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的根基牢固吗?

李煜说史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孙吴本就出自江东,但根基离不开孙坚、孙策和孙权父子三人的接力打拼。

一、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



从宛城到凉州再到荆南,孙坚率领孙家军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孙坚除长沙太守,拜乌程侯,实现了富春孙氏从汉末乱世底层的成功逆袭。

讨董大战,孙坚是真正的主角。董卓说:“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

阳人会战,孙坚陈斩华雄,拒绝与董卓和亲。攻取洛阳后,孙坚重修汉陵,扫除宗庙。由此可见,孙坚可谓天下第一忠于汉室之臣。

孙坚的讨董功勋,为孙吴根基赚到了极其辉煌的政治资本。

二、孙策——“割据江东,策之基兆”



吴国的根基,离不开孙策的开疆拓土。兴平元年(194)冬十二月,孙策率军渡江开基。孙坚封侯在此,打回老家去,倒也无可厚非。

孙策之勇,丝毫不减当年其父孙坚,短短的几年,孙策靠武力占据了江东,对江东豪族的镇压也起到了稳固根基的效果

但是,也出现了许多布和谐的音符。比如被迫投降的会稽郡守王朗、豫章郡守华歆,实际上不服从孙策的统治,后来都以各种方式北返曹操。

比如庐江太守陆康,是吴中四大家族之首,遭到孙策的围攻,至死不渝。会稽周氏三兄弟背后有袁绍、曹操的支持,一直与孙策为敌。

另一个不服孙策的吴郡太守许贡,则暗中和曹操来往,坚持作乱。孙策决定杀死许贡,通过肉体消灭来保证孙吴根基的稳固。

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杀无赦,给孙氏家族的命运埋下伏笔。正在孙策渡江北上,奇袭许都的时候,许贡的三个门客狙杀了孙策。吴国的根基摇摇欲坠。

三、孙权——“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知弟莫过于兄,孙策在将死之际,其言也善:“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谢不如卿。”

孙策此时意识到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决定孙吴根基的核心问题,那就是用人。依照孙策的遗命,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但真正让孙权意识到影响吴国根基的,是其兄孙策旧部的不服从。比如孙室宗亲孙辅与曹操暗送秋波,孙暠的乌程叛乱,尤其是庐江太守李术叛变,迫使孙权不得不放弃江北。

所以,孙权调整战略方向,开始聘用江东大族。顾雍接替去世的北来人士孙邵,成为吴国第二任丞相,任职长达十九年。陆逊、朱桓相继掌控军事指挥权,一度成为吴国的核心将领。

孙权还与江东大族开展积极的政治联姻,夯实吴国的统治根基。孙策一女嫁陆逊,一女嫁顾雍的儿子顾邵。孙权一女嫁朱桓的从弟朱据。孙权的所有这些,都保全吴国的江东根基。

总结:如果从孙权武昌称帝起,吴国有五十二年的基业;如果从孙策渡江东征起,吴国有八十六年的基业;如果从孙坚起兵讨黄巾军起,吴国有九十七年的基业。

怎么都可以说,吴国是著名的魏、蜀、吴三国最后一个灭亡的。所以说,吴国的根基还是很牢固的。

欢迎转发、评论和点赞,请多多关注,谢谢。


闲将西话


吴国成为最后被灭国的。

陆氏掌军之氏,曹魏都无法对长江防线形成有效突破,石亭一战至少使曹魏五年内无力大规模攻击东吴。

而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客观上起到了牵制曹魏兵力的作用,使得曹魏无法集中兵力大举伐吴。而且当时辽东公孙和淮南毋丘俭及一系列小叛乱表面当时曹魏对边区控制力明显下降。

司马昭伐蜀的成功则更像是一种偶然,蜀汉后期将才虽缺乏,但能战之人尚有,由于朝廷决策层的软弱和战略上的无能才导致邓艾竟然能奇袭成功,如果按照正常防御战略,即使汉中失守,退保剑阁,同时组织守军扼守境内险要,同时巴西巴东随时可以随同东吴援军配合夹击魏军,则此次伐蜀未必成功。

但一系列因素造成了蜀汉的亡国,蜀汉亡国时尚有兵十万四千,成都不战而降,一如当年的刘璋,并未遭遇足以致命的歼灭战。

只能说是历史的偶然,司马昭为转移国内政治压力的伐蜀之战竟一战成功,这无疑为司马昭提供了一定的政治资本,然而蜀汉则成为了悲壮的牺牲品,邓艾,钟会二人也被设局做掉,为司马昭扫除了政治上的障碍。

如果此战没有灭掉蜀国,那么以东吴后期的军事力量,集中兵力三路南下,沿袭曹丕,曹休的军事思想,恐怕先灭亡的就是东吴了。不过陆抗和羊祜的故事应该便不复存在了。



语言观改变你的格局


大家好,我是历史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关于这个吴国,我所理解的是三国鼎立时期的吴国。关于吴国根基是否牢固,我们从它建立开始说起。

1、吴国是孙策建立,孙氏政权是一个外来政权,靠武力强行建立的,孙家虽然也是吴人,却不是士族而是寒族,孙家最早发迹也不是在江东而是在江西,孙策父亲孙坚原来还是袁术的部下,但孙坚死后,孙策带着孙坚旧部重回江东,遇到的全是敌意。

2、江东并不欢迎孙氏政权,孙策进行了血腥镇压,导致仇家四起,孙策也被仇家所刺,最终而死,死前意识到不改变政策和作风,孙氏政权就保不住。最终选择孙权即位。

3、江东当时有三股势力集团(淮泗将领、流亡北士和江东士族),孙氏政权建立主要靠的是周瑜为首的淮泗将领和张昭为首的流亡北士,一文一武共保孙氏政权。

4、孙权上台后,与江东士族利益捆绑,及时调整政权内部权利结构,让出权利和利益,比如政权内部最重要的军事指挥权由周瑜-鲁肃-吕蒙最后交给了江东士族的陆逊手里,任命江东士族首领顾雍为丞相。

5、陆逊和顾雍是本土士族的代表,代表了江东士族的利益此二人出将拜相后,士族子弟陆续在孙氏政权做官,人数众多。

6、孙权将江东士族和孙氏政权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共同体,他们在保家卫国的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利益。

总结:孙权即位后,及时改变政策和作风,得到江东士族的认可,建立吴国后,吴国的根基还是很牢固的。这也是吴国在三国中治理的最差的,持续时间却最长。



飞凡的小茶壶


熟读《三国演义》和历史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吴国是在蜀国和魏国之后成立的。

难道是吴国的根基不够牢固吗?我想不是这样的。最起码他要比蜀国的根基牢固的多。

第一,孙坚发家的地方是江北和江西。在这里创建了他的孙氏集团。孙坚死后,孙策来到了江东。所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所以孙氏家族结交了当地的氏族,这也是陆逊能够当上大都督其中之一的原因。这就是民心所向!!!

第二,就是天险,最直白的解释,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比较经典的战役,经过此一战,孙权得一稳固江南的统治。为何能以少胜多?抛开领军人物不说,最重要的地势原因。

第三,就是人才,孙坚、孙策、孙权哪一个是白给的?周瑜,从历史上来说,赤壁之战最大的贡献者莫过于他。鲁肃,军事才能虽不及周瑜,但战略眼光是非常的棒。他所坚持的吴蜀联盟是曹操不敢南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虽然这一仗给东吴惹了不少的麻烦,但是夺取荆州。还是利大于弊。陆逊,夷陵之战,打的刘备丢盔弃甲。使其元气大伤。最后还有一系列的老将韩当黄盖之类的老将就不用说了更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一个国家有天险,有地利有人和时便是强大的便是根基牢固的。无可奈何,后期的种种原因导致被灭。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吴国的根基还是比较牢固的。



玳玖


《三国演义》作为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魏蜀吴三足鼎立,逐鹿天下,其中魏国和蜀国都较吴国强大,到时吴国却能在但是得历史背景下在两个强国之间分的席位,不容小觑。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时代背景,但是魏蜀吴三足鼎立,虽然魏国和蜀国都比吴国强大,但是他们两个国家又都强不过另外两个国家联手。每当魏国或者吴国发展到一定实力之后,在强敌的压迫之下另外两个国家必然会选择暂时联手,共同抵御敌人。让自己的国家能生存下去。这是吴国能在三国时期坚持到最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知道吴国地理位置很特殊,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分地区及交州全境,水域纵横依托长江天堑易守难攻,赤壁之战就是很好的例子,想要攻打孙吴,只能通过长江赤壁,孙吴将领长年在水上练兵,水战经验丰富。以一当百。并且在三国时期孙权、孙坚、孙策父子三人知人善用,凡是以国家为先,以百姓为先,深得民心。使得吴国军民一心国家凝聚力强。只是吴国能在三国时期坚持到最后的硬性条件。

最后一点,人们都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能人辈出,吴国也不甘落后。其中周瑜,鲁肃甘宁,黄盖等等,他们是整个吴国的支柱,正式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使得吴国在三国乱世中生存下来,如果说一个国家没有好的领导人和好的将领,那仅仅依靠天堑也不能使得国家长久生存下去,刘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国时期风云际会,吴国身处旋涡中心,他自豪的长江天堑保住了自己的国土,但也限制了吴国发展的步伐,使得他虽然与魏蜀二国三足鼎立,但都是吴国联合魏国对抗蜀国,或者联合蜀国对抗魏国,并没有像魏蜀二国一样将自己的实力发展到空前的强大,只能在三国时期自保而不是争霸。


locj浮鱼


三国时代的吴国属于偏弱的国家。偏弱的原因是他人口少。在三国时期,江南一带不像现在是人口稠密的地区,那时候人很少的。孙权曾经派卫温去台湾,而卫温去台湾的目的就是掠夺人口。当然那时台湾也没几个人。真正人多的地方还是在中原地带,所以魏国是最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