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用中子轟鈾,做出了原子彈。科學家現在繼續轟擊,會有新的恐怖的東西出來嗎?

HOMEandWarm


這個問題表述有一點誤導,當年科學家用中子轟擊各種原子核是為探索物質的微觀世界,不是單純為製造原子彈。現在中學的教科書上的原子核模型也是那個時代發展成熟的,即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組成,與質子等量的電子圍繞原子核時構成的是原子。而原子彈的誕生源於中子轟擊鈾核時發現核裂變現象,恰逢二戰加速了人類利用原子能製造武器的進程,也就是說原子彈是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副產物。

科學的探索是無止境的,科學家還要繼續尋找組成物質最小粒子是什麼?目前人類已完成了分子原子層次、原子核層次、質子中子層次、強子層次跨越。就像化工業和原子彈誕生一樣,可以說每一次跨越都帶動科學技術和人類認知的進步。但是隨著粒子越來越小,用來觀測粒子的工具和能量也變得越來越大。

目前最大的粒子對撞機位於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周長27公里,超過了8000多物理學家參與其中,主要探索尋找暗物質、分析希格斯機制、研究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等等。目前主要成就是發現了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這個粒子也被稱為“上帝粒子”。

而籌建的國際直線對撞機(ILC),從2004年開始討論,從當初計劃長40公里,耗資67億美元,到現在要建100公里,為希格斯玻色子提供更完整的圖像,預算也將漲至100億美元。但目前已遭遇停滯狀態,因為無法籌到足夠的錢。

中國也有自己的對撞機計劃,主要由中科院高能所推進,但因耗資巨大和未來對撞機成果不確定,同樣也遭到包括楊振寧在內眾多的質疑。

可見目前人類在追求認識微觀世界路上,正遭遇困境,這種困境不僅來自社會資源的承載能力,還來自方式方法上的阻礙。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未來是否有會更恐怖的東西出來,並不是科學探索的目的,探索物質的本質才是目的。但製造的大型對撞機的本身,也是一個國家難以承受的,也算“恐怖”東西吧。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評論和關注!


崑崙還東國


人不是用中子才轟出來了原子彈,而是先有了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才知道原子彈可以這樣轟出來!

敲黑板:任何技術的實現與應用都必須以基礎科學的發展為基礎。

原子彈是個例子,我再舉幾個栗子:比如生活中的電,最開始是用燒煤炭來發電,後來覺得汙染嚴重,有了水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但這類能源又不穩定效率低,又有了核能發電。

看似一個比一個逼格高,技術也越來越先進,但是其核心的發電原理全都是通過外部能量來驅動發電機轉子去切割磁感應線從而產生電流,而這個就是基礎科學,如果不是因為法拉第發現了磁感應線我們現在家裡還在點蠟燭,也沒有其他這些跟電有關的一切產品。

所以我們驚訝的發現:我們一直以為科學發展的速度非常快,原來一直都在用幾百年前的東西啊?

沒錯的,可以說基礎科學的發展速度是很緩慢的,特別是現世紀暫時還沒出現像前兩三個世紀比如牛頓(開創經典力學),法拉第(上面說過了),特斯拉(發明了交流電,使得電力可以廣大應用),愛因斯坦(讓人類進入了原子時代)那樣一個人就可以將整個人類文明拉入新世紀的天才,唯一一個也能算天才級別的霍金也已經走了。

總結起來就是:現在世界都在吃以前偉人留下的老本,別看電腦越來越快,手機越來越薄,應用技術發展的好,但是基礎科學一直都停步不前,現在很多人都很急功近利,願意潛心研究基礎科學的人少之又少。總結起來就是:除非基礎科學有所突破,否則車子跑的再快也只是車子,變不了飛機能上天。

PS:現在電力能源這塊有望突破的就是我國的人造太陽,這個就是基礎科學的突破,其發電原理跟傳統的完全不一樣,具體的可以上網搜一下


呼啦啦呦哈


還是用老套套去轟,轟出個原子彈已不錯了,要想轟出個更恐怖的,恐怕得換種思路了。

科學就這樣,墨守陳規,充其量沾貼複製,搞不出新花樣,必須要逆向、異性思維,才能有奇特景像出現。

所以,一切天才都是十分稀缺和可貴的。他就像希有的貴金屬,既希少而又難以發現。發現了,開採,煅造其成本也非常高。弄不好還會成廢品,或成禍害。


資料完善度低


還可以轟出黃金來。。。


軍統60


科學研究永無止境,就算我們繼續保持研究,明知道下去就是什麼狀態,但是我們沒有能力創造出自然的力量把這樣變成那樣,比如我們做不出黑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