOWO、陕汽德龙……都没有看到能有任何一部国产卡车能够和斯堪尼亚、奔驰、沃尔沃这些国外重卡相抗衡。

那么国内重卡到底差在了哪里?

节约成本,散户首选国产车

我国的货运司机主要是以个体散户为主。卡车在国人眼里,就只是拉货赚钱的东西,能赚钱就行,他们不清楚投资买卡车的钱啥时候能收回。例如买个30万的牵引车一年就可回本,之后再跑就是净收入,即使三年之后后买新的,也觉得挺划算。如果买高端进口卡车,上百万的投入一般小企业不会轻易冒这个风险,所以国内主流市场还是低端国产卡车。

国内目前买进口车的用户主要有特殊行业:比如大件运输,建筑,油田勘探,消防;效益高的甩挂运输;讲求时效性和效率的大型快递、物流企业;冷链运输等。

时间不是想超就能超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西方在卡车领域连续投入了120年,投入的资金不如西方多,管理不如西方到位,凭什么想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就能赶上并超过人家?”工程师林阳说。

1896年,位于斯图加特附近坎斯塔特的戴姆勒汽车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卡车(上图),迄今为止,西方卡车已走过了120个春秋,而我国卡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逐步投入生产的,相对于西方而言,时间上就不占优势。再加上管理体系较西方落后,因此国产重卡无法与国外抗衡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本土技术有提高,底盘技术仍是软肋

国内的技术确实离过外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对于牵引车这种相对比较标准的产品,这几年已经有了不小提高,尤其是和进口品牌合资的,比如近两年颇受欢迎的欧曼GTL系列,是由福田戴姆勒汽车采用戴姆勒质量管理体系全价值链打造的中国首款欧洲标准高品质重卡,通过德国TUV莱茵认证;重汽的T7C7也大受欢迎,发动机德国人整体设计理念,为日后后面升级换代考虑周全,可以轻松升到国六,可以轻松提升排量做大马力。

而在底盘,技术含量太高,定制性比价强,进口品牌,尤其是奔驰完全占领重卡底盘市场,基本上混凝土泵车,油田,消防全被奔驰包圆。

最后,抛开上述硬件问题,光拼颜值就输了……





陕北二三事


可以明白的告诉你人家设计的车是用一辈子,我们的设计的用几年。设计起点不同。所以差别很大。天上和地下的感觉


随时随缘随天时地利


牛皮都是自己吹,外人不会帮助吹的


萨里哈572


相差20年吧。


中国刘銮雄


国产的超载是必须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