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明显是打赵构脸,健在的赵构为何不反对?

7狐狸


两宋历史上以文制武是国策,所以宋高宗杀岳飞就没有当回事,杀了就杀了。

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只是一时的策略,不存在打脸宋高宗。

所以宋高宗也没有当回事,平反就平反吧。


姜永全1



其实大家都错了,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原本就是赵构棋局中的一个步骤而已,根本谈不上打赵构的脸。赵构要的就是趁着自己还没有断气之前,为忠臣昭雪,让奸臣背锅,以免千古之后,在青史中留下骂名。

赵构是一个非常聪明,很喜欢搞文艺创作的人,诗词曲赋、文物鉴赏、吟风弄月都是他的爱好,所以对权力不是特别执迷,只想舒舒服服的当一个可以安心享乐的太平皇帝。


其实他很清楚秦桧就是铁杆的汉奸,金国埋在他身边的一个雷,负责监视他的。但是他又不敢忤逆金国的旨意,因为他在靖康之变的逃亡路上确实下破了胆。于是他将计就计,反利用秦桧做了宋金和平的棋子。

只要秦桧在身边,金人就不会南侵,至于岳飞虽然说的壮怀激烈,但是赵构根本没有真正打败金人的信心 。为了换回徽宗的尸骸和自己亲生母亲韦后,他不得不利用岳飞搞一点动静,以有利于两国谈判。等绍兴和议一成,岳飞就成了他实现太平天子计划的绊脚石,是必须处理的了。


这个千古骂名又必须得有人背,于是乎秦桧又在关键时刻成了赵构的及时雨。赵构以模棱两可的姿态让秦桧害死了岳飞,早就想好了自己死前让秦桧把锅背稳。果然秦桧比他死的早,秦桧一死,他立即如释重负,说我终于不用在靴子里面藏匕首了。

没过几年,赵构觉得自己的计划完成的差不多了,是时候实现自己的洗白计划了,就主动不当皇帝,禅位给了宋孝宗。或许是赵构授意,又或者孝宗心领神会,马上给岳飞平反,黑锅都让秦桧被踏实了。


当然,秦桧背锅也不冤,原本他就是实实在在的金人卧底、大汉奸,而且害死岳飞确实也是他一手操办。反正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赵构在生前已经洗脱谋害忠良的无道昏君的千古骂名,顶多就是自己一时糊涂,被奸人蒙蔽了而已。

一个忠臣岳飞,换来两代皇帝清誉,这个买卖没有做赔本,其实赵构除了胆小,还是很高明的。


谢金澎


1162年,宋孝宗继位,一上位就立刻为被冤枉的名将岳飞平反,追为少保等等很多职衔,对他的后代也很善待。这样的举动,无疑是打先帝赵构的脸,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当时赵构还活着,他并没有出来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1141年,赵构为了能够跟金国议和,就给当时抗金名将岳飞戴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而下狱,并在第二年把父子俩杀害了。虽然跟金国是议和了,但是每年还要进贡大量的银子和布匹,从那以后宋高宗对金国是毕恭毕敬。但是这样的退让换回了安宁吗?当然没有。在内部,对于诬陷岳飞和议和充斥了批评的声音,不管是大臣还是百姓,全都义愤填膺。

等到议和正式签订,韦太后等人被放,面对去接的赵构,韦太后问他,怎么没看到岳飞,赵构回答已经被杀死了,韦太后很是愤怒,决定去当尼姑,是赵构哀求,才作罢。在外部,每年要进贡的东西压力也很大。就算这样,宋朝的威胁也从来没有消失,金国还是紧盯着。当时的赵构认为这样的局面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当了几十年皇帝之后,决定禅位。

宋孝宗也不是他的儿子,只不过是在名义上有父子关系。岳飞曾经在高宗面前还经常夸奖他,于是作为岳飞信赖的人,作为百姓们信任的新君王,他一上位就给岳飞平反了。当时赵构没反对,原因很明显。

原因

宋孝宗上位之后,虽然赵构已经不是皇帝了,但是从北伐时他的举措也能够明白,就算退位,权力依然很大。例如告诉宋孝宗等到他百年之后再谋划,让史浩阻止皇帝北伐等等。所以他想要给岳飞平反,一定是已经经过赵构的同意。


所以当时皇帝给岳飞平反,用的是太上皇赵构的名义,还利用秦桧早亡的条件,把岳飞被冤枉的责任都推到了他身上,这样既不会打赵构的脸,也能为岳飞平反。这样一来,赵构也成为了体恤臣子的好太上皇。当初诬陷岳飞的时候也是他的不对,目的也没有达到,可以说岳飞是白牺牲了,他也“没脸”反对。

当时的南宋,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经济开始恢复,商业迅速发展,海洋经济也在不断进步,在这个国富民强的环境下,百姓、各级官员等都在要求给岳飞平反,声音不断增加,给他平反,指挥北伐似乎也成为了他们的要求之一。宋孝宗也是理解大家的用心的,这就是大势所趋,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遭来百姓的反对,一个君王没有了百姓的支持,那一切都是徒劳。


赵构当然也知道这些道理,再加上自己在位的时候没为百姓做过什么事,也只好选择支持给岳飞平反,这样他在百姓的心里还能留下一些好的印象,当皇帝的时候没做过好事,做太上皇的时候起码要半点好事,也不枉自己出生在帝王家。


春秋乱舞


宋孝宗即位之初,立刻下诏给岳飞平反昭雪、贬斥秦桧,分明是与赵构的投降政策针锋相对,那么,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反对甚至是干涉呢?我来浅谈一下!


第一点、赵构对权力清心寡欲。

宋高宗赵构从本质上讲,受命于危难之间,长年生活在逃命之间,经历政局极不稳定的南宋危局,所面对的是避免徽钦二帝回归、被金兵灭国又要保住当前偏安一隅的和局的复杂局面。赵构属于对权力、地位和荣华富贵并不迷恋的清心寡欲之主,从他不断南逃、屡次与金国求和、限制军队抗金等做法可以找到端倪,赵构是一个满足偏安的无大野心的帝王!


第二点、赵构想远离政治是非之地!

赵构在位期间,实行卖国求荣的保和政策,大失人心,重用奸佞秦桧,冤杀抗金名将岳飞,致使天怒人怨。其次,赵构签订《绍兴和议》,出卖国家利益,对金称臣,屈辱之极,遭到南宋军民的一致反对。其三,金国的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彻底打脸赵构,因此,在金兵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以年老厌倦政事为名退位,远离政治是非之地,躲避骂名。

第三点、赵构退位后不干涉朝政!

赵构退位后不问政事、不干涉赵眘的处政、施政,这从赵眘并不是一个傀儡皇帝就能看出来。赵眘即位后,大力治理整顿,对前朝弊政进行全面纠正,并不限于平反岳飞冤案。赵眘没有嘉庆皇帝即位后的尴尬,也没有像同治、光绪沦为傀儡皇帝,足以说明太上皇赵构退位后并未干涉政务。从赵构退位后的情况来看,可见赵构不像乾隆皇帝,也区别于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不大的君主。


历史小总结:

赵构虽制造了冤杀岳飞的巨大冤案,但在位期间大肆实行卖国政策,总体上来说,算是一个性格软弱的文弱皇帝。赵构定都杭州之后,反对大兴土木,皇宫的筹建控制在最小规模,杭州的南宋皇宫是历朝皇宫规模最小的,赵构生活也极为简朴,这一点,与历史上其他假退位、真操纵的太上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以史正衣冠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并于风波亭缢之。至今“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之声还响于耳畔。

其时杀岳飞应该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考量:

1.秦桧等投降派挑唆自不必说,至今还跪在岳飞墓前。正所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赵构本人胸无大志,时时刻刻想着偏安一隅足矣,万一把金国逼急了,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暂时先得过且过吧!

3.岳飞要迎二圣还朝,赵构何以自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后世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被瓦剌俘虏,回去后成功复辟就是例证。岳飞统领着号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家军”,且心心念念要迎回二圣,万一拥护了宋钦宗另立朝廷,那岂不是祸患无穷。

4.岳飞多次向赵构提出立储君之事,而这正是为臣者的大忌。中国历朝历代立储君之事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何况赵构身体还很强健。

综上所述,赵构明知杀岳飞是自毁长城之举,但岳飞也是必死无疑。

至于后来为岳飞平反,这完全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历史的需要,纵观中国历史,这种事例比比皆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在明英宗复辟成功后成了替罪羊,最后不是也平反了吗?







惬意逍遥游


我们知道赵构对岳飞是恨之入骨的,秦桧死后,赵构为很多遭受秦桧迫害的人平反,唯独没有岳飞,甚至赵构还把岳州改为池州了,可是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时,赵构为什么不反对呢?他这个时候是太上皇,可是他对朝中的人事任免还是可以一票否决的,朝中的很多大臣都还是他的人,他想反对可以说易如反掌,可他并没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时局的需求

当时南北政权对立,被朱熹称为“小尧舜”的金国皇帝金世宗,上台之初就停止了对南宋的大规模用兵,他还勤俭爱民,励精图治,创造了“大定盛世”,对南宋政权虎视眈眈。此前金人就曾向宋孝宗索取海、泗、唐、邓、商五州及每年必须向金国进贡,南宋皇帝要俯首称臣;而宋孝宗也是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不甘在金国皇帝面前低声下气,忍受屈辱,史书记载说他“锐意恢复”,“雄心远志,无日不在中原”,他是立志北伐的。而要北伐必须鼓舞军心,提振民气,必须取得抵抗派的支持。历来人人都知道,岳飞早晚会被平反,岳飞的平反可以“激天下英雄义士之气”,可以得民心,还可以为北伐造势,宋孝宗是一定会做的,因为这是提鼓舞军心,提振民气最好的策略和手段。

身为太上皇的宋高宗赵构,他骨子里是想求和的,属于投降派的代表,对于宋孝宗的北伐他肯定是反对的。他对岳飞恨之入骨,要给他平反他肯定大力反对,可他这时为什么没反对呢?我认为一是形势所逼以及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对金国的咄咄逼人,万一金国出尔反尔不想求和,是要南宋的江山呢?况且当时北伐的呼声很高,这种情况下赵构必须多加斟酌,权衡利弊。二是他对宋孝宗的感情和理解。他知道宋孝宗有抱负而且年轻气盛,这个年轻的皇帝曾经在政治斗争中支持过自己,虽然是养子,感情还是挺好的。而且宋孝宗刚上台不久,需要民心,需要磨练,更需要他这个老爹的肯定。出于大局的考虑,出于对孝宗的爱和理解,赵构这个时候没有站出来反对。

2.宋孝宗对岳飞平反这件事处置得当,没有触碰宋高宗的底线

.宋孝宗颁布诏书云:“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

从这段诏书中,我们知道宋孝宗挺英明,他只夸岳飞的功劳,而不讲他的冤屈,也没有说他是怎么死的,只以“坐事以殁”这四个字简单带过,所以也就没有追究害岳飞的人。另外,他还给宋高宗赵构一块遮羞布,说这次平反是“仰承圣意”,也就是说是宋高宗的意思。在给岳飞起谥号时,当拟定为“忠愍”时,宋孝宗当场就反对,因为这个“愍”字,意思是使民悲伤,这个就有暗含影射宋高宗赵构的意思。所以,宋孝宗在给岳飞平反这件事,始终没有触碰赵构的底线。我们上面也说了,给岳飞平反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虽然孝宗跟岳飞也有感情,但是远远比不上他跟高宗的感情,也远远比不上大宋江山。既然没有触碰赵构的底线(赵构的底线是岳飞的死与他无关,不能牵连到他),那也就没有必要反对。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比如父子感情,舆论压力,抵抗派和投降派的实力对比等等,这里就不展开了。

创作不易,请大家帮我点赞,鼓励鼓励我!!!!


图书馆和运动场


宋孝宗赵昚并不是宋高宗赵构的亲生儿子,连侄儿都非常勉强!宋孝宗是宋太祖赵匡胤庶出幼子——岐康惠王赵德芳的后代,即所谓“太祖系”。他家这一支与濮安懿王赵允让(宋英宗赵曙实际为赵允让之子)家这一支的血缘已经相当疏远了。换言之,宋孝宗只是宋高宗的一位远得不能再远的远房堂侄……



宋高宗当初之所以选择过继宋孝宗,实际上就是看上了这个血缘疏远!因为与大宗血缘疏远,彼时宋孝宗本家这一支已经沦落到了与平民无异的地步,缺乏背景、便于控制!而这,正是宋高宗想要的。宋高宗之所以敢那么早就禅位当太上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宋孝宗缺乏背景、没有根基,在政治上他不得不依靠宋高宗。宋高宗虽然禅位了,但依然保持着对大政方针的绝对把控。因此,宋孝宗为岳武穆平反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宋高宗的。换言之,宋孝宗给岳武穆平反是宋高宗默许的,甚至很可能就是宋高宗本人的意思!



宋孝宗为何要为岳武穆平反

宋孝宗即位前不久,金国发生内乱,金国皇帝完颜亮(史称海陵王)率军南下攻宋时,留守辽阳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雍(金世宗)发动叛乱,自立为皇帝!随即,完颜氏家族内部为了皇位正式开打,金世宗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于内部“平叛”。



宋孝宗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接受宋高宗禅让、登上皇位的。金国的内乱让宋高宗和宋孝宗看到了机会,企图趁火打劫、对金国展开进攻,而为岳武穆平反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换言之,彼时宋王朝的对外政策正在发生悄然转变,主战势力正在逐渐占据上风,而且宋高宗、宋孝宗内心也倾向于趁火打劫、对金开战。为了平抑内部的主和声音,宋高宗、宋孝宗必须有所表态。这个时候为岳武穆平反无疑是有巨大象征意义的,他代表了宋王朝皇帝的态度!当然,这同样是一种权术,宋高宗、宋孝宗并没有公开表态,即便将来战败了,责任、黑锅依然可以让主战派来背!说到底,宋孝宗为岳武穆平反也不是为了岳武穆,同样是政治需要。



不得不说,宋王朝的军队是真怂!大张旗鼓“北伐”的宋军居然让处于内乱之中的金军打得一败涂地……轰轰烈烈的“隆兴北伐”以宋王朝再一次卑躬屈膝的《隆兴和议》草草收场。果不其然,事后主战派的张浚成了宋高宗、宋孝宗的替罪羊,被罢相调任闲职。不过,张浚比岳武穆识趣、也比岳武穆滑头,他选择了主动揽下战败的责任、替主子背了黑锅!在宋高宗、宋孝宗还没有处理之前便上书引咎辞职。最终,宋高宗、宋孝宗就坡下驴,将张浚罢相了事。



宋高宗为何会同意为岳武穆平反

“岳飞案”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正如秦桧当初给韩世忠的回复“莫须有”那样,宋高宗杀岳武穆根本就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说白了,宋高宗之所以杀岳武穆,并不是岳武穆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仅仅是政治需要而已。一来,宋高宗是为了收回兵权,杀岳武穆更多地是杀鸡儆猴、做给手握重兵的武将们看的。二来,彼时宋高宗正在与金人议和,主战派的岳武穆显然成了宋高宗的“绊脚石”。为了将政策的核心思想统一到议和上来,宋高宗必须压制反对派势力,杀掉主战派的代表岳武穆是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同样是杀鸡儆猴!换言之,宋高宗与岳武穆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甚至内心对岳武穆的忠心很可能也是认可的,只是因为政治需要才杀了岳武穆。既然宋高宗因为政治需要可以牺牲岳武穆,同样是因为政治需要,又为何不能为岳武穆平反呢?



宋高宗早已留了后手

从宋孝宗为岳武穆平反期间宋高宗没有提出异议,再结合宋高宗处死岳武穆时的行为来看,个人认为宋高宗很可能早已留了后手。整个“岳飞案”中,宋高宗都表现出了一种“被动”的姿态。无论是拿下、审讯岳武穆,还是罗织罪名,直到最后处死岳武穆,宋高宗都没有过多地亲自出面,表现得相当“被动”,基本上都是秦桧等人在台前充当“跳梁小丑”!



但是,其间发生的一件事却非常耐人寻味。在岳飞被下狱之后,岳武穆的“老领导”兼好友韩世忠曾经亲自去找秦桧,为岳武穆讨个说法!可奇怪的是,秦桧仅仅三个字“莫须有”便将韩世忠轻易给打发了。按理说,韩世忠这种身份地位(韩世忠曾出任枢密使,相当于宰相之一)的人既然出面了,秦桧用“莫须有”三个字恐怕很难搪塞过去。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秦桧的“莫须有”其实就是在暗示韩世忠,这是宋高宗的意思。莫须有——“皇上要杀他,还需要理由吗?”这恐怕才是韩世忠最终选择闭嘴的原因!一个秦桧,根本不值韩世忠一惧……



换言之,宋高宗很可能在处理岳武穆之时便已经留了后手。让秦桧等人在台前蹦哒,自己躲在幕后。即便将来因为政治需要必须为岳武穆平反,宋高宗也可以牺牲秦桧这些人,自己充其量也就担个“用人失察、误信奸臣之言”的领导连带责任。到时候,杀了秦桧这些人、为岳武穆平反,宋高宗依然可以捞一个“知错能改”的美名,横竖都不吃亏!



综上所述,从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武穆到宋孝宗大张旗鼓为岳武穆平反,很可能就是宋高宗出于政治需要而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大戏!说白了,无论是岳武穆、韩世忠,还是秦桧那些人,都让宋高宗给玩儿了。他们不过就是宋高宗棋局上的棋子而已,需要牺牲时宋高宗不会有丝毫犹豫……岳武穆如此,秦桧亦然!宋高宗这个人虽然在对外方面卑躬屈膝,但是玩起帝王权术来那可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两宋的那些个皇帝,除了开国的赵老二、赵老三兄弟,恐怕没有几个是他的对手……


农民工歪说历史


南宋高宗赵构,历史对其评价不高,认为他是一个卖国求荣、冤杀忠良岳飞的昏君。赵构共在位35年,其中有一多半时间在迁都、逃跑、躲藏。被称作“逃跑皇帝”。这样一个窝囊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确实极为少见。赵构20岁即位,55岁退位。退位后当太上皇时间长达25年,约占宋孝宗赵眘在位时间的五分之四。如题所示,宋孝宗即位之初,立刻下诏给岳飞平反昭雪、贬斥秦桧,分明是与赵构的投降政策针锋相对,那么,此时仍健在的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不反对甚至是干涉呢?我来浅谈一下,请大家指正。

首先,赵构对权力属于清心寡欲,他的退位是真实的退位,并非“垂帘听政”,操控实权。

宋高宗赵构从本质上讲,受命于危难之间,长年生活在逃命之间,经历政局极不稳定的南宋危局,他所面对的是避免徽钦二帝回归、被金兵灭国又要保住当前偏安一隅的和局的复杂局面。赵构属于对权力、地位和荣华富贵并不迷恋的清心寡欲之主,这从他不断南逃、屡次与金国求和、限制军队抗金等做法可以找到端倪。赵构是一个满足偏安的无过大野心的帝王。

赵构退位是真实的退位,区别于清朝乾隆皇帝的“假退位、真掌权”情景。清乾隆帝在位60年,退位后对来访的外国使者蛮横的宣称,虽然我已退位,但大事还是我办!由此让即位的嘉庆皇帝愣是当了4年的“见习皇帝”。更为令人气愤的是,乾隆皇帝退位后竟然不交出玉玺,也不搬离皇宫,一时间竟制造了一出“传位不传玺”的闹剧。而宋高宗赵构的退位明显不属于乾隆的恶意退位情况,赵构退位后做到真正的不问政、不干政,对宋孝宗的施政措施没有任何干涉和左右。而是确实的颐养天年去了。

第二,赵构签订《绍兴和议》、杀害岳飞,遭到南宋军民的一致反对,政局动摇,赵眘积极主战,大有稳定朝纲的中兴之举。

如题所示,赵构为何不干涉赵眘为岳飞平反一事,首先,赵构在位期间,实行卖国求荣的保和政策,大失人心,重用奸佞秦桧,冤杀抗金名将岳飞,致使天怒人怨。其次,赵构签订《绍兴和议》,出卖国家利益,对金称臣,屈辱之极,遭到南宋军民的一致反对。其三,金国的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彻底打脸赵构,因此,在金兵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以年老厌倦政事为名退位,远离政治是非之地,躲避骂名。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宋孝宗赵眘即位,当即为岳飞平反、贬斥秦桧,对金强硬,坚决主战。这样做的目的大有挽救时局的意味。赵构退位后,虽说不问政事,即使得知赵眘纠正自己也不会干预,因为他知道当前大局对于南宋意味着什么,大局是政治的生命,大局是政治的根,赵构深深知道,保大局、维稳定对于一个政权的重要性。

第三,赵构退位后不干涉朝政,从本质上讲,他是一个权力欲不大的帝王。

另一个方面,赵构退位后不问政事、不干涉赵眘的处政、施政,这从赵眘并不是一个傀儡皇帝就能看出来。赵眘即位后,大力治理整顿,对前朝弊政进行全面纠正,并不限于平反岳飞冤案。同时,罢免所有主和分子,起用虞允文等主战派,并连续发动两次对金北伐,由此可见,宋孝宗赵眘是一个手握实权的中兴之主。赵眘没有嘉庆皇帝即位后的尴尬,也没有像同治、光绪沦为傀儡皇帝,足以说明太上皇赵构退位后并未干涉政务。从赵构退位后的情况来看,可见赵构不像乾隆皇帝,也区别于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不大的君主。

第四,中国历史的太上皇,赵构基本上属于一代仁君,重视文化、教育,控奢限侈,反对大兴土木。

赵构虽然制造了冤杀岳飞的巨大冤案,在位期间大肆实行卖国政策,但总体上来说还算是一个性格软弱的文弱皇帝。赵构定都杭州之后,反对大兴土木,把皇宫的筹建控制在最小规模,杭州的南宋皇宫是历朝皇宫规模最小的,赵构生活也极为简朴,特别是皇后吴氏也是一个廉洁自律的后宫之主。赵构自从经历“苗刘兵变”后对军队主将极为忌惮,特别是淮西兵变后,这也为岳飞的悲剧埋下伏笔,赵构遵从宋朝祖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对文化教育极为重视,屡开科考。赵构退位后,经常去灵隐寺喝茶、会友,由此可见他清心寡欲,对赵眘实行新政并不觊觎,这一点,他与历史上其他假退位、真操纵的太上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优秀的米老鼠96


导语:关于岳飞之死想必大家都知道,岳飞作为宋朝杰出的将领,在对抗金兵入侵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奈何朝廷奸臣当道,宋高宗赵构为了向金兵求和,听信小人秦桧的意见以谋逆之罪杀死了忠将岳飞,造成了千古奇冤。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金口玉言,一旦定下的罪,即便是错了也不会认。因为这会影响他们的名声,这是古人非常看重的。但在赵构还在的时候,宋孝宗便给岳飞平反了。赵构当时其实是不愿意的,但之所以没有反对主要原因是:第一,宋孝宗需要以“为岳飞平反”鼓舞士气;第二,岳飞之死确实有冤,赵构心里清楚平反是早晚的事;第三,需以“平反冤案”来清洗“秦桧之流”。

一、宋孝宗需要以“平反”鼓舞士气

宋孝宗赵昚跟赵构不一样,他是主战派。其实在赵昚坚持北伐时,是被赵构阻止过的。赵构曾对宋孝宗说“等我百年之后你在筹划北伐的事吧”。身为太上皇,被当朝皇帝公然否定难免有些尴尬。但这句话听上去更像是一句牢骚,无法阻止宋孝宗北伐的决心。

然而想北伐首先要凝聚军心,鼓舞士气。岳飞生前一直是坚持北伐的,他不仅在北伐过程中做了很多杰出的贡献,而且在整个宋朝军队中影响都很大。

(一)北伐收复大片失地

在绍兴元年至三年(1131-1133年),岳飞带领岳家军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张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乱。随后又将牛皋、董先、李道等所属部队归到了岳家军,使得岳家的军兵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

绍兴四年五月(1134年),岳家军从鄂州(今湖北武汉)渡江开始北伐,在岳飞的指挥下,岳家军作战英勇,首战便攻克郢州。郢州收复后,接着兵分两路进军。岳飞率领军队攻打襄阳,与伪齐主将李成决战。李成听说鄂州一日便被攻下,吓得仓皇逃遁,结果岳飞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襄阳。此战收复了襄阳六郡。七月,金朝为了阻拦岳家军北上,派援数万援军支援李成,在邓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余营寨,企图阻挡宋军北进之路。然岳家军奋勇冲杀,一举击败了伪齐联军,并顺利攻占了邓州。岳飞即又分兵相继收复唐州、信阳。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再次北伐,攻占伊阳、洛阳,后后因孤军作战被迫撤回了鄂州。在此次北伐中壮志未酬的岳飞写下《满江红》。

(二)挺进中原,实施“连结河朔”的策略

岳飞在作战过程中,建立人民起义军。使前线宋军与当地的人民起义军联合抗敌。“连结河朔”策略的推行,收到显著效果。也为宋朝的先进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三)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岳飞的岳家军是当时抵抗金国的主力军队。是由岳飞为主导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的军队。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就连金军佩服,对其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价。

(四)树立爱国精神

岳飞真正将忠君爱国做到了极致。为国赴死、力抗金军,从他的种种事迹中都可以看出来。他的诗词《满江红·怒发冲冠》更是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心情。

从岳飞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他代表的不仅是宋朝的忠将,更是一种忠君爱国的精神。岳飞之死已经寒了很多忠臣良将的心。没人再愿意北伐,如果想北伐必须鼓舞士气,而为岳飞平反,安抚军心,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岳飞之冤,赵构心里是知道的,平反是早晚的事

关于赵构杀岳飞的原因这里就不过多解释了,无非是:第一,岳飞功劳太大,军事威信过高;第二,岳飞要接回“二圣”,赵构担心影响自己的帝位;第三,金人要求杀岳飞才能议和;所以“谋逆”只是个幌子罢了。

关于岳飞是被冤枉而死的事连金人都知道。早在1142年(绍兴十二年)八月,岳飞就义不久,宋军完成了第二次的绍兴和议,金兵大发善心以礼送回了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北宋亡国后金人以礼送回皇家人士还是第一次。韦太后的回国正是展示绍兴和议伟大成果的最佳时机。宋高宗大力吹嘘了这一“伟大”成果。并花费重金为“皇太后回归”举办了盛典。谁知道送韦太后回来的金兵见到迎接队伍问的第一句便是“岳飞以何罪而死?”。这时喜气洋洋的宋朝官员都是目瞪口呆,含含糊糊的说“岳飞谋反,所以被杀了”。金兵使者听到后不禁冷笑,嘲讽道:

“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意思就是宋朝善领兵大战的也就岳飞一个,就想项羽的范曾一样,项羽因为没有用范曾导致最后败给了刘邦。岳飞就相当于范曾。

敌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宋朝的谄媚和卑躬屈膝并没有换来敌人的怜悯和同情,反而是无情嘲讽,实在是屈辱至极。这就是宋高宗信任小人秦桧的结果,相信宋高宗心里也是倍感屈辱的,但他已经做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将岳飞诋毁到底。

三、需以“平反冤案”来清洗“秦桧之流”

岳飞死后秦桧权倾朝野,本来已经是宰相的秦桧在与金兵完成议和后又被加封为太师。秦桧借助自己的权利,在朝堂内使用各种手段铲除异己、结党营私,独揽大权,朝廷里的官员几乎都成了秦桧的党羽。可想而知当时秦桧的权利有多大,几乎已经超过的宋高宗这位皇帝。据说他宋高宗每次召见秦桧的时候都会在靴子里藏一把匕首,直到秦桧去世,赵构才松了一口气。可见秦桧的权利连宋高宗都感到畏惧。

(一)秦桧权倾朝野

1145年4月(绍兴十五年),宋高宗赐秦桧府邸;六月,对秦桧及其家人加官进爵;十月,宋高宗送秦桧亲笔匾额“一德格天”;1146年1月,为秦桧建家庙;五月因形式严峻 张浚上疏进言朝廷早作预备,被秦桧削了兵权,贬到了连州。

《宋史》卷473:十六年正月,桧立家庙。三月,赐祭器,将相赐祭器自桧始。先是,帝以彗星见求言。张浚上疏,言:"今事势如养大疽于头目心腹之间,不决不止,愿谋为豫备。不然,异时以国与敌者,反归罪正议。"桧久憾浚,至是大怒,即落浚节钺,贬连州,寻移永州。

1147年,秦桧被封为益国公,从此向秦桧献媚的人越来越多;1148年,李显忠因主战,上奏恢复中原,被削去军职;1150年正月,秦桧上朝时,被殿司小校施全刺杀,因刺杀无果被斩杀于街市;1150年6月汪大圭,惠俊、刘纪中等因为诽谤秦桧而获罪;秦桧在生病时宋高宗允许他乘坐轿子上朝,并免免朝拜礼;

《宋史》卷473:二十年正月,桧趋朝,殿司小校施全刺桧不中,磔于市。自是每出,列五十兵持长梃以自卫。是月,曹泳告李光子孟坚省记光所作私史,狱成,光窜已久,诏永不检举;孟坚编置峡州;朝士连坐者八人,皆落职贬秩;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整个南宋的朝堂上几乎就是秦桧说了算,有违背他心意的便会被他想办法赐死或流放。宋高宗作为一个皇帝权利几乎已经被秦桧架空了,这难免会让宋高宗心存忌惮。

(二)奸相寿终

在秦桧病逝前,他希望宋高宗能立自己的儿子为宰相,秦桧的儿子秦熺深得秦桧真传,心机也非常深沉。但令秦桧意外的是他并没有等来好消息,却等来了宋高宗的一份“父子俱致仕”诏书,意思就是让他们交还官职退休。在秦桧病逝后,宋高宗松了一口气道:“老贼已死,我无忧矣”。

从这一句话便可以看出宋高宗对秦桧的态度。宋高宗之所以重用秦桧,是因为:第一,是他知道自己皇位不正,担心别人觊觎自己的皇位。第二,被金兵吓破了胆,只想偏安一方。而秦桧一直主张议和,正好符合的宋高宗的意愿。但秦桧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结党营私,独揽大权,这是古往今来皇帝最忌讳的。岳飞死后其实已经没有像岳飞一样的人再能威胁宋高宗了,但秦桧还是一直斩杀抗金将士,宋高宗作为一个皇帝心里毕竟是清楚的,但无奈秦桧背后势力太大,有金兵做后台。如果杀了秦桧,一旦金兵南下,他怕自己也落的跟宋徽宗和宋钦宗一样的下场。

秦桧掌权期间,他极力主和,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中原。同时他结党营私,祸乱朝纲。虽然秦桧已死,但因为受秦桧的影响,朝堂上没有人敢再主战。

宋孝宗想北伐就要为岳飞平反,打压秦桧之流。让百官明白只要是忠臣就终会有被证明的一天 名流千古,而奸佞小人虽然能猖狂一时 但迟早会被绳之以法 遗臭万年!


历史湮灭的足迹


历史是人写的,更是人做的。岳飞被害韩世忠找过秦桧,秦桧说莫须有吧!意思是说可能有吧!最确切的意思是说,皇上想让岳飞去死,还需要理由吗?

不知道秦桧是不是明白,不知道韩世忠是不是明白,不知道岳飞是不是明白,他们都是宋高宗赵构的工具,他们都是为皇帝服务的。皇帝可以翻手为云俯手为天,其实他们都是棋子。

其实在宋高宗赵构眼里,不论是秦桧或者是岳飞,他们都是他的臣子,可以权高位重,也可以让他们去死。秦桧是这样,岳飞也是这样。所以说杀害岳飞和为岳飞平反在他们看来很正常,都是为了他的统治利益。

而宋孝宗是宋高宗的养子,他们都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不论是杀岳飞还是为岳飞平反,都是为统治服务的。没有其他理由,至于说感情或者民族感情,其实利益是第1位的。

就像现在的国家关系,国家利益是第1位的。可以看看美国和越南,他们曾经打的昏天黑地,而现在呢?眉来眼去,都是为了国家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