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對情感世界的好奇,迷戀,暗戀至絕戀

導語: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陌生女人為對象,從陌生女人少年時期的好奇、少女時期的迷戀、經濟獨立後的暗戀、少婦時期的絕戀、這四個階段的陌生女人對作家 R 的單戀的全過程, 並造成了這種單戀的無意識控制下的心理變化的原因,展現了無意識對女性心理的影響。

一名不知名的陌生女人從13歲少年時期到30歲少婦時期,單戀一位陌生鄰居作家R的故事。陌生女人向作家獻出了自己的一生,而作家對此一無所知,當陌生女人的兒子離去和自己也以命不久矣的時候,她寫信給從不認識自己的作家R,向他傾訴自己短暫的一生對R的愛。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對情感世界的好奇,迷戀,暗戀至絕戀

一、少女時期的好奇心理

在情竇初開的年紀,父親早逝,和母親相依為命,而“母親成天心情壓抑,鬱鬱不樂,和我也不貼心,周圍又沒有任何可信賴的人來關心“我”、聽“我”傾訴心事,甚至沒有人來看望我們,沒有人來打聽我們”。這樣便使她在內心深處萌發了一種對父愛(或者說是男性那種溫柔、體貼、深沉的感情)不自覺的但卻非常強烈的渴望與憧憬。

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於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以父親為選擇對象。 這既是由於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於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

男孩會對母親產生一種特殊的柔情,視母親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親看成是爭得此所有物的敵人, 並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係中的地位。同樣,女孩也會對父親產生一種不同於親情的柔情。這就是所說的“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對情感世界的好奇,迷戀,暗戀至絕戀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比在正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這方面所受的影響要明顯的多。如: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的女孩會因為生活中缺少父愛而對“父親般的男人”產生一種渴望與嚮往。

作家R沒有讓陌生女人失望,就在這樣的情況下,R出現了,面對一個風流瀟灑、英俊倜儻的陌生的青年男子的到來,陌生女人從一開始就默默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陌生女人在信中寫道:“你下了車想走進門去,我情不自禁地給你把門打開,這樣我就擋了你的道,我倆差點撞在一起。你看了我一眼,那眼光溫暖、柔和、深情,活像是對我的愛撫,你含情脈脈地衝我一笑,用一種非常輕柔的、簡直可以說是親暱的聲音對我說:‘多謝,小姐’。”“就在這一瞬間,我這個沒有成年的姑娘一下子就成長為一個女人,而這個女人從此永遠屬於你了。”

R無意識間所流露出的愛撫式的目光、燦然的微笑、善意的謝辭,像一把鑰匙開啟了一個13歲少女的心扉。R對女性溫柔殷勤的態度,讓陌生女人感受到不同於母愛的柔情蜜意,一個具有誘惑力的男人的深沉的溫柔,這恰恰滿足了一個少女由於缺乏父愛而在內心深處萌發的無意識的對男性那種溫柔、體貼、深沉的關懷的渴望與憧憬。

同時也使陌生女人的內心深處積鬱已久的情感宣洩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使陌生女人把一個13歲的姑娘的全部犟勁,全部纏住不放的執拗勁,一股腦兒都用來窺探你的生活,窺探你的起居了,我觀察你,觀察你的習慣,觀察到你這兒來的人,這一切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增加了我對你本人的好奇心。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對情感世界的好奇,迷戀,暗戀至絕戀

二、少女時期的迷戀心理

陌生女人因為母親的改嫁,不得不搬離維也納,前往因斯布魯克。此時的陌生女人處於十六到十八歲的青春期階段,本可以將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帖帖的陌生女人,卻陷入了自我悲傷的感覺中,不願意和母親和繼父有過多的交談,將對於R的思念悄悄的藏在心中。

年輕人愛慕陌生女人,追求她,她毫不動心。她日思夜想的只有R,她反反覆覆回味在維也納與R有關的分分秒秒和數百件細小的往事,把他寫的書讀了又讀,背得滾瓜爛熟。她對R的愛並沒因環境的改變而減弱或泯滅,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R的愛更熾熱、更執著、更富有女性的氣息,更渴望能和R終日在一起。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對情感世界的好奇,迷戀,暗戀至絕戀

陌生女人將R的形象化為成百上千次的夢境,為什麼會這樣?

佛洛依德關於夢境的詮釋就恰好可以說明,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許多願望,尤其是慾望,由於與社會道德準則不符而被壓抑到無意識中,於是在睡眠中當檢查作用放鬆時,便以各種偽裝的形象偷偷潛入意識層次中,當檢查作用放鬆時,便以各種偽裝的形象偷偷潛入意識層次因而成夢,換言之,由於人的慾望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便採取一種迂迴曲折的方式表現在睡眠中,所以弗洛伊德認為夢就是一種(被壓抑、被壓制的)願望的(被偽裝起來的)滿足,其本質是願望的達成。

在遠離維也納的這段時間,陌生女人對R的情感已從少年時的好奇己到達了迷戀的程度。18 歲,此時的陌生女人已經出落的亭亭玉立,她謝絕了養父給予她的豐厚的資助,離開了安穩舒適的家,為了愛情回到維也納獨自謀生。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對情感世界的好奇,迷戀,暗戀至絕戀

三、經濟獨立後的暗戀心理

經濟獨立後的陌生女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回到原來的住處尋找R,想盡辦法製造與他邂逅的機會。從一個小女孩變為如今的渾身散發著女性氣質的美麗女子,陌生女人的思想步入了成熟的女人階段。陌生女人白天在服裝店當職員,晚上就會在R的住處徘徊,小心翼翼的等待,渴望R的出現。

當陌生女人發現R和別的女人緊挽胳膊一起走時,她就產生了很激烈的感受,“我感覺到了自己的成人意識,我的心突然顫了一下,把我的靈魂也撕裂了,這時我感覺到對你有一種新的、異樣的感情。我並沒有吃驚,我在兒童時代就已經知道女人是陪伴你的常客,可是現在卻使我突然感到有種肉體上的痛苦,我心裡那根感情之弦繃得緊緊的,對你跟另一個女人的這種明顯的、這種肉體上的親暱感到非常敵視!”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對情感世界的好奇,迷戀,暗戀至絕戀

時光在流逝,但陌生女人對R的愛戀沒有改變,她說:“我對你的激情仍然一如既往,只不過隨著我身體的發育,隨著我情慾的覺醒而和過去有所不同,它變得更加熾烈,更加含有肉體的成分,更加具有女性的氣息。當年潛伏在那個不懂事的女孩子的下意識裡、驅使她拉你的門鈴的那個朦朦朧朧的願望,現在卻成了我唯一的思想:把我奉獻給你,完全委身於你。 ”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陌生女人對於R的迷戀,已由少女時期對愛的渴求發展成一種非理性的無意識的激情,她為R所做的一切是心甘情願的,行動不假思索,充滿著激情與衝動,是一種對超越現實的精神渴求的追尋。

她對R的愛雖是受本能與慾望所驅使,是卑微的,但也是高貴的。陌生女人始終都是以一個平等的、堅強的心態在愛著R。她完全可以早一些將這一切告訴 R,但她沒有,她一直在等待他的相認,她不願這愛裡有任何乞求和勉強,因為這愛在她心裡已經比她的生命還要重要,這愛已經超越了生死。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對情感世界的好奇,迷戀,暗戀至絕戀

按照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有顯性和隱性兩種人格,換言之,每個人表現在眾人所見之“顯性性格”外,還有個正好相反,潛藏在心底的“影子人格”,而影子人格則被壓制:潛藏在潛意識中。

陌生女人將自己對於R深深的愛意倔強的潛藏在自己的潛意識中,而表現出來則是卑微的恭順。因此,至始至終,陌生女人都是單一式的付出,這中暗戀形式也叫作典型的無感單戀。無感單戀是對方並不知道你在愛他(她),常發生在性格內向的人身上,愛對方卻又覺得高不可攀,只好把感情深藏在心中,自我折磨著。因此,在精心設計的邂逅之後,她與R共度過了三個夜晚,面對R以出遊之名求脫身之時,她卻沒有絲毫抱怨,隱忍的悄然離去。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對情感世界的好奇,迷戀,暗戀至絕戀

四、少婦時期的絕戀心理

陌生女人在貧窮和歧視中生下她和R的孩子,沒有告訴R,她既怕R不高興,又怕擾亂了R的心境,給他們的愛投下陰影,所以,她勇敢地獨自撫養孩子,將對R的愛轉移到與R共同的兒子身上。

在陌生女人看來,她的孩子就是R的延續。為了這個“R的延續”,為了他能接受上等人的教育,進入上流社會,享有一切優質的生活,她不惜做有錢人的情婦;傾盡所有。她放棄做伯爵夫人,闊太太的機會,為的是隨時保持自由之身,好與R重圓舊夢,永遠做R獨一無二的愛人。

終於,十年後在劇院的音樂會上,R與陌生女人再次相遇,陌生女人用盡各種暗示希望R能認出自己。這時她野性突發,站了起來,盯著他,長時間地緊緊地盯著他,接著說:“我過去愛過一個人,他也老是出門旅行。”對於如此明顯的暗示,R還是未能察覺,像對付“妓女”一樣,將鈔票塞入陌生女人的暖手筒中,陌生女人極度傷心絕望,極度痛苦的離開了R。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對情感世界的好奇,迷戀,暗戀至絕戀

波德萊爾在《美的定義》中曾說過:“美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帶著熱忱,也帶著愁思,它有一點模糊不清,能引起人的揣摩猜想。它是能夠同時滿足感官並引起愁思的迷濛夢境的,它暗示著憂鬱、疲倦、甚至厭倦之感,或是暗示著相反的感覺一種熱忱,一種生活的願望,同失意或絕望所產生的沉悶心情中的怨恨相互混合,神秘和悔恨也是美的一些特徵。”

陌生女人終生無法解脫的痴迷體現著她獨特的審美關照,我們從中也可以體會出無限的悲劇情韻。

結語:

無意識控制下的陌生女人,陌生女人的愛情全過程和心理變化的全過程,是從一個天真少女的好奇心理,到愛情萌生覺醒時的羞怯與驚恐般的迷戀,再到相遇的焦慮、委身的歡娛、失身遭受的蔑視的暗戀,最後到獨自撫養孩子,因貧困生活而體驗到的侮辱與欺凌後的絕戀。

陌生女人把這種一往情深,義無返顧,一無所求的單戀演繹到了極致,她對情感世界上的好奇、迷戀、暗戀至絕戀的全部原因就在於內心深處的非理性的無意識控制。

陌生女人的激情沖動就是一種無意識,陌生女人受本能和慾望的驅使,無意識的行動,不計後果,不計結果, 一意孤行,聽任本我的支配和驅使,想我所想,做我所做,愛我所愛,直至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還是義無反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