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等原子彈,導彈,研製出來,晚幾年發動戰爭,結果會怎麼樣?

鄉村二十四


假如希特勒晚幾年發動戰爭,德國的導彈配上原子彈,肯定會讓英國變成一片廢墟。不過早期的原子彈威力有限,只能對付一下西歐面積狹小的國家,對付蘇聯這樣的大國,最少也需要上萬枚原子彈,以二戰時期的生產技術,德國根本沒有時間建造這麼多的原子彈。除非蘇聯能夠像日本一樣,在遭到核打擊之後立刻投降,那麼希特勒征服歐洲的計劃才可能成功。



在德國研製原子彈的時候,美國也開始研製原子彈,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更強,技術人員更優秀,即使希特勒能夠征服歐洲,也很難能夠擊敗美國。畢竟在核武器洗地之後,歐洲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這些地方的工業生產能力都將化為零。美國在二戰前的工業生產能力佔到了世界的30%以上,二戰結束時期的工業生產能力佔到了世界的50%以上。而且美國的海軍實力強大,德國的海軍一直畸形發展,一旦美德兩國開戰,德國取勝的幾率非常小。


其實在二戰爆發前,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認識到核武器和導彈的巨大威力。作為二戰前期思想最先進的國家,德國率先將坦克集中起來作戰,改變了以往陣地戰的作戰模式。同時德國還率先使用了通用機槍、突擊步槍、噴氣式戰鬥機等先進武器。即使沒有核武器和導彈,德國在軍事領域也處於領先地位。

在第二次世界打仗剛剛開打的時候,法國軍隊還幻想著依靠馬其諾防線來抵抗德軍,蘇聯軍隊還沒有裝備足夠的衝鋒槍,美國軍隊的人數只有30萬人,日本軍隊還崇尚白刃戰。對比同時期的其他國家軍隊,德國軍隊無論是裝備情況,還是作戰思想方面,都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

我們現在質疑希特勒不等待核武器研製成功再開戰,主要是因為我們知道核武器的巨大威力。而在美國爆炸原子彈之前,全世界沒有一個人百分百了解原子彈的真實威力。因此希特勒肯定不會為了等待一個理想中的武器,而放棄發動二戰的最佳時機,畢竟德國能夠在二戰前期勢如破竹,主要是因為其他國家作戰思想落後。假如德國晚幾年發動戰爭,核武器卻沒有想象中厲害,那麼希特勒肯定會得不償失。


軍武小咖


如果,德國在二戰前沒有迫害猶太人,所進行的核子物理研究和火箭技術研究,的確在當時是最早也是最領先的!那麼,如果希特勒政府所能調動的資源和金錢能夠跟得上,不出意外,應該是德國首先研製成功!但是,有兩個問題,第一,千金難買早知道!你1937年告訴希特勒,V2導彈配上原子彈,只需要幾發就能讓英國徹底屈服!他會信嗎?那時候的人對核武器的破壞能力可是無法理解的!第二,以1937年德國的財政赤字,那麼在持續從蘇聯等國進口資源的情況下,德國政府已經很難在不進行戰爭資源掠奪的情況下支撐到1941年!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不通過掠奪(包括迫害猶太人沒收其財產所得)要麼減少軍事工業和公共事業建設開支,要麼降低全民福利待遇!你選哪個?選哪個希特勒政府都可能會下臺!因為德國民眾的格局已經被你帶起來了!包括民族復仇精神格局!

那麼,怎麼樣才能在政府不宣佈國家破產的情況下,又不出門掠奪,又能維持高昂的投資以及福利呢?這個題目有點難度!


8歲開始發呆


雖然二戰結束了,但是關於二戰的討論至今都沒停止過,比如萬一德國的原子彈和導彈一起研發出來了,那麼戰爭的結果又會是怎樣?是不是整個歐洲,包括蘇聯在內都被希特勒控制了,然後就是亞洲和美洲,全世界都被德國佔領了嘛?

(二戰德國導彈)

先不說原子彈,二戰後期德國的導彈的確是研究出來了,就是大名鼎鼎的V-2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對英國造成了不少的傷亡和恐慌,不過由於技術的限制,精度和威力都有限。但是如果換成核彈頭,那麼效果就不一樣了,對付英國等國家的大城市,摧毀效果非常好。

不過在所長看來,即使德國兩者都研究成功了,那也只會在戰爭的初期獲得一些優勢,比如迅速拿下法國、英國和蘇聯等大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核武器的技術也會被其它國家掌握。在戰爭面前,尤其是國家的存亡面前,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沒有一項技術永遠被一個國家所掌握。

(原子彈)

這裡面最有能力研製成功核武器的國家,還是要屬美國,美國和歐洲之間隔著大西洋,在當時來看,德國想要攻擊美國本土的難度是非常大的,而且當時的原子彈威力還很小,只有幾萬噸的TNT當量,攻擊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還可以。當時美國的國土那麼大,德國就算能夠攻擊美國本土,那麼也不可能攻擊美國全境,美國還是有地方秘密研製核武器。

(二戰德國轟炸機)

而且蘇聯的國土面積更大,有著巨大的戰略縱深,德國就算摧毀了蘇聯的重要城市和工廠,但是在蘇聯的戰略後方,蘇聯人也可以很快再建立起來工廠,盡最大的可能研製核武器。另外面對共同的敵人,各國之間也會抱團取緩,貢獻自己的技術和能力。美國援助其它國家,在二戰時期本來就已經存在。

(二戰蘇軍)

而且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的戰線拉得越來越大,德軍根本就不可能顧及到所有的地方。如果繼續進攻,那麼口子越來越大,如果雙方交戰時候焦灼在一起,即使有核武器,也無能為力,很可能會誤傷。要是停止進攻,那麼就給了美國等國家喘息的機會,它們的核武器也會很快研究出來。

(核爆炸)

再說也沒有密不透風的牆,德國的核武器技術,可能也會被美國等國家秘密獲得,到時候情況又不一樣。所以我覺得,即使德國擁有了核武器和導彈,那麼也只能在前中期獲得優勢,最後還是會被擊敗。


資訊所長


常識問題,那會兒德國的導彈壓根搭載不了核戰鬥部,V2戰鬥部就一噸,小胖子小男孩那些都四噸了,那原子彈壓根就塞不進去。德國的原子彈需要的是重型轟炸機,重型轟炸機意味著戰略空軍,而德國的空軍屬於是戰術空軍,德國在戰略空軍這邊還是個小白。

德國晚幾年發動戰爭這個問題呢,其實德國人自己給出過結論,晚幾年他是打不贏的。很多人認為,德國人晚幾年發動戰爭,他就會更好的發展,發展更多的軍隊,建造更多的武器,到時候就能打贏了。這點其實是不成立的,你在發展,別人也在發展,晚幾年,英國法國也恢復過來了,德國到時候更打不過了。

德國開戰以前,自己也做過調研,得出的結論是儘快開戰。這會讓德國還有優勢,如果等到英法恢復過來,他就不會繼續綏靖,他有了更多武器,一準是對德國動手。而德國選擇這個時間動手,英法壓根就沒準備好,他的廠房什麼都得現蓋,他得現擴充軍隊,他得從圖紙階段開始弄武器。這就是為啥他初期會輸的那麼慘,原因就是沒準備好,面對的卻是準備充足的德國人。晚幾年開戰,吃虧的是德國人,而不是英法。

一戰結束之後,沒多少年,緊跟著的就是經濟大危機,英美法德都是深受其害,而最早走出來的其實是德國,德國在開戰這會兒,兵多、經濟也恢復個七七八八了,相比英法,要好一點。這個時機呢,是德國最佳時機。

且不說核彈能不能通過導彈打出去,那會兒你打仗還是要靠部隊去堆,拿坦克飛機去打,不可能說直接上來就砸核彈。那會兒決定戰爭的並不是核武器,而且德國也做不到大把大把的拿原子彈去砸英國人。

德國的核彈呢,到1943年,他還沒什麼突破,對這個原子彈,他還是處於一種未知狀態,相比之下,一個前景不知道如何的東西,坦克什麼的更吸引人,德國人並沒有把重心放在原子彈上面。

現在很多人認為,如果後期德國有原子彈了,他能逆轉,這種假設根本不成立,頂多能保證本土不讓人打了。原子彈想打出去,V2導彈肯定是不行了,只有轟炸機這一個了,但是德國連個制空權都沒了,他轟炸機根本沒法飛出去,他要是能把轟炸機飛出去,也不至於讓人家炸他的魯爾區了。他那個原子彈就算是生產出來,頂多是埋在柏林,到最後和英美蘇的進攻部隊同歸於盡。有核武器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得有能投放核武器的載具。

德國想打贏,不是去弄核彈,而是應該弄出來更強大的戰略轟炸機部隊,弄出來更強大的海軍,德國輸其實就輸在這上頭了,當然,德國自身其他問題也是比較多。相反,蘇聯美國這邊生產的武器數量,完完全全壓制了德國,晚幾年開戰,結果其實是一樣的。


軍武文齋


任何事情要實事求是!

如果希特勒知道;德國一定有能力在較短時間內造出威力異常巨大的鈾炸彈!也許他會等一等,推遲發動二戰。


可惜沒有人能夠拍胸口告訴他;“能!”

二戰前,德國在核裂變研究的確走在世界的最前面。

1938年12月,德國科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經過6年探索,發現了鈾裂變規律,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

奧托·哈恩

1939年4月,德國陸軍工兵署秘密成立了“德國鈾協會”。

1940年初,由物理學家魏茨澤克、海森堡、佈雷格和施羅德等制定了德國核研究“U工程”計劃。

他們很快便設計並建造出了第一座用於試驗的核反應堆。

但非常遺憾(今天來看也非常幸運),海森堡在理論計算上出現錯誤,認為需要巨大的核裝置,耗費數噸鈾235,才能裝配一枚鈾炸彈。

沃納·海森堡

提煉這麼多鈾235,需要漫長的時間,還需要無數的金錢,而且能否用於實戰、以及效果還未知。

(要知道;美國後來興師動眾的“曼哈頓”研製核武器工程,也只不過提煉出200公斤右右鈾235和鈈239,裝配了三枚原子彈)。

由此,德國核武器研究遭到重大挫折。希特勒顯然不能指望等待用鈾炸彈來打天下。

隨著德國1941年進攻蘇聯,德國科學家鈾炸彈研究才獲得顯著進展。

1942年,海森堡和德佩爾運用一個球形裝置使小型核反應堆獲得成功,打開了製造實戰原子彈的大門。

但時間已晚,羅斯福已經得到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警告,德國可能搞出威力無法想象的新型原子能炸彈。在他們的指路下,英軍出擊破壞了德國設在挪威生產重水的維莫克化工廠,
美英戰機不間斷轟炸德國有關涉核工廠設施設備,最終使德國核計劃胎死腹中。


諶人


這個問題是一個可以探討的話題。

大家可能知道,希特勒在發動戰爭的同時,也組織德國科學家研製了很多的新武器,比如:

用軌道推動的巨炮;

潛艇及魚雷;

噴氣機;飛艇;

v1,v2火箭;

豹式坦克等等,

但令人最可怕的是德國當時就已經在研製核武器,為此,英美等國組織了特工去炸掉德國的重水工廠。

如果,真的讓希特勒研製出原子彈,那麼二戰的局勢肯定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希特勒在垂死掙扎的時候動用原子彈,那時的蘇聯,英國和法國都會受到極大的損失,要打敗希特勒就會變得十分困難了。


叢中笑6603


結果毫無疑問會出師未捷身先死,或者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

作為二戰期間真正的主角,德國從來都是後人爭論不休的焦點。雖然納粹德國身上揹負了數不盡的罪惡,但依然有很多人為德國的戰敗而扼腕嘆息。

因為德國比美國更早開始了原子彈的研究,所以理論上如果德國先行擁有了原子彈,那麼二戰的結局必然改寫。

而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德國的原子彈以及核導彈的成功與否,本質上是差在了時間上。也就是說如果德國能夠晚幾年挑起二戰,最起碼等原子彈或者核導彈橫空出世再行動,那麼二戰的結局必然會大相徑庭。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因為從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蘑菇雲雖有毀天滅地之功效,但絕不是一統天下之良藥。

現實中作為世界上第一顆擁有原子彈的國家,美國的核壟斷一直持續到1949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才告結束。

作為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美國比任何國家都有稱霸甚至統治全球的野心,但在1945~1949年這4年時間裡,美國卻並沒有使用原子彈平推世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是初代原子彈威力不足。除了巨大的心理威懾力,實際破壞效果有限。比如美國投在廣島上空的小男孩原子彈,有效毀傷半徑為1.9公里,這意味著想要毀滅一個國家,尤其是蘇聯這樣的巨無霸,理論上需要大量原子彈,但由於原料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原子彈的生產力遠不能滿足需求。

二是原子彈汙染危害太大,雖然為達到最大毀傷效果,原子彈投放時一般選擇在600米左右的高空實施空爆,對地面核汙染危害較小,比如今天的廣島能夠居住大量人口。但沒有人能保證所有原子彈都能凌空爆炸,而一旦因核爆炸產生嚴重的核汙染,必然也會令德國得不償失。畢竟德國發動戰爭甚至投放原子彈的目的旨在掠奪土地和資源,而核汙染的同歸於盡毫無疑問是德國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靜夜史認為,即便德國能夠成功研製出原子彈和核導彈,晚幾年發動戰爭,因為技術條件的嚴重滯後以及擴張國策的南轅北轍,原子彈和核導彈並不能讓德國無往不利、戰無不勝。

而比原子彈本身更尷尬的,是德國的內外環境根本不允許希特勒一直等下去。

作為德國曆史上最出色的演說家,希特勒靠著無與倫比的演說天賦不斷擴張和壯大納粹黨,並最終登上了德國曆史的舞臺。

但在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之前,希特勒和納粹黨在德國長期不溫不火,他們的收入來源,幾乎來自於西方大財團的支持,尤其是美國大財團。而洛克菲勒、摩根等美國大財團之所以對希特勒傾囊相助,根本原因在於美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歐洲勢力制約英法,並阻擋蘇聯的西進。

而在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席捲資本主義陣營後,深受衝擊的德國社會行將崩潰。這時,除了納粹黨前後奔走收穫了一大票粉絲之外。美國大財團對希特勒的支持也是再接再厲、無怨無悔,這最終使得德國總統興登堡妥協,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逐漸成為德國元首。

所以,既然有西方大財團的知遇之恩,登上德國元首寶座的希特勒自然是投桃報李、湧泉相報。

依靠大財團的啟動資金,希特勒上馬了高速公路等諸多大型工程,並推行以物易物的形式根治通貨膨脹,此舉吸引了大量失業人口,迅速降低了失業率。

為了討好軍隊和西方大資本家,穩定了社會秩序的希特勒大力擴充軍備,短短數年間,德國軍隊由數十萬陸軍猛增到700多萬,並恢復了海軍和空軍。

恐怖的軍隊規模需要的是海量的軍火,這大大刺激了大財團的軍工生產能力。

但無論建設大型工程還是擴充軍備都是一項異常龐大的開支,如果不能迅速回本,德國勢必會首先被拖垮。

所以,為了第三帝國的生存,希特勒必須開戰,而且越早越好。通過戰爭掠奪以戰養戰,雖然這種方法可能並不划算,但比起在和平中被撐死,這種方法毫無疑問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所以,為了帝國的生存,希特勒不能等。

當然,比希特勒更著急上火的,是背後的西方大資本家,因為蘇聯已經快要鬧不住了。

雖然上帝給了德國不公平的空間,卻給了任何人平等的時間,在德國抓緊時間搞生產、聚精會神搞科研的同時,紅色帝國蘇聯正以最恐怖的速度在膨脹。

因為共產主義制度超乎尋常的資源集中和動員能力,即使蘇聯起步時社會基礎薄弱,也能夠最大限度地集中資源搞建設。再加上鋼鐵領袖斯大林的領導,蘇聯的重工業化道路極其迅速。

而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在幾乎摧毀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同時,也成為蘇聯更進一步的寶貴機遇。因為資本主義陣營市場秩序失靈,產品嚴重羈押,蘇聯由此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和科技人才,幫助蘇聯在1937年就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綜合國力一躍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革命的導師,斯大林和列寧一樣,也有將無產階級革命向全球輸出的夢想。而斯大林和列寧最大的不同在於:斯大林認為應該先有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做後盾,無產階級革命才能在全球成功。所以當蘇聯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後,無產階級革命輸出的腳步也就越來越近。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先發制人。所以就算德國能等,蘇聯也不能等。

概括起來,二戰的爆發看似偶然,實則是歷史的必然。而德國的失敗,也是註定的宿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種假設成功的話那二戰就打成比拼戰爭潛力和決心了,二戰中後期德國的V2導彈已成現實,原子彈成功如果不是因為盟軍的行動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這些武器都能成為現實,只不過相對而言當時的原子彈爆炸威力較小,只有幾萬噸級的爆炸當量,真正用於攻擊首選目標肯定是人口稠密的城市或者武裝力量聚集區。

大家都知道美國兩顆原子彈讓日本放棄抵抗,直接選擇無條件投降,這和原子彈的大規模殺傷作用是相匹配的。而且直接殺傷和接下來的間接傷害還有很長時間要走,環境汙染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結束,破壞性太強。

對於德國來說如果等這幾個殺手鐧都研製成功,原子彈配V2導彈或者轟炸機對於歐洲小國基本一枚就可以結束戰爭。而對於蘇聯、美國這樣國土面積巨大、戰爭潛力十足的國家就需要速戰速決,需要投入的原子彈儲備數據要管夠,但以歷史上二戰末期對日投彈時美國的而言也才僅有兩枚。

德國有沒有足夠的資源生產出數量夠用的原子彈,以及美國、蘇聯這樣的大國是不是也在同期也研製出原子彈、飛彈等武器,以當時的科技而言都是有可能性的。為了等先進武器而推遲戰爭,對手也在同步發展中,誰都不能保證當戰爭發動時雙方實力是否又到了同一起跑線,但以假設性的前提加現實的可能性並不一定德國遲幾年就能獲勝。


河東三叔


那二戰可能就在開始中結束了~

國際局勢方面

一說到國際局勢,就不得不提到社會主義蘇聯和英法這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強國之間的矛盾了。自十月革命以來,以英美法為首的一票帝國主義國家對蘇聯這個新生的紅色國度可以說是怕的要死,對他們來說,蘇聯簡直就是懸在他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都有可能要了他們的命。在蘇聯完成兩個五年計劃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大國後,英美法等國、尤其是與蘇聯同在一片歐洲大陸上的英法來說;蘇聯更是被他們視為頭號威脅。

而在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後,為了剷除納粹黨在德國最大的對手德國共產黨、獲取英美法國內的資本財團的信任和好感(騙投資來發展軍備),並實現“向東擴張生存空間”的訴求(獲取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希特勒在內政和外交上推行了一系列反共反蘇政策。對英法來說,只要利用好了蘇德兩國之間的激烈矛盾,那麼就可以達到“河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效果,不僅可以消滅要求挑戰國際主導權的德國,還能夠消滅自己的心腹大患蘇聯!一石二鳥,豈不美哉?

蘇聯方面,斯大林本想聯合英法來結成反法西斯聯盟,共同抵擋崛起中的納粹德國;但是在英法看來,斯大林這個“紅色魔鬼”可要比希特勒這個二流畫家恐怖的多,於是果斷拒絕了蘇聯的提議。由於大清洗的餘震還在影響著蘇聯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因此蘇聯急需一個緩衝時間來恢復這些毛病;為了提防德國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突然入侵,蘇聯還向西擴張了部分領土(如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東部和芬蘭的卡累利阿等)以創造儘可能多的戰略縱深,為蘇德兩國日後可能的戰爭,儘可能地創造戰略優勢。

若是參考二戰初期的局勢,我們不難發現,蘇聯在不斷減小和德國國境線之間的距離,在波蘭戰役結束後,蘇德兩國的國境線已經相互接壤了。同樣的,如果德國晚幾年發動戰爭,蘇聯是一定會使自己的國境線與德國相互接壤的。到了那時,大清洗的餘震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失,蘇聯在地理上的戰略優勢也將遠大於德國,再加上蘇聯一直以來的反法西斯主義的政策;怕是德國還沒來得及研發出來原子彈導彈、蘇聯就已經解放柏林,公審小鬍子了。

國內局勢方面

而一談到國內局勢方面,那就不得不提希特勒與德國國內各方政治勢力的那點事了~

納粹黨之所以能夠上臺執政,雖然和民眾選舉脫離不了干係,但是更重要的還是納粹黨和希特勒背後的支持者——容克貴族、軍隊勢力和大小資本財團。若是沒有他們的支持,希特勒就是有再強的人格魅力和演說才能,也當不上德國總理;更不會在興登堡去世後還能夠獨攬大權,成為獨裁者。

那德國國內的資本財團、軍隊勢力和容克貴族為何都支持希特勒上臺呢?在大選期間,德國國內正值經濟蕭條,但是東邊的蘇聯卻蒸蒸日上,還趁著西方經濟蕭條的時候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工業國;因此德國共產黨在德國境內的支持率也一同飆升。為了阻止共產黨在大選中勝出,這些勢力將目光投向了同樣擁有很高人氣的納粹黨,並在大選中瘋狂地向其輸血,最終使納粹黨在大選中勝出。成為了容克貴族、軍隊勢力和資本財團在國內外的代理人。

當然,除了對抗德國共產黨以外,希特勒能被支持和他瘋狂的政治理念是離不開的。由於經濟大蕭條引發的劇烈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率,德國國內的矛盾十分尖銳,如果不能夠成功解決這些矛盾,那麼叛亂和起義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希特勒要求通過戰爭來取代英法的地位和摧毀蘇聯及共產主義陣營,向東擴張生存空間;這恰恰符合了資本財團、容克貴族和軍隊勢力的要求(尤其是資本財團和容克貴族)。一場成功的戰爭不僅能夠為德國帶來大量的原料、勞動力人口、市場和可供發展現代工業和農業的土地;還能夠轉移視線,極大地緩解德國內部的尖銳矛盾和蕭條經濟。所以,對希特勒背後的支持者而言,戰爭越早發動對他們越有利;而越晚發動越對其不利;總之,國內環境不允許德國晚幾年發動戰爭。等著造原子彈?恐怕還沒來得及造德國就自己崩潰了。

軍事技術方面

說到軍事技術,就又得說說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德國為什麼選擇在1939年開戰?為什麼不是其他時間段?很簡單,從戰略上講,在1939年發動戰爭對德國最為有利,換言之就是賭局的勝率最大。

不少人認為德國晚幾年發動戰爭,積累一定的軍事技術和實力就能夠直接1vs4,手撕同盟國。但不僅是德國在發展自己的力量,英美法蘇也在發展自己的力量;而且這還是建立在英法和蘇聯在坦克,戰略空軍等方面的技術本身就是優於德國的基礎之上的。1939年的時候(德國剛剛走出經濟危機沒多久),估摸著大家之間的差距還不大,只要戰術運用得當便能夠彌補技術上的差距;反之,越晚發動戰爭,德國與其他國家軍事力量和技術之間的差距越大。

接下來談談原子彈與導彈的問題。和上述結論一樣:你在發展原子彈導彈,美國也在研發原子彈導彈,蘇聯也在研發原子彈導彈,英法也在研究相關內容,日本也在研究。等到你德國研製出來了,其他國家也一樣研究出來了,所謂的“戰略優勢”也就不存在了。而且,在美國成功研製出原子彈之前,沒人知道這種新式武器到底有沒有巨大的威力,在戰爭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與其將精力浪費在這個未知數上,還不如大力發展常規軍備以供前線之需。

德軍一直以來最大的軟肋,除了海軍以外就是戰略打擊能力,這點在不列顛空戰中就有體現(德國沒有戰略轟炸機);因此,即使德國搶在別國之前發展出了原子彈,也就只能在本土或者佔領區找個沒人的地方進行試爆,戰略意義並不大。雖然德國發展導彈就是為了彌補幾乎空白的戰略打擊能力,但是當時的導彈技術根本無法搭載核彈,也無法研製出和導彈相匹配的核戰鬥部。因此,就算德國成功研製出了原子彈,對於德軍而言,也只是一個威懾罷了,既發揮不了轟炸敵人後方設施的作用,也無法應用到前線。

國際上有來自蘇聯的巨大威脅、國內有著尖銳的社會矛盾、軍事方面也不盡人意......這一系列因素都是使希特勒於1939年發動戰爭的重要原因;這一系列因素都不允許德國晚幾年爆發戰爭。歷史沒有給予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德國以喘息之機,一旦德國停下來,那麼毀滅的一定是德國本身


二戰吐槽君


歷史沒有如果,歷史上的巧合太多了。借用茅海建老師的一句話:

“在總體上承認,鴉片戰爭的失敗在於中國的落伍;

在具體敘說上又認定,落伍的一方只要堅持抵抗,就有可能獲得勝利。

在總體方面承認,清王朝昧於世界大勢,無力挽回頹勢;

在具體敘說上又認定,林則徐等人代表了正確的方向,只要他們的主張得以實施,中國就有救。”

這句話同樣適合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