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源於漢代封號,明清東昌府治所得名——東昌府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源於漢代封號,明清東昌府治所得名——東昌府

東昌府地圖

【地名由來】

1997年8月29日,撤銷聊城地區和縣級聊城市,設立地級聊城市,以原縣級聊城市的行政區域設立東昌府區。因聊城在明、清兩代為東昌府治所而得名,元代稱大東昌路總管府。

"東昌"一詞起於封號。《東昌府志》中載,西漢宣帝劉洵封清河王"剛"之子"成"於聊城,為東昌侯,簡稱東昌侯。之所以名東昌,據傳,一曰因徒駭河東北過茌平縣遙昌鄉;二曰聊城自秦以來屬東郡,因"東"又加含吉祥之意的"昌"字而取名。元代,聊城為山東宣慰司東昌路總管府治所,縣為府領。明朝,洪武元年,改東昌路為東昌府,聊城為其治所,縣為府領,故為東昌府。

齊魯地名探究——源於漢代封號,明清東昌府治所得名——東昌府

東昌府風光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居魯西,臨黃河,地處聊城市中心城區,是市委、市政府駐地,現轄7鎮、5個街道、兩個工業園區,總面積8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9.9萬,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宜居城市,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江北水城•運河古都"。

東昌府在明、清時期曾為古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明清兩代東昌府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而興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達400年之久。而乾隆皇帝御筆題名的天下第一樓——光嶽樓,是康乾盛世康熙帝四次駕臨、乾隆帝九次駐蹕的地方。

齊魯地名探究——源於漢代封號,明清東昌府治所得名——東昌府

東昌府在山東的位置

東昌府特產有魏氏燻雞、東昌泥塑等。

齊魯地名探究——源於漢代封號,明清東昌府治所得名——東昌府

魏氏燻雞

【尋歡文史】

東昌古城


齊魯地名探究——源於漢代封號,明清東昌府治所得名——東昌府

光嶽樓

東昌古城坐落在聊城市區內東昌湖中間,北宋時期的城垣。城呈正方形,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城牆始建於宋熙寧三年(1070),初為土城。

明洪武五年(1372),東昌平山衛指揮僉事陳鏞改築為磚城。城牆周長4千米,高11.7米,頂寬6.7米,基厚11.7米。內牆用三合土夯築,外牆用磚石砌壘。城設4門,上築門樓,外設甕城。南、東、西甕城為扭頭門,南門東向似鳳頭,東、西門南向似鳳翅,北門北向似鳳尾,故名"鳳凰城"。四城門樓皆重簷歇山,四角飛翹,東曰"春熙",西曰"清遠",南曰"正德",北曰"宣武"。

明萬曆七年(1579),城牆上又建垛口2700餘個、敵樓27座;4城門樓更名,東曰"寅賓",西曰"納日",南曰"南燻",北曰"鎖鑰"。各個城門均有水門、吊橋。城東北角、西北角原有"望嶽""綠雲"2樓。城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鄰之勢,又有"能陷不失的鳳凰城"之說。

【歷史沿革】

因在明、清兩代為東昌府治所而得名。

商代末期, 為紂王庶兄微子的封地,史稱"微子城"。

西周為"郭國"領域。春秋戰國時屬齊國。

秦始置縣,名聊城,屬東郡。兩漢仍屬東郡。

齊魯地名探究——源於漢代封號,明清東昌府治所得名——東昌府

三國時屬魏國平原郡,晉代屬平原國。

南北朝時,初屬魏郡,後屬北魏平原郡,為平原郡之治所。

隋開皇三年(583年),平原郡廢,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於王城置博州,遂屬博州。大業初年博州撤銷,改屬武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博州,轄聊城,以聊城為其治所。唐天寶元年(742年),為博州博平郡領。天佑三年(906年)後,曾一度改為聊邑,但隸屬未變。

後晉及宋代至金,均屬博州,皆以聊城為治所。

元代,設東昌路總管府,聊城隸屬之,併為其治所。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東昌路為東昌府,為其治所,縣為府領。

齊魯地名探究——源於漢代封號,明清東昌府治所得名——東昌府

清承明制,歸屬如舊。

民國一年(1912年),改東昌府為濟西道,轄聊城。民國2年改濟西道為東臨道,為其屬縣。民國15年廢道級建制,直屬山東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山東省第六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為紀念抗戰中犧牲的民族英雄範築先,改縣名為築先縣 ,屬魯西行署第四專署。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屬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

1949年撤銷築先縣恢復聊城縣,屬平原省聊城專區。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改屬山東省聊城專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